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小品的起源和特点 -- 达萨

共:💬4 🌺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小品的起源和特点

在下不是从事艺术工作的,和曲艺等也不沾边。但是由于喜欢相声,小品和电影等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于是就不揣冒昧,写上一段文字。说错了,就当我胡说。

小品,现在是舞台艺术中非常火的一类。用句俗话:现在你要搞台晚会,没有小品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但是,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的时间却很晚,与相声完全不具有可比性。这里,就要说到小品的起源了。

和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样,小品的源头不是一个。严格的说,是四个。

分别是,电影与话剧,二人转与拉场戏,哑剧和滑稽剧,相声。

我相信,提起小品,没人会忘记陈佩斯的吃面条。称得上是小品的开山之作。即使现在看,依然堪称经典,笑料百出。

而吃面条这个小品具有明显的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的作业小品的特征。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招生,以及对学生训练,考试基本都是以命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提交作业。这个作业,就是小品。后来在舞台上发展起来的小品只是更强调了剧情,喜剧效果和戏剧冲突。我们把这一流派称之为学院派,代表人物是陈佩斯和朱时茂。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肢体语言和口语并重,对演员的台词,肢体语言(所谓的虚拟表演)要求很高。

第二个源头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是恰恰是这个源头发展的流派影响最大,接受人数最多。这就是从东北二人转和拉场戏发展起来的东北小品。二人转估计大部分人还知道,拉场戏可能就很少有人了解。拉场戏是一种戏剧形式,比评剧的唱腔更白更口语化,接近田间小调的味道。但是比二人转的形式要更多样,参与人数不定,服装道具多样。更具有舞台的表现力。但是又比评剧更贴近底层。小品之王赵本山就是唱拉场戏的。他的成名作“摔三弦”奠定了赵本山的地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与后来的小品相比,拉场戏更接近地方戏。有念白,有唱段。但是念白和唱段都非常通俗易懂。在东北收到广泛的欢迎。小的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经典的拉场戏“回杯记”。里面的男主角就很出彩。也是很逗很搞笑。但是总体上是很严肃的地方戏,而不是喜剧小品。意外的是,10几年后,我有一次到长春出差,居然在电视里看到这个演员还在演出,而且依然是回杯记。时光荏苒,不胜唏嘘。捅死也不由得感慨,造化弄人。同样的优秀拉场戏演员,赵本山红遍大江南北,这个演员却只在小区域被欢迎。从艺术造诣将,二者没啥差异。但是结果却天壤之别。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赵本山。特点是语言风格强烈而具有地方色彩。肢体语言用的很少。

第三个源头来自于哑剧和滑稽剧。开山之作可以认为是哑剧表演艺术家王景愚。但是由于哑剧和滑稽剧的受众局限于上海,导致这一流派没能发展起来。比较可惜。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以肢体语言为主。

第四个源头是相声。我很难说清最早的相声与小品的转折点在那部作品了。不过这一流派的人数比较多。甚至很多注明的相声演员经常的会客串小品。毕竟二者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晰。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黄宏。冯巩属于客串。特点在于语言风格明显,更多的笑料处在对白。

家园 小品只是特别适合综艺类节目,才被现代传媒接收

中国文化中,正经八百的买票花一两个小时看戏剧的从来不多,高大上的消遣。 多的是集市,茶馆,田头上,十几分钟的几个笑话,相声,来几个山歌,秦腔,杂耍,其实就是原始的综艺节目。部落大会上,领导人有时还要亲自下场耍一阵斧头,证明斧头帮主名显不虚。 现代传媒改造的春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符合大众这种聚会场合,有娱乐但又不需要集中精力,完全可以同时自由讨论别的东西的休闲观。

家园 王景愚的吃鸡也非常棒

一个吃面条,一个吃鸡,当时真是笑得跌到座下去了。

家园 倒是觉得小品的流行暗合中国时代的发展

在经济和媒体疯狂发展的时代,这种短小精悍,故事完整,刺激神经的形式,能被忙忙碌碌而毫无耐心的人们所接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