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据报道,佩罗西将于周日访问台湾 -- 笑看风雨

共:💬93 🌺337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你又转回去了,你理解的斗而不破又是以双方不致直接开战

为标准,我理解的斗而不破是双方维持表面上的和气,在相同框架下以相同规则行事,盘外招,桌子底下相互踢当然有,按中美几十年的关系发展来看,通常各种文章里提到的斗而不破更接近你我谁的理解,那为啥还要老提要屛弃冷战思维。

家园 买美债重要一点是支撑美国财政支出,

这是我说的对公的意思,不买美债仅是把钱存在银行里,这是我说的对私的意思,前面我说的简略了。对冻结或黑掉中国的美元来说,我猜黑掉美债比黑掉美元理由和便捷度都多一些。

家园 你要这样理解斗而不破

当然没什么问题,这四个字的含义怎么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以你的标准来衡量中美关系,就从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那天开始算吧,到今天为止,在这四十多年里,你的第一个标准,双方维持表面的和气,那么,八十年代的和平演变,九十年代的台海危机和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新世纪头十年的南海撞机事件和新疆七五事件,第二个十年的南海对峙事件……以及每天都在发生的外交战场上的各种唇枪舌战和背后的勾心斗角,不知道算不算你所说的表面上的和气?至于第二个标准,相同框架下以相同规则行事,与上述同理,从你的表达来看,你是不是对中美关系以及国际政治有什么误解?难道米帝是在最近这几年才突然变了性,开始不讲道理不讲规则了?以前的米帝就是文质彬彬讲规矩讲道理的?米帝讲的规矩,从来都是基于自身实力的规矩,布林肯已经说得很直白了。所以,按照你的标准和理解,以前的中美关系,就是双方表面和气讲规矩,然后等到中国开始崛起了,米帝这才想起来,开始撕下伪装打压中国?

至于别人写的文章里,究竟怎么定义和解读斗而不破这四个字,说实话,我还真不清楚,在我的认知当中,包括中美关系在内任何国际政治关系,斗争和妥协,竞争与合作,才是永恒和持续的。

你要认为说,以前的中美关系是表面和气讲规矩,那时候才能算斗而不破,但到了现在变了,双方不维持表面和气了,不讲规矩了,那是你的理解。非要按照你的标准,我现在还可以说,中美仍然维持表面和气,例证就是,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前两天还穿着飞虎队队服出席纪念飞虎队80周年展会呢,更早几天,新任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终于在上一任大使于2020年离任,职位空缺长达一年多之后,才姗姗来迟,正式递交国书副本到任,这算不算双方修复关系,维持表面和气?至于规则,现在中美双方在什么事情上不讲你所谓的规则呢?不是还马照跑舞照跳吗?你想说佩洛西准备访台吗?不好意思,首先,现在还只是放嘴炮而已,其次,这样的戏码,1997年时任美众议长金里奇已经干过一次了,而且还不是停留在嘴炮上,人家可是正儿八经地真的去了,再早两年,李登辉还正式访美呢,怎么样?算不算斗而不破?标准要统一啊!

通宝推:心有戚戚,
家园 养活家人的是食品和各种物资,不是钱

贸易是互换物资,而不是拿物资换钱。光换钱,等于奉送物资。

家园 物物交换总的有个做为衡器的中介

还有时空交错的问题,你要换的东西我现在没有等等,现在贸易也不是一斤油换三斤米的简单的两三样东西互换,以什么币种做为中介是历史惯性形成的,改变要花大力气

家园 按你的理解是不是可以认为

现在的俄美关系也是斗而不破,没有刀枪相见嘛。

中美关系近二十年的变迁我是不是有什么误解?特朗普的贸易战一开叫,这边整个一满头懵,大海还在笑谈夫妻论呢,小布什时期的副国务卿佐利克那时试图定位中国是竞合者,中方这边还在争论美是不是对中遏制,现在这样的观点还有一星半点市场吗,至于各种好坏的个例,双方互关大使馆,踢开关贸协定开打全面的关税战,还有美那边劫掠许可证,来场局部战争的观点都堂而皇之提出来了,以前能想到过这种可能性吗,还是那句话,如果以不直接开战为斗而不破 ,那么就要做形势还要更恶劣的斗争准备。

当然这种“斗而不破”到底是不是“不破”会有不同理解,但是提这种说法的人首先自己得想清楚,其次要还说清楚。

家园 先回答你提出的美俄关系

按照我的标准和理解,当然也算是斗而不破了,前面我在论及美苏冷战时,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我的观点,俄作为苏衣钵的主要继承者,当然也是如此。

现在回到中美关系的斗而不破来,你对于中美关系斗而不破说法的标准,在上一贴中你已经明确,一个是双方维持表面和气,二是在同一框架内按照相同规则行事。同时,根据你之前的相关表述,我得出两个推论,第一,你认为,中美关系曾经有一段或者多段历史时期,符合你提出的两个标准,因而,那一段或者多段时期,可以称为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第二,当前,中美关系已经不符合或者满足你提出的两个标准或者其中之一,因而,现在已经不存在所谓的(你的两点标准下)中美斗而不破了。不知道我对于你观点的这两点理解,是否正确?

如果上述两点我对于你观点的总结或者理解是成立的,那么,能否先说明一下,你理解的符合你两个标准的中美斗而不破的历史时期是哪一段或者哪几段?这一段或者几段历史时期,和当前相比,在你提出的两个标准下,究竟是哪里出现了不同,导致现在中美斗而不破(你的两点标准下)的说法不成立了?

以上并非是要抠字眼或者钻牛角,而是,我觉得,既然要讨论,那么,应该明确各自的观点、定义和论据,然后,自己的论据和观点总要前后一致,逻辑自洽吧?

为此,同时,也是回答你最后一句话“但是提这种说法的人首先自己得想清楚,其次要还说清楚。”我也把我关于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的观点、定义和论据再整理明确如下:

首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状态,我认为可以简单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双方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另一种就是除此之外的状态关系,可能是双方处于交战状态、休战但未正式停战、未正式建交、建交后又因各种原因断交等等,为了便于讨论,可以把上述两种状态,分别简写为“建交”和“断交”,注意,这里是加了引号的特定用法,只是为了接下去表述和讨论方便,这两个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仅仅限定于此处的有关阐述。

其次,在上述定义下,中美关系,自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到今天这73年,分为两个阶段,1949至1978的“断交”状态,以及,1979至今的“建交”状态,相信你我都无意于去讨论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前的那段历史时期,那么只需要讨论第二个历史阶段了。

第三,好了,有了上述铺垫,现在我可以进一步明确提出我的观点,在第二个历史阶段,也就是自1979年元旦后直到今天,中美关系都属于斗而不破,这里“破”的标准就是,双方是否正式断交(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而“斗”就是指除了热战之外的任何形式的斗争形式,这是因为,热战必然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断交”,那么,也就自然不符合上述“不破”的标准了。

这里先宕开一笔说一下,你前面认为说,我提的斗而不破,就是指以双方不直接开战(热战)为标准,按照我上述定义来说,并不严谨,理论上还存在一种双方在没有发生热战的情况下断交,这也属于斗而破了,但是,如果不那么严谨,确实可以简化一下,直接说是,以有没有发生热战为标准,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此其一,其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提出我定义下的这种“斗而不破”观点,跟备战(包括热战和其他各种非热战形式的战争)完全不冲突,斗而不破首先是一种状态描述,其次,即使将追求斗而不破设定为目标,也完全不妨碍备战,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无需多言不证自明,在正常情况下,设定一个目标后,会考虑这个目标无法达到的后果会是什么,并准备相应预案,事实上,根据“敢战方能止战”的道理,如果以维持斗而不破的目标,策略上,更应该做好备战,以敢战之姿,能战之态,方能真正止战而不破。我强调这点就是打个预防针,因为从你的文字当中,“似乎”对当前提“斗而不破”有什么偏见,我推测这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最后,说完了观点和定义,下面简单做一下论证,从1979年正式建交后至今,中美从未“断交”,也就是一直符合“不破”的定义,印象中,最严重的时候,在外交上,是1995年因李登辉访美,中国召回驻美大使李道豫,以及,2020年中美互关总领馆(成都和休斯顿),注意,不是你提到的互关大使馆,这是有很大性质上的不同,真的互关大使馆,那就等于断交了。军事上,是由于前述李登辉访美引发的连锁反应带来的96年台海危机,以及,2016年以所谓的南海仲裁案为由头的的南海对峙事件,这是中美双方剑张弩拔,最接近直接开火的两次,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下,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就是,中美正式建交44年,没有发生过“断交”,也就是符合我提出的“不破”定义。至于“斗”,美帝在台湾、香港、新疆和西藏等中国内政问题和人权问题上,以及挑唆中国周边国家,包括韩国、日本、东盟国家、印度等对抗中国,以舆论战、金融战、贸易战、生物战、外交、间谍、军事恐吓等各种形式,对中国进行各种颠覆、破坏、遏制、诋毁、打压,双方的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各种形式的斗争持续不断,比较著名的有关事件上一贴中我已经列出了一部分,这里再补充一些我能想得起来的,FL功邪教问题、西藏314事件,银河号事件、奥运火炬传递事件、长臂管辖制裁中兴华为等系列中企,非法扣押孟晚舟、香港14年占中19年骚乱、韩国萨德系统、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中印摩擦……其他还有更多的各种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中小型冲突和斗争,就不胜枚举了,另外,双方还围绕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西亚、中东、非洲、欧洲等展开各种明争暗斗,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详述了。根据以上论证,可以得出结论,中美自正式建交以来,双方一直围绕着中国或者世界其他地区,在多个领域不同层面上,展开各种形式的多样化斗争,同时,保持了“建交”状态,因此,在我的上述定义下,中美关系就是属于一以贯之的斗而不破的状态,在这44年当中,双方斗争的方式、烈度、深度和广度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定义和论证过程。

现在,你能不能回答一下,按照你自己提出的两个标准(表面和气、同一框架下按同样规则行事),中美关系究竟有没有过你这种定义下的斗而不破?如果有,现在还是不是处于这种状态?如果现在不是了,为什么?是哪一个条件不满足或者都不满足?

家园 第一个层次是不大量储备美元

第二个层次是不使用美元。

中国曾经长期处于第二个层次。如今连第一个层次都没有达到。

俄罗斯要求必须用卢布购买天然气,就已经论证第二个层次是没有问题的。贸易需求是双方的,不是一方的。美国没有工业消费品生产,更需要中国供应。

卢布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https://mp.weixin.qq.com/s/AMyfDXnnQc7cLAnibGZFQg

家园 可以在台湾东部划定海空演习区

看她敢不敢闯。。。

家园 你啊,我话说到这了,你还是有点搞不清楚状况

当大海在重锤袭来之际还轻飘飘的笑谈“夫妻论”“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他会认为边界是“不热战,不绝交”吗?这可是国家的大长老级别的人物呀,对局势预判迟钝若此,而且还有一些现象可以得知这种迟钝态度是较普遍的。

一帮专家智囊经常挂在嘴边的的斗而不破就是一种给自己吃的麻醉剂,降低了对斗争的严酷性的敏感度反应~~考查这句话的实际效果,“斗”是被动的,消极的,无主观意愿和主动性的,“不破”倒是每一步每一时所追求的目标。

我对斗而不破有偏见吗?态度偏激吗?我认为不是,你我都是键盘政治局的,局势判断分析不过是过过嘴瘾,秀秀智商,或许能让一些人看到,或许也没用,现在你我的辩论也像是马后炮,但我觉得也是很有益处的,至少会让一些观者再听到斗而不破这词的时候会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家园 不是这么说的

建国以来至十几年前这么长的时间是我们需要美元,而外国人对人民币没啥需求,这是和一国的生产力即生产各种产品的能力相关的,还和币种使用的便利性,被需要能力有关,为啥要一直说出口创汇,有了外汇才能买到所需要的自己没的生产不了的东西,只有当你的生产力强大到相当程度时,才能支撑你的货币被需求,而且国际贸易的货币使用又是一种复杂系统,惯性很大,像国内外贸多是欧元美元报价,对非欧美国家也是如此,我不知道现在外贸出口用人民币报价的企业多不多,商业行为又无法强制使用人民币报价系统。这又涉及报价结算系统企业层面,银行层面等制度制订,引导诱导等要花力气干的。

还有人民币到了外国人手里如果没法用他也难接受人民币,这就和人民币国际化有关,货币能方便的在外国使用才行,目前应该只有欧元美元才有这地位。这就多了额外的操心,要为在国外的人民币寻找使用出路,美元,欧元就不用操这心。

家园 哦,是这样啊

那好吧,既然你不想讨论,不敢正面回应,那打扰了。

家园 哈哈,你觉得我是不敢正面回应吗?

不过是焦点问题,对焦不准,拍出的照片一片模糊

家园 对对对

你不是不敢正面回应。我已经说了,既然你不想讨论,那就算了,不勉强。

因为你回复了我的帖子,我本以为你是想讨论的,所以认真地回复你,结果是我会错意了,搞了半天,来了一句,“你我都是键盘政治局的,局势判断分析不过是过过嘴瘾,秀秀智商”,一下子把我给整不会了,现在又是对焦又是拍照的,原来是蒙太奇大师啊,甘拜下风!

西西河是个论坛,大家到这里来发表各自的看法,进行观点的碰撞,既然参与了,起码得有个参与的态度,我的回帖,观点明确,也提供相应论据和论证过程,你如果想讨论,可以相应进行反驳,比如,指出我的论据或是论证的逻辑有问题等,就像我质疑你自己提出的斗而不破的两个标准存在逻辑自洽性和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一样,当然了,关于这点,你不是不敢正面回应,只是焦点对不准而已,我能理解。你提了两次大海的问题,这是事实,但这只能说明中国内部存在亲美派、妥协派,而我在先前的帖子中也明确提出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铁板一块,内部都各自会有鸽派和鹰派,你想用大海一个人来否认斗而不破的观点,逻辑上的毛病就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一个大海就代表了整体?

你这键政局、过嘴瘾的帽子一盖下来,一下子把很多河友参与到论坛的意义都给否定了,那我还能说啥呢?大家都各自散去得了,还来论坛凑什么热闹呢?

不过有一点你确实说对了,秀智商。

家园 请注意事实

第一,中国已经30年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也就是说,以前挣来的钱,一直都没有花,而且一直在贬值。损失巨大。

第二,人民币难以在西方使用,是西方不接受,而美元欧元能在中国方便使用,是中国接受。如果中国也不接受美元欧元,地位才一致。所谓人民币不可兑换,是说反了。如果中国不搞兑换,人民币和美元就基本无法兑换了。事实是美国限制与人民币的货币兑换。可惜西方通过洗脑,谎言重复一千篇,很多人就相信了。我们的媒体都是被这种洗脑的洋奴控制,天天宣传人民币不可兑换。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