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蟹壳黄 生煎馒头 两面黄 菜肉馄饨 -- GraceUSA
在国外生活的最不方便之处就是没有点心店。怀念在国内的日子,想外食又不要大餐的时候可去点心店,叫上一客生煎一碗油豆腐细粉汤,既实惠又可口。所以,一提起“大壶春”的生煎馒头、“王家沙”的虾仁两面黄、“小绍兴”的鸡粥、“鲜得来”的排骨年糕、“城隍庙”的香菇菜包、“新雅”的鲜肉大包、“沧浪亭”的葱油面……我就觉得出国是个错误。
唉,馋不过,自己在家动手做吧。
蟹壳黄
做法跟做酥皮点心差不多,不同之处是要发面,也就是说要用一块发酵面团包一块油酥面,然后折擀几次再包上内馅。内馅可甜可咸,我这次做了鲜肉的、开洋萝卜丝的、豆沙的。
生煎馒头
我贴过几次了,做法不再赘述。
两面黄
细面煮熟,冲冷水,沥干,热油两面煎黄。
虾仁酒盐抓淹后,泡热油至熟;肉片用酒酱油糖淀粉拌淹后,热油,炒熟;再起油锅,下葱米爆香,下胡萝卜片和蘑菇片炒至软熟,点黄酒盐和高汤,下黄瓜片,下肉片和虾仁,勾芡,浇在煎好的面块上。浇头不要太干,有些汤汁和面拌食比较好。
菜肉大馄饨
青菜用开水烫后切碎,挤去水份(不必太干)拌入肉糜, 我还喜欢再加少许水发香菇和黑木耳,加酒, 盐调味后, 静置片刻待馅涨发,就可以包了。
吃汤馄饨的话,最好煮一锅骨头汤。煮好的馄饨捞进盛着骨头汤的大碗里,加些葱花、榨菜末、紫菜和蛋皮,趁热,吃吧!
夏天,我喜欢冷馄饨。
煮好的馄饨,晾凉。芝麻酱用水稀世,加少许酱油和醋调味,然后与冷馄饨拌食。
冷面和冷馄饨是夏天常吃的面食。
国内的朋友可能打不开pp,抱歉啦。
弄一个消夏排档菜谱,我拿给那些馆子让他们照搬,做不好,拉出来打死。
对了,照相的时候别忘了旁边放上一瓶冰啤酒,嘿嘿。
以前我们家还喜欢把馄饨放凉了,隔天早上油里煎过,蘸醋吃,也很美味。
老公昨天突然想念生煎包子,还说若开餐馆,就做生煎包。
可是在这南方地带,万事都讲清热解毒,这个我都嫌油腻的生煎包能有市场吗?我严重怀疑,可见他是为了解自己肚里的馋虫,而不是为了开馆子盈利。
这就查查JJ写的生煎包做法去。
BTW,我在国内,能看到你的PP。
南翔的蟹黄小笼包
上海是不是馒头包子混着叫?
找个平底锅,倒些许油,烧热,把包好的大馄饨摆下去,煎到底略有黄焦壳,倒小半碗水,没到馄饨三分之一处,盖上盖,等水差不多干了,生煎大馄饨就好了。暂时做不了包子的话,就拿这个充充数。呵呵。
BTW,生煎馄饨味道也不错的
那是我夏天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半斤冷面,一碗汤。爽啊!
反正我夏天就是这么做的
半斤面,比较爽口的有全蛋面,油面,热水煮软,过冷河,用芝麻油拌开待用。
黄瓜切丝,胡罗卜切丝以后用白醋泡一下。火腿丁若干,榨菜香菜少许,大蒜两瓣拍碎。
芝麻酱,或者花生酱用冷水磨开。
然后准备一个大碗,以上东西倒在一堆,拌开就可以吃了。当然,酱油,醋,辣椒油按照自己喜好加。
不过这个是我们那里的做法。不知道你喜不喜欢
我觉得还可以
上海的点心店到处都有,吃东西很方便。以前就连淮海路、金陵路上都很多,比如外文书店
附近就有好几家,现在肯定是都迁到地价便宜的地方去了。
对于点心店的印象还是挺深的,第一个就是收粮票,好像九几年(95?)的时候还在收。北方的粮票印得跟钞票似的,一张一张的,可以重复使用。上海的粮票印成一版一版的,一次性使用,上边还印着有效日期,有点像北方的油票、糖票或是肉票一类的。用的时候一块一块地往下撕,还有半两面值的,透着那么秀气。有一年去,发现上面打了孔,跟邮票似的,撕起来方便多了,据说是市政府该年为市民办的十件好事之一。
去点心店多是吃早点,所以感觉上海的早点比较厚重,这也是留下的第二个印象。上海的早点带肉的较多,即使是面食,也是象葱油花卷、葱油吐斯一类的,得挂个油字。带肉的面食里面,最常见的要数鲜肉大包子和生煎馒头了。第一次吃生煎馒头的时候,虽然已经知道了是带馅的而不是实心的,端上来以后,还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不就是北方的水煎包吗,不一样的是上面撒了葱花、芝麻,这大概就是种习惯,其实就是不撒也够香的了。于是就想看看,到底是怎么“生着”把馒头“煎”出来的。挤到了柜台里面,师傅也没有往外轰,看见灶上放着两个特大号的饼铛。先在底上刷层油,再往上面码包子,最多能排五六十个,然后用水舀子加水。加的水看起来有点混,象是刷锅水,水加到包子没过了多半个身子,然后加盖添火。看了半天没想明白,生煎馒头怎么成了水煮包子啦。问了师傅才知道,水里是加了面粉的,水干后,面粉就在包子底部结成伽。和水煎包比起来,伽结的较薄,也比较密实。感觉生煎馒头应该是上海点心的标志了,外地人回想起上海的点心来,生煎馒头总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