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为什么我会喜欢一个反华的美国总统? -- 121gdi

共:💬51 🌺142 🌵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的意思是,这些下放人不应该只进工厂

很多领域的基层都是应该去的。

就好比大资本家下放自己的孩子从开头学起。

歪个楼,转一篇文章,只说一句,1968年哪有文物贩子嚣张,得被弄死。

这个孔先生真朴实。

万一是真的文物,索性就直接捐献给国家,绝不能把这东西落到文物贩子的手里,也算是做贡献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这枚印章上的四个字是“皇后之玺”,而印章上方刻的图案是螭虎,传说中的龙子之一。

最后,专家们的一致确定这印章应该是古代皇后的玉玺,因为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价值颇高,而对于它的具体出处和背景,还需要进一步查阅史料才能知晓。

对此,孔祥发也非常高兴,表示这么珍贵的文物放在家里也不方便,愿意直接捐献给国家。

听到他这么说,馆长和文物专家们都很感动,纷纷表扬他们父子俩拾金不昧的举动,谢谢他们对博物馆文物工作的支持。

毕竟,以往若是谁捡到了古代文物,都要文物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耐心的思想教育,才能让他们捐献。

现在,孔祥发父子有这样的思想觉悟,能够主动上门来鉴定和捐献,确实是十分是难得。

大家相互寒暄了一会,孔祥发表示自己要回家干活了。馆长当即表示说,可以给他们申请一笔奖金,以及颁布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孔祥发听了,连连摆手,拒绝道:“真的不用了,只是娃儿偶尔捡到的,这文物原本就属于国家的,不需要鼓励。”

同时,孔祥发还表示,如果是为了钱的话,就不会亲自带娃儿来博物馆上交了,早在私底下就找人交易了。

馆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人家大老远赶来上交文物,真的不好意思让人把路费都搭上。

于是,趁着孔祥发往博物馆外面走的间隙,匆匆忙忙把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召集起来,大家一起勉强凑了20块钱,然后追上了孔祥发父子。

“老乡,这是我们博物馆的一点心意,就收下吧。再说你们来一趟也不容易,不能让你把路费都亏了。”

孔祥发坚持不肯要,双方一阵推搡,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才把钱塞进了孔祥发的口袋里。

就这样,孔祥发父子无偿地把“皇后之玺”捐献给了博物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工作人员都没来得及叫他们留下详细的联系地址。

因而,为了找到曾经的13岁少年孔忠良,工作人员四处打听消息,采访当年曾经参与此事的老领导,并不断收集线索。

最后,他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费尽心思才终于在陕西咸阳下面的韩家湾“狼家沟”村找到了孔忠良。

听说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来意后,朴实的孔忠良立刻表示,当年的20块路费已经是“巨款”了,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国家不必要进行补偿了。

工作人员望着眼前善良的老人,看看他并不宽裕的家境,心里十分感动,马上跟他耐心解释,这次是举办一场表彰大会,正式向您颁发荣誉证书,感谢您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的巨大贡献。

孔忠良有些懵,搞不懂对方是什么意思,于是再三表示不需要证书和奖励,当年捐献玉玺是自己应该的义务和责任,如今生活得很好,谢谢国家的关心。

不过,最后经过村支书和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孔忠良觉得盛情难却,表示到时会去参加表彰大会。

听说这件事情后,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对孔忠良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自此他“|拾金不昧”的精神才被大家所熟知。

表彰大会如期举行,孔忠良被评选为“保护遗址十大杰出人物”,陕西文物相关单位专门为他补发了荣誉证书,并请他在大会上发言。

孔忠良站在台上,非常坦诚的说:“希望这枚国宝可以好好保存下去,让我们的后世子孙都能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那些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是我国的瑰宝,保护它、爱护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朴实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我明白你的意思

但是基层这个词如果具体奖起来,首先是工业生产,即便是其他行业比如文教艺术类,要了解社会,首先也是工业生产基层,当然可以选择不同工业门类,这是工业社会建设的根本,也即全社会层面的经济基础(物质产品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内容建设)一致性的保障。

说个题外话,这几年一说起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总是把这个经济基础歪曲为货币收入(利润)。实际上这句话是从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讲的,这里的经济基础实际应该指的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意识,而生产方式中的具体分工不同则形成了不同社会意识,不同生产方式的利益冲突产生了阶级(利益群体)矛盾。

建国初期正式从上到下贯彻了这一治理理念,才会有你回复中的淳朴的民风。

家园 你说得对,利润讲得太过分了

其实,就是私人也不是很专一利润的吧。

正好我给你的文章,要是为了利益,不会有这种事情。

就算社会主义也是要有发展的,和社会主义竞争的。

不管怎么说,就是平衡吧,因为毕竟要面对资本主义世界啊。

回到问题,下基层,锻炼也是一种积累,不是按照纯粹利润说话的。

人生总有理想的时候。不那么讲金钱吧。

家园 【讨论】叶辛的【蹉跎岁月】看过吗?

看过一点,通常这种文艺作品编造之处甚多,不太喜欢看.

家园 不如今夜有暴风雪
家园 下乡干什么?浪费5年生命?

农村人已经够多了,现在还有5亿多中国人在伺候10几亿亩土地....再去几亿中国人去磨洋工?我看很多人,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

家园 怎么执行呢?

找国企?就业岗位足够么?对于企业员工构成、人事的影响太麻烦。那么私企呢?

或者换一个形式,一个人有不短于两年(不用5年)的工资、交税记录,再说下一步。

指望“伯爵”能说出什么好话来,他说反话呢。

家园 他说反话呢

这就叫阴阳怪气指桑骂槐什么嘴来什么牙

家园 不仅仅是不喜欢极左分子,是怕。是怕它们的疯狂

例一,1930年在湘鄂西根据地,夏曦的肃反杀害了1万多名红军指战员。

摘录:

【所以在日后,连红军创始人之一的贺龙都没有办法去保护自己的下属们,以至于到了最后,他都不得以以哀求的口吻去求着夏曦说:“老夏,不能再杀了,再杀就杀光了”。

那么,在夏曦的指使下,当时的肃反运动都杀了哪些人呢?没有答案,因为太多了,当时在肃反运动之前,就像红三军几万人最后就剩下了三千多人,红三军的大多数军官包括众多高级将领都惨遭横祸,其中就包括柳直荀、段德昌、王炳南、陈协平、万涛、朱勉之、宋盘铭、叶光吉等众多红军高级将领。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红三军上下没有人愿意担任军官,因为当了军官就要随时面对夏曦的盘查,以致于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士兵们宁愿混日子也不愿当军官。

夏曦当时对红三军的众将们真的是下了死手,为了逼他们招供,他发明了各种酷刑,堪比满清十大酷刑,而且他不仅对外人狠,对自己身边的人也狠,他的四个警卫员,自己就杀了三个。】

例二,我 再说下张国焘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的肃反。我只说说当年对红十师28团团长潘皈佛的处理。

潘团长的爱人陈XX当时是红军医院的护士。为了拿到潘团长是“改组派”的证据,保卫部门对陈XX进行逼供。怎么干的呢?

把陈XX的上衣扒光,用烧开的桐油去烫她的后背。然后逼她承认她爱人潘皈佛是“改组派”,她只好违心的承认了。潘团长后来被张国焘枪毙。

【据王宏坤将军回忆: “早先的肃反并不是公开进行,大家并不知道。红二十八团团长潘皈佛在打了漕家河以后调到师部任参谋长。一天,副营长对我说,师部手枪队绑着一个人到我营驻地附近的山沟里枪毙了,我很奇怪,因为这样的事,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我到团部去问团长高建斗、政委封俊,他们说,我们不知道,你也不要问。我还是在猜测,到底是什么人?是在外面抓的?没听说呀,外抓的要枪毙也只能交地方,不能带到我们部队上来呀,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出发,从麻埠向叶家集开,叶家集在金家寨以北,属河南固始的地盘。那里是平原,一路上我注意就是不见潘皈佛。后来才知道,枪毙的果然就是潘皈佛。潘皈佛是张国焘‘大肃反’受害的第一个。”王宏坤: 《我的红军生涯》,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就连徐向前同志的爱人程训宣,都被保卫部门“虐杀”,可想而知肃反的残酷。谁都没有安全感。

摘录:

【张国焘是个非常残忍的人,对自己的同志残酷无情,比日本国特务和国民党特务还狠毒。

杨克武在回忆肃反那段经历时也说: 张国焘搞肃反时,我在四方面军政治科任科长,专搞肃反,杀了一些人。刑法也是很残酷的,如灌辣椒水、手指头钉竹签子、站火砖、捆绑吊打等等,苦打成招,非要你承认是反革命,还要你说和你说话的也是反革命。譬如,我俩在一起说过话,我给抓去了,苦打成招,承认了自己是反革命,这还不饶,非要说你也是反革命组织的人,这样又把你抓去,如法炮制,株连一些人,然后一一给杀害了。战士们年轻,爱玩,走路拣石子打着玩,看到了,这叫“石头队”。那时生活艰苦,战士们打地主的东西,在一起吃一顿饱饭,说这是“吃喝委员会”。仗没打好,说是对反革命手软。从团长到马夫、火夫都说不好,也都不得了。总之,无奇不有,随便安个名堂都可以。】

陈锡联将军就曾经因为搞“吃喝委员会”(当时是个班长),差点被枪毙。是徐向前救了他。

例三,至于斯大林在1930年代的肃反,比这个还要残酷。苏联内务部对待反革命,那是连家属都要枪毙的。

摘录一段吧

【图哈切夫斯基的母亲在集中营既哭儿子,又哭媳妇。老人家还不知道,她的另外两个儿子也被枪决了。斯大林对每一个“政敌”的家庭都是采取斩草除根的方法,似乎从中发现了乐趣。加米涅夫被枪决后,接着是他的妻子、两个儿子(一个尚未成年)以及他的兄弟、弟媳妇被枪决〔8〕。托姆斯基(全苏工会主席)自杀后,他的妻子被捕入狱,三个孩子有两个被判死刑〔9〕。沃兹涅先斯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被处决,他的弟弟、姐妹也跟着全都被枪毙〔10〕。图哈切夫斯基的一家总计倒下了十个人——妻子、两个弟弟、三个妹夫被枪毙〔11〕,母亲和一个妹妹死于集中营,女儿(独生女)斯维特兰娜在少年监狱染上重疾,出狱不久就病死了。外甥女玛丽娜因缺乏亲人照料,很小年纪就患了肺结核,后来也病死了。三个妹妹、两个弟媳全被判刑,其中一个妹妹在集中营里蹲了十八年, 1955年才获自由。侄儿安德列被敖德萨儿童保育院收养。这是一个专门收养“人民公敌”孩子(孤儿)的保育院。卫国战争爆发后,这个保育院的五百多个孩子被疏散到恩格斯市,到达时只剩下一百二十个〔12〕……是什么深仇大恨需要让每一个“前战友”家破人亡?斯大林的残忍已经接近了人性恶的底线。

  因基洛夫一案列宁格勒州有三千二百多名党政干部被捕。基洛夫女秘书拉祖尔金娜原是三十岁的美丽妇女,从集中营获释后变成了白发苍苍的“祥林嫂”,牙齿全掉光了,两眼直愣愣的。她不管碰到什么人翻来覆去就是这段话:“我在集中营蹲了十九年……我的丈夫被枪毙了……我的两个孩子都死在卡拉干达儿童监狱。我到卡拉干达去过两次,仔细查过卷宗,没有找到什么线索,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我的女儿叫卡金卡,儿子叫谢瓦……”〔13〕由于拉祖尔金娜已经呆傻,还把集中营看守唆使犯人们强奸她的事告诉给人听,赫鲁晓夫同情她的遭遇(拉祖尔金娜入党介绍人是克鲁普斯卡娅和斯塔索娃),后来让她当了苏共二十大代表。

  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柯秀尔受尽严刑拷打,被处决前仍拒绝作假交代。“他的刽子手们把柯秀尔的十六岁的女儿带到审讯室,当着父亲的面把他的女儿强奸了。此后,柯秀尔就在所有‘交代’上签了字,可是他的女儿被放出来以后卧轨自杀了。”】

斯大林曾经有过两个妻子 。第一个妻子名叫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格鲁吉亚人,是斯大林第一任妻子。斯大林与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于1904年结婚,生有长子雅科夫。1907年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因斑疹伤寒去世。

【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的弟弟,1937年12月23日被捕。被指控“于1929年加入了反苏维埃组织,进行破坏活动”,并“在1932年与索科利尼科夫一起建立了反苏同盟”。1941年8月20日被处决,死前拒绝请求原谅;

1942年3月3日,妹妹玛丽亚•斯瓦尼泽(Мария Свани́дзе,1894-1942)被处决;1943年3月5日,其妻玛丽亚•安妮丝莫芙娜(Мария Анисимовна,1890-1943)被处决。[1]】

看见没? 斯大林死去的前妻斯瓦尼泽的弟弟、弟媳妇、妹妹,都被枪毙。

怕吗?

这只是不喜欢“极左”分子啊? 这是怕啊,是深深的恐惧。

家园 对斯大林的变态的杀戮,有左派分子会辩解说是“必要的”

是巩固政权的必要。

那当年列宁、斯大林和他们的同志们造反的时候,沙皇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吗?

沙皇为了巩固政权,只是将斯大林们流放西伯利亚,对不?并没有要他们的命。斯大林自己就被流放过多次。

列宁的哥哥参入了刺杀沙皇的行动,也只是将他哥哥枪毙,没有枪毙家属。

但后来,沙皇全家都被枪毙了,对吗?

但我还是可以理解。革命嘛。。

沙皇全家毕竟是敌人,可以枪毙。

但是,那么多的老布尔什维克和老革命家,肃反中都被枪毙,全家枪毙,比如加米涅夫,这是什么? 这还不是罪恶吗?

斯大林自己(死去的)妻子的弟弟、妹妹、弟媳妇,也被枪毙,这真是没办法理解了。对这样的杀戮,你们不怕? 我是真怕。

时代的一粒灰,“不巧”的落到头上,就是家破人亡,对吧?

很多年轻人不懂事,以为搞左的一套是好玩的。他们不明白中央为什么一再说“要警惕右,但主要要防止左”。都是血泪的教训啊。

家园 再补充:斯大林的第二个妻子的家属,也没好到哪里去

大家都知道,斯大林的第二个妻子叫阿利卢耶娃,1918年17岁时,不顾母亲和外婆的反对和比她大22岁的斯大林结婚。

阿利卢耶娃1932年11月8日晚上开枪自杀。

在大清洗中,阿利卢耶娃的姐姐的丈夫,也就是斯大林的连襟雷登斯被捕,后来死在狱中;

阿利卢耶娃的哥哥,也就是斯大林的大舅子帕维尔,神秘的死于自己的办公室;

帕维尔的妻子叶夫根尼娅,和阿利卢耶娃的姐姐安娜(也就是斯大林的大姨子)后被捕入狱,直到1954年斯大林去世后,才被释放。

阿利卢耶娃的另一个哥哥费尔多是个精神病患者,一直平安度过余生。

阿利卢耶娃的父母--斯大林的岳父母,谢尔盖*阿利卢耶夫和妻子奥丽加未受牵连。

阿利卢耶娃的家,革命前是布尔什维克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接待过列宁在内的许多领导人,斯大林曾是她家的常客。

看了这些,多少理解了当年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在苏共20大作“秘密报告”、要揭露斯大林时代的问题了吧?

斯大林的两任妻子的亲属,都是如此的下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民有几个知道的? 敢让、会让中国人民知道吗? 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民,知道这些的也不多吧?

恶毒、杀人如麻如蒋介石,也没有这么对待过自己的同志和自己的亲属吧?

对了,最为推崇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是阿尔巴尼亚的“太阳”霍查同志。他自己公开声称自己是斯大林最虔诚的信徒。

对这种六亲不认的政治体制,你们有深深的恐惧吗?

我想,斯大林体制的幸存者们比如赫鲁晓夫们,应该是有的。我是有的。那是一种跑都没地方跑,只能任人宰割的恐惧。

家园 说了这么多,我多么的想“左派”们来反驳我啊。。

“左派”河友们,你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家园 口粮是不占用工分的

因为一个村总有老人和小孩,大概35%的人是无法参加劳动的,无法获得工分,因此也不可能饿死他们。一个普遍的基本政策就是每个人的口粮是不需要工分的。年终决算分的钱是卖余粮所得,农副产品收入和社队办企业利润。

一般意义上的送公粮,实际上分两种,额定产量15.5%上交,作为农业税,公社会分点化肥、农药或者其他农资作为奖励,额定产量每过几年调整一次,一般落后于真实产量,因此实际税率10%左右,剩下了的就是统购,国家收购,价钱比实际市场略低,好像有粮票发下来,但不是足额。大约10%左右的统购任务,如果人均2亩田,亩产1000斤,人均就有200斤左右的统购粮收入,算20多块钱。

其他的收入就是集体的农副产品收入,比如我们村种的棉花,养的鱼,养的猪等。这些收入要平均分给每个劳动参与者。生产队办的企业有了收入,也会分配给社员。还有一种收入,就是有人申请做匠人,比如泥水匠、木匠、裁缝等,还有人申请去外地劳动,每年交几十元,保留参与口粮的分配。一个生产队每年总有3~5个人申请。

工分就是参与分配的方式。一般一个标准劳力,比如30岁左右的妇女,18岁左右刚刚参与劳动的小伙,一个20~45岁的健康男性称为壮劳力,工作一天通常算1.2个工分,有技术的比如拖拉机手·,电工等,视同壮劳力。老年男性,老年女性60岁后一般不参与劳动,如果参与的话一般按照0.8计算。最后就是总收入扣除部分集体提留,其余分配给全体劳动者。收入除以总工分数,得出一个工能分多少钱。

生产队不是每天都出工,但一年基本上要出300个工左右。如果年底能够每个标准劳动力能分100块钱以上,算是不错的村。夫妻二人可以分200多块钱,加上家里养的猪杀了卖,可以得到200多元,养鸡卖鸡蛋等,一年收入可以有500元左右,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当,不过农民的劳动强度实在太大,只要有可能,大家还是愿意逃走。

知青们到了年底如果倒欠钱,十有八九是预支了粮食,最后只能用工分扣,还不够的话就倒欠了。

通宝推:桥上,
家园 确实,你只要问问左派,那些变色的国家

经过30年,是不是越来越右?哪怕现在过得跟狗屎一样,但哪个国家左派占上风?..为什么同样经过30年,80年代的东欧暗潮汹涌....现在的东欧,日月静好....上亿人都是SB?

家园 口粮需拿钱买,钱则是由生产队总收入按工分給付。

我们队一年双季稻,还有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10分公分有一年是1元零5分。我干一年,扣掉预支款,口粮,菜钱,分到手2百80元。买了一个120的上海牌手表,一条中华,买好一年的信纸信封邮票,买了几丈布寄回家里,另外买好多吃的喝的。一天在城里就全部花完,几个知青都这样。我们队长看我们没几天又去队上预支,吓一跳。我所在对大队地处平坝,而且当地气候炎热,出产丰富,不过干活是真累,又热,当时全凭年轻才能撑下来。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