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荆轲--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任命与评价标准 -- 抱朴仙人

共:💬20 🌺2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说荆轲--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任命与评价标准

选拔与任命始终是个大难题,兄弟前面的文章说了荆轲和太子丹如何互斗心计,现在再说刺秦的任务执行人是怎样选拔的,为什么说是用错了人。

选荆轲而不是选其他人去刺杀嬴政,这个选拔过程值得关注,关于这个选拔过程,陶渊明曾经说“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看来他是认为有一个选拔赛之类的过程。不过我不认为真有这样一个选拔过程,任务是秘密的,选拔也不会公开。实际上,史记的叙述可能会更接近实际,这个选拔过程其实是一个身边人推介,领导拍板的典型中国式任命过程。

决策人的任务,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在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那么,燕太子丹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首先看他是否在做正确的事。

选出一个杀手去刺杀敌方的最高领袖,从而结束战争,这并不是一个非常规的思路,古今中外,都这么干。所以从动机上说,这个想法不能算错。有些学者评价说,太子丹刺杀嬴政出于个人恩怨,无助于改变历史,甚至是愚蠢地使自己成了出头鸟,加速了燕国的败亡。这些讲法都有问题。

个人恩怨之说本不成立,那时候又不是民主政府,无论是忍让还是战斗,都是太子丹个人的选择,最多是家族的选择,何尝会考虑什么人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认为他在做错事。

无助于改变历史,这个讲法也不对,要是我们只作能够改变历史的事,那就有很多有趣的事不必做了,更关键的是,我怎么知道哪件事会改变历史?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算错。

刺杀嬴政,无论成败,确实都会加速燕国的败亡,两国实力的差距和国家政治运作的规则都决定了这一点。刺杀不成嬴政必然报复,刺杀成功,新王登基的第一件事也必然是报复。在继之而来的正面报复之下,燕国不可能胜利。从这一点看,可以说太子丹在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但是反过来说,不做这件事,委曲退缩就能够自保吗?太子丹不至于有这种幻想。事实也证明,割地赔款也罢,北面称臣也罢,都最多延长几年的国运,太子丹此时的处境,有点像碰到了船火儿张横,无非是板刀面和馄饨面的选择,左右是个死,此时的任何抵抗,都不能算错。

宁可战斗而死的弱者,值得尊重。事实上,在六国败亡的后期,抵抗活动余韵流传至今的,也只有太子丹的燕国,其他国家如何抵抗秦国的吞并,可还有人记得吗?在绝境中做出挽救自己的努力,因为其绝望和不可能成功而更形悲壮。这里值得引用《凯撒评传》中对西塞罗为维护罗马共和制最后斗争的评价。“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捍卫注定要灭亡的事业而进行了极其长期的、顽强的而又显然是为期已晚的斗争,因此等待他们的就是灭亡,他们也的确灭亡了――不过有些人死得比较有声有色、富于戏剧性,而另一些人却死得无声无臭,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乌特琴科著《凯撒评传》P44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荆轲是死得非常有声有色的,而太子丹则是死得无声有臭,骂名胜于美名。其实没有太子丹,哪里会有什么荆轲的千古美名,历史对于太子丹,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回到主题,太子丹在做的,可以肯定是正确的事,至少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是不是正确的时机呢?这个问题和前一个问题一样难。

在败亡之际,其实已经无所谓时机,只不过行动越晚,结果越差,实力的差距正在拉大,整个大环境的战略格局已经成形,秦国的战略意图已经明确,此时已经不可能得到外来的力量来阻止秦国,六国的联合也不可能有什么作用,秦国也不可能突然变成草食动物。赶紧行动,独自行动,行险,反而有侥幸成功的可能。

所以说时机也不能说不正确。

刺杀计划是周密的,也是充分可行的,理由充足,能够取信于敌,从这一点说,绝对是一个精品计划,既疯狂,又精密。不知道为什么,历史上评价太子丹和荆轲等等的文章不少,感慨很多,但是没看到有什么人评价过这个刺杀计划本身,也许是我们比较喜欢从道德的角度上看问题,不喜欢讨论技术方案的缘故吧。如此了不起的计划,从一个疯狂绝望的想法,逐渐变成一个步骤清晰,每一步都可以执行,对敌手有足够的诱惑力的实施方案,这个过程,让人不能不佩服太子丹和他的幕僚的管理能力,这绝对是一帮大有才干的领袖人物。想法的疯狂和计划的冷静,这之间的强烈反差,更显示出一种类似911策划者的令人战栗的本领。这个计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度评价,是不公平的。策划的实施过程,也处处证明了计划的高明,以秦朝之强大,人才之鼎盛,自始至终没有人识破这一计划,更不用说阻止了。

所以说策划也没有问题。

但是任务毕竟还是没有完成,那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用错了人,

执行这个任务,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任务执行者不可能生还,所以需要一个愿意献身的人,一个死士;其次,这个人必须长途跋涉,克服千难万险去完成使命,不能是受利益驱动的贪财之徒,他是愿意为理想而慷慨赴死的忠诚坚毅之辈,这就决定了这个人只能是义士或者家臣,不会是花钱可以买到的所谓勇夫;第三,接近秦王才有可能刺杀,这个人的身份不能低,最终确定为国使的身份后,这个人的选择范围进一步缩小了,他必须受过良好教育,通晓政事,机敏,这个人就只能是个高级知识分子,或者政府官员了。你想想看,派李逵去刺杀秦王,他可会有图穷匕首见的机会?

荆轲是个什么人?志大才疏的理想主义者?怀才不遇的治国良材?不管他是个什么人,不管他怀抱多么强烈的正义感和献身精神,他肯定不是一个杀手,也不是一个严格执行命令的军人。

荆轲并不是一个完全听命于领导的人,他有自己的思维。从计划一开始,他就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需要不断做思想工作。他其实只是一个同路人,一个暂时的合作者。像这样一个人,总是试图在自己参与的一切工作中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对于执行既定计划的坚定性是很值得怀疑的,事实上也确实出了问题。

一个事先周密策划的计划,派一个独立的小团队去实施,深入敌国,也许是好几个月的时间,中途无法联系,无法支援,这样孤注一掷的计划必然是需要充分授权的。授权也确实充分。

但是坏也就坏在这里,荆轲到了最后关头,竟然把刺杀任务改成了劫持任务。据他自己说:“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云云。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生擒的难度比起刺杀来,肯定是大许多倍,而且生擒以后的后续手段,和刺杀之后的后续手段也肯定不一样,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都不一样。

刺杀任务的制定,肯定是全面考虑过各种因素,包括荆轲和秦王的个人实力,毕竟太子丹是唯一同时与这两个人打过交道的人,而荆轲改变计划的理由未知,多半是临时起意。

庙堂之上擒拿敌方领袖,逼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早有先例,最著名的,就是鲁国的曹沫。擒住齐桓公,逼迫他吐出从鲁国得来的好处。荆轲的想法,多半是要师其故技。

擒住嬴政,确实是一个有巨大诱惑力的想法,以一人之力,兵不血刃地得到全部军队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对于从来没有证明过自己的个人英雄,还有什么比这更过瘾呢?

荆轲是这出大戏的主角和编剧之一,而真正的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却是太子丹。可惜的是主角要抢戏,等到正式登台,却中途改了剧本,自行其是地演起了独角戏。这也许是天性使然,但我却怀疑也是贪心使然。

人的一生中,每当我们遇到大机遇,总会有点不敢相信,但接踵而来的,却是扩大战果的贪念。股票大涨,赚得盘满钵满之际,理智已经命令自己收手了,感情上还想再赚点,机会难得啊!再捞一点,再捞一点,结果输得精光。

刺杀计划的临场改变,我认为就是这种贪念在作怪,毕竟一个是同归于尽的杀手,再进一步,万一成功,就是凯旋而归的孤胆英雄,生命与荣誉同在,个人与雇主双赢。之所以不说个人与国家双赢,是因为荆轲对燕国其实没有什么感情,他是个国际主义战士,反对的对象是明确的,效忠的对象却不明确。

刺杀计划的改变,暴露了荆轲本性上的不足,他不是一个职业化的战士,不是一个严守纪律,以任务为导向的人,不是一个经过长期严格训练,能够克服自己内心诱惑的人。不管他多么英勇坚毅,他仍然只不过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他也许会取得意外的成功,但也会造成意外的失败,行为不可控制,结果难以预料,重大和关键的计划,是不能交给这种人的。

反观现代的企业界,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经理人善意越权行为。

在战略既定,董事会决议形成之后,交给经理人去执行的计划未必完善,但肯定是经过详细斟酌的,是有弃有取的,取舍的标准和原因,经理人未必尽知,但他应该忠诚执行,未经授权,不得进行根本性的变更。擅自进行重大变更,就是无视雇主的利益,因为一旦出现问题,经理人根本无力承担其后果,股东将承担全部损失。在荆轲的刺秦事件里,失败的全部后果事实上就是由燕国承担,包括统治者和民众,惨痛的后果。

业余选手之所以不可靠,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热情,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票友。他的终极目的,是在工作中寻求快感,重在享受其过程,雇主的利益和工作的结果嘛,其实是放在第二位的。而职业选手则不然,她是个职业演员,他的工作就是工作,对工作负责,对雇主负责,对观众负责。重在结果。乐趣嘛,职业选手受到太多的单调训练,几乎早就对工作失去乐趣了。职业选手的工作,不会太投入,不会不投入,不会没有主动性,也不会自作主张,所以是可预见的下属,是好的队员。

荆轲改变计划的时候,可曾想过雇主的利益吗?可曾想过自己无法承担的后果吗?可曾想过谁会为自己的过失买单?我看未必。

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做出了决定,在一瞬间把已经就要完成的计划更改为成功率小得多的计划,如果当时太子丹在看电视直播的话,恐怕当场会吐血而亡,根本用不着秦国来讨伐了。在孤注一掷的豪赌中,却聘了一个业余赌徒作代理人,这还不叫用人不当吗?

思考一下,如果刺杀成功,形势会是个什么结果?也许形势没有任何改变,秦国立刻发兵报复,燕国灭亡;也许其他国家因此而重新鼓起了勇气,形成反秦的联盟,太子丹变成盟主;也许秦国陷入内乱,失去对外用兵的能力。总之,刺杀的结果坏不到哪里去。

如果劫持成功,又会怎么样呢?能够签订城下之盟吗?在没有第三方监督的非公众场合,协议能够被履行吗?嬴政会长期遵守在自己被胁迫情况下签订的协议吗?嬴政毕竟不是齐桓公,旁边也没有一个管仲那样重视然诺的宰相逼他守约。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需要朱亥的时候任命了侯赢,需要勇士的地方选了一个智者,国家的悲剧和个人的悲剧于是重合了。

(附注:本文是为了说明职业经理相关问题的,歪批三国而已。真实的事件中,太子丹确实曾经要求荆轲在刺杀与劫持的选择上见机而作。但是又发给荆轲一把淬毒匕首,其真实意图也有争议。那就不是咱们感兴趣的问题了。)

关键词(Tags): #杂七杂八元宝推荐:高士奇,
家园 【开心】沙发!!

呵呵,好难得啊,先把座位抢到手,然后再细细看,鲜花

家园 不同意一把

该计划的基本目标:刺杀秦王或劫持秦王无论是否成功都会导致燕国提前灭亡,对秦统一天下的进程不会造成影响。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计划有何可取之处?

仙人自己的分析已经说明,从策划人太子丹就没有明确自己的意图,更不用说选择了荆轲这个不合格的执行者了。

即便从战术意义上,荆轲和秦武阳显然没有演练过具体的刺杀动作,没有考虑过应对意外的应急预案,从准备而言,水平太低了。

家园 计划如何是老板的事,执行如何才是经理的事。我们这里只谈经理

对了,您不同意的到底是什么呀?

家园 俺觉得事情坏在作为Technical Support的秦武阳同志手里。

太子丹的计划是荆秦两人一起上殿,动起手来秦武阳是技术支持。到时候荆轲是灭口

还是绑票都好办。不想秦面试时印象不错,出身又好(其父乃燕名将),关键时刻心

理素质太差,被拦在殿下。结果计划中的teamwork变成荆轲的个人秀。

家园 团队就是这点不好,一环薄弱,全盘输光。呵呵
家园 仙人的视角,总要给咱些茅塞顿开的感觉,没本事跟贴,咱花您成么?

呵呵,成不成都花完了。

家园 其实如果当时派高渐离同志去代替秦舞阳,也许机会大些

现代企业是要讲团队的,一个人无论多厉害都不能处理全部事务。荆轲曾说过他要等一个朋友一起去,他认为那个人行,而丹催他动身。所以我认为这个事情的失败,太子丹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丹首先就没有作到这一点。

家园 是啊,不过高渐离去,就变成两个都是业余爱好者了,成功率不见得高
家园 只要有一个人能挡住赢政一下,另外一个就有机会抓住他

团队中的问题,资方应该放手让经理人自行处理,而不是越级指挥。您看老蒋,很多军事行动的失败就是由于他的越级指挥造成的。

不过您说的经理人的执行态度确实是必须认真对待。

家园 我议论的其实是心态如何随机会变化。应该破除贪念,以目标为导向行动
家园 所以这个计划有2个不完善的地方

1、人才选拔的标准不够,也许随便在田间地头找个无赖都能完成计划。王后将相宁有种乎,英雄的儿子也可能是狗熊。

2、在秦王没有心里准备的情况下一击不中;在后来的追逐战中竟然奈何不了嬴政,天下第一剑客的名头也有些名不副实。总之,搏击技巧不足,训练不够。

家园 刺杀赢政是很好的创意,只可惜没有有效的后续手段跟上.

始皇二十年,赵地新附,攘??太后与帝太后皆死.如果此时成功刺杀赢政,十几岁的扶苏是否能够有效掌控秦国实在是个问题.行政大权在李斯手里,军队在王氏父子手中,秦国王室是否能完全放心这种局面?就算此时发动对燕的军事行动也只会是惩戒性质的小规模行动,大丧期间,主少国疑,根本无法让强悍的将领率领大军在外长期作战.各国可以乘机派遣国际战士携带大量装备在新附的韩赵之地发动抵抗运动,挑动秦国王室与大臣的对立,支持王室内部有野心的人争夺王位.以扶苏的性格,他未必有能力快刀斩乱麻地迅速清理这些矛盾,秦国将在很长的时间里陷于内乱,无暇东顾.赢政十三岁登秦王位,十年后罢?尾豁f,才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扶苏能在十年里有效掌握秦国吗?我很怀疑这一点.燕昭王在国家残破之余,励精图治,二十七年后几乎灭齐,可见各国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所以荆轲刺秦的目的应该是打乱秦国的战略部署,为各国赢得发展的时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与秦国的战略力量对比,进而最终赢得对秦战争的胜利.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胜利才是最可靠的胜利.否则即使荆轲成功劫持了秦王,赢政也守信退还了侵地,六国不自立自强,还是要被秦国再吃下去的.刺杀赢政是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赢得时间的一个很好的创意,但是这应该是大戏的序曲而不是终章.以刺杀赢政为契机,积蓄力量,削弱敌人,最终在正面战场上击败秦军,谱写一曲如巨鹿之战,九战九捷一般的华丽乐章才应该是这出大戏的高潮.而荆轲的奋身一击,将是这一切的起点.他的名字将成为以生命改写历史的万世传奇,而不是萧萧易水的悲歌.惜乎哉,荆卿.

家园 如果秦始皇遇刺,恐怕燕未必会灭亡

秦始皇(当时应该叫秦王)遇刺的话,恐怕秦国出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内乱,诸多王子争夺王位,手握兵符的大将或旁观,或参与。

事实上,秦始皇死后,也确实出现了沙丘之谋。

家园 也说荆轲――选拔、激励和能力倾向

荆轲不是刺秦的合适人选,抱朴仙人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我从HR的角度补充两点:

“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虽然“任务是秘密的,选拔也不会公开”,毕竟可以说是选拔,可是这种选拔标准侧重于个人的心理素质,据说荆轲是所谓不同于“血勇”(怒则色红)、“骨勇”(怒则色白)的“神勇”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对实现任务目标无疑也是有价值的,但对于一个刺客而言,刺杀技术和相关KNOW-HOW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像加勒比超人同志这样制造炸弹,你再有心理素质也没有用。而荆轲是所谓的“剑术疏”,这就像一个软件工程师不会编软件,一个律师不会打官司,这你要他完成任务目标,不是难为他,也难为自己吗?看,患佝偻病(按照学过医的郭老《十批判书》中的考证)的秦王政因为剑没出手,才和他周旋如此长的时间,后来长剑出手,马上搞定――你以为他真是特警项少龙的徒弟?!

燕太子丹的激励也是有很大问题的,荆轲夸了一下美女的手美白如玉,马上剁下来送去,这简直就是黑社会出身的暴发户,哪像一个召公之后的世家贵族?而且对于执行“一去不回”的任务的同志,要么按照国际惯例,给予大笔安家费,照顾其家人;要么用伟大的理想或宗教热情鼓舞人,像“山中老人”或者拉灯干的哪样;你给他个人别墅、小蜜、房车、香槟 他还不革命意志消沉,连骨头都酥掉?

荆轲“喜怒不形于色”,有文采、有风度也有胆量,应当是一个蔺相如型的外交干才(当然没有廉颇这样的军事实力支持,也不好做),可去做刺客显然不合适。“在孤注一掷的豪赌中,却聘了一个业余赌徒作为代理人”,对这个人而言,也许他可以从根子上把对方的筹码都偷走,可却硬让他玩他并不擅长的show hand,blackjack.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