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美国梦 中国梦 -- Vortex

共:💬36 🌺18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生产集中了,消费者也不太可能离得太远
家园 运输很发达的

等将来大家都摆脱贫穷了,生产技术更高了,对个性产品的需求更大了,集中生产恐怕都会消失。

家园 上联“美国梦”,下联“中国梦”

横批,“碧蓝”

家园 仁兄是威海的?
家园 可能最大的要点是设计者和消费者不能离得太远。

否则好多消费者需求的前因后果体会不到,所以好多面向消费的创新都来自消费者周围环境。物质运输量倒是相对好解决,总量增速甚至总量都在下降,当然运送速度加快。

家园 德国房子不贵

德国房子不贵

家园 也可以说是吹牛,还是看怎么做再说“必然”
家园 你这里出了一个盲点,即生产也可以分散的。
家园 房地产的问题源于货币过剩。没有这个储水,那就得通货膨胀。
通宝推:年青是福,hullo,
家园 它们拿走金山银山,你们还得保证它们享受青山绿水碧水蓝天

就是安安稳稳做个干电池也真是难啊。

家园 美国

到今天为止还是一哥,好像没吹牛;看中国这七十年的成就,似乎也没吹牛。日子长着呐。

家园 民族复兴的必然性

人类的发展,甚至万事万物的发展,归结起来只有两种路径,一是向外的拓展,典型就是殖民掠夺,和科学发展,二是向内的细化,典型就是统筹计划,和精益求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核武制衡,信息开放的今天,向外的殖民掠夺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向外的拓展主要将依赖科学技术进步,但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依赖更大的规模基础和更多的产业链条,这方面唯有中国与美国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而中国的发展空间最大。

而内向的细化,中国拥有最大的内部空间,又因为公有制和中央集权的存在,拥有最大优势。

1;复兴与崛起的标准是什么

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肯定算不上复兴与崛起,因此,人均gdp平均水平是底线。

既然是复兴,那么,就要达到历史上的最高高度,中国在历史上的最高高度,基本就是世界第一,因此,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一,是复兴的另一个底线。

既然是崛起,起码要高于其他国家一个身位,那么,最好是世界第二的两倍以上,将来唯有中美可以对比,也就是中国gdp总量要超过美国的两倍以上。

又据有人统计,人均gdp超过美国百分之四十的工业国家和地区,才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而中国人口接近美国的五倍,这个标准刚好与gdp总量两倍于美国相当。

因此,复兴与崛起的标准应该有三个,最低标准,也就是gdp总量世界第一,人均世界平均水平以上。中等标准,gdp总量两倍于美国,人均超过美国的百分之四十;高级标准,gdp总量超过美国的三倍,人均超过美国的百分之六十。

根据统计,各国gdp的比重,与各国汽车保有量的比重,是高度重合的。

今年,中国汽车销量接近3000万辆,美国大约是1700万辆,中国不到美国的两倍,如果这个数量保持十多年,那么,中国gdp就会接近美国的两倍,如果中国的汽车销量能达到5000万辆,约为美国的三倍,并保持十多年,那么中国gdp总量就会三倍于美国。

可以说,中国崛起与复兴的最低标准,也就是gdp总量世界第一,人均gdp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已经无需考虑。

唯有中等标准,和高等标准,值得探讨,就现在来看希望也很大。

2;产业整合与产业升级

中国的产业整合与产业升级才刚刚开始,总结其他国家的产业整合与产业升级,都是很不容易的,甚至酿成了巨大的灾难。

美国的产业整合,金融起了最大的作用,在当时摩根甚至比美国总统的权力更大。日本的产经联则在产业整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德国的产业整合,主要是希特勒通过政府手段完成的,韩国也是相似的,通过政商勾结,扶持大财团,实现产业整合。

可以这样讲,没有产业整合,就很难实现产业升级,只有更大的规模,更集中的研发投入,才可能实现产业升级,这就是熊彼得的垄断创新论。

中国的产业分别,一直呈现散乱差的状态,诸侯经济实际是小农经济的升级版,可以自给自足,却难以完成产业升级的使命。

相比较美,日,德,韩等国,中国产业整合的关键是什么呢?

金融不可行,政府因为地方政府势力很大也不可行,像产经联那样的行业协会,更不可能,这两年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终于显现了出来,那就是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将会完成中国的产业整合。

只要政府支持,将来全国的大多数百货,大卖场,夫妻店都会属于阿里系,京东系等互联网巨头,商业与零售业的整合,必将推进工业的整合,这些互联网巨头必然发展自有品牌,就如沃尔玛,宜家等,现在的小米之家,网易严选已经开头不错。

近几年,装备制造和军工的产业升级每每给人惊喜,但消费类工业则进步缓慢,特别是汽车和电子两大支柱产业,对外部的依赖还很重,电子元器件和汽车零部件的进口,一直是中国工业品进口的前两位。

但随着充电汽车,和无人驾驶的发展,中国完全可以在汽车工业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而电子方面,随着中央的重视,缺芯少屏的局面,逐渐会得到扭转。

总体而言,攀登科技树,实现产业升级,主要就三种来源,一是积累,二是嫁接,三是移植。

无可否认,积累是最重要的,但韩国,和台湾地区则是嫁接成功的典型,依靠移植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则没有。

中国在积累方面犯了很大错误,改开以来丢弃了很多前三十年的积累,希望市场换技术,走嫁接和移植的路子。

但中国不是日韩,和台湾地区,西方不会扶持中国的嫁接,反而会不断打压,中国要攀登科技书,实现产业升级,必须要立足积累,辅助嫁接和移植,才可能成功。

人是被错误教导出来的,这几年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积累的重要性,有庞大市场,充足资金,更多人才的中国,应该会实现厚积薄发。

3;市场容量

需求与供给,那个更重要呢?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回答可能各不相同,就现在科技发达的世界而言,需求更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并不是想买,而是买的起,那么,有效需要是如何实现的呢?

第一,有效需求必须基于基本保障之上,如果连基本的保障都无法保证,那么需求就如漏水的桶,很难存下水。

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温饱,教育,住房,养老,失业等等,一个国家只有基本保障更完善,还成本更低,才可能实现更多有效需求。

第二,有效需求必须基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如果能买得起汽车,家电,却因为缺少道路,和供电,那么,有效需求也无法实现。与基本保障一样,基础设施也要更完善,还要成本更低。

第三,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有效需求的关键,如果无法实现就业,那么,再好的基本保障与基础设施,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市场容量是由有效需求汇集而成,而形成有效需求,必须要基于更好的基本保障和基础设施,还要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机会,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农业,二是工业,三是服务业,而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主要源自服务业。

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关键在于财富积累,市场存量,典型的就是汽车保有量。

因此,第三产业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没有财富积累,市场存量,就是空中楼阁。

而财富积累,必须要有两大前提,一是社会不能存在大量不劳而获的寄生食利阶层,二是财富积累,市场存量必须要有更多容纳的空间,也就是消费必须发散,而不能积聚在少数大城市。

可以这样讲,不劳而获的寄生食利阶层,与过度城市化,导致保障成本太高,消费受限,是世界经济的两大根本病症。

中国的寄生食利阶层,主要源自官僚和房产,特别是房地产,产生大量寄生阶层,出租倒卖房屋,店铺,厂房,几乎不用纳税,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毒瘤。

在过度城市化方面,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高,并非如西方国家和拉美国家那样积重难返。

只要解决了囤积房子的问题,遏制了过度城市化的趋势,中国的有效需求在良好基本保障,良好基础设施,和更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就能汇集成更大的市场容量,超过美国的两三倍以上。

4;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富积累而造就的服务业就业机会,如果少于因为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失去的就业机会,那么中国就会面临更多失业的威胁,进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第二,产业越来越集中到大城市,而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有限,小城市有发展空间,却没有产业支持,这种生产集中,就业集中,消费集中的趋势得不到扭转,怎样调控房价也难以奏效。

第三,因房地产而造成的地方局部利益,权富既得利益,如果通过民主普选,形成局部利益高于整体利益的局面,那么,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最少要失去一半的发展空间,能维持最低标准就算不错了。

最后总结,中国的崛起复兴战略,的确面临很多挑战,但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条件是最好的。

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更大的生产规模,更多的产业链条,唯有中国才可能更进一步;市场容量的扩展,因为中国没有过度城市化,有公有制支持,因此最有改进的空间。

怎样的工业化,怎样的城市化,是崛起复兴战略的两大根本,相对而言,怎样工业化已经有些眉目了,历史大趋势也对中国最有利,科技进步所必须的更大规模,更多产业链,唯有中国才能提供,而怎样城市化,则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房子问题就是怎样城市化的关键,与地方局部利益,和权富既得利益的博弈,甚至斗争,才刚刚开始。

通宝推:樱木花道,桥上,
家园 一时半会还达不到,

运输成本和交通交流成本在可见的时间内还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园 您说的是交流成本的一部分,

还包括生产者与设计者之间,设计者本身、等等的互相交流,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交流这种事,一般只有在非常容易交流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稍有阻碍,即无法实现,因此,聚集在一起非常有意义。可以说十个一集合起来就是一百一千一万,要分散了可能就只是三四五了。

另外,尽管运输在进步,但仍然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形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家园 这玩意可以贵,也可以不贵

德国的房价我略知一二,但是德国的历史我不太清楚

房子这玩意,需不需要贵还要看传统,以中国人千百年来买田置地的老黄历来看,现在搞成这个样子一点也不稀奇(其实是有机会不架到现在这个地步的)

那到底该不该贵?看规则制定权在谁手上,现在看掌握这个世界运行规则的国家或者利益集团,无论中英美俄,都是倾向于在统治范围内形成阶梯房价的,有些房价合理或者说房子这玩意根本不算个大事的小国或者中等国家,你这点经验就成不了范本。

哪天这几个大国转了性,要改变规则了,或者世界话语权经历一次大变革,德国得势了,房市可能又是另一番面貌了。

不过纸上谈兵终归是虚妄,还是回归现实,立足现在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