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80):周处 -- 语迟

共:💬26 🌺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80):周处

  儒家其实也是要谈开悟与修行的。这个贴写的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周处。这是中学课本上的文章,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贴改动大。

  周处是西晋时候的人,父亲曾是朝廷的高官,但在周处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周处从此无拘无束,放荡不羁。加之天生神力,不幸为祸乡里。当时江苏宜兴百姓把周处与山中猛虎水里恶蛟并称为“三横”,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周处中了圈套,被劝说去杀虎斩蛟,几乎丧命。百姓以为“三横”覆灭,到处都在庆祝。周处上得岸来,看到如此出乎预料的场面,一片萧索,才知今是而昨非。

  后来陆云告诉他“古人贵朝闻夕死”,错而能改则善莫大焉。于是周处痛改前非,脱胎换骨,终于学有所成。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有句话叫做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对这句话,南怀谨老先生解释得很深刻。你平常一个人,想有这个境界,那是很难的。不是说你正准备杀鸡,突然把刀扔了,你就成佛了。

  譬如这样的一个人,生性残忍杀人无数,人命在他眼里跟草一样。有没有这样的人?有,生性就嗜杀,天杀星下界,并不觉得不对,杀起人来觉得过瘾。李逵、白起、张献忠等等。这样的一个人,某次当一个无辜柔弱的人又倒在他的刀下,他忽然觉得这样很惨,忽然想到自己曾经这样杀了无数的人,忽然觉得自己很残忍,觉得自己大错特错,深深地悔恨,于是毅然扔掉爱刀,永绝杀戮。这样一种“放下屠刀”,才能“立地成佛”。

  儒学入门有个条件,否则入门无望,你再读多少书都没用。这个入门的条件就是要知错,先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儒学中,知错就是开悟,只有开悟了,才谈的上修行。那么儒学中的修行指什么?修行就是改错。

  子曰,

  “蘧(音渠)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这个人活到50岁才发现以前49年错了。孔子把求学的人分为三类: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如果这三类都不是,比如周处上得岸来出乎预料,但痛苦了几天,依然横行霸道,恶行不改,那这就是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学”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觉悟。生而知之者,学的目的,觉悟到的事情,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这是最上等人。这种上等人不一定与世俗的观念相符,也许他是农民,是端盘子的,或者甚至是黑社会,譬如鲁智深,因为他生来就知道,所以在学问等级上属于最上等。第二等人,从一开始就走对了路,虽然根基没有那么高,但是渐渐地觉悟,也有所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周围的有些人,谦逊从容,懂道理,喜读书,人人都喜欢他,这可能就是学而知之者。第三等人,则是遇到了困境,十分痛苦,他要摆脱,于是去寻觅发现答案,他没有去怨天尤人,怪这个怪那个,痛苦使他思考哲学问题,从内心来发现答案,痛苦是他求学的原因,譬如周处,这是第三等人。

  困而不学,遭遇了困境打击,只会怨天尤人,哭哭啼啼,丝毫不想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种人,民斯为下矣!是最下等人。

  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譬如夫妻间互相吃醋的问题。当今许多人的醋性不小。老婆(老公)哪怕和别的男人(女人)闲聊几句,让他知道了,心里就要不痛快。有些已经到了神经病的程度。

  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是痛苦的,心里经常别扭,严重点的痛苦不堪,因为每天可能都有刺激神经的事情发生。自己痛苦,又不知道怎么办,就找老婆(老公)的事,闹得鸡飞狗跳,好好的日子过不成。

  这就是“困”,就是痛苦。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学”,不来觉悟,不从自己这里找原因,不想办法来改变自己,只傻着难受,斯为下矣,真笨。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没有心事的很少,人人有本难念的经。痛苦烦心对于每个人都是真切的。有些人每天几乎都会痛苦一会,心里很难受。对于这些痛苦,不管表面的原因是什么,金钱人事男女等等,我们可以想想那些很开朗平和的人,遭遇了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很痛苦,有些人则若无其事,那么痛苦的有没有办法也做到若无其事呢?

  我们中国的学问是内学,向内来寻找发现,不是向外走。譬如上面这样的事,去要求老婆(老公)怎么怎么样来达到自己满意,这个方向就是错误的,于事无补,只能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根本的问题是你自己心理有病有问题,需要改正治疗,需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应该把方向转过来,从改变自己做起。

  

   以前别人看周处,都知道是个混蛋,他自己楞不知道。这其实很怪。我们看别人的缺点看得很准,小家子气、吝啬、刻薄,当事人却似乎毫无察觉,对自己的问题一点都不知道。那么我们自己的缺点何尝在别人眼中不是历历分明?我们觉察到我们的这些缺点了吗?

  很少有例外,错全是别人的,自己都是圣人,绝对正确。有些人也似乎知道认错,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狼在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等等,这种认错知错不是认错,仅仅是后悔,还有的仅仅对一件事情认错,对内心深处的问题却没有认识。儒学所谓的认错要的是脱胎换骨,所谓变了个人,浪子回头。

  浪子不单指周处张学良那样的混蛋,我们每个人都是浪子,表面上程度不同而已。每个人天生这个性格心理中都有问题,都有个性中的大弱点。很多哪怕是很聪明博学的人,这个天性的弱点可能一生都无法去除。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说这些弱点的顽固。中国所说的学问,就是要改掉这些弱点的。为什么要改?因为正是这些品质上的弱点造成了人生的困境,造成了无穷的烦恼痛苦,那么摆脱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反求诸己”,谁也不要去求,要求就求自己。

  就象幸福的家庭差不多,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一样,圣贤人等都差不多,我们凡夫俗子却各个不同。圣贤也是凡夫做的,传统文化所谓追比圣贤,就是要通过与圣贤的比较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为什么追比圣贤?因为圣贤过得舒服,没那么多烦恼痛苦。

  通过觉悟——学习,吝啬鬼变大方了——不是装出来的,真的对钱不在乎了,老婆再和单位的男同事聊闲天,知道了也不生气,连去关心都不关心,脾气坏的变平和了,这就是学习有了效果。中国人说的学问学问,觉悟过程遇到困难,不明白,就要问,这就是学问。有句话是“学问深时意气平”,道理透彻了,学问到家,就会心平气和,自信从容。这就是有学问的表现。中国的学问意在道理,西方所谓的学问意在知识,关于道理与知识,有空再开新贴。

   知道了改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改。同学同事给我打电话,现在几乎每个人,不管有钱没钱的,薪水高薪水低的,都在抱怨钱不够用,现在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一种“缺钱病”,总嫌钱少,都梦想发财。譬如这个事情怎么改变?发现问题是第一位的,发现不了自己的弱点,无从改起,发现了几乎就改了一半。具体怎样?我只谈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可以一下就把这个毛病治了:那就是干脆全扔掉,干脆就不要了。直接扔到大街上去。我问同学同事你现在手里有多少?多少多少,我说想不缺钱好办,把你手里的钱一下子全扔掉,你的“缺钱病”立刻就好了。 真的下了这个狠心,只一次就能把这个痛苦根治了,心里将体味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不用去担心以后没钱了怎么办。这里面道理很玄,有些神秘,我讲件事情。

   我接触的人中,一个在美国的网友还真这么做了,他当时非常绝望,不知所措,头脑不怎么清醒,刚好有我的机会,他说明天就要睡大街,毫无办法。我问他手里还剩多少?他说只有100刀。我告诉他两个小时以后出门向西走,你将遇到一个需要钱的人,把这100刀全都给他,一分不剩。我故弄玄虚,我哪里知道有什么需要钱的人,这样先把他蒙住。只说一定让他从此不再发愁钱的事情。经过讨价还价,他最后同意扔掉60刀,他就按照我说的做了,去找那个需要钱的人,一心要把钱送出去。结果当然也没遇到。

   但是当天晚上就发生了据他说是“神秘”的事情,他的房东很突兀地过来跟他说有一份收入比较高的工作可以给他介绍一下。他说他当时心里忽然有一个很大的感觉,以前那些压抑绝望顿时烟消云散。现在这个人彻底改变了,心情变得平和,生活也上了正轨。这是真事。

   我怎么有这个把握呢?这是《易》的“曲成万物”道理,看着挺神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就是说你想达到什么目的,正确的方法是向反方向走,不是去走直线,譬如你越怕什么,穷,病,疼等等,这个东西就越能控制你,让你越害怕,让你越痛苦,假如在这个时候你拿出豪气,主动去接近它,你要我穷,我做得比你更穷,不顾一切要拼命的架势,它肯定就怕了,它就跑了。毛主席说你不怕鬼,鬼就怕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的明白一点,譬如我有次坐大巴遇到一个看着很不顺眼的人,大概是个贼,又脏又癞,一上车就站到我身边。我想离他远一点。怎么办呢?我不是躲开他,而是凑上去贴着他站,你近,我更近,几乎脸对脸了,我装得若无其事。果然他慌了,他开始退缩,他退一点我就跟着,表情并不挑衅,不看他。这么跟了两次,他一下躲到车厢最后面而且车一停就慌慌张张下车了。这个办法女生不宜。

  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法,要找出矛盾的双方,究竟是什么让你痛苦,要发现敌我。把敌人搞清楚。很多得病的就没有发现这个病是敌人,完全被疾病控制了,怕它,被它牵着鼻子走,它一疼就不知所措,根本没有去想精神上怎么去战胜它。这些问题需要多想多思考。

  至于吃醋的问题怎么解决,当然不能干脆把老婆踹了,这不对,但是处理这个问题的原理与上面的例子差不多。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多读书,要明理,办法总是有的。

  儒学所谓的学习,就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这个错误指性格中的弱点。错误改完了,没有错误了,那就是圣贤。所以我们每天的心思用在什么地方才对呢?要内省,日三省吾身,还要要思考哲学。佛学说

  常念死则道心生

  常想病则尘心减

  佛陀认为,死这个问题是所有哲学思考中最尊贵的问题。常常能思考死亡这个问题,想到自己早晚会死,那么对待很多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根本的改变。而且这样会道心生。佛陀原来是普通人,怎么觉悟的?就是因为佛陀想解决死这个问题,这个哲学上的困惑促使佛陀出家苦行,去寻找答案,去求道。

  尘心指对世俗声色名利的追求,经常想想得病时的痛苦,哪怕就是个小感冒,这时所有享受的心都淡了,干什么都没意思,才知道身体舒服是人间第一等享受。

  

  当年周处湿漉漉地爬上岸来,看见人民到处在庆祝自己的死掉,心中该是多么震惊?

  文言记述这一段比较简单,但是写出了周处全盘否定自己时的萧索悲凉:

  “...(周处)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寻二陆,...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活到老学到老,年龄大没有关系,所以陆云才会有“朝闻夕死”的话,儒学的原话是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周处知道自己大错那一刻,他心中肯定有一个大的感觉。所谓醍醐灌顶,了了分明,可能就是这样。(完)

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精品!
家园 d
家园 呵呵,那偶先去考取"回'语迟'贴资格证书"了
家园 第二次送花,再顶一下。
家园 谢大兄,最近想必较忙,不常见。
家园 好文啊

儒家与释家,虽然是一圣一佛,但世间人不离世间事,往往在修行中,在对待具体事物的时候,有着相同的方法,或者,是有相同的结果.

有一点道道相通,法法圆融的意思在里面,很微妙,也很耐人寻味.

家园 也没忙什么。

先是放了个假,然后去开了个会。

干我们这行的,开会的意义是给老板们个时机,凑在一起几天,商量一下怎么分钱。(那小子不上路,下回停了他的)。像我们这些没资格为钱操心的就跟着跑跑龙套,帮着把会场坐坐满。每天起大早,吃饭,吃完了边听报告边睡觉。睡醒了听完了就该吃晚饭了,到半夜喝得醉醺醺才能回旅馆。这么连着几天,也挺累的。

我忽然想起这么件事:学写字的,那几个字写得最难看?对了,自己的名字。为什么呢?这几个字写得最早,内时候水平差,养成坏习惯了。那,念书呢?哪几本书最糊涂?四书!小时候摇头晃脑念了,什么也没明白。温故知新,沉甸甸四个字,谁也不当回事。我今天偶然抓本论语翻了翻,读一句一激灵。看来以后要勤读。

家园 没什么说的,花!
家园 好文!
家园 有点想法聊两句,是为敬意

闲话就不说了,对这个系列的认真表示敬意。虽然,看着题目还是有点刺眼

老兄说的通篇这个道理肯定是对的,我也很喜欢孔子的那文绉绉的几句话--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言简意赅,天下的道理都给他们讲完了。

我也赞同老兄所言汉文化特别是儒家的学说,是内省的文化,日省三身,先求个人的错误来解决。当儒家的思想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时候,或者积极的以身殉道,或者消极的儒道相通。所以我认为儒家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学说,虽然在某些地方他也放低一些身段,婉转求全,但本质上来说还是很理想主义的。

理想主义没什么好不好的,人总需要一点理想来支撑自己,但是现实也是现实,生活在云端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居高堂的人能日省三身,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固然是好的;如果只是孔乙己这般,坚持读书人的名节,就只能窃书非偷书惹人嬉笑了。

支持住生活的底线,而后求道,此为其一。

佛学有大乘小乘之分,求道有大小之分。做善行可以分大小,领悟也有轻重,但是从达到目标的角度上来看,只是脚步大小的区别,而没有成功与否的区别。帮助人的时候,也需要适可而止,要让对方能体会到一些成功的喜悦。直接指向最高的目标,对某些案例是成功的,但是不宜作为常用的方式。佛学有顿悟一说,差就差老和尚那拍头的一下,但是引导人不应该是天天拍人头。突然一悟,就一切都有如浮云了

,这是小说,不是人生。

求道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此为其二。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开心的人也各有各的障碍。吝啬的人固然需要变得大方,花钱如流水的人则需要懂得节制。不同的人,需要在不同的方向上提高自己,有的是性格,有的是习惯,有的是思想。不同的人,所走的路是不同的,并不存在一定的规则。有时候看古文,会发现其中的内容自相矛盾。人无远虑则必有近忧,这样的话杞人忧天又怎么成了贬义?我的解释是这样不同的理论是对不同的人和事而言的。

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此其三。

简略些吧。

懂得别人是认识自己的基础,入世才能出世,其四。

不需要求全求尽善尽美,缺陷也是美,其五。

临时抓了几爪,写到后来只能草草收尾,见谅。

突然想到某人签名档里的一句话:我一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路,只是懒得走。

语迟兄能拿他怎么办?

家园 佛曰:人生有八苦!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生、老、病、死好明白。爱别离苦就是相亲相爱的人往往分开,恨憎会苦就是不喜欢的、烦的、恨的人往往相遇、相伴,求不得苦就是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五阴炽盛苦就色、受、想、行、识五种欲望很强烈,如火一样烧着人,使人感觉很苦。

这些苦前四种主要是肉体的,由肉体转为精神。后四种主要是精神上的,并由精神转为肉体上的苦。 而爱苦、相思苦往往与恨憎会苦相伴。也派生出求不得和五阴炽盛苦。

所说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没有一点不好的,只是说有这五种苦,谁都免不了,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并且,人生的许多美好,一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二是与苦痛相伴。所以,有种说法:人生许多时候是苦中作乐。

认识大家,我真的很感谢网络!虽然,相思是苦的,但我愿意在此苦中作乐!

呵呵!

家园 周处是不是后来战死了?

好像他儿子也很厉害,也是将军平定叛乱

家园 这是批评我呢谢谢.不过你既然知道缺陷也是合理的,为什么还要批评呢?
家园 写得很明白,苦中作乐就是人一辈子的常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