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乱后的曙光――唐肃代两朝纪实(完全版) -- 扶楠

共:💬53 🌺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连载17

十七

在太原城门前,有一大队人马,确切的说,是两部分人马,其中一部分是回纥军,另一部分则是唐军。

只见队伍最前面的一位将军,上前冲着城门上高声喊道:“快开城啊!”而然城楼上却毫无动静,大门纹丝不动。

时间久了,将军十分恼火,但他身边的回纥可汗更加恼火。将军没有办法,反过来又劝可汗息怒……

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军把回纥军队“欢送”走时的情景。那位将军便是仆固怀恩。但仆固怀恩万没有想到,这件事竟成了他踏上不归路的起点。

太原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为什么不给仆固怀恩开门呢?原因无他,“内忌怀恩,又以其与回纥亲,疑可汗见袭,闭关不敢犒军”。回纥一路之上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辛云京不肯开门,也不能说他全错,但连犒军都没有,就不好了。而且并非一次,在仆固怀恩大军平叛从太原经过时,他也是这么做的,那时辛云京应该没理由担心被掠夺,其原因多半是为了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曾经忌恨过李光弼,而今有人忌恨他,也不足为奇。

仆固怀恩十分气恼,事后上书给代宗报告这件事,但却并无回音。仆固怀恩一气之下,头脑有些不冷静,派自己的手下分别驻军在河东各州,自己也在汾州待命。这时监军骆奉先(此人通鉴上做中使骆奉仙,今取唐书为准)奉命路过太原,受到辛云京的热情款待,同时听说仆固怀恩要“谋反”的事。之后骆奉先又经过仆固怀恩这里,怀恩自然也要好好款待一番,还带他见自己的母亲。仆固怀恩的母亲对骆奉先说:“若与我儿约兄弟,今何自亲云京?然前事勿论,自今宜如初。”也就是不计前嫌,让他们和好如初。仆固怀恩很高兴,以为真的可以把事情化解,在酒酣之际跳起舞来。唐代风俗,歌舞伎演奏完毕,赠之锦帛,称为“缠头彩”。大概是这个风俗又引入了宴饮,所以宴饮之上要是有人起舞的话,客人也是要赠给起舞者“缠头彩”的。骆奉先赠给仆固怀恩缠头彩后,仆固怀恩打算回报他,想第二天端午节再喝个痛快,然而奉先却急着回去,仆固怀恩就将他的马藏了起来。事实上仆固怀恩一番好意,想要用这种方法留住客人,可是骆奉先却是“受宠若惊”――“朝来责我,又匿我马,将杀我也”,然后连夜就逃走了。仆固怀恩听说之后,立刻去追他,想要把他的马还他,可是这个做法也容易让人误会为想要追杀骆奉先。误会就这样造成了。骆奉先之所以会有戒心,不能不说辛云京的“预防针”起了作用,心理暗示这东西一旦发挥效果,的确是不大好办。

八月,骆奉先回到了长安,向代宗报告说仆固怀恩要造反;同时仆固怀恩也上书说明情况,并要求处斩辛、骆这两个人。代宗既没有认同这方,也没认同那方,他是想和稀泥。然而仆固怀恩被告谋反,处境十分尴尬,绝不是和稀泥就能解决的了的。

仆固怀恩自觉非常委屈,所以上了一道十分独特的认罪表,列举了自己的六大“罪状”:“昔同罗叛乱,臣为先帝扫清河曲,一也;臣男玢为同罗所虏,得间亡归,臣斩之以令众士,二也;臣有二女,远嫁外夷,为国和亲,荡平寇敌,三也;臣与男?`不顾死亡,为国效命,四也;河北新附,节度使皆握强兵,臣抚绥以安反侧,五也;臣说谕回纥,使赴急难,天下既平,送之归国,六也。”

我们无法想象仆固怀恩边写边委屈得唏嘘的情形(尽管可能不是他亲自所写,那时候找个人代替写奏表很正常),但我们尽可以同情他。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远嫁和亲,又曾为严肃军纪斩了一个儿子,在回纥问题上仆固怀恩出了大力,安史之乱中更是“所在力战,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因此他有资格感到委屈。他不满代宗对此的不置可否与漠然,又想起别的事情,干脆一股脑都说了出来。比如来??之事,“诸道节度,谁不疑惧”,很多人招之不来,是因为怕被宦官陷害,而并非群臣的不忠。唐书与通鉴写诸道节度不来的原因,只怕也是由仆固怀恩的这些话得出的结论。“子仪先已被猜,臣今又遭诋毁,弓藏鸟尽,信匪虚言。陛下信其矫诬,何殊指鹿为马!”没有一丝矫饰,很明确的指出郭子仪被皇帝猜忌,而今他自己也遭到诋毁。最后仆固怀恩请求“请遣一介专使至绛州问臣,臣即便与同行”。这道奏表,《旧唐书》上引用的是全文。“唯当吞恨九泉,衔冤千古,复何诉哉!复何诉哉!”在我们看来,这是悲愤之作,而官方自然要向着代宗说话,尤其《新唐书》上的描述是:言词慢很,帝一不为慊。

这次代宗倒是很痛快的派来了宰相裴遵庆。仆固怀恩见到裴遵庆之后,抱着他的脚大哭,说自己很冤枉。裴遵庆让他入朝,而仆固怀恩的副将范志诚则认为如果真入朝的话,很可能仆固怀恩就会成为第二个来??。仆固怀恩和裴遵庆明确的说他害怕被杀,因此要派一个儿子入朝,结果范志诚又反对。这样的话裴遵庆只好空手回长安去了,而仆固怀恩也失去了向代宗解释的机会。当然,如果仆固怀恩真入朝的话,只怕非死即贬,范志诚的担心是正确的;至于派一个儿子入朝,这是古时诸侯向帝王表示忠诚的常用手段,并无不可,而且代宗担心逼反仆固怀恩,也未必会杀他的儿子。范志诚的这个担心就有点多余了。

至此,仆固怀恩只好反了,派出自己的儿子仆固?`去攻打辛云京。唐书上说云京大败,因而仆固?`又攻榆次,通鉴上则说仆固?`大败,转攻榆次。究竟是谁胜谁负呢?还是倾向于唐书。如果辛云京自己就能对付的了仆固怀恩,朝廷后来又何必派郭子仪前去?另外,仆固怀恩所部是经过安史之乱的考验的,比河东守军要强一些,胜算应该更大。

仆固怀恩反叛的时候差不多与吐蕃入长安同时,所以代宗此时无暇管这件事。等代宗回长安之后,想起当初颜真卿曾经要求去召招仆固怀恩来朝,但当时没答应,于是现在旧事重提。可颜真卿却认为,当初去召仆固怀恩的话,他还可以有勤王之功,而今来朝,却是没有理由了,所以肯定不会来。联想到当初代宗任由追击敌军将领的时机白白逝去,再看这件事,可知代宗把握不好时机,见识着实短浅(又想起了建宁王,或许要是他的话会好些)。颜真卿提议让郭子仪去对付仆固怀恩,此时仆固?`正与辛云京在榆次僵持。代宗对郭子仪说:“怀恩父子负朕实深。闻朔方将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代宗不认为自己应该对仆固怀恩造反承担什么责任,在他看来,这全是仆固怀恩的不对。郭子仪从命去对付仆固怀恩,由于仆固怀恩曾是郭子仪的手下将领,其军士当初也都听命于郭子仪,因此郭子仪只用威望便动摇了仆固怀恩的军心。还有一点要注意到,就是虽然是被逼反的,但造反总是不得人心的事情,军心不稳也在情理之中。

仆固?`攻打榆次不利,又因为性急激起众怒,结果被他的手下杀掉了。仆固怀恩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责怪他不该造反,然后又提刀追着要杀他,“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射三军”,幸亏仆固怀恩跑的快,不然――不然也未必有事,只是这位老太太,真的好强悍啊……怀恩没有办法,只好一走了之,而他的母亲后来被接到长安,代宗对她还算客气,据说照顾的很好,最后寿终正寝,以礼葬之。之后,代宗下诏要仆固怀恩入朝,说一切全都过往不咎。这不要说仆固怀恩不信,就是我们也不大相信。

但此后仆固怀恩的做法就大错而特错了,引外族攻打自己的国家,怎么都说不过去。如果我们一直可以对他的造反持同情态度的话,那么也只能限于广德二年十月之前。

十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军进攻唐的??州,后来又打到奉天。郭子仪率兵抵御。吐蕃、回纥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不久就撤走了。郭子仪也从行营回到了朝中,代宗一高兴封他为尚书令,郭子仪则坚决不受,说“自太宗为此官,累圣不复置,近皇太子亦尝为之,非微臣所宜当”。在中唐诸大将中,凡是功高者几乎都受过猜忌,然而像郭子仪这样几起几落而始终不倒的却不多见。原因是郭子仪非常之谨慎,他不接受尚书令的职位是明智之举,避免自己处于位高望重的尴尬境地。还有,郭子仪是人才,却无人才的“脾气”,他可以招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退敌,又挥之即去,无怨无尤,对皇帝来说,还有什么比没脾气的人才更理想呢?

转年也就是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代宗去世,郭子仪被鱼朝恩害死,再次引敌人入侵,这次除吐蕃、回纥之外,还有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前来攻打唐朝。带兵抵御的自然又是郭子仪。从这时起,代宗又多了个毛病,就是在京师戒严的同时,派人从宫内取出两部《仁王经》,送往资圣、西明二寺,让僧人们高声诵读。后来十月的时候吐蕃到了??州,代宗又派人去讲《仁王经》。这是他崇佛崇到糊涂地步的开始,以后“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由信佛走向了佞佛。这其中他的三个宰相“功不可没”,元载、王缙、杜鸿渐三人都信佛,以王缙尤甚。王缙是王维的弟弟,官至宰相。和自己的哥哥相比,王缙多了一分官场上的圆熟,却少了一分做人的清高,最终与元载狼狈为奸,成为大唐三百宰相中很不怎么样的一个。

这一次吐蕃等部来犯,仆固怀恩没有看到胜利的结果,在中途遇暴病而卒。据史书上说,代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悯然曰:“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他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

从很多事情能看出代宗优柔寡断的一面。仆固怀恩引敌侵犯大唐,代宗“犹为之隐,前后制敕未尝言其反”,只怕更多是他的性格使然,而并非他真的认为仆固怀恩没有罪。比如上面提到他说仆固怀恩父子负他实深,暴露出代宗的真实想法。而无论代宗指责谁,他从不认为他自己有什么不对。他自认为他的优柔是宽厚,是仁慈,是体恤众将,因此别人没有理由背叛他,他更没有理由下罪己诏。但回报他最好的一句话便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郭子仪奉命进驻泾阳,兵将才一万人,好歹是比那次的二十人强了不少。刚到泾阳,回纥、吐蕃数十万骑兵已经从四面八方把泾阳城合围起来。郭子仪则派部将李国臣、高升、魏楚玉、陈回光、朱元琮等人各当一面,自己率二千人出阵。本来回纥听信仆固怀恩的话,以为郭子仪和代宗都死了,现在忽然发现郭子仪就在阵前,知道上了当,气势上就差了一些。为了使回纥能够退兵,郭子仪“单刀赴会”,亲自去见回纥首领药葛罗,一席话竟然把回纥劝的倒向了唐朝一方。吐蕃听说郭子仪和回纥有来往,心中猜疑起来,连夜撤退,被唐军和回纥联合追赶,最后又被打败。总之,郭子仪费了好一番力气,终于把事情解决了。

从这时起,唐朝总算有些安定下来了。从通鉴也能看出来,事情多的时候,一卷记载的时间就短,事情少的时候,一卷能记载好几年。安史之乱最忙的那几年,往往一卷“不足一年”,或是“凡一年有奇”,安史之乱后期一般是“凡二年有奇”,从唐纪四十永泰元年闰十月起,一下子记载了八年的事情。但是,太平之世不太平,更何况本非太平之世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