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求助】【求助】关于人口和生育的一些疑问 -- 审度

共:💬595 🌺3013 🌵5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这一个方向打滚的

滚来滚去就是不肯骂翟振武

家园 邓的一胎化生育政策没有细致调查

匆忙做出决策酿成严重后果,同理现在出台放开三胎政策也是翻了同样错误,要是再出台奖励政策,汉族由于这三十年社会环境影响还是不会生,最后还是便宜了少民特别是绿教徒

家园 对!

咱们不让生的时候,他们随便生;

咱们养不起的时候,他们拿重奖。

这不合理。

就该一视同仁,凭啥“两少一宽”

家园 当时主要是初级工业化家底不够

工业化初期的剩余不够,只能从牙缝里面省钱。实际上在70年代以前,我们几次搞招工然后再赶人回农村。基本上5年周期,三年上项目两年砍项目。因为50年代初期开始工业化是全方位的缺资本缺人。只能靠农业剩余。

---------------

62年开始一下子婴儿潮出来,实际上是50年代的工业化给全国提供工业剩余,还有就是全国的基层医疗条件提升,婴儿和孕妇死亡率直线下降。加上熬过了3年困难时期,全国报复性的生娃。大背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就是初级工业化后会出现婴儿潮。这时候对于决策者而言,直观是感觉人多了。翻倍增长,而且工业化剩余并不多,所以有计划的想法。但是并没有直接插下去。

到80年代也是这种思维极端化体现,然后有工业能力,组织能力贯彻下去。结果就是40年的错误,40年的悲剧

  • 违规禁,【补充】可申诉或道歉来解。偏要看
家园 这方面我不懂

我就问问,如果随着科技的进步,比如平原地区农用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邱林地区精耕细作(鱼稻混养等)结合起来,会不会能够明显提高粮食自给率?

因为我最近五年每次回乡下探亲,家里亲戚好多都根本不种地,任由土地荒在那里,有的成了野水池,有的成了荒地。

这一部分土地,明显没有利用起来,这应该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不单单我们湖北。

家园 时代就是这么变化的

首先老兄就不应该人云亦云说当年计划生育等于一胎制。事实情况是城市一胎制,大部分农村实行合法1.5胎,就是头胎是男孩就此打住,头胎是女孩可以马上或拖后几年生二胎,二胎之后就属于非法生育了。我的八九十年代生育的堂表兄弟姐妹几乎都这样合法生了一胎或两胎,唯一例外是大伯父家的小女儿,她先生了两个女儿,后来逃生了一个儿子,害得我大伯父被抓进乡里蹲了两天。

其实当年制定政策想法也简单,城真居民往往有退休金,可以不指望儿女在经济上养老,所以儿子女儿无所谓,一个够了。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按传统依靠儿子养老,所以依靠1.5胎政策能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当年的退休金和现在的退休金制度完全不一样。80年代的退休金是从工作单位拿的,只要工作单位能维持下去,就可以拿退休金。工作单位能否维持主要看经营情况,工作人员的补充从来不是问题,工作人员的子女想顶替进来,社会人员也想进来,就算这些都没有了,还可以去农村去招工,农民被招上工了那可得谢天谢地。所以当年国家工作单位的退休金发放和人口增减几乎脱钩。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逐渐推行社会统筹式退休金,这种退休金模式就和人口增减息息相关了。说白了第一批拿社会统筹退休金的人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但是并没有交养老保险金到现在这个系统,所以他们拿的钱是第二批人交的,第二批拿第三批的钱,以此类推,如果前一批的数目比后一批大,这系统就出问题了。解决办法不外乎一增加生育,永远让后一批比前一批人多,二推后退休年龄,三降低退休金。二和三都是得罪人的事情,当政者都想避免,所以就在一上想办法,但是一也不容易。

说实话,不管老邓还是宋健,我认为他们没有料到中国的退休金制度会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宝推:普鲁托,
家园 预测错了可以修正,但是闭着眼睛几十年不看现实就太愚蠢了 -- 有补充

一胎化的推广几十年没做啥调整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以至于没有任何时间来缓冲现在人口过于老龄化的问题了。

一胎化政策下全国人口的不均衡被大大加深了。这种不均衡既有城乡的不均衡,也有性别的不均衡,更麻烦的是各个年龄段人口数量的不均衡。

城市里面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0.8,农村1.4。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我们的总和生育率估计掉到0.8用不了几年。

翼城这边城里面还能去乡村找二胎指标生第二个,别的城市就没那么幸运了。

如果当年全国都能推行二胎政策,总人口不会增加,城市和农村的人口不平衡也不会那么夸张,以至于农村多光棍,城市多剩女。

-----------------------------------------------------------------------------------------

梁中堂当年的建议是:

人口出生状况将有10年左右的高出生率,然后开始逐步下降。鉴于我国人口经过30年的盲目增长,扩大再生产即每个家庭生二个以上的孩子的可能性已不可取,所以35~50岁的育龄妇女虽然具有生育能力和生育条件,但由于她们平均生了2.5~3个以上的孩于,实际上已退出了生育年龄。可见,真正决定未来20年人口发展的是解放后出生的近7亿人口。在解放后出生的人口中,50年代出生的人口超过了初婚和初育的年龄,平均每对夫妇已经有2个孩子。这样的生育水平基本上符合我国群众的生育意愿,只要政策对头了,一般不会再有超过2胎的,所以,他们也是退出生育年龄的人口。如果以20岁为初婚年龄计,6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从今年开始陆续结婚和生育。大致10年以后,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后出生的人口也将进入婚龄。这样,1985~1995年前,每年结婚1100多万对,如果每对夫妇允许生二个孩子,并且在间隔较短的时间内生完,每年出生近2300万个孩子,1996~2000年,每年结婚800万对,同样允许生二个孩子,每年将出生1600万人。在今后1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出生人数多和死亡人数少,将成为我国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之一。到2000年前后,由于每年出生人口少了,死亡人口上升了,人口增长率才有可能下降。我国人口在今后10年左右是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人口的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越过这10年,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有较大的变化。我们无法在死亡率上调节,但完全可以在10年这个较短的时期内调节出生率。因此,他建议用调节生育间隔的方式,来减缓人口的增长问题。他提出的具体方案是:

第一,允许一对夫妇生二个孩子,但间隔必须延长到8~10年。从优生学的角度考虑,各个家庭可以自行制定生育计划。但是,如果生二个孩子,第二个孩子必须推迟在妇女的30~34岁时生育。

第二,继续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并争取独生子女率达到30%。

如果实行这样的方案,在1984~1993年每年出生孩子仅有1100多万个,相当于10年的一胎化。除去每年死亡人口700多万,增长400万人口,10年计4000万人。1994~2000年出生的头胎800多万,二胎700万,每年合计1500万人。同期每年死亡人口将超过800多万,净增长700万,7年增长5000万。2000年总人口11.2亿。

他认为,这种人口发展战略的优越性是:

第一,群众拥护。目前的人口政策不让生二胎,尽管少生了一些人,但很失民心,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允许生二胎,这无论从宣传上或人民群众的心理上,都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从形式上看,二胎间隔长了点,但这是就只生二个孩子来说的。从发达国家和优生学的角度来看,30多岁妊娠和生育都是正常的。对过去多子女的妇女来讲,30岁往往还是她们生育中间子女的年龄。所以,比较不准或基本上不准生二胎的政策来,这将是大得民心的。

第二,有利于制定生育法。前几年的生育政策要求一胎化,同大多数人的情绪很对立,不具备立法的群众基础。如果生育法以允许生二个孩子为核心,又冲垮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防堤。几年来立法机关左右为难,致使今日生育领域内仍然是无法可循。允许生二个孩子,人民拥护,立法的基础就具备了。

第三,可以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前几年由于凭良好的愿望提出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不合国情、人情,遭到大多数人的抵制,因此有相当多的人敢超计划生育。几年来,不仅二胎止不住,三胎以上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在让生二胎,得民心,能立法,就可以有效地煞住计划外生育了。

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得到10年的“一胎化”,它正好发生在我国初婚年龄人口最多和死亡率最低的时候,从这时起,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就一下子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稳定状态,人口激烈变动现象从此就消失了。

第四,削平了人口峰波,使我国人口迅速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人口中35岁以下是个大峰波,其中1963~1973年出生的人口是峰顶。作这样的调整之后,把峰顶上出生的人口和1974年之后峰波上出生的人口拉平生育,各年龄组的人口就可以大致平衡,这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五,避免以后严重的老年人问题。根据这几年几种有影响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一百年后我国人口控制在6.5~7亿水平,或者要求30~50年的一孩化,势必会出现以劳动年龄的人口(20~60岁)为核心的三代人1:2:4的局面。比如根据宋健及西安交大二种发展战略预测2035年左右的人口年龄构成,已经出现这种局面。到那时,即令修正几十年一胎化的人口政策,而20%~30%孤独老人的家庭,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将是一个无生气、无活力和无前途的社会。遗憾的是,我们的人口学家已经预测到这种危险性,却不愿言明。允许生二个孩子,上一代人在50多岁时,他们最小的孩子也长大到20多岁了,完全可以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

间隔二胎政策在总人口不增长的情况下,性别比例和各个年龄段人口比例更均衡,不会像现在这样等几年以后人口断崖式下降,降幅会比现在平缓很多,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政策,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被动。

--------------------------------------------------------------------------------------

现在的国土承载量肯定比宋健预测的7亿人要高很多,现在无论是猪,还是鸡鸭鱼,以及育种,机械化种植的技术,都比80年代的时候强N倍。

比如最近美国核潜艇在南海出事,很有可能就是撞上了我们深海养殖网箱,里面养殖的是一度捕捞殆尽的黄花鱼,还有金鲳鱼等等。黄花鱼现在也就10几元一斤,00年捕捞得快灭绝的时候要上百元一斤。

老老狐狸的吃饱饭的帖子里面就有回帖提到70%以上的水产都是养殖的。毛时代基本都靠捕捞。

官方2019年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上提过:

(二)谷物供应基本自给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2018年,谷物产量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亿吨增加1.6亿吨。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

从目前的技术来看,中国的国土肯定是能养活十几亿人口的。新闻联播以前相关节目提过,我们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就够养活上亿人了。

现在再提宋健的7亿适度人口是刻舟求剑了。

通宝推:桥上,唐家山,看看,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提到农村多光棍,城市多剩女,推荐个帖子 -- 补充帖

官方调研农村熟男「娶妻难」,结婚花费一个家庭近十年积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 王子君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1837283/answer/2176989730

家园 请教,你觉得以现在的情况下

什么都不做,人口会怎么演变?社会发展会怎么演变

如果重奖急生,人口会怎么演变,社会发展会怎么演变?

家园 接受你的批评

本来是说80计生政策的,不知不觉就写成一胎制了。

你描述的很客观。

至于中国重回世界之颠,我们都有信心。但是时间点,很难把握,影响因素太多。胡鞍钢说论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全面超过中国,到18年还被人当狗骂。

所有的预测,都应立足当下,预测的结果,要有理有据。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同要也要依据实情,有理有据。

家园 触目惊心

请教几个问题

1. 强制一胎造成出生性别比失衡严重的机制是什么?选择性堕胎?

2. 图表的数据来源是什么?59-61年的死亡数据飙升,可以为3千万的争议下结论么? (后半个问题和这个楼不直接相关)

3. 预测人口断崖式下跌是因为老年人的正常死亡达峰。这个对社会运行的影响,是否不像人口断崖这样的视觉冲击那么剧烈?

家园 数据:70年代的就学率是高于80年代的

你说的”6,70年代农村的辍学率高“,其实70年代的入学率是高于80年代的。你就是不信,带着有色眼镜看那个年代。告诉你真实情况,你还难以接受,可见那个时代黑的多惨。

七十年里,最无法被否定的一点,是在基础教育。如果更准确的说,是”农村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教学场所,二是师资力量。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校舍问题,其实并不算大问题,可以因陋就简。真正让农村小学建立不起来的,是缺少农村小学初中老师,主席动员知青下乡,下乡的知识青年,很多成为了农村的小学初中老师,这才解决了师资问题。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6779568/

这个表里可以看到,各个年代的入学率,小学升学率,1970-74是94%,1975-79是96.8%,1980-1984是93.9%,掉下来了。更为显著的是小学升初中,1970-74年升学率是71.5%,1975-79年是90.6%(是个农村初中广泛开办的时期),1980-1984年是75.9%,1985-1989年是68.4%,掉到新低。

不看数据,不知道80年代在教育和科研上的倒退,就不知道之前被黑多惨。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坦率说,在某些人眼里,农村人不知算不算人。

我一向说中国共产党第一大功德是真正的普及教育。

从我的经历,包括小时和后来读书工作了解的情况,我估算80以上,90以下。很简单的,一两块钱学费对农村来说不是小数目,少了一个劳动力又会导致经济损失。对农村人来说,能走路的就是劳动力。

当然,从数据上来说,以你的为准。

家园 谈谈老邓的经济大手笔

老邓当年搞计划生育,有一笔费用是“独生子女费”。这笔钱后来是个笑话,因为一直是每月5块钱,到本世纪都没有涨。

但是在当时,也就是80年代初的时候,是很大的一笔钱。大量的体制内青年,也就是刚结婚生孩子的那些人,一个月工资也就20-30块钱。换句话说,当时独生子女费是收入的20%-25%这个比例。老邓给予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个比例的经济补偿,是一个大手笔。同时也表明,他承认应该给予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补偿,而且这个补偿不能低。而且,他是实实在在把这钱发给大家了。

我就想问问本楼里口口声声重奖生孩子的各位,你们的重奖有多重?够收入的20%吗?够的话,这钱从哪里来呢?

通宝推:醉寺,
家园 赞同,俺觉得肯定做不到稻公那种大手笔

有几个人能有稻公“搞十个大庆”的豪气?洋跃进不看家底投资翻几倍的霸气?敞开印钱年年增发百分之几十甚至100%货币的勇气?

后来人肯定不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