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谈谈港币的地位问题 -- 梅轩济

共:💬20 🌺4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谈谈港币的地位问题

英国之所以“和平移交”香港,在笔者看来,从金融的角度,英国就是看重了港币对于中国大陆的“外汇”地位。那么我这一帖,就谈谈港币这个“外汇”地位问题。

97回归后,港币的发行,增加了一个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现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虽然是发钞行,但不是唯一的,与其具有同等发钞行地位的还有汇丰、渣打,这就郁闷了!同样都是港币发钞行,三家银行发行同样的货币,币值相同,中银香港发行港币的基础是强大的大陆经济,这汇丰、渣打两行发行同等币值的货币,其所依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是弹丸之地的香港经济?如果不是,难道是这两家外国银行,其总行所在国英国的经济总量?英镑在香港自由流通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港币的定价权,更多地在于中银香港,更多地在于中国政府。

因此,汇丰、渣打发行港币,本来就是英国政府对于中国大陆经济红利的侵占,无论香港回归前后,香港一个地区的经济体量,都是不可与整个中国大陆经济总量相提并论的。从“金融政治”的角度讲,两家外国银行,竟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行货币,这是一种非法行径,是那些至今秉承着殖民主义思想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全体中国人民经济利益的非法侵占。

谈到人民币的国际化,香港人就笑了,因为港币早已国际化,港币对于大陆地区来说,一直就是外汇的一种。但既然是外汇,港币价值所参照的是人民币还是美元等一揽子货币呢?谈到香港自由港的国际地位,西方各国就笑了,世界各国企业,都可以去美国、欧洲上市融资,而与此对应的,世界各国企业可以去香港金融市场上市融资吗?谈到香港作为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问题,新加坡就笑了,即便上海期货市场,其现货交割地也都在新加坡,同样都是一个城市,香港对于亚洲经济的服务程度、控制程度,比得上新加坡吗?!所以,港币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准外汇”而已,自从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港币的国际地位下降明显,对于大陆经济的作用渐渐成为“鸡肋”。

香港的未来地位,在于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否则将会更加彻底地沉沦下去!对此,香港在想什么呢?西西河的各位网友,有些什么看法建议呢?抛砖引玉吧!

家园 难道是传说中的沙发?
家园 港币发行权?

楼主这是没搞懂港币发行的流程吧?

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汇丰、渣打(还有中银香港)拥有的,严格来讲并不是港币的发行权,而是港币的印钞权。港币采取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大体就是发钞银行拿多少美元给港府(金管局),就可以发行相应数量的港币。当然金管局那些美元(储备)就存放在这三家银行里。

家园 探讨一下外汇问题

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中国把这一揽子货币叫做外汇,我们是通过向国际市场提供各种商品、原料、劳务等,才获取的。且不说我们向国外提供的这些商品、劳务是否廉价,所获得的这些外汇是否值得,在这里,研讨一下这些外国货币所代表的政治权利问题。

自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充任货币职能,国际商品交换主要以纸质货币作为交易手段以来,货币的政治权力属性,从那时起,已被更加凸显。尤其一国政府发行的本国货币,由于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交易媒介,更加生动地体现了该种货币所代表的一国政府,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政治权利。我们对于货币的政治权利属性的考量,首先关注的是该种货币发行国政府的经济信用,但这不过是公平交易原则下的良好愿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裂,新型交易原则将美元与黄金脱钩,所体现的是公平交易原则吗?恐怕是更多的政治权利体现其中。

所以,外汇这种“东西”,对于我们的一般感受,我们之所以把某种货币称之为外汇,而没有将手中的人民币称作外汇,我们只把美元马克英镑日元看做外汇,而把那些曾几何时在中国短暂出现过的“巴西币”看做废纸,是因为我们对于外汇的认识,首先考察的是这种货币背后,那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从以前我们举全国之力出口商品“挣外汇”,到后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越日本名列世界第一,外汇储备量持续增长到4万亿美元之巨,我们突然开始关注政府如何“花”这些钱了,因为我们以前外汇总量很少那时,希望政府把这些珍贵的外汇,更多地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民经济急需的物资和高科技技术,但“富人抠唆穷人大方”这个常理,却让我们必须考虑,这4万亿美元外汇一旦花光,我们不又将继续做回穷人?而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对于我们这个颇具成长性的国家,不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治意识?

说到这里,笔者要话锋一转,直抒胸臆了:我们现在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之际,更多地考虑的是,为什么我们的人民币不是别国在国际贸易中所使用的“外汇”呢?但这个问题比较大,留待河友们讨论吧?谢谢!

家园 多谢指正!

并感谢回帖讨论!

家园 楼主完全不了解香港货币发行的运作

香港实行的是美元抵押的货币发行制度,港元货币的基础是美元。

理论上,发钞行每发出7.8港元的港币现钞,需要向香港金管局存入1美元,所以理论上港元和美元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最后拿现钞换,保证7.8港元可以换回一美元。

所以,中银发钞纯属回归中国的主权象征,没什么其他的经济含义。

家园 看完你的主贴,和这篇贴子,想到了一个简单办法:

真的很简单。

那就是,大家努力,把其他国家/地区的人都打趴下了。然后说,大家用人民币吧。

这个世界就清静了。

家园 美元的政治权力属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国可以不再依据美联储的黄金储备,而是依据世界贸易总量,来决定印制美钞的数量,这充分体现了美元,其早已不再是原有的经济权利概念,而实际变成了一种国际政治权利。任何国家,只要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就必须使用美元结算,而一个国家只要还想把国际贸易长期做下去,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美元储备,以备不时之需。那么,对于中国,由于长期参与国际贸易,致使国家外汇总局储备的美元越来越多,直至最终名列世界第一这一点,我是这么看待的,我把这个现象,更多地看做是由于我们国际贸易总额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所应导致的必然结果。世界第一的国际贸易量,必然意味着国际结算美元储备的世界第一,哪个前因哪个后果,我认为是应当这么排列的。

那么,当我们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之际,我们不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经过长年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这个国际贸易总额世界第一的“经济头衔”吗?或许国人更应该关注这个经济头衔所意味着的政治权利。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或许真的没有什么意思,它与我们应该更加看重的中国的国际地位相比,无足轻重吧!因为我们同世界上这么多国家打交道,经济贸易总是最正常的和平手段,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最大诉求,无非还是经济利益。既然美元作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更多地表现为政治权力属性,那我们就更多地拥有美元,以便在国际交往中拥有更高的政治权利。虽然这与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以后,所能带来的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的政治效果,明显差强人意,但毕竟我们的人民币,正在大踏步走向国际化!

请看下一篇:《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

家园 回归前中银香港就是发钞行了

不过所占比例不高,现在好像也不高。

家园 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

本篇主帖谈的是港币的地位问题,因此,在谈到人民币国际化时,我们还是从港币谈起,因为港币对于中国出口创汇,其功劳是不能埋没的。不应忘记,改革开放以前,香港一直都是中国政府最初的对外窗口,是我们最大的外汇来源地,即使改开之初也仍然如是,多少届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举办,没有香港一直以来始终是我们最为便利的通商口岸,其在对外交往中巨大作用的发挥,都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因此,港币作为中国政府在那个年代几乎唯一一种外汇来源,以及籍此协助大陆打破西方封锁,历史作用显著。但也正因为如此,港币历来遭受了西方世界的过度限制,甚至疯狂阻击,始终局限于一种地区货币地位。并且,由于港币毕竟势单力孤,在危机时刻还必须仰仗大陆扶持,而大陆为了维护港币固有的经济地位以及港人福祉,付出的努力也是巨大的。

既然如此,从港币的荣辱兴衰得出教训,中央政府就必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另辟蹊径,那就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沿海和陆上地区更多地设立对外贸易口岸。更为重要的,在对外贸易中,我们逐步放弃以外汇作为国际贸易媒介,走人民币与世界各国主权货币等值互换的道路,由此不再被迫接受西方主权货币作为外汇,其对于中国人民的无尽盘剥。从此,中国对那些与人民币实施货币互换的国家,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人民币和各主权货币,都将不再以美元等一揽子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实施直接交换。我买你的货物支付你的主权货币,相应的,你买我的货物也可以支付人民币。

如何评价这样一种中国首创的国际贸易模式,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巨大的促进作用呢?以美元作为参照系来谈,首先这种独立的交易模式,避免了继续使用美元,从而否认了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使所有与人民币互换的各国货币同样具备了“国际结算地位”,均等同美元;再者,将来中国陆续与所有存在贸易关系的国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与各国主权货币互换力度,假以时日,人民币不就真正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结算货币”,而被普遍采用了?更进一步说,中国去年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如果从今往后,所有这些国际贸易均以人民币结算,那将标志着人民币多么骄人的国际地位呢!如果这个愿景成真,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不就真的走通了吗?

家园 这是这几年港币贬值的原因吧?

我记得几年前港币比人民币价值还高,现在已经贬到人民币的8成了。

这是因为跟着美元一起贬的原因吧?

家园 是的
家园 中国动用本币互换协议 英媒称撬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开实质性步伐!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晓芳】中国人民银行5月30日宣布首次动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对方货币,使用中韩本币互换协议下4亿韩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资金支持企业贸易融资。英国路透社日前刊文称,这意味着总规模达2.5万亿元的中外本币互换协议,五年以来迎来首次实际运用。在中韩近期政经交流密切的背景下,不大的规模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但从人民币国际化角度来看,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报道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自2009年开始与二十多个国家、地区货币当局签署本币互换协议。首次动用本币互换,显示随着贸易往来的纵深发展,已经让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双边货币结算需求得到实质性提升。

  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美元地位形成挑战。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认为,虽然货币互换的运用确实对美元产生了替代性作用,但本身并非想挑战美元地位,而是双方出于自身需求使用双边货币。一家韩资银行的中国客户经理则介绍,“中韩签过互换协议还没用过韩元,需求目前还是很少,目前两国贸易融资主要还是用美元,少量用人民币。”

  分析人士介绍,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元流动性紧张,是中国与多个国家签订本币互换协议的初衷,但其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扬帆出海,互换协议也有了更多内涵。例如在阿根廷、马来西亚和印尼,人民币主要是在贸易中充当支付结算的角色;白俄罗斯则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香港是人民币第二大集散中心,货币互换主要是为满足资金供给;而韩国则主要是帮助在华企业进行融资。

  与有关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一方面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同时,也是支持互换资金便利双边间贸易融资。其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例如中国与韩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后,韩国中央银行可根据需要将得到的人民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韩国企业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就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而是可以直接从本国金融机构借入人民币进行结算。中国出口企业则可收到人民币计值的货款,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中韩政经互动频繁、有升温之势,此举也是体现之一。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室室长禹泰熙6月2日表示,韩中自由贸易协定(FTA)第11轮谈判在竞争和电子商务领域取得进展,但在属于核心争议项目的商品领域,双方尚处于交换意见的阶段。韩中FTA第12轮谈判将于下月在韩国举行。

家园 香港应当如何悠远绵长地“香下去”?

香港与中国其它城市相比,具有两大优势,其一背靠内地之地缘优势,其二是所谓的“制度优势”,那么,这两大优势孰先孰后呢?

近些年,内地和香港之间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微妙,这体现在双方互相对待的态度上,比如前段时间关于内地游客素质的纷争以及特区政府考虑缩减内地游客自由行人数,尽管2014年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13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香港仍然居首,但紧随其后的深圳和上海则预示着内地城市与经济的崛起正对香港形成的压力。我们希望探讨香港经济现在的境况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综述

  香港:“回归”正常

  香港的香味,似乎正在淡去。

  17年前,有一首歌风靡内地,歌中不断地感慨:“香港、香港,怎样那么香?!”彼时,香港虽然未必是内地人心中最“香”的,却是在“香”单上最有可能一亲芳泽的。它数十年的繁荣与优势来自哪里?

  17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香港人最为认真考虑的却是:香港是否真的会被边缘化?

  一窗独留

  香港怎样那么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以及不同的立场,都有各自的解释。对此,无论学界还是舆论界,大致有两大类解释:

  一、香港之香,来自于英治时期建立的自由市场及其一整套法律体系;

  二、香港之香,来自于其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及内地所给予的强大支撑。

  其实,这类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是制度优势,后者是区位优势;前者是“香”的内因,后者是“香”的外因;前者是港人的后天努力,后者是港地的先天条件……

  即便侧重前者,也大可不必迷信英国人对自己创造了东方之珠神话的吹嘘。大英帝国固然在世界上留下了不少闪光的碎片,帝国谢幕了,这些光芒至今仍在。然而,至少在1949年风云突变之前,相比于“大家闺秀”的上海,香港至多只能算作“小家碧玉”。

  1949年中国内战消停,为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转机—— 一方面是以上海人为主的内地富商,携带巨额流亡资金涌入;另一方面是冷战降临,中国内地被铁幕包围。在这一点上,后人不能不佩服英国对红色中国的率先认可,这对换取香港“现状”暂时不变,无疑大有裨益。而新生的红色中国,也明智地勒住了战马的缰绳,留下香港,为自己在即将到来的铁幕合围中留下了一个顺畅出气的窗口。

  偌大的中国都堵上了,只留下香港一窗,巨量的物资进出口蜂拥而来,量全国之物力,推香港之繁荣,小小的香港被从天而降的巨大馅饼稳稳砸中。彼时的香港发迹,与其说是“香港奇迹”,不如说是“中国奇迹”:一个大国(未必是强国),奇迹般地与世界断绝了往来,而且一断就是30年,香港因此也就奇迹般地获得了腾飞。其实,不光香港,包括中国台湾、乃至日本,亦都因此沾光。

  那是香港腾飞的第一次重大机遇。

  自唐宋以来,除了明清开国早期短暂的海禁之外,中华帝国从来没有中断过与世界的贸易。以德国学者弗兰克为代表,不少西方学者都认为,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到十九世纪初期,有一个漫长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而中国在其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的“单口通商”——即广州作为欧美商人对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被广泛理解为中国“闭关锁国”的标志,自此直到1842年鸦片战争重开多个口岸,普遍被称为“广东体系”(Canton System)。而这,恰恰是流传最广的误读。

  乾隆时代的“单口通商”,所限的仅仅是欧美商人,更确切地说,主要是英、美商人。葡萄牙人在澳门、西班牙人在厦门,都可以继续自由贸易;来自东南亚、日本等国的商人,也依然可以继续在其他口岸自由贸易。

  无论从经济角度来看,还是从中华帝国的政府行为来看,从未“闭关”,亦未“锁国”,而且,中国商人一直牢牢掌控着诸如茶叶、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直到1870年代才因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及蒸汽轮船的普及而丢失。

  相比清代的广州,冷战时期的香港,才是真正的“单口通商”。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内地的苦难——除了冷战的铁幕之外,还有无休止的政治运动——构成了香港腾飞的历史机遇。铁幕落下,仅在1949年和1950年,香港对内地贸易额就分别比上年上升66%及74%,大大超过1947年至1949年每年增长35%的水平。

  两次转型崛起

  “单口通商”,最初仅仅是转口贸易,这也是二战前香港的支柱经济。随着“单口通商”积累了大量资本、技术、劳力、原料和经验,香港逐渐具备了发展加工业的条件。1960年代,全球经济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香港比台湾、新加坡、韩国都更早地抓住这个机会,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大力发展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终于打造了“亚洲四小龙”之龙头地位。60年代末,香港制造工业产值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成衣、手表、时钟、玩具等十种产品的出口名列世界首位,很多产品己经远销世界各地。香港产品出口的比重则由50年代初的10%左右增加到80%左右,制造业己经成为香港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而彼时的内地,依然在政治运动的旋涡里挣扎,不仅令香港、台湾等亚洲四小龙少了一个原本应该强劲的竞争对手,也给香港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与市场腹地,这也正是香港有别于另三条“小龙”的关键竞争力所在。

  从1949年到1979年,可算是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

  到了1970年代末期,国际石油危机爆发,香港出口受阻、制造业停滞。此时,内地终于开始了改革开放,再度为香港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多年前,有人曾经感慨,正是因为殖民地的遭遇而造就了香港的繁荣。但是,香港的繁荣真的因为被殖民才带来的吗?大英帝国很多殖民地,比如非洲,怎么就没有繁荣呢?区别之一,就在于其是否有腹地。

  香港背靠内地的巨大腹地,先是托冷战之福,独留此窗通气;随后又托改革之福,内地再度开门时,香港成为排在门口的第一人,由此掀开了香港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将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内地,依赖内地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获取“第二春”。同时,腾出手来,在香港本土实现了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转型,到80年代末期,服务业在GDP占比中超过80%。并且,充分发掘内地改革开放的需求,将香港建设成了全球的金融中心。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更高层次上的“单口通商”——香港不仅成为内地改革开放的灯塔,更成为沟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

  毫无疑问,在香港的经济崛起中,内地因素而非制度优势,才是区别于任何其他经济体的独特竞争优势。九七回归之前,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在封面文章中宣告“香港已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对九七后的香港前途表示悲观。历史已经证明,这一判断充满了傲慢、偏见与无知,美国人所忽略的,正是内地因素对香港繁荣的关键作用:长期封闭,及突然开放,都是香港的发展良机。

  百花争香的挑战

  香港经济的第三次转型,发生在九七回归前后。

  在香港此前的经济奇迹中,已经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对房地产及金融投机的过度依赖。亚洲金融风波来袭后,香港在1998年甚至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情势危急,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大力相救,后果难料。尽管缓过劲来,但这场危机的确打碎了香港的华丽外罩,大大削弱了香港的自信心和自我感觉,投射下巨大的阴影,香港人开始尝到了“失落”的滋味。

  危机之后,香港一直试图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中央政府也大力推动了诸如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等政策,予以扶持。香港继续充当着内地最大的进出口商品转口地、最主要的资金筹集地、国有企业海外上市首选地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集中地等,这些都令香港成为内地改革开放红利的最大分享者之一。

  毕竟,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千“窗”百孔,香港的窗口垄断优势大大减弱了。而随着内地经济的强势崛起,香港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少,优越感日渐丧失,挫折感开始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自1949年之后,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中,港商港企总是享受着特殊的政策关照,其在内地从未在平等的市场规则中、与内地商人和企业以平等的市场参与者身份,进行平等的市场竞争。这既是香港崛起的原因之一,也是香港“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香港的“边缘化”,体现在其贸易中心、制造中心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内地城市的竞争下,不断消解。卧榻之侧的广深珠(广州、深圳、珠海),长三角的上海,都表现得咄咄逼人,并且从机场、港口到金融等,全方位挑战香港的地位。

  历史上,类似的“边缘化”,也曾经在广州上演。

  作为最为主要的通商口岸,广州曾经长期垄断了中国与英美的外贸,这种垄断既造就了广州的繁华及“十三行”商人们的富裕,也令他们日渐丧失了对竞争的适应能力。当鸦片战争后西方敲开了越来越多的通商口岸,广州的繁华迅速退潮,被上海所取代,而“十三行”商人则迅速消失在历史的深处。表面上看,当年的广州和现在的香港,都是因为全国开放范围的扩大和开放力度的增强,削弱了特殊的政治地缘和经济地缘优势,但本质上就是长期的特殊垄断,缺乏经济学所谓的鲶鱼效应,造成了经济内在活力的萎缩,尤其是竞争能力的萎缩。温室里待久了,一下子到了广阔天地里,不仅难以大有作为,反而经不得风雨雷电。

  九七后,香港自身的一些问题,也加剧了“边缘化”的进程,阻碍了其与时俱进进行转型的能力培育。

  一是香港的投机心理。在长期的高速发展泡沫之下,港人普遍有着“搵快钱”的心态,整个社会的投机心理严重,从炒股、炒楼到炒作所谓的科技电讯产业,莫不如此。而当楼市下滑时,港人居然游行要求政府救市,可谓是对“自由市场”的一大嘲讽。

  二是香港对于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从政府到民间,总是将“起楼”作为拉动经济的不二法宝。

  三是总是期望中央政府的特殊政策。

  当然,内地改革中出现的同质化建设、无序竞争,也对其有相当影响。在地方政府主导的地区竞争中,包括香港在内的整个中国,依然是“自由竞争”的时代:各地都在大型项目上跑马圈地,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争夺先机,另一方面也是争夺政绩。珠三角地区,还有哪个地方政府愿意继续为香港做“经济互补、前店后居”的配套,而不是自己下海呢?

  回归17年来,与其说那是香港走向“边缘化”的历程,不如说那是走向正常化的历程。无论是在冷战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所获得的那种特殊国情支撑,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悲剧,是“非正常”的。而改革开放的过程,则是中华民族复兴、走向“正常化”的过程,从一窗通气到千“窗”百孔,从一花独芳到百花齐放,这是中国的进步,当然也是香港的进步。香港不再独香,这是国家之福、民族之福,也是香港之福。

  回归17年,紫荆花旗下的香港,也快到了成人礼的年龄。在更大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香港如何与时俱进、焕发新“香”,是考验港人的试金石。香港能给自己、给国家、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新“香”呢?

家园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

谈论港币新形势下的地位问题,笔者旨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为此,提出以下两点:

1.人民币资本项下对外开放,是否紧迫于当前?

2.人民币国际化可否借助香港试水?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银行现有六十多家海外分行,其实中国政府早已实质施行了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对外开放,但笔者对此的看法是,毋庸讳言,中银六十多家海外分行一定可以较好地服务于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甚至可以对当地企业发放贷款、签发信用证、发行长城卡等等,但这均限于“间接融资”,距离直接融资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比如我们这些海外金融机构,能否保荐当地企业来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发行股票呢?即使可以实现这一点,那么这些国外企业能否适应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呢?人民币国际化之关键,我认为就是资本项下的对外开放,必须允许别国企业来中国上市,我相信这必定是许多外国企业的殷切期望,中国政府对此,只需完成制度设计即可,但这一“计划”是否迫切,就是另一回事了,容在下求教于西西河各位高人吧。

对于第二点,香港特殊于中国其它城市,就在于其地缘优势和制度优势,如果我们把这两项优势充分加以利用,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尤其针对性地解决国外企业来中国直接资本融资问题,那将是具有非常明显之现实意义的。既然国内企业可以去香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那外国企业为什么不可以?其间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吗?这些障碍即使深沟高垒,但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蓝图相比较又算得了什么?!中国既然胸怀世界,就毅然迈开这一步吧!我们总在强调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更需要谨慎稳健,既如此,何不试水香港的全面开放呢?最起码,香港目前已然是亚洲金融中心,与别的中国城市相比较,更具成长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先发优势。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中央政府之所以对香港期待有加,甚至开放更多的对外口岸与香港展开竞争,都是为了激发香港的创造性,绝不想看到香港日趋保守和堕落!上海自贸区已经成立,香港对此什么反应?笔者只是不愿看到,有朝一日上海成为中国资本项下对外开放的中心城市,进一步建设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际,到那时,香港会不会顾影自怜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