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乱后的曙光――唐肃代两朝纪实(完全版) -- 扶楠

共:💬53 🌺5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哈哈哈哈,有包子啊……

什么馅的,爱吃肉呢……

大姐可不敢当,一般历史论坛的人都比我年长一些

家园 代宗好像的确是有理由的啊

不知道 仆固怀恩 之前,有没有叛将被代宗严厉对待的。

不好意思,前面的还没来得及看。也许答案就在前面

家园 仆固怀恩之前,代宗朝应该没了吧……

那个,“理由”那点想不起来了……我好像说他(代宗)自认为他的优柔是宽厚,是仁慈,是体恤众将,因此别人没有理由背叛他,他更没有理由下罪己诏。这句话都是说他自认为,不过铁手兄提的确实是个疏漏,所以在“因此”的后面加上“在他看来”四个字,应该表达更清楚些吧

家园 连载十八

十八

代宗免去程元振官职之后,随后任命了鱼朝恩成为新一届宦官领袖接班人。

要说此人以前有什么作为――如果大家还有印象,那个害得郭子仪和李光弼不得不引咎辞职的人,就是鱼朝恩。当时他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个“观军容”就是从他开始的。

而在代宗出逃那次,鱼朝恩却真的“立功”了。代宗出逃,身边侍卫离散,“朝恩悉军奉迎华阴,乘舆六师乃振”。罪恶莫比于反叛皇帝,而功劳也莫如拥护皇帝。因此代宗自此十分欣赏鱼朝恩,把他的官职升了一级,在原先的“观军容定慰处置使”前面,加了“天下”两字,然后把神策军交给他统领。

在吐蕃攻克长安之后,鱼朝恩曾提议迁都洛阳。这个提案被大家否定了,认为唐王朝足以对付的了贼寇,“何遽胁天子弃宗庙为?”也就作罢。幸好没有迁都,不然唐朝也要分成西唐、东唐了。如果分析一下的话,迁都问题大有可议。我们看历代王朝建都的地址,往往强盛的王朝不是靠西就是靠北。如西周遭犬戎入侵之后实力大减,只得东迁洛邑,而西汉无疑总体上也要稍强于东汉,北宋固然比南宋强,但当时它面对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国家时也是焦头烂额,在大一统的王朝当中无疑是实力最弱的,他的都城就明显要偏东。元明初期都绝对有实力应付北方外敌,因此都城会靠北。晋似乎是个例外,南迁之后的东晋比西晋时间要长了很多,但也要注意到当时北方的混乱,正是由于五胡乱华造成的混乱,才使东晋得以延续,而淝水之战却又着实有着偶然性。唐初期十分强盛,万国来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城,然而自中唐后每次战乱对于东西二京的破坏都是比较大的,而长安又确实偏西,离吐蕃、吐谷浑、回纥等都比较近,如果朝廷没有实力自保的话,非常容易遭到侵袭。鱼朝恩提议迁都,就是这个原因。唐后期实力减弱,后来德宗也曾有一次逃出长安,看来似乎的确应该迁都。但迁了都就一定会好吗?周东迁之后,周天子的权势越发的羸弱,连原本的使诸侯听命的光环都在垒葛之战中被一箭射掉,而宋南迁之后也从此偏安(当然偶尔也有想回复中原的皇帝,比如孝宗,但是当时已经无法胜利的进行北伐了)。一句话,如果没实力保住原来的都城的话,迁都也不是个好办法,也一样会保不住。往往迁都和羸弱是相辅相成的,羸弱了才会迁都,而迁都之后俞发的羸弱。这一点上倒是唐初有一个反例,当时唐朝初建不久,时常遭受东突厥的侵犯,李渊曾想要迁都,但遭到李世民的反对,后来李世民即位之后,果然灭掉了东突厥。如果没有信心,那么自然发挥不出来实力。再者,以洛阳的地形来说,做都城是有局限性的,西汉的张良就把洛阳的劣势说的一清二楚,并在和关中做比较之后,得出关中更适宜作为都城的结论:“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如果唐朝迁到了洛阳,那么吐蕃等军队要是侵犯的话,就会更加深入唐朝内地,无疑损失更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唐朝皇帝确实应该坚守在长安。

和其它宦官相比,鱼朝恩还是个“风雅”的宦官,史载他“时引腐儒及轻薄文士于门下,讲授经籍,作为文章,粗能把笔释义,乃大言于朝士之中,自谓有文武才干,以邀恩宠”。由于鱼朝恩的定位是个坏人,所以交往的都是“腐儒”、“轻薄文士”,而他自己又只能是“粗能把笔释义”,如果他要是个好人的话,那么所用就不是这些词了,而要用“鸿儒”、“博学之士”,而且“粗能”二字也肯定不会有。让我们把眼镜上的颜色去掉,不看这些带有褒贬意义的词,只看“儒”、“文士”、“把笔释义”的话,那么无疑鱼朝恩还是强过李辅国、程元振的,固然是为了邀宠,但是总比不学无术的强。也许鱼朝恩真的很“强”,因为代宗让他判国子监事,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只是这件事非常之滑稽,而国子监的学生们想必也十分郁闷……于是中书舍人常衮上书说国子监的官员应该起用名儒,而不该用宦官。而代宗不听,依然让宰相以下各级官员去送鱼朝恩上任。

至于鱼朝恩的学问究竟怎么样?应该说也许不怎么样,但也比史书上写的“仅能执笔辨章句”要好一些,鱼朝恩不是白当国子监的老师的,而是真的去讲过课,但讲的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鱼朝恩自认为文武双才,而且即使是能言善辩的宰相元载,也并不和他争论――倒不一定是不能,而是不敢。有一次鱼朝恩手执《易经》讲其中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鹜。其形渥,凶”,意思是不能胜任,必致失败,鱼朝恩以此来讽刺当朝宰相元载和王缙。王缙当时大怒,而元载却坦然的笑了,而这笑容在鱼朝恩看来则是那么的深不可测。

如果鱼朝恩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没有人能够动摇他的地位,但他说错了一句话,犯了代宗的大忌:“天下事有不由我乎!”然后又有一件事,鱼朝恩直接的触犯了代宗的威严。他的养子鱼令徽年龄还小,担任内给使,与同伴争执起来,觉得受了欺负,于是鱼朝恩请求代宗赏给他紫衣(唐代一二品的官阶才穿紫衣),然而代宗还没说话,已经有人把衣服送到了鱼朝恩的眼前,代宗看着穿着紫衣的鱼令徽,笑着说:“儿服紫,大宜称。”其实心中更加不高兴了。鱼朝恩可以看出来元载的笑容的不平常,却没有看出来代宗笑容里的异样……对照一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李辅国,和至死都没说过让代宗不高兴的话的程元振,看他们结局的不同就可以知道鱼朝恩的下场了。

代宗想要除掉鱼朝恩,元载也是这么想的,他揣测到了皇帝的意思,于是两个当初冲着鱼朝恩笑的人,如今结成了杀掉鱼朝恩的联盟。代宗担心事有不济,嘱咐元载小心,元载则说:“陛下第专属臣,必济。” 曾有人觉察出代宗态度的变化,告诉了鱼朝恩,但鱼朝恩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所以又放下了警惕。当元载把计划告诉代宗的时候,代宗仍然十分谨慎,说:“善图之,勿反受祸!”

三月,寒食节,依例皇帝要“请客”的。宴会结束后,当鱼朝恩快回到营中的时候,忽然代宗又要他回宫中去议事。听到鱼朝恩乘坐的小车的声音,元载去守在中书省,而代宗则正襟危坐。当鱼朝恩到来的时候,代宗劈头就责备他意图图谋不轨,鱼朝恩自然要高声辩驳,为自己澄清。然而鱼朝恩曾经的党羽、如今被元载收买的周皓,忽然间与左右的人一起把绳子套在了鱼朝恩的脖子上,使劲一拉,就这样,代宗秘密的杀掉了鱼朝恩,而对外则宣布鱼朝恩是奉诏自缢。

代宗杀掉的三个宦官,基本上都是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而不再需要他们的时候,代宗即动了杀机。代宗的“除四害”活动中,程元振等于间接帮了代宗除去李辅国这颗眼中钉,但他自己也难逃厄运;而帮助代宗除掉鱼朝恩的元载,万万不会料到,他自己便是代宗要除去的最后一害……

家园 仆固怀恩不是汉人吧

而且对他来说,引外兵的目的是要清君侧还是要取而代之呢?

从他的角度来看,国家的观念应该是很淡漠的吧。

家园 代宗杀掉的三个宦官

,基本上都是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而不再需要他们的时候,代宗即动了杀机

==========================

一个字 苯

家园 哈哈,Q大哥怎么也研究起化学了……是笨不是苯吧……

上当了

家园 连载十九及尾声(结束)

十九

元载的发迹,是靠着李辅国。

此前元载凭着自己的才学,“策入高第”,从此踏入仕途。他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十分欣赏他,让他充度支、江淮转运等使,几个月的时间,又由御史中丞迁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他被征入朝的时候,正是肃宗重病在身之时,国事由李辅国决定。由于李辅国的妻子是元载的亲戚,因此关系自然很好。

李辅国曾想让元载做京兆尹,但元载没有答应。这可不是元载不想当,而是他根本没看上京兆尹这个官,他“属意国柄”,也就是想当宰相,所以这个京兆尹在他眼中根本不算什么。李辅国看出了他的意思,并满足了他的要求。就这样,元载一步登天,成了大唐的宰相。

不几天代宗即位,元载同样以他的“善解人意”讨得代宗的欢心。吐蕃入侵长安,他跟着代宗一起逃了出去,回来后,裴遵庆等人都被罢免了,而元载仍然高高在上。

按说,李辅国倒台之后,当初由李辅国推荐的元载也应该跟着一起倒,但是元载并没有被免职。事实上代宗谋害李辅国,元载也是参与了的。这说明元载很懂得和皇帝搞好关系,只要能保住自己,别人又何必管的太多?他结交宦官董秀,等于在代宗身边放了一个窃听器,可以提前知道皇帝的意思,再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事,如此,还能不讨得代宗的欢心?“故帝深任不疑”。

其实一个朝臣喜欢多揣测一下皇帝的意思,如果没有什么其他方面的错误,倒也不是多么罪恶的事。比如唐初的封德彝,是很善于揣度人意的,而且根本不用找宦官报信,自己就能琢磨出皇帝的想法。但他不但高官做着,而且生荣死哀,如果不是十几年后被发现当初曾替建成元吉说过话,那么谥号就不会改成“缪”了。

元载帮助代宗杀掉鱼朝恩之后,继承了鱼朝恩的自大,“志气自若,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虽然他比鱼朝恩更有资格自傲,但由此带来的骄纵则是惹祸之源。于是,他和王缙一起骄纵,弄权,贪污。

王缙和元载结成同党,可能更多是出自于他们之间的“志同道合”,但也有人认为,和李辅国帮助元载的原因一样,其中也是有裙带关系的作用。有一种说法是元载的妻子是王缙的女儿,小字韫秀,还有说是王缙的姐妹。《云溪友议》中取“女儿说”,并对她进行详细的描写,看那本书里的记载王韫秀分明是一个贤妻良母,而《剑桥隋唐史》中则取“姐妹说”。可要是看唐书的话,让人吓一跳,说元载的妻子事实上和王缙并无关系,而是王忠嗣的女儿,也不是什么贤妻良母,而是个“狠戾自专”的母大虫。《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九记下了王韫秀的三首诗,在第一百二十一卷中也记了一首元载的《别妻王韫秀》,看来可以为证了。其实不然,这四首诗事实上全出自《云溪友议》,别无旁证。《全唐诗》就是有这个不好,往往一些传闻也会收进来。比如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国史补》中说是盗用李嘉钓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全唐诗》中收录了李嘉钓的这个残句,却并无一整诗来证明这是出自他的手笔,而且残句后面写着是由《唐国史补》而来,我们找证据,找来找去,绕了一个圈。但既然有这种说法,那怎么办呢,一些喜欢王维的人开始找理由,还有人居然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不然,嘉佑本句但是咏景耳,人皆可到。”如果真要是盗句的话,这么说岂不是不讲理么,等于说“你写的不好被别人拿来加工盗用是天经地义……”其实那些人大可不必找什么理由来解释,一来是如果真盗了,解释也没用,如果没盗,那又何必解释?反正也找不着证据,只凭《唐国史补》一句话也不能就说这事是真的。最先提出来的人很无聊,而那帮带有偏见的文人也很无聊,至于我写元载,忽然写出这一段来,也实属无聊,刹车刹车,赶紧拉回来接着说王韫秀的事。和《云溪友议》、《全唐诗》这些比起来,我更相信唐书的记载。有一句话是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现在这句话已被扩充了,说是一个贪官背后也有一个贪得无厌的女人,这是不是多少也能说明点问题呢?

在弄权上,唐朝一向重内轻外,虽然到了这时已经藩镇林立,中央朝廷的权力已大不如前,但一个宰相的份量还是相当重的。有一次,元载的一个长辈找到他希望能够通过他的关系谋求个一官半职。元载认为他没有什么才能(还好,还没到有求必应的地步),又不好驳他的面子,只好写了一封信让他带走捎给河北节度使。其实从信封到信纸元载只签了个名,其他什么都没写。这位“丈人”(史书原话)这个气啊,可是也没办法,又不能白走一趟,就打算拿着信试一试,不想仅凭一封空信就受到了河北节度使的热情款待,临了还带走一千匹绢。只怕元载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权势已到这个地步了。

代宗对于元载的所作所为,十分清楚,但是他的优柔又发挥了作用,他觉得好歹君臣了一场,“以其任政日久,欲全始终”,因此找元载单独谈话,让他收敛一下,元载却怙恶不悛――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代宗此时已经有些厌恶元载了。元载后来又赶走了李泌,害死了揭露他奸伪贪赃密事的李少良。不过严格来讲,这都是由代宗出面做的。之所以赶走李泌,是因为元载伙同他的同党常常在代宗面前说李泌的坏话,代宗没办法,只好让李泌去做江西判官,临别之际和李泌说:“元载容不下你,你先去魏少游那里呆些时日,等我下决心把元载干掉,再给你送信让你回来。”李泌没多说什么,但心中肯定有所不满,倒不是因为自己被贬不满,而是对于代宗,又同情又可怜又可气,八年后李泌终于才又回来,那时他说了一句话,算是不怎么客气了:“陛下知群臣有不善,则去之;含容太过,故至于此。”可你说代宗真的那么仁慈吗?当然不是,看他杀李少良就可以知道了。李少良向代宗揭发元载贪赃枉法,后来又把代宗的话告诉了别人,辗转传到了元载的耳朵里,元载和代宗“当面对质”。当然,元载不可能气势汹汹的冲代宗大嚷大叫“你居然*&^%¥”云云,但当面把代宗的话说出来,也很让代宗下不来台。于是代宗迁怒于李少良,把泄露了他的话的人全都下到御史台。几天后御史给他们定罪“凶险比周,离间君臣”,最后这些人就是顶着离间代宗与元载伟大友谊的罪名被乱杖打死的,代宗对他们没有丝毫同情,他往日的“仁慈”哪里去了呢?真真岂有此理……

但代宗是真的不满于元载了,在答应元载“别敕除文武六品以下官,乞令吏部、兵部无得检勘”的上奏之后,在没有通知宰相的情况下,任命李栖筠为御史大夫。后来就是在这位御史大夫的弹劾下,元载的一些同党被代宗从朝中踢了出去。“载由是稍绌”。但元载似乎从来没把这位李栖筠怎么样,不是像某些小说里写的那样,李栖筠被元载残害致死,事实上元载有时也并没有这么大权力做到让所有人都听话,比如京兆尹黎干就让元载十分头疼,而又对这个人无可奈何,还是王缙一番奚落替他解了气。和李林甫、杨国忠比起来,元载这个宰相做的可要“窝囊”多了。

相安无事了几年,代宗忽然间下决心要铲除元载了,正如剑桥隋唐史中所说,元载的最后倒台是一桩突然发生的大阴谋所引起的后果,其直接导火线尚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促成代宗的决心,史书中没有记,我们只知道代宗一直对他不满,但一直忍容。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说,代宗再也忍不下去了,正如他忍不下去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那样,他要让元载永远从这个世上消失。

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上御延英殿,命凑(吴凑,金左吾大将军)收载、缙于政事堂,又收仲武及卓英倩等系狱”。逮捕元载的过程很简单,连抵抗都没有,或者说,连有效的抵抗都没遇到。自然,代宗事前做的充分准备功不可没,但是元载、王缙不像前三个人一样手握兵权,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整个事件看起来的确十分简单。可是这么简单,为什么代宗直到大历十二年才决心干掉元载呢?不得而知,奇也怪哉。

代宗决定这次要通过正常途径杀掉元载,于是审理之后光明正大的赐元载自尽。据说“辩罪问端,皆出自禁中,仍遣中使诘以阴事,载、缙皆伏罪”,既然伏罪,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阴谋写出来呢?史官当然不用为他们两人讳言什么,所以没记下来的原因多半是根本不存在什么阴谋。但这并不影响给他们定罪,由于元载、王缙贪污腐化非常严重,所以代宗只要收集一下“材料”,就很轻易的给他们定下罪名。代宗在赐死元载的诏书中是这样评价元载的:

性颇奸回,迹非正直。宠待逾分,早践钧衡。亮弼之功,未能经邦成务;挟邪之志,常以罔上面欺。阴托妖巫,夜行解祷,用图非望,庶逭典章。纳受赃私,贸鬻官秩。凶妻忍害,暴子侵牟,曾不提防,恣其凌虐。行僻辞矫,心狠貌恭,使沉抑之流,无因自达,赏罚差谬,罔不由兹。顷以君臣之间,重于去就,冀其迁善,掩而不言。曾无悔非,弥益凶戾,年序滋远,衅恶贯盈。

代宗差不多把凡是能用上的贬义词全用上了,元载几乎成了一个集世间一切奸邪于一身的大坏人,而代宗对王缙则要宽容一些,主要的罪名就是附会奸邪、阿谀谗佞。本来代宗是想把王缙一起赐死的,但在刘晏求情之下,总算饶过了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

其实名义上是自尽,但这种情况下经常不是真正的“自尽”,大概是没时间等囚犯反省,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就得需要别人“帮忙”了。元载对主管的人说:“愿得快死!”而行刑的人则拿着臭袜子塞到了他的嘴里,说了句“相公您受点委屈”,然后就动手把他杀了。元载的死法我们不知道,但行刑的时候口中要塞东西,想来是为了不让他大声叫出来,那一定非常疼的了,首先可以排除喝毒酒,最有可能的是缢死,或者一棍子棒杀,反正不管怎么死,都不会好受。至于那个臭袜子,想来元载临死之时也顾不上尝它的味道了。

元载死后,他的家人也都跟着被杀了,连元载的祖父的坟以及元氏家庙也都被毁。没收财产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搜家的时候,有关部门居然搜出来八百石胡椒和五百两钟乳。虽非金银,但这两样赃物必是有独到之处才会被记下来――大概是因为人们没见过这么多的胡椒和钟乳吧。有人算出当时的五百石相当于现在的六十吨。我们可以想象官员们看着一筐筐或者一麻袋一麻袋的胡椒张口结舌的样子。元载收下这么多的胡椒和钟乳也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什么,吃?套用西游记中老君的一句话“当饭吃哩”(注,老君指的是仙丹,只要他不心疼,当饭吃是没问题的,而我们说的可是胡椒啊)……元载的贪污也许比不上和?|的有名,但从功力上来讲,元载也并不逊色,大可以做做文章。

其实元载也是做过些好事的,他曾推荐后来审判他的刘晏做度支转运使,充分发挥了刘晏这位理财能手在这方面的能力。此外,元载由于曾任西州刺史,对那里的地形比较熟悉,针对吐蕃数次进犯,元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即攻取原州。他认为:四镇和北庭移至泾州后已无险要可守,而陇山地势险峻。大唐边境向西到达潘原,吐蕃则戍守在摧沙堡,原州恰好是居中的地方,并且正对着陇山口。原州的西部是牧地,东面是平凉这个原州唯一的农耕县,然而吐蕃并不驻守于此。每年盛夏之际,吐蕃都会去青海放牧。这就是一个机会,如果借机修筑原州城,二十天就可以完成。然后调遣京西的军队戍守原州,郭子仪的军队戍守泾州,,分别把守石门关、木峡关,逐渐打通陇右,进而就到达安西并占据吐蕃的腹心地区。元载对此是极热情的,让人画了地理形势图献给代宗,又秘密派人西出陇山去估量费用。代宗对此事则还很犹豫,所以就询问刚入朝的田神功,田神功的看法是“书生之见”。元载一分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来已经是不简单了,而且我们看他的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完全是“书生之见”的那种迂腐。元载的提议也并非从没生效过,有一回他看到马?U兵力无法对抗吐蕃,而郭子仪又守在河东这块没有战事的腹心之地,便提议要郭子仪和马?U都换一下驻守的地方,以达到各尽其能,并应允军费不足的话由内地来资助。这件事被诸将认为是非常妥当的。相对而言,元载算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并且有一定见识的宰相,总比后面的卢杞强了很多,在《新唐书》那样很严格的史书中,没有被归到“奸臣传”中,可见元载还没坏的特别厉害。

总之,元载可谓历史上的大贪,而且其专权也对当时的朝廷上下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但其人也并非一无是处。近来有为元载翻案的文章,大多也是从他的几项建议下手。

元载死后,代宗朝基本算是平静下来了,因为两年之后他也病死了。虽然五月初三刚得病,二十一日驾崩,显得有些太快了,但无疑代宗传位德宗是一次正常的顺利的权力交接。

大历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太子李适的即位,宣告了代宗朝的结束,留下的仅有“大历”这个年号的余音。

尾声:

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没有哪一个王朝可以比得上它的强盛,然而也没有哪一个王朝前后变化有如此之巨,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史之乱实在是一场具有非常“意义”的大乱。然而乱后,唐朝毕竟生存了下来,尽管中晚唐都有点半死不活的样子,但总比八王之乱后立刻灭亡了的西晋要幸运了许多。

唐朝花了两朝总共八年的时间平定叛乱,肃宗从即位便开始笼罩在这场动乱的阴影之下,而代宗则需要在乱后花费很长时间来弥补战乱的伤痕。不管怎么样,从代宗手中交到德宗手中的唐王朝已经很平静了,代宗也没有把中央朝廷对自己儿子的权力有危胁的人物留下来(怀疑代宗突然杀元载,是否也有这个原因在其中)。

肃宗是个很可怜的皇帝,而代宗最大的特点,似乎是他的优柔寡断。两位皇帝于才能上都没有突出的地方,还都受制于人。也许,肃宗身体不好对此有一定影响,而代宗则更合适用“自作自受”来形容,他一手提拔了几个人,最后又一手把他们毁灭。

当然,两朝都没有使唐王朝彻底走出阴影面再度兴旺起来,而且代宗甚至还有点走下坡路。但不可否认,这两朝的承接对唐王朝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没有肃宗朝的铺垫,代宗不会很快结束战乱;如果没有代宗朝的平定战乱和一定的休养生息,德宗乃至于后面宪宗的所谓“中兴”都无从谈起。因此,肃代两朝可谓安史之乱后的曙光。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改元建中,肃代两朝彻底落下了帷幕,唐朝从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家园 送花!
家园 “忠诚的极限” , 哈佛一个老美的博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仆固怀恩。

家园 可惜没看过……
家园 仆固怀恩的确不是汉族人,不过既然是朝廷命官……

既然是朝廷命官,还是不该引别人来打自己的国家的

他的目的,汗,还真是没多想。走过路过兄所说的两个理由,我更偏向清君侧。不过两个好像都不大妥当……他当时自己情况不利,大概也是怕被朝廷派大军干掉吧,另外,引吐蕃进攻唐朝的话,他对吐蕃是有功劳的,莫非是为了讨好?

家园 送花送得手酸
家园 多谢版主大人
家园 人道主义者又该有说道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