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回忆八面槽之 三合宫粮店 -- 酒杯里的忧郁

共:💬5 🌺4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回忆八面槽之 三合宫粮店

粮店有什么可说的?

呃,还是说两句吧。毕竟跟它打了十几年交道。

粮店就在三元小吃店旁边,它俩算是邻居。粮店也是老米面铺合营而来的,还是那个用手指写字告诉我长发德名字的老人告诉我,粮店叫“三合宫”。

起初我一直觉得这“三合宫”许是跟刘关张有点关系,“三合”与“三义”离得不远。后来才知道“三合宫”敢情是星相学,意思是“官禄宫”、“财帛宫”和“命宫”集合为一点,也就是“福禄寿”都占全了。

好家伙,别看粮店小啊,这字号可真是大吉大利。

粮店的经营范围很窄,就是米、面、油三项,品种少门店也就不必太大,能保证居民定量供应就行了,粮店通常都是小小的。粮店虽小,但是地位很重要,它掌握着居民每天的口粮,有些“中心店”还负担着附近单位食堂和饭馆小吃店的粮食供应,在所有粮食都按计划供应的年代,没它还真不行。

过去每人是有定量的,具体说就是按照每人劳动强度的不同,分配给你不同分量的口粮,在这些固定的口粮定量中,又按比例配售,大米多少斤,细面多少斤,粗粮多少斤。。。。。。供应好的地方细粮的比例高一些,不好的地区粗粮的比例高一些。比如在北京,可以买到大米、富强粉、八五粉,也有棒子面,比例少。而一位比我年龄大的朋友当年在东北辽西的一个矿区,他说能买到的基本上只是棒子面,高粱米很少,大米更少,逢年过节才卖少量的黄豆,有一阵子甚至连大酱也是限量的。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条标语,当年几乎每家商店都有,可实际上呢?一条也没做到。没有发展经济,拿什么来保障?

扯远了,接着说“三合宫”粮店。

粮店的格局比副食店要简单多了,L型的柜台,那一长条是米面柜台,柜台是空的,形成几个装满大米和面粉的槽。那一短横呢,是打油的地方,花生油、豆油、菜籽油,逢年过节才有香油,那叫“节日补助”,一家二两。

买米买面,售货员用大号铁槽称好了,手往柜台边上铁漏斗一指:接着。铁漏斗一头固定在柜台上一头伸出来,顾客赶紧把自己带来的口袋对准了铁漏斗,售货员把米、面往漏斗里一倒—— 哗,就进了顾客的粮袋。

打油呢,也得自己带油瓶子。油桶上架着一个手动压力泵,把油瓶子对准出油口,售货员手下一使劲,一股冒着细细气泡的油冲进瓶子,手起油落,一瓶子就打好了。

粮店日常业务里还有一项,就是发粮票。领粮票不用去粮店,在家里等着就行,人家粮店的职工方便群众,上门服务。户口簿、粮食本核对一下,就递过来一个小纸袋,里边装着花花绿绿的各色粮票、面票、米票、油票。这就是一家子一个月的口粮定量。后来又改成每季度发一次。

那时候面粉分普通粉(也叫八五粉)、高级粉(八二粉)和精粉(富强粉,也叫七零粉),大米分机米(南方籼米)和好米(东北粳米)。东北大米油性大,做饭香,价格是一毛八分七。这个价格我记得太深刻了,以至于到现在瞅见大米,下意识就觉得它是一毛八分七一斤。

胡耀邦时期,北京曾兴起两个小运动:吃面包和穿西装。

吃面包的本意是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把主妇们从揉馒头、擀烙饼里解放出来。出发点还是好的,却又是按照系统层层布置落实,结果习惯性的成了运动式的任务。此事到了三合宫这一级的基层,就变成了粮店烤面包卖,而且没有别的,只有面包。你来买棒子面、大米也就罢了,要是买面粉就只好买面包回去吃。

这叫什么事啊?!

面包能当烙饼吃吗?面包能包饺子吗?能变成馄饨吗?凭什么我只能吃面包?群众意见大,粮店里见天都有讲理吵架的。粮店职工也是老百姓啊,也觉得这事有点瞎扯,后来就是爱买面粉就买面粉,爱买面包就买面包。再往后,面包慢慢没影儿了,一出面包闹剧不了了之。

这“面包事件”还是有些正面意义的,从此粮店开始卖制成品了,切面、馒头,受到大娘大嫂子们热烈的欢迎,每家自己揉馒头擀面条的越来越少,“主食厨房”即是发端于此。

还有一阵上头号召大伙穿西装,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气象的标志。又是一番积极安排布置,各个单位积极落实,以“工作服”的名义给职工每人做一套西装,算是职工的福利。一时间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职工,都“西化”了。

三合宫粮店自然也是每人一身,说起来做的不错:深绿色的毛料,裁剪合体,没有常见的塌肩膀、肥裤裆,穿起来还真有个模样。问题是这身高级的、合身的、漂亮的西装是工作服,每天上班都得穿上,不穿还不行,有检查的。

可粮店每天接触的都是散装的米面,一蹭就是一身,要干净漂亮就甭干活了,要干活就得舍得这身漂亮衣服。赶巧的是,三合宫发工装的那天我正好在,粮店工人们穿着西装美滋滋的,心里都挺高兴——脸上笑模样还没下去呢,外头来了一车面粉,各位往肩膀上搭了条围裙,都出去扛面口袋。

卸完这一车面粉您再瞧:墨绿的衣服上满是白色的面粉,肩上的衬垫歪的歪、掉的掉,一身新衣服皱皱巴巴、歪歪扭扭,没法看了。各位职工赶紧的又是抽打又是擦洗,也没用,这身“工作服”就算糟蹋完了,一共也就美了俩钟头。

这类可笑的事情笑话,就算现在也还是不少。

通宝推:PCB,我看看,
家园 买米买油的细节,

我也不记得很确切了,过去可能有3,40年了。

那个卖米的东西是一个斗,这个斗的底部是一个活门。而这个斗本身是放在一个台秤上面的,售货员直接把米、面舀进去,称量准确以后,也是要你在下面的槽口张开口袋接好,然后他直接把斗向前一推,斗下面的活门打开,米面就滑落到你的口袋里了。我记得好像那个斗可以自动回位的。你那个粮店的情况感觉怎么有点落后呢?

卖油的工具是全金属的,闪闪亮亮的很有现代感,那上面还有一两排像琴键,或者想管乐器上面的按钮一样的按键,那个是用来控制油量的,你买多少他就按下相应的按键。

经济发展慢的好处也有的,那就是什么都不涨价,存钱就是储存希望。街上的商店总是那个样子,售货员认得你你也认得他。

家园 各家招数不同吧?

三合宫的台秤是比柜台略低,售货员直接往前推就能倒在漏斗里,漏斗两头直通,没有活门。

后来还有“自动售粮机”,不知你还记得吗?几个排在一起的“高柜子”,但还是要自己拎着口袋去接着,机器里咔嘣咔嘣响几声,米面就流下来。省了售货员动手,于买粮的人还是一样。

家园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3年的解放军、上海、苏州和北京_飞扬茶馆 飞扬军事-中国军迷原创第一站 中国军迷原创第一站 -

http://www.fyj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5950&extra=page%3D1

家园 我还能依稀记得家里粮站的情形

只是我当时大概还没粮柜高,但架不住咱记性好。那也是个L形的柜台,前面长的一流是散装的粮柜,米面都有。短的是打油的地方,也是手压的泵,平常我不喜欢那里,一股子油味。

要说好吃的,是我小学上学路边的面包店,没错,是国营的,里面有果酱面包,麻花,饼子。果酱面包是最爱,香软的面包里夹满满的山楂果酱,咬一口果酱都能挤出来~

面包店六点半就开了,冬夜里玻璃透出温暖橘黄的光,令人向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