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来谈谈“忘情康夫,自此绝迹江湖” -- laska

共:💬68 🌺437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到这里大笑。

陈经:我认为忘情的领导应该“用其长而避其短”,过段时间,还是让忘情“再现江湖”得了。让忘情在网络舆论上帮助铁路方面解释工作,还是很有效果的。但对于其中可能造成麻烦的内容,要有所控制。说实在的,如果每次忘情发贴的时候我帮忙看看有没有问题,几分钟就搞定了,也就没这些事了。

陈经:忘情“绝迹江湖”事件的分析

惺惺相惜,政委来报到了

家园 谈不上“世故圆滑”,自认真没到这个境界

当然,年轻气盛时也不是没吃过亏,甚至也有过和忘情类似的经历。

随着年纪的增长,有些事情看得更清楚一些,或者,逐渐学会尽可能用一种不那么极端的色彩去解读和判断事情。

就像有位网友说的——这个世界不仅仅是黑色和白色组成的。

也像我前面所说的————

“问是非”首先要做的是尽量看问题要客观一些,全面一些,避免主观武断;其次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场合。

家园 这人的忽悠能力真强啊
家园 你的意思我也没完全看懂,不过我觉得

并不矛盾。

忘情说的那个事情,就是一个团省委对铁路方面的慰问,如果衔接的好,提前一两个礼拜打个招呼就能弄得像模像样,没你想的那么复杂。

那件事情里面的团省委副书记也不是私下要票,是放在双方的座谈会上提出来的,意思无非是双方互相支持的一个具体体现,这完全没什么值得奇怪嘛。

像忘情说的这个事情,如果我是团省委副书记,大概有这么两种套路——

一是铁路方面自己有个活动,邀请地方团省委派一位领导出席;

二是团省委方面给铁路团委打招呼,说春运开始了,我们某某副书记

很关心铁路上的青年同志,想找个时间来慰问慰问。铁路团委自然乐之不及,当即就会着手安排。 这种事情,不用团省委副书记亲自出面,只要交代下面的部门去办即可(而且,我几乎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部门是--青工部)

无论以上哪种情况,根本就不要搞什么领导组,宣传组。 只要青工部(反正就是某个对口部门)和铁路团委这边大致商量好时间、行程(确切讲,是铁路方面进行制作计划方案,提交给青工部商量),团省委领导只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上门就是了。

这种慰问的一般流程,大概是先现场参观,和挑选出来的青年个人或青年集体见面(比如握手,寒暄,关心问候等等),也有可能不一定刻意挑选,反正只要是工作现场就行。

现场完了,然后再进会议室,主方进行汇报,所谓汇报是客气的说法,其实就是介绍,手段有播放宣传片,ppt,再结合书面材料进行口头汇报。反正就是一方说,一方听。这个工作一般是由铁路的团委书记进行。

这个环节结束了,会有铁路方面的领导,一般是分管的党委书记,特别重视一点的,由党委书记亲自出来也可能(反正只要级别对等,比如副厅对副厅,如果铁路方面的正厅出来,也显示特别的重视,这样的话,团省委副书记反而要放低姿态了)。

铁路方面领导会感谢团省委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

最后,会请团省委副书记做个总结性的最后讲话,基本套路大概是三句话:

一是对铁路春运的勤苦表示慰问;

二是对铁路方面的精心准备,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三是双方一贯相互支持,今后应当继续相互支持。。。

估计就是在这个时候,顺道提出来,团省委的各委员春运期间都要下到各城市去指导工作,但是票不好买,希望铁路方面给予支持。

这个时候铁路方面的领导肯定会说,好好,我们一定要支持的。

事情就到此为止,双方领导都表过态了,等于就是挂了个号,也许此事就此不再提,也许今后当团省委确实有需要,就可以由青工部具体去落实,一般团省委书记不会再去关心这件事情。

因为作为领导,不可能,也不应该去过度操心这些具体的事情,既然双方领导之间表态过来,下面就是具体执行部门和人员的问题了。

今后团省委各委员要下到各地去,不会关心火车票怎么来的,只要能坐上火车,及时出行不误事就行。

至于铁路方面,如果团省委方面后来提出要求,只要可能,自然会尽量满足

说老实话,这些都是可以放到台面上讲的话,双方谁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今后如果确实无法安排,也会有充分的理由向团省委打招呼表示歉意,谁也不会因为这些事情结仇,并且发生忘情所说的那些卡脖子的事情。

也就忘情一贯喜欢剑走偏锋,愣是解读出这是在为自己索票,还发到网上,被单位批评甚至处分,实在是不冤枉的。

家园 我自己的判断

只要所在的单位或体系有相应的空间(比如,厅局级的单位),靠个人能力和苦干,无论出身背景,是可以往处级冲一冲的。

处级再往上向厅局级冲击,通道必然是更加狭窄,竞争也更加激烈,能力还是要,但更多可能要拼人品(机遇、运气)和人脉(关系)了,这其实也正常,因为归根结底,任何事情都是在和人打交道。

厅局级再往上省部级,那就是政治范畴里的人事安排了,没那份心气和能力,混混厅局级就可以了。

不管怎么样,能力还是基础。

调研员(调研员是处级的,局级就是巡视员李)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年轻的,是应该提拔了,但是没位置,先解决个职级,今后有机会好安排;有的就是一些老同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退休前总要解决职级问题,所谓草包,在这部分里比较多。

但总的来讲,绝大多数能力上还是可以的

家园 某种意义上拍马屁确实是本事

领导也不是笨蛋,是只会拍马屁还是真会做事,是分的清楚的。

能上位的,拍马屁顶多算是附加能力,做事情落实上级交办任务的本事肯定是有的,否则领导也不是开善堂的,老让领导吃药背黑锅,领导没这个义务。

既能把事情做好,在和领导相处过程中让领导舒心满意(至少不闹心),岂不是比只会埋头做事更好?这不能简单归为拍马屁,情商高本身也是能力的一部分。作为下属,除了基本的做事能力,能够在领导面前更多展示自己,或者和领导建立更好的个人关系,都是正常的情况。这种道理,任何一本职场启蒙读物都会讲到。

任何一个团队都不会欢迎刺儿头型的人物,如果团队领导有能力驾驭当然最好(但别指望领导会真心的喜欢并提拔重用),否则只能将之排除出团队,以减少对团队的负面影响。除非这个人某方面能力是团队必须且一时难以替代的,当然,一旦可以替代,依然会被排除出去。

至于投胎的问题,人的出身无法选择,不能说出身好一点就带有原罪。出身好一点的人,从小受的教育,经历,以及人脉关系确实有先天优势,只要本人具备基本的能力,并且有上进心,更容易脱颖而出也是正常的。

所谓命好其实是个机遇的问题,无论何种人,都需要机遇,这玩意儿实在太玄。

但不管怎么样,能力还是基础,没能力,出身再好也白搭;没能力,机遇临头也抓不住。 但具备了能力,情商高一点,领导愿意培养,愿意给你机遇,也就更容易发展的好一点。

家园 没有sb人,只有sb事儿。

这位团干能混到这个位置,多半不会是sb。这个楼主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不过,他这个“玩手机”,又确实是sb事儿。

不管你愿不愿意,既然做了领导,就应该要演、要装。

无论是在一旁听上一级领导讲话,还是听下属汇报,不管是否真诚都应该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不然,遭领导穿小鞋、遭下属愤恨是常有的事。

官场风气如此。要想更率真的做人,就不要做官。

家园 得大笑,得送花,还得喝一大口酒。

如果真能成的话

家园 仅作探讨,反正和主题关系也不大

帝都城六区的街道是正处级,团委书记是正科级。直接升区规划局副局长怎么不可能?

提拔干部,既要看级别,也要看体系。

帝都作为直辖市,街道是正处级是对的,但团委书记不一定是正科级。其实团委书记的职级问题一直是困扰基层团干的问题,以帝都为例,团市委(相当于团省委)是正厅局级可以保证的,但到团区委,则不一定能保证正处,就我认识的一些团区委书记,转岗后,大多是到区属局做副局长,或者到街道镇做副主任,可见有不少团区委书记是副处级。到街道则副科级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里可能还涉及到一个干部任职年限的问题。区、市两级的团委书记年龄可能还大一点问题不大,但街道的团委书记一般都年纪比较小,不太会超过30岁,而街道里的科长们都是老油条了,让一个工作没几年的小青年和一帮老科长平起平坐,领导也会有这方面的顾虑。而且街道里的团委书记很多是兼职的,一般不设专职团委书记,所以,更有可能是某科副科长兼街道团委书记,这样方方面面都能接受,也不至于一下子把小青年提上来,对青年干部自身发展也不利。

根据一些政策,对团委书记要求按照单位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标准来配备职级待遇,严格来讲,是中层正职,比如,正厅级单位的团委书记,应当是正处级(相当于处长),但实际上,由于我前面说的这些原因,真落实职级了,也是按照副职(比如副处)来配的。 还有些单位如果是副厅级的,团委书记可能就要落到正科甚至副科了。更有许多单位的职级序列里,根本就没有团委书记,团委书记没有任何职级待遇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那位街道团委书记,我个人认为是副科的可能性更大。

即便他上到正科,但一般不太可能直接从街道提拔到区属局做副局长。

这里有几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体系问题。

我之前就说了,打个比方——帝都东城区土地局的一个科长,是不可能直接提拔为北京市土地局某处副处长的。同理,街道的一个科长,也是几乎不可能直接提拔为区属局的副局长。

而且区属局的副局长应该是区管干部 了,一个街道的正科级干部(还不知道是不是实职),不太可能如此华丽转身。看着级别一样,其中的门槛和台阶还有很多。

直辖市和省级别相同,为什么副厅放在直辖市里不算大,但放在省里,已经是相当高的级别了?举个例子重庆和四川,难不成副厅在四川是很高的级别,在重庆则不算大?

这个其实是一个感觉。说个笑话吧:我十几年前大学时开卧谈会,不知道怎么聊起各自爹是干什么的。有一来自直辖市 同学说他爹是某局副局级干部(还不是副局长),这时候一个来自西部某省的同学一声惊呼:我靠,那不是跟我们那儿的副市长一样大?

说句犯忌讳的话,来自”省“的同学可能觉得县长、市长就很大了,其实县长也就是个处级,市长也就是个厅局级,县里的”局“不过就是个科级,市里的”局“也不过是个处级罢了。

这可能是一个环境格局对人的认识的影响,毕竟全国也就那么几个直辖市,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县里和地级市里。 可能觉得一个处级、局级干部很大了,但放到帝都里,处级、局级就遍地走了。

那位大忽悠也算没出乎我 意料,确实是让领导吃药了,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归入得罪领导,才会得到永不录用的评价吧。

说到官员里素质,我觉得总体上还是可以的,但基数大,出现SB的绝对数量也确实不会少,尤其是一些内地基层,出笑话基本都出在这些地方。

其实很重要的一条是知道自己是官,但在外面别太拿自己当官,低调就是腔调,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对,我同意这个观点
家园 中国现体制,团口是个无权钱口,务虚口

,公务员各口中,团口弱势——因此,将要提拔的年轻干部先放此处,可验其耐清冷之志大小否。

楼主所论有理。

通宝推:三笑,
家园 有提拔的预期,任何弱势都是虚伪的。

再说比团委弱势的地方多的是,同样级别。

家园 您把我搞糊涂了。开始以为您是

洗地的,因为您的论述在我这个体制外的外行看来,符合河友李根所说的,"细节处不厌其烦,关键处似是而非一笔带过"的秘诀;然而,现在我又觉得您不希望这个话题沉下去,不停地顶贴(不止这个贴),且不停地留下话题。

不想给忘情添麻烦了,最后一贴,回在这儿吧。

链接出处

到街道则副科级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里可能还涉及到一个干部任职年限的问题。区、市两级的团委书记年龄可能还大一点问题不大,但街道的团委书记一般都年纪比较小,不太会超过30岁,而街道里的科长们都是老油条了,让一个工作没几年的小青年和一帮老科长平起平坐,领导也会有这方面的顾虑。而且街道里的团委书记很多是兼职的,一般不设专职团委书记,所以,更有可能是某科副科长兼街道团委书记,这样方方面面都能接受,也不至于一下子把小青年提上来,对青年干部自身发展也不利。

廖飞32岁正厅级团委书记,周Q 38岁正部级团中央第一书记,胡CH 29岁的正厅级团委书记。帝都街道不太会超过30岁的团委书记给个正科又有什么顾虑,对青年干部自身发展有什么不利?

帝都作为直辖市,街道是正处级是对的,但团委书记不一定是正科级。其实团委书记的职级问题一直是困扰基层团干的问题,以帝都为例,团市委(相当于团省委)是正厅局级可以保证的,但到团区委,则不一定能保证正处,就我认识的一些团区委书记,转岗后,大多是到区属局做副局长,或者到街道镇做副主任,可见有不少团区委书记是副处级。

团委书记转岗,不能做一把手,这是惯例。17大以前,连呼声最高的接班人,团中央第一书记转到地方都是做2把手。上面提到的廖飞,转岗州委副书记,依然是正厅级。团委书记转岗做副职是正常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帝都团区委书记是副处级。

来自”省“的同学可能觉得县长、市长就很大了,其实县长也就是个处级,市长也就是个厅局级,县里的”局“不过就是个科级,市里的”局“也不过是个处级罢了。

这可能是一个环境格局对人的认识的影响,毕竟全国也就那么几个直辖市,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县里和地级市里。可能觉得一个处级、局级干部很大了,但放到帝都里,处级、局级就遍地走了。

这是您的主贴中说的,在我回帖之前:

首先,团省委副书记,副厅局级干部,相当于地级市的副市长级别,放在直辖市里不算大,但放在省里,已经是相当高的级别了。

帝都官多,其他直辖市的官可不比省会城市多(除书记高配)。仍然以四川和重庆为例,成都官多还是重庆官多?我的判断,成都官多。因为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因此成都城内有一整套正省级机构+一整套副省级机构。

另外,我们讨论的是驻在省会城市的团省委副书记、以及省会城市的政治生态,和生活在县里的大多数人有什么关系?

家园 呵呵,这个扯下去没底的

你不信就算了。

我只能说,我和团口打过的交道相信比这里绝大多数人都要多。

从团省(市)委副书记、团省(市)委的各部部长(包括转岗后的),团区委书记,各局(副局)、处级单位的团委书记、团总支书记、团支部书记,我都完整地打过交道。有些职级上的问题我原先也搞不清楚,我是特地求证过的。

当然,我还是只能说,信不信随你了。

有时间的话,也许我会专门就团口写个帖子。

家园 真心建议大家去阅读有关侯卫东的小说。

很多基层的事情会搞明白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