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新冠看所谓“饿死三千万” -- 孟词宗

共:💬69 🌺232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意思,我听过几乎每一例饿死人,都是 “姑姑”

要么就是听说,听说邻村有人饿死了。如果是亲身经历,无一例外都是 “姑姑”。

第一是女性地位低,家族保男孩,第二,成年女子倾向于遗忘,所以少有 “姨妈” 饿死的经历,这就很有意思了,也许是某种自我保护机制。

家园 说个县名吧
家园 不是认可,根本就是他们编的

改开的基础,本来就是建立在这类谎言上的。

家园 我的父辈出身农村,孩子像种树,讲成活率

当地叫做 “成材” 还是 “成林”,我估计这也是有文化的讲法,避免用 “夭折” 一类的词语。

按照我的粗略统计,解放前连六成都没有,生八个孩子,能五个长到成年,就算不错了。

也就是说,旧中国四亿人,伴生的是 2 亿 4 千万夭折,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岁,合每年 600 万儿童夭折,这些本来不算人,不统计的。

家园 贵村真实变化巨大 啊

从饿死23个,到底层人都顿顿有酒有肉,还没用上三十年

家园 感觉是一半的成活率,当然孩子多也是一个原因。

自然质量就要不足一些。

但是另外一方面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后代延续也是原因。

新中国70年代已经没了这种忧虑。

所以生二可三。

家园 我自己一岁多,拉肚子,差点玩完了,后来听我妈说,舅妈的爸

是老红军,托他弄了点好药,治好了

家园 一样。

小时候,家里洗衣服是在河边。

母亲带一堆衣服在河边洗,我在旁边玩。

然后扑通一声,母亲回头一看,我没了。

往河里一看,有一只小脚丫。

立时抓紧提起来,我又可以活蹦乱跳了。

如果母亲反应慢一点点,故事就是另一个结局。

家园 直接饿死的远少于三千万。

三千万这个数字应该是取的灾后人口和假设没有饥荒人口按正常曲线增长的差。有一部分应该有是出生人口的减少,还有因为营养不良引起其他疾病去世的。直接饿死的可能就一个零头吧。

我听家人说过我姑姑刚出生没多久就赶上了饥荒,半饥半饱地喂着,大人在夜里偷偷用铜罐放炭盆上煨点米汤给她喝就算补充营养了。有一次她发烧怎么都退不下来,后来生产队牛受伤救不了被杀了吃。姑姑喝了从食堂领来的牛肉汤后就退烧了。大约是实在缺营养,喝点肉汤,给身体补充一点能量,免疫系统就战胜病魔了。如果没这碗汤,也许我姑姑就熬不过去了。 这不算直接饿死吧,但又确实和饥荒有关联。

家园 挨饿应该是普遍的,饿死人应该很少,营养不良是长期普遍的

我和赵立坚同乡同龄不同学,都是冀东农村,老家的村相距也就三十里。八十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家老有南方口音来要饭的,问问都说是安徽的,但不知具体地方,前几年坐火车聊天有人说或许是蚌埠的。三年困难时期确实如题主所说不可能饿死5%的人口,那是比战争还恐怖的人道灾难。而且事实上中国人大范围的挨饿包括营养不良是延续始终的,原因包括短暂和平时期多子多福造成的人多地少粮食不足、自然灾害、战争、大范围疾疫等等,只是我们那时还没有现代化的知识体系,记载零散甚至缺失,都被“遗忘”了。即便是现在,我们现代化的知识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个耸人听闻的“题目”而已,“解答”一点儿也谈不上科学,甚至都违反基本常识,网络这样的特定环境下危言耸听就能骗人。中国人整体的营养状况直到近些年才真正见好一些。小学时期到我们那边要饭的安徽人穿的比我们还要破些,逐渐就差不多了,后来衣服还比我们更新,更洋气体面,而且还有不少人卖艺赚钱的,包括一些简单的杂技、魔术等。05年前后我在上海南京路附件见到一些要饭的三十多岁妇女和孩子,虽然很瘦,穿的也不洋气,但是笑嘻嘻的一边玩一边要,只要钱,爱给不给。我当时和同事们说这要饭的怎么连付哭脸都没有啊。

家园 冀东那边跑东北的盲流很多,我村就十分之一,我亲人就有

这些人在其他大部分村子大概在统计饥饿问题上被计成了饿死,比如小岗村等类似回忆录总是把逃荒的算成死亡。小岗村的要饭程序成熟是文革时期,所谓逃荒证。

不过也是,我村就是绝大部分回村了,顶过了困难时期。安徽山东四川等地方的似乎是大部分留在了外地。

此外户籍减少一千万,这是当时流散的从城里下放的农民工的问题。

原来被计算进入城市人口,然而国家疏散人口,跃进出现了挫折,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然后他们的户口记录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直到几年后逐步完善,所谓管制严格期要到了文革了。

因为能力不足,那个时代的各种类似统计类工作因为红红火火的大跃进整体狂热是严重失位的,统计工作到完善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

这种逃荒回忆在一个江苏回忆录上有说法。这些逃荒数据在杨继绳、依娃回忆录中都被计成了死亡。

李锦,男,1952年7月出生,江苏省射阳人,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党组副书记。山东大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就读于中央党校与中国新闻学院。

三年饥荒岁月的记忆

这篇文章说了很多逃荒的资料。

家园 我小时候没有跑的了,我姥姥他们1947年前后跑去过

似乎是五十年代回来的,我最小的四姥爷在乐亭上的中学,困难时期从包钢返回老家农村务农。以后再没有人去过东北,倒是有人想家从东北回来的。

家园 我现在明确回复你:死了

中间那些排行隔开的,隔了年龄段的都是死了。

过去的农村,没人因为饿肚皮而不过夫妻生活,没人因为养不起而不生,正常的都是一年到两年一胎。

不要跟我谈为什么不戴套,我们那里是全国计划生育最严的地方,八九十年代超生很大一个原因是愚昧,单纯的不避孕的愚昧,而不是为了多生或者生男的愚昧。

至于死了的,就像上面很多河友说的,不能全归于饿,但多数都脱不开这个原因。

具体事例,小时候在农村听得多,这么多年了有印象的就一个姑妈,56年生的,61年秋死的,饿了就偷给幺叔的羹,到山上扒种子,吃豆苗,浮肿过,最终是死了。

家园 饿死人,在过去哪个年代都有。

我祖父1923年出生,他常讲36,37年的灾难,37年一年庄稼基本绝收,死了很多人,但没有三年困难时期死得多,谈到他自己只存活了5个子女,很愧疚。

我们家一直是佃农,最难的就是这两个时期,但明显建国后过得更难,他并没有因此怨恨毛,反而是我因此对毛有很大意见,一直到自己过了三十五岁,多读了几本书,多经历了些事后才明白毛泽东的伟大。

家园 身体虚弱,这事在民国如何?

民国死亡率你确实知道吗?

要说隔一死一,我父母辈也是啊。

你说三年时期是饿死,那么解放前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