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俺的应制文章 -- 麦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俺的应制文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若干问题

一提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这种知晓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是否真正能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即使知之,又能否以之作为个人思想行动的指南?

这些问题,相信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的人都有切身感受,别处尚且不提,单是在高校这一知识层次较高的场所,我们同样能够看到马克思主义已被当作高高在上的供奉思想,那我们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将其奉为经典顶礼膜拜么?在高校里开设这样众人必修的课程也只是为了让大家混个学分而已?这些应该不是教育者的初衷吧。

拜伦的《唐璜》里有一句诗说:“我看过骑马的奴才践踏人民,好似踢过了一片无言的平沙。”愚民政策是历来的统治者所惯用的伎俩,自从西方的启蒙运动始,唤醒民众成了近代文明社会的一大课题。想对之进行教育,初期时多可采取简单的方法,即便如此,也是循循善诱要远胜于强行灌输。当其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后,就该将整个科学的体系呈现在其面前。一门学问自身严密的逻辑和创建者的钻研精神比任何外在的鼓吹宣传都更具说服力。

但现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就恰恰处于这样一个由各种人解读,狂轰乱炸却收效甚微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被提到了占绝对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高端,过分强调的是人们思想上的绝对服从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容置疑。这种做法我实在不敢恭维。意识形态的问题固然重要,但其不应是通过强制性的一家独尊来使大家接受。这样只会造成表面上一套,实际上行动遵循另一套的后果。这么多年的思想教育下来,唯心主义沉渣泛起,各种所谓的宗教在农村盛行,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领一时风气之先,陷入传销泥淖者不乏其人。难道说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一门令人乏味的课程究竟是谁之过?

从受教者角度而言,人们已经厌倦了一种不需思考的教育方式,既然你所要的只是记忆而非理解,那好,我就只需记忆即可,记过即忘,那就不要指责我没有思想深度,不易行动饯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当然,目前的教育方式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在世界观的问题上,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是有其效果的,只是这种未深植于内的思想,难以经得起外界其他思想浪潮的冲击和诱惑。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因此就是一种在记忆的基础上的浅层理解,无论是其哲学思想还是政治经济学,除了有志于深研于此的人能够进一步有所认识,发觉其精髓所在,一般人都将其当作了一种用以标榜的古板教条思想。没办法,早在学习之初,这种想法就已深印于脑海之中,学习之时更无人扭转我这种想法,心自然不会为此开放。不得不说,对于一些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也将其当作了一种苦差使,只能照本宣科而已。

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呢?其实上面已有所涉及,原因一在于指导思想的偏差。因为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提到了一个绝高的地位,它已经和政治、党治等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不再是将其单纯地看作一门学术性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光芒被掩盖,人们关注的是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用性,而不甚在乎它的科学性。

原因二则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的界定不清。这个问题直接和“解读”二字相关。从最开始谈起,在马克思在世时的自我标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德国大学生暂且不提;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的解释我们也姑且认为是完全符合了当初的思想;随后是译本的问题,我们所接触的多从苏联传来,列宁的解读,斯大林的解读,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后,又有无数人进行了解释和补充。就连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少是他老人家当初自己提出的,我也无从得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些提法是马克思自己的提法吗?那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简单延伸吗?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究竟何在?为什么每次向老师提问时总觉得他也解释不清呢?难道马克思故意留下这些含混不清的概念来让我们头大,已对其大兴高山仰止之叹?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在不停地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当我仍然认为要想深入了解其精髓,我们的学习应该从马克思本人的话语始。即使是我们在学习物理学中的原子内部结构时,也要从最初的诸如汤姆生的枣糕模型这样的理论假设开始逐步深入。更何况马克思本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且迄今为止其后来人的研究尚无一人能够超越这座大山。这就好像我们想见识一只鲤鱼的样子,而介绍者给我们端上一盘红烧鱼段并说:“这曾经是一条鲤鱼,并且我认为现在这样你会觉得更好吃。”

我们不能得见马克思主义的“庐山真面目”,无法理解其环环相扣的逻辑过程,自然难以对其产生景仰敬佩之心,如此一来,学习兴趣又何在呢?我始终认为出自内心的敬佩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先决条件,因此觉得马克思的传记相较现在的教材而言反倒更有吸引人的力量。马克思的自身人格魅力更有助于人们理解其艰涩高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在我国作为一门普及性的学科,其目的断然不是“拉大旗作虎皮”,要想让马克思的科学思想在中国熠熠生辉,成为思考和实践的指导思想,那就不能不让受教者从本质上去领略其内涵,从内心深处认同其正确性和科学性。相信以这一目标为指导的教育者们当以当今状况为戒,避免在事倍功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