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此情可待成追忆――解构金庸 -- MP4

共:💬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此情可待成追忆――解构金庸

尽管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在中国大陆流传多年,脍炙人口。但不知道从90年代的哪一天开始,金庸忽然被抬到了文学大师的宝座上,并被媒体誉为“感动中国”的现代作家之一,地位之高,业已到了与鲁迅、郁达夫、顾淮、王蒙、食指等相提并论的程度。并被推举为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一份来自网络的推荐词称:““在古今中外一切作品中,金庸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峰值。金庸先生全面地,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人类的艺术成就,把人类的文学欣赏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对文学而言,确实不应该人为划分严肃与通俗的分界,只要是能让人感动,能经历时间考验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前不久法国不是也隆重地把大仲马请进了先贤祠?但就金庸而言,他的创作够的上如此高的评价吗?

这里就金庸作品且看看里面都有什么。

1、故事

武侠小说的核心故事一般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一个不通武功(或通一点武功)的少年游历江湖,最后成为了绝顶高手的经历。换个当前比较流行的书名就是:《高手的历程》、《武功是怎样练成的》或《江湖宝贝》。金庸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和《连城诀》基本都是这个模式。

说起来,金庸的小说都有着从主题到情节上的一致性。主题是大团圆式的“好人一生平安”,正义战胜邪恶。情节走的是一条传统的落难-奇遇-复仇(比武)-归隐的路线。这种公式化的表现手法导致了如下后果:只要一过特定年龄段,就会对作品本身产生怀疑和厌倦甚至嘲讽。最后一部《鹿鼎记》中,金庸已经作出了新尝试,小说并不失败,但没有创出新路子。所以说,金庸封笔与其说是不愿再写,毋宁说是因为无法摆脱武侠小说特有的这种过于单调思维方式的结果。

当然,故事的千篇一律和雷同感是武侠小说的通病。看多了的人都可以看出一些基本模式,也大致可以预见情节走向。当然,只要故事编的足够精彩,足够起伏,同样具有可读性,也足以吸引人。武侠小说的卖点是故事,好的武侠小说家都是编故事的高手,而金庸可以说是高手中的高手,如果说还有可以匹敌的绝顶高手也就只剩古龙了。金庸的每个故事虽然模式相近,但绝不雷同,有很精彩的创意。

金庸的这种编故事的天才很容易令人想起大仲马,而且事实上金庸也确实深受大仲马的影响,把虚拟人物融入真实历史的故事手法估计也是受大仲马启发的。《三个火枪手》的影子在金庸的很多小说里时常可见。但武侠传奇因为太近似于神话,比历史传奇更禁不起推敲,局限更大,只能以动作为卖点,以特定主人公为主构架类似于古典小说如《封神榜》、《水浒》、《说唐》中群雄争霸的故事,没有新意也是很正常的。

2、人物

存在就是合理,金庸小说当年的受欢迎程度亦非偶然。当然与当时大陆的文化贫瘠单调或多或少有关,但仅仅这样是不完全的。金庸小说精彩的故事,华丽的神话武功,深厚的文字功力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金庸小说在对各色人物刻画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会因豪放不羁联想到令狐冲,因木纳迟钝想到郭靖,因书生式的痴情想到段誉,因伪君子想到岳不群……

但金庸小说的人物却是有模式可循,主角人物粗略可分为两类:一是郭靖型,还包括袁承志、胡斐、张无忌、段誉、狄云等,一是令狐冲型,人数少些,还包括杨过、乔峰(韦小宝是个异数,勉强归于此)。而其他的人物,尽管经历不同,若干女主角或多或少都是黄蓉化身,反派身上也有杨康或欧阳峰的影子,搞笑的陪衬脚色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包不同等,也有太多相似之处。

可以说,金庸笔下人物的个性都相当简单,虽然金庸在尽力避免,但脸谱化是显而易见。一百个读者心目中可能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一百个读者心目中只会有一个郭靖,一个令狐冲。因为郭靖或令狐冲已经非人,成为一种概念化的东西。

3、语言

金庸的语言非常优美,和古龙天马行空般的诗化语言相比,金庸的文字是一种源于中国古典小说文字而来的美感,娓娓道来,绘声绘色,细腻而生动。读其武打场面常有身临其境之感,

随便翻翻,《射雕》开篇的一段:“杨铁心使个旗鼓,一招“毒龙出洞”,枪上红樱抖动,卷起碗大枪花,往道人心口直搠过去。那道人一怔,赞道:“好!”身随枪走,避向左侧,左掌翻转,迳直来抓枪头。”

类似这样的动作场面描写很多,和《水浒》对比一下,非常相似,但金庸着墨更多,更细,更有紧迫感和想象空间。

对话和叙述,金庸的风格也让人想起《红楼梦》,尤其是男女之间,宝黛的对话在郭靖与黄蓉,段誉与王语嫣、令狐冲与盈盈那儿都找得到影子。金庸小说中常涉及历史、地理、艺术、用品、医农、数术各方面,其取材之博,描写之精,刻划之深,也堪比《红楼梦》。

可以说,金庸小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缺点在金庸那儿都体现的非常鲜明。

4、背景

武侠的背景是一个虚拟的黑客帝国――江湖。不过金庸小说中的江湖通常都是架构在一个真实历史场景之下的,《射》、《神》、《倚》三部的历史背景更是一脉相承,很多主人公更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有着直接的关联,如郭靖与成吉思汗,张无忌与朱元璋,乔峰与完颜,韦小宝与康熙、陈家洛与乾隆。《笑傲江湖》没有时代特性,但有一个虚拟的 “江湖”世界作背景。

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或战争文学不同,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在时代背景下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在参与甚至创造历史,就差没有改变历史进程了。如杨过击杀了蒙哥,乔峰阻止了侵略,张无忌让朱元璋得逞。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主要角色也参与了历史,与历史人物有关联,但着眼点是观察、描述和反省。历史并不是金庸的兴趣所在,那仅仅是一个舞台,一个道具,供主人公大显身手而已。但这种表演很容易过头,让人产生荒诞感,让历史也成闹剧,比如《鹿鼎记》。

到了后来,黄易的小说就更加变本加厉,干脆直接让现代人回到古代去参与历史,让英雄支配历史。

这种历史超人传奇几乎类似电子游戏或漫画,可以让读者以一种带入感进入历史,很好玩,可惜并不有趣。正因为是戏说,可以随意扭曲和改造史实,而没有观照和反思。这也让武侠小说本身有一种类似肥皂剧的品味

5、武功

没有武功就不存在武侠小说,除了情节,武功就是唯一的卖点了。“江湖”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黑客帝国,武功乃是生存的条件。是不是因为占有欲作祟的缘故,打架作为一种征服本能也许是男性的一种本能冲动。在武侠小说中这一冲动被表现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对于中国人而言,由于长期法制不健全和社会等级悬殊无法产生安全感,对“江湖”的认同度必定很高,更让对个人本领强大有一种渴望和仰慕。

武功要吸引人,就多少要超现实,即便《水浒》也并不是完全写实。金庸笔下的武功既不像梁羽生那样注重于真实的传统武术,也没有像古龙那样超越招式,如同传奇。金庸对武功的描述基本还是立足于中国古典小说,只是招式更夸张而已。新派武侠已经无法延续旧武侠那种剑仙或道法模式,所以武功既要超现实又不能走入神话,金庸正是摇摆于这二者之间,忽左忽右。

6、观念

金庸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中阐发的价值观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能产生伦理上的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儒家之义与金庸笔下的武侠之义本质上是相通的,均崇尚“重义轻利”、“舍身取义”,追求道德和人格上的完美。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积淀为一种独特的集体潜意识――人格崇拜。而完美的武侠人物必定会暗合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金庸小说正是描绘了一系列兼具“儒”、“侠”两方面理想人格的武侠形象,如郭靖、杨过、萧峰、胡斐等。他们成为武功高手的修炼过程也是一个“修身,齐家”的人格趋向完美的过程。这能激发出满足国人潜意识中的人格崇拜心理,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自我满足感和道德升华感,藉此获得伦理意义上的心理满足。

当然,如果武侠人物过于完美也是不行,那会丧失亲和力,这种完美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金庸掌握的很有分寸,这种分寸可以让读者不会感觉到理想人物过于遥远,传统道德的乌托邦过于渺茫。

在最后一部《鹿鼎记》里面,金庸作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尝试,韦小宝的所作所为完全与传统武侠观背道而驰,心理动机更接近于现实中人。但金庸也没敢让韦小宝走得太远,至少韦还是恩怨分明,知恩必抱的。

我曾经是一个地道的武侠小说迷,然而,武侠这种文学体式仅仅是一种闲暇文学,乃所谓“成人童话”或叫写梦文学,人不应该长久沉湎于梦中。何况今日,曾经流行的武侠文学已经是穷途末路,业已逐渐失去创造力和读者,这种衰落很正常,因为流行是一种时尚,是随人们的审美观,趣味和价值判断变化而变化的。今天无论把金庸放到多高的位置上去,其作品剩下更多仅仅是研究价值而已,今后如同我们这样痴迷金庸的人恐不会太多。对曾经感动过我的金庸,对业已全面衰落的武侠文学,只能叹息一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注意】应该鼓励一下!

而且有一定道理!

家园 分析的透彻,对金迷的预测,恐为时过早

我朋友的儿子靠读金庸学的中文,难保长大了不誓死捍卫,海外的金迷,从六十年代到现在,没见下降啊。很多东西,从艳词到三国,都经历了被当作下里巴人的蔑视,金的作品如何,让时间检验吧,将来是预测不了地。

家园 儿童永远喜欢童话,青年总是需要武侠

不然,这一腔子热血,却教他上哪里发泄去?

身在当代,只能在想象中跟随主人公一起快意江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或有一二红颜知己相伴,花前月下,吟诗作对,不亦乐乎。

家园 分析得有专业水准,这是一篇文学评论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