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盛世歌者谪仙人 -- 扶楠

共:💬8 🌺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盛世歌者谪仙人

我拿起笔,又放下;然而又拿起来……虽然我知道,这个人曾被无数人赞叹过,歌颂过,但我耐不住心灵的感召,终于写下这篇文字――

盛世歌者谪仙人

追月

公元前二百多年,在一条江的江畔,一位老人望着滚滚向东逝去的江水,沉吟着。他想到了自己的贬谪,也想到了国家的命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苦笑着,听到渔父在说:“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哦,他是在劝自己应该变通。

然而,志高洁者,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于是,他又听到了渔父来时唱的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他抱起一块大石头,向江中的清流望了望。然后,闭目――那一刻,他与清清的江水融为一体,他再也不必担心世间的尘埃会玷污他的圣洁,他再也不必为孤独寂寥而抑郁。

那一天,是阴历的五月五日,那一条江,被称作汨罗江。

千百年后,我们在这一天,仍然在江上划着龙舟,并向江水中撒下一种名为“粽子”的食物。然而行舟江上,已不是为救投江的诗人,投下粽子也并非为果江鱼之腹。

这一切,都只为那个熟悉并感动着我们二千多年的名字――屈原。

是啊,屈原,中国第一位传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开创的楚辞至今为人传诵。这已经足够值得我们怀念了。

在屈原投江的一千年后,在另一条江的岸边……

一位老人独自酌酒。甘酣的美酒顺着喉咙而下,一杯复一杯。身体泛起一阵暖意。一阵清风吹来,有说不出的凉爽与惬意。

站起来,觉得一阵头晕……大概是有些醉意了,但他知道,自己意识还清醒,这种似醉非醉的情形,无疑是饮酒的最佳境界――他曾经乘着随酒兴如泉水般汨汨涌出的诗兴,伴着朦胧的醉意,写下无数篇佳作。

抬头望见了明月。他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月亮,笑道:“老朋友,今晚我们又可以在一起喝酒吟诗了。”

于是,他翩翩然起舞,口中随意唱着脑海中泛起的诗句――即便只是随意而成,竟也是令人倾倒的佳作,或者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刻意雕琢的诗才算天成。

吟着,舞着,忽然间看到地面上那个随自己身形而动的影子,竟似在随着自己的韵律而伴舞。他笑着指向它说:“哈哈,差点把你也忘了。老朋友,来,敬你一杯。”说着,将杯中清冽的酒水洒向地面。

吟够了,也舞够了,身上泛起了微汗。觉得十分尽兴,于是轻轻拭去额上的汗,迎着清风,走到了离江咫尺的岸边,硬撑起迷离醉眼,懒懒的张望过去。

江面上,月银色的光洒了一片。风吹着水面,漾起鳞鳞细波,打碎了冰轮的倒影。

“咦,怎么,你原来是在这里啊……哈哈,每次都是我邀你饮酒,这回,你也要请我一次喽……今晚我们不妨饮个痛快!我们还可以赋诗,还可以放歌,还要起舞……”他回首,笑指着地面,“你也跟我一起去吧,我们三人一起作乐该有多畅快……”

只见他纵身一跳,江面上立刻溅起细浪,月影更加凌乱……

那是大唐安史之乱即将平息的前一年的一天。

追月,投江――似乎太任性而为了,杜甫不会这样做,王维也不会。似乎只有那个人……

对,这里的“他”就是李白,就是那个浪漫到理想的诗人李白。然而这只是个传说……

止住心痛,因为不必为他而难过,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个最理想的结局。李白没有死,只是去和月亮一道饮酒赋诗去了,尘世的我们是无法看到他的。

我愿意相信这个美丽的故事,我愿意相信李白是这样离开这个尘世。毕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他,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宿愿。

我们应该为他高兴……

繁华长安

蜀江水碧蜀山青。

几十年后,白居易凭着想象,用极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天府之国的山川之美。正是这梦幻般的山水,养育出了李白这样的诗仙。

事实上,李白出生并不在中原,而是在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也就是说,李白是个“外国人”……

这是我幼时第一次见到李白生平介绍时想到的,不禁有些气馁。想象中,飘逸的李白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深目高鼻,甚至还留着黄色山羊胡的形象――太可怕了。

幸好,再大些又知道了李白是因为先人在隋末流放到了那里,所以才会在那里出生。于是李白又回到了原来想象中的样子。其实他出生在哪里又有何妨呢?李白五岁时来到蜀地,从这时起他便呼吸着烂漫山花的芬芳,感受着青山绿水的怡人,吸收着华夏文明的精萃。

只是,有人怀疑起李白的身世了。有人说他的先人是李?薄?―其实人家本来就自称是“凉武昭王?本攀浪铩保挥兴凳抢钕汀⒗铊ァ⒗盥字?后;还有一种说法,非常有意思,说是李建成之后。我看过的一些书、论文中就是这么写的,而有一个游戏,干脆就是这样设定的:李白的父亲要李白去找他们祖上仇人的子孙(当然是指唐玄宗了)去报仇……

李白见到了唐玄宗,当然不是去报仇,而是因为李白的诗名太盛了,所以唐玄宗把他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诗而被皇帝直接召见,我想不出来还有哪个人有过类似的经历。

呦呦鹿鸣,食野之平。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高歌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时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受到了皇帝的邀请,他仰天大笑,意气风发,昂首走进了长安,昂首迈进了皇宫。于是唐玄宗从御辇上走下来迎接他,于是李白坐在七宝床上享受着“御手调羹”的待遇,于是他成为了皇帝的座上客。

顾盼神飞、飘逸潇洒的李白,在贺之章一见之下即惊为天人,呼为“谪仙”。忽然想起几十年后,白居易初见顾况时,顾况调侃的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然而一旦看到白居易所作之诗,一惊之下改口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然而贺之章没有顾况这般“傲慢”,而白居易又比李白多了些人间烟火的味道。白居易是到长安求仕,李白则是在天廷贬谪之下才来到长安。

鲁仲连义不帝秦,张良辞封万户侯。李白的诗中常可见到此二人。

李白深信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建万世功业,然后拂袖而归。置功名于不顾,所建一切功业不过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愿望,功名于我何有哉!这是李白追求的理想人生。

然而,世上并不容许这样的理想存在。玄宗也根本没有想过要让李白来做宰相,他看中的是李白的文才。

事实上,玄宗还是有识人之明的,至少,李白确实不适合政治。一个政治的李白,不会“视万乘如僚友,戏同俦如草芥”;一个政治的李白,不会在宫廷中长袖善舞,不会叫连太子都尊称为“二哥”的高力士为他捧靴;一个政治的李白,不会“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然而李白傲岸着,也郁闷着。

于是他醉了――既然不乘意,何妨一醉?

有人来了。名满一时的歌者李龟年,微锁双眉。

沉香亭畔赏牡丹,名花在前,又有美人相伴,然而还少点什么。音乐修养极高的唐玄宗立即想到,此时应有歌舞助兴。然而,玄宗听腻了旧辞,喝止了李龟年的歌声。他想到了李白。

“喂,醒醒啊……”李龟年轻轻的推了一下李白。

李白睁不开惺忪的睡眼,只说了一句“我醉欲眠卿且去”,转过身去,又沉入梦中。

唉,真是个诗痴啊……李龟年这样想着,无奈的又推了推他――看来是没用的了。李龟年摇摇头,只好让人将他抬进宫去。

一串串细雨般的清凉洒在脸上,化开了醉乡中的烟云,把不知游到何处的李白带回了人间。

不,还不够,这一点点酒又怎能尽兴?陛下啊,请你不要吝啬大唐最甘醇的美酒,因为我李白是“斗酒诗百篇”……

玄宗疑惑着,担心着,但仍然命人赐酒。

李白没有食言。他连饮数杯,飘飘欲仙,迷醉中,抓起笔来,洋洋洒洒的在纸上抒写着他的诗意,三首《清平调》就这样一挥而就。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主带笑看……

玄宗诵读着,咀嚼着,回味着,似乎也要醉了,是迷醉,迷醉在李白的诗中,贵妃也手执花枝,含笑聆听着――“好!”一声喝彩,于是众声附和……

而李白依旧微闭的双目却向天上看着:不,我不是御用文人,这不该由我来做……

他不明白,不愿意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他屈从于权贵?一定要他屈从于这俗世的安排?

终于,李白受到了谗毁。是啊,像李白这样自比接舆“凤歌笑孔丘”的狂人,又怎能不受到谗毁呢?

“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李白大概想起了屈原的“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总之,“娥眉曾有人妒”,既如此,又何必久留?

从来不想约束自己成为规范的仕者的李白,虽然达成了他“终南捷径”的梦想,但那毕竟是个梦想。梦总会有醒来的时候,梦醒的失落犹如晚春最后一缕残红。李白梦醒的太快,仅仅三个年头,时间加一起不过一年多,他便离开了这座当时举世闻名盛世繁华的都城。

他是主动要求离开的,玄宗没有挽留。

也许,和来时唱着相似的歌,和来时一样的仰天长笑,和来时一样的昂首挺胸,如今李白又唱着那首熟悉的歌,大笑着,昂着头踏出了长安的大门。

高歌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世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挚友

一路向东,来到了与西京长安相应的东都洛阳。就是在这里,李白遇到了小他十二岁的杜甫。后人把这次相遇比喻为唐代诗坛两颗巨星的碰撞,然而事实上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火花的产生,只是很普通的相遇罢了。也许是在某次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聚会中,也许就是在某个酒肆中。然而,相遇之时形式上的简单,并不意味着意义上的寻常。

也许,这就叫一见如故。飘逸的李白以他独特的魅力,使杜甫为之钦佩。正如《唐之韵》里所说,杜甫对李白应该也有着晚辈对长辈一般的尊敬与崇拜。就这样,李白成了杜甫一生牵挂着的朋友,成为了杜甫一生的偶像。

一年后他们分离,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闻一多先生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也许正是如此,才注定了他们两个不能再见。交深不在言多,虽然不再有重逢的喜悦,但却并不影响他们深厚的友谊。

多少年后,杜甫追忆起当年他们一起去拜访范十的情形――那是一个秋天,忽然间,李白想起了范道士,于是他们一起骑上马,翩然同行。山中多歧路,两人迷失了方向,只好在山中乱转,结果弄得满身都是苍耳。好容易找到了范十那里,一进门,主人望着满身苍耳的两人,又是惊,又是喜,三人都笑了起来。于是落座,尽情品味着秋蔬、霜梨的自然风味,品味着隐居田园的山野情趣。

想到这里,杜甫笑了。犹忆当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那段日子。

倏然间又想到李白戏赠自己的那首诗――那是两人在饭颗山头,互相调侃,李白说“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则写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言罢,相视大笑。

然而两人终须一别。离别之时,鲁郡城东石门那里,两个好朋友相互揖别。李白望着北郭的青山、东城的白水,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也不知一别之后,李白现在怎样了呢?

杜甫一直挂念着李白,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与李白有关的诗多达二十多首。当他得知李白因永王李?U之事被流放,忧心如焚。“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几夜梦到李白,可见对李白的关切是如此之深。

李白有一首诗,《送友人》,没有明写是送谁,但从景色描写来看,地点推测在兖州城东尧祠一带,那里水陆通衢,有诸多酒肆,自是宴饮饯别场所,且景色宜人,易发诗兴。有人相信,多数作于此地的这首诗,就是送给杜甫的。

两位诗人的交谊至今仍是一段佳话。

自然,李白还有很多朋友,比如,年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志趣相投的王昌龄,还有也曾一起共游过的高适,以及没什么名气的元丹丘、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好友将行,岸边相送。桃花潭水千尺之深,抑或是更深上千尺,与友人惜别之情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情深千尺的又何止是汪伦?

李白其实很重友情,这一点在早年更多的表现为“侠”――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事实上,李白曾经为自己的友人仪义杀过人。因此,如果把唐朝的文人们想象成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那么就大错而特错了。

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李白的侠义曾遇过挫折,但也正是挫折,使得李白更加成熟起来,从原来行为上的侠义上升到了精神上的侠义。与挚友肝胆相照,于豪强正直傲岸,而对世间的黑暗,他也会用自己的诗笔进行无情的揭露。

自古文人相轻。然而李白与他的朋友们那么真挚的交往,超越了这条似乎艮古未变的真理。唐朝是个了不起的时代,它用友谊这条彩色的纽带,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诗人们拉到了一起,令许多后世文人为之向往,向往那永不褪色的光彩。

山•水

李白似乎就是为了名山大川而生,而名山大川又似乎就是为了李白而存在。

蜀道自古艰难,至李白才唱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震慑人心的诗句;庐山瀑布湍流了不知几千几万年,只在李白的眼中,它才变成了从九天之上飞流直下的银河。

李白用心感受着这些壮美的景色,以他的大气抒写着这些山川大河,赋予了它们人的个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中的黄河就是这般奔腾豪迈;“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眼中的长江就是这般波澜壮阔。他让山水活了起来,与他一起兴奋着,与他一起鼓舞着,或者也有留难阻挡,但一切均以我的感情为转移,景为我用,景我一体,于是,大自然就这样与诗人浑然一体。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代表作。虽题为梦游,然而却描写的极为生动,读来仿佛身在其中,事实上,我们都是一起和李白做着游天姥山的梦。“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对照楚辞,便会发现,这与“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穴夜鸣”等诗句是那么相似,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绝不为过,那就是系出同源。可见,李白确实是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然而同为浪漫主义的李白,在诗的形式上却又超脱了楚辞的一些固定的格式,不管是七字还是九字一句,不管句中有无“兮”的感叹,只要李白愿意,它们就全都是诗,而且诗意的让你根本无可挑剔。

李白的山水诗,吸取了很多前人或者同时代诗人的精华,算是个集大成者。“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喜欢谢眺诗的精致纤巧,而他的诗中不仅有着谢的清新生动,更有着雄俊逸放。和李白同时期的王维,在山水诗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二者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清新,比如气韵,而幽远在李白的诗中偶尔也会找到,“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和王维的“兴阑啼鸟唤,坐久落花多”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王诗中的禅悦,固然道家仙骨的李白不会有,但另有一番沉着的潇洒。如果以庄子的精神来比喻,那么王维有着庄子的超脱,李白则有着庄子的傲世。

作为诗人,李白几乎游遍了九州的秀美山川,几乎一生都在壮游。既然很多时在山中,又要修道,那么自然而然接触不少矿石,以至于有人怀疑李白的职业是矿师。

和杜甫离别后,李白又开始了十载漫游,然而与年轻时的那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不同,那时,有太多的梦,有太多的理想,如今,却有着说不出的一种失落。但李白并未消沉,和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又不尽相同,李白有时也会有抽刀断水、举杯销愁的愁思,但最终则解脱于“明朝散发弄扁舟”……

然而丧钟为谁鸣起,大唐王朝的太平盛世,在安史之乱中化为乌有,一切繁华烟消云散。国难当头,五十六岁的李白毅然参加了反抗队伍。然而只因投“错”了队伍,使得李白这次投笔从戎最后以寻阳入狱告终。就在他流放夜郎的途中,忽然天下大赦,这才使李白避免了杜甫想象中悲惨的遭遇。

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多了一分神秘与巍峨,诗人从这里启程返回了――望了一眼天边的红霞,李白相信千里之外的江陵城,一日之内便可以到达,因而,听着传统中被人们认为是哀鸣的猿啼,诗人也觉得那是一种欢声,自己心情畅快,船儿也跟着轻快起来,瞬间已穿过万重高山。

不过,尽管李白并没有到过夜郎,但是今天的贵州那里仍然有着不少李白的“遗迹”。不必嘲笑当地人们的这种看起来有些幼稚的纪念方法,其中饱含着多少对这位大诗人深切的热爱啊……

是啊,李白这样一位大诗人,难道不值得热爱吗?

结语

李白已经远离尘世很久了,然而李白却又是不朽的。他的诗歌经过千年的洗礼,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夺目。

其实李白是有“偏科”倾向的。他最擅长古体诗和绝句,因为古体诗不受格律限制。在五古七古上,李白是唐代乃至于整个诗歌历史上都难以超越的一座高峰;而七绝,与王昌龄一道“最擅场”,并称为“神品”。

李白一生喜欢自由,自然写诗也要自由。如果套用阮籍的一句话而稍作修改的话,那就是“格律岂为我设邪?”

的确,李白的律诗相对于他的古体诗来说比较少,五律还好说,《唐诗别裁集》上评为“??丽”,又有人评价道“格调极高,其变化若神龙之不可羁”,他的五律是不能以普通的格律绳墨的。中于格律又超于格律,只有李太白的诗敢这样来写,也只有李白的律诗才会让你放下与之在格律上斤斤计较的念头,而专心于诗歌本身。

至于七律,情况便有些糟糕了。李白写的七律总共十来首,佳作不多。但如果放到七律发展的历史来看,十来首在当时已算是多产。虽说李白七律佳作不多,但有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很难得的一首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佳话。仔细读这首诗,想想看,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把这里的凤凰台改成黄鹤楼,那么就会发现,这首诗和崔颢的《黄鹤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错,这段佳话就是和崔颢有关。

那一年,李白曾到黄鹤楼一游。站在楼上,眺望外面的景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见此佳景,李白诗兴大发,于是挥毫提诗。然而笔中半空中停下了,李白望着墙上已有的一首诗出神。那正是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由衷佩服崔颢的这首诗,硬生生将自己的诗吞了回去,最终,只留下这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我们佩服崔颢,因为他得出让李白为之停笔的绝唱;我们佩服李白,因为“不可一世”的李白会低下头服输。然而这却又是一件憾事,因为虽然李白自认为不好,但也必有一代诗仙之特色,这首未写的作品却又引发多少好奇之心。

相信李白自己也为此而遗憾,却也有些不甘心。于是,后来在凤凰台这里,他写下了那首七律,打算与崔颢一比高下,终于博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虽然是传说,但传说中的诗人这般争胜的心态,有一分天真的可爱,倒的确是李白性情的写真。

李白一生生活在梦里,他的世界没有受到俗世的侵扰,偶尔他也会去干谒,但那是唐朝文士最平常的活动了。同时,由于李白有着可贵的“布衣情节”,因此他一旦把这种啸傲山水的气概拿出来,他的干谒便少了摇尾乞怜相,而文士骨子里的清高又使他的干谒有着独特的平交君王卿相的意态。

这才是李白,也只有唐代才能容的下李白。李白凭着他的真性情,就在中华大地的诗坛上纵横了几十年。

李诗不好学,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李白那样的狂放,很少有人会有那样的神采。如果没有文化底韵的铺垫,就会学李不成徒留轻狂,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李白又是寂寞的,千百年来,只有这么一个“李白”,然而又有多少轻狂之徒呢?不好说。有人说,李白是天才,天才是不可复制的。看到这句话,不禁感叹:然也然也……

有人说,盛唐是一座高峰,李白正是向上攀登的诗人,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以及穿梭云中的雄鹰,所以豪放。这个比喻十分贴切。李白需要这样一个胸襟开阔、气象万千的时代,而盛唐也需要李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盖世才华,没有李白,盛唐也就失去了光彩。

李白是盛唐的歌者,呐喊出时代的最强音!

元宝推荐:宁子,
家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醉了醉了!

李白醉了

明月醉了

夜空中划过两道燃烧着的流星

苍天!

难道这就是你的泪?

你也知道这世人皆醉的尘世

清醒的人是多么的

伤痛

无奈

归去吧!

归去吧!

这静静的夜,

这静静的水,

静静的归去……

家园 地主!我写的好不好?吱个声呀?

小弟的大作《我的最爱》在龙门贴出,你想要个啥角色?

家园 哈哈,很好很好

我怎么成地主了……

兄台写的很好啊

家园 吱啥声啊,俺是个诗盲。。。

大作《我的最爱》看了,晚啦。。。

俺姥姥家就在张家港,咋让中虎步兵去了呢?

要么俺留在“苏北的一个小县城”(俺老家六合就是)中吧。

家园 咳咳!扶楠MM误会了,

这么漂亮又不带半点人间烟火气息的女孩子如何能叫地主呢?

地主是说兰地主,就是和我、宁子、驴并列的那个,现在正在楼下报户口呢?

家园 喜欢

家园 呵呵,我后来也发现误会了……

后来看到“地主”回帖,就知道领会错了

呵呵,多谢不周山兄抬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