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798艺术中心 -- 大西洋14

共:💬40 🌺36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这个只能大概说说了,老兄将就着看吧。

年轻时看过一段建筑方面的书籍,主要是关于古建和园林的,欧洲建筑稍稍看过点。现在手边也没有书,只能大概说说了。

所谓“包豪斯风格”,是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当时有个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创建了一所建筑学校叫“包豪斯学校”,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就叫“包豪斯风格”。这种建筑风格的特征是,针对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集中的需求,强调实用,强调功能,强调俭省节约,大胆使用新的材料和工艺,在细部装饰上极为简约以至于无。房屋外型方正,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采用,使得“包豪斯风格”建筑得以创造性地采用大面积的带状窗以增加采光和通风。后来在欧洲、苏联、中国等大量工人新村,就是受这种建筑风格的影响。

我就说的出这些了。

我说那个地方违背“包豪斯风格”,是因为它在地价极高的大城市中心大面积用地且建筑容积率极低。根本违背节俭实用的原则。

另外,那个施罗德说的话,我怎么记得好像是对特拉维夫说的?那边有个包豪斯风格的居民区被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时说的。不过这个不确定。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应该是指特拉维夫的白城

详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特拉维夫白城

家园 谢谢,我记得是原建筑是包豪斯,是来参观的

德国人说的,是指作为厂房,电视上听了一耳朵。看来还要联系这东西的根本精神。

另外,什么是带状窗?

家园 老兄有一点欠考虑

当时那个地方是不折不扣的农村,北京出了二环(老城墙)之外全都是农村景象。根本谈不上什么寸土寸金。共党进城办了一件事就是把原来全在皇帝脚下办公的各位洋大人使馆请出了北京城,唯独留了苏俄大使馆在二环以内,也给放在了东北角上。没承想改革一开放,东面这片使馆区倒成就了一个CBD和现在的寸土寸金,一时风头盖过西面的新北京和北面的学区。

北京的疯狂发展是90年代的事情了,90年代以前,就连西三环紫竹桥的香格里拉饭店,外面也是一下雨一脚泥的双向单车道柏油路。

这片工厂区是要拆来着,后来不是有艺术家们的呼吁没拆成么。

历史遗留,估计现在就是政府忍着呢,哪天真这帮艺术家们拍屁股走人,后脚儿立马就拆了。

家园 这帮艺术家们拍屁股走人?走哪儿去?

这帮艺术家们大多数都是穷要饭的,待在那儿是最便宜的活法。一旦有个别的蒙上了,有人愿意出钱捧场,才可能拍屁股走人,搬出工厂区。真以为“工厂区”会给人灵感哪 !?稍微画技好点儿的,跑到北美、欧洲混的很多,但多数也混不出什么名堂。

如果开始收房地产税了,把这一大片大片的地产、房产估个价儿,到时候缴不出税,到是有可能“这帮艺术家们拍屁股走人”。

家园 前几年前去过,附近的工厂还在开工

不知道现在工厂还有没开工了。那个时候相对在798都是混出来的了,差的都在宋庄。

家园 带状窗

传统的欧洲建筑,由于其外墙是承重墙,要承受整个房屋结构的重量,在外墙上开洞开窗都会破坏它的承重能力和结构安全。因此,欧洲古典建筑的窗都非常小,非常窄。以尽可能减少对承重结构的影响。这就造成屋内采光通风不良。

再看中国古代建筑,砖木结构的中国古建筑,承力的是木结构,砖砌的墙体是不承重的,墙只起到包围或分隔空间的作用。这样一来,对墙体的利用就可以做到非常灵活。中国的四合院或者南方的庭院里,房间朝对院子一面,可以装满木格子窗甚至是落地的木格子门。来代替一段墙或者甚至是一面墙。这种由多扇窗紧密连接而成的一个长条形的窗子带,其实就是带状窗。这种窗,在春天的早晨完全打开时,明丽的阳光和着南来的熏风扑面而来,那是多么的惬意。

我在杭州的郭庄,看见临里湖的一座亭子,春夏是一座四敞的凉亭,秋冬可以在四面安上格子门,又可成一个暖阁。这是把中国建筑的特点发挥到了极点。

中国的这种窗,受制于木结构和材料的局限,当它关闭时,采光依然是受限较多的。现代建筑由于材料和结构的飞速发展,对外墙体也可作充分利用,可以在上面开大面积的洞或长槽,采用的带状窗,整扇窗都是玻璃,从采光上看,优势非常明显。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谢谢,带向窗原来横向的带,

我原来还以为是纵向的呢。

家园 补充说两句,包豪斯风格就是德式的极简工业风格

要求设计当中尽量考虑到工业生产需求。1920年代在德国兴起,时间不过百年。二战之后延续过一段时间,由于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功能需求的多样化,包豪斯风格建筑不再适应各种工业需求,自然也就不复存在。比如说,你总不能在包豪斯风格的厂房里给波音飞机进行总装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包豪斯消失是必然的。不过它毕竟代表了一段历史时间里的建筑特点。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那个包豪斯建筑群我经过,从外表上看跟东德的这些作品有着极大不同,不像是一个工业区,倒像是一个住宅区。有宽大的窗户和外飘的大阳台,算不上好看。不过因为特拉维夫的老建筑带有地中海式建筑特点,为了躲避强烈阳光,窗户和阳台都特别小,白色外墙反射阳光,所以特拉维夫的包豪斯建筑区和周围建筑的对比比较明显。

我不知道北京别处有无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不过798的建筑风格确实比较典型。早几年我在东德莱比锡参观过他们的Spingnarei(拼写可能不正确)艺术区,跟798当真是一模一样,只不过比798更大,里面人烟稀少,只留着一批特别穷酸的艺术家在里面折腾。稍晚我寻几张在那里拍的照片贴上来。

798本来就是东德援建的,带着正规包豪斯血统。保留下来让人们有个去处看看也说得过去。反正它至今也不在市中心,连地铁都没通,与其留着做房地产,不如增加一个文化消费场所。而且怎么说也算是一处纪念碑。你把1950年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基地全部改造了,这不是问题。但是总得留下一两个地点让人们怀念一下吧。难道不成让人们统统跑到石景山去看首钢不成?

至于它是不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地方,当然它以前是。每个社会都有一批落魄艺术家。中国的这一批以前在798,现在太贵了呆不住,似乎都跑去宋庄。他们搞的是不是艺术慢说,你既然不能消灭他们,就得让他们找个地方混饭吃自生自灭。至于他们的艺术是审美还是审丑,反正与我无关,任由他们胡闹好了。不老说文化输出么?总得给人一点空间吧。

话说798本身也不是没有成功之处。尤伦斯艺术中心,以及大量相关的摄影、雕刻、美术等沙龙或者俱乐部存在,时常举行各种展览和交流,本身就推动了那个地方的发展和传统保留,长远效益应该比房地产开发要强很多。我觉得798转型还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一座城市应该保留一点带有文化和传统的东西。不然它会很显得单调乏味。

当然上述观点并不全面针对老兄的帖子。只不过是我在看帖子和回复的时候,觉得有些河友把话说得有点极端了,有感而发。

通宝推:presario2200,bayerno,衣笠山麓,桥上,
家园 笑话

此时,一些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这就是所谓的慧眼识珠吧,这种慧眼可能是艺术家们独有的,一般人比不了。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将废弃的厂房变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也算是废物利用,变腐朽为神奇了。

这种在国外非常多。

家园 前两年规划:石景山首钢要建成动漫园区,

这到是政府有意所为。如果建成了,也成了”艺术区“了。

你把1950年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基地全部改造了,这不是问题。但是总得留下一两个地点让人们怀念一下吧。难道不成让人们统统跑到石景山去看首钢不成?

家园 20年前去过798

20年前去过798,那还是为了买些磁芯,物是人非啊。

家园 他们是有饭吃了,还学美国爹的样子,猪鼻插葱装大象

想想那些为了共和国付出汗水和青春的人,他们有有什么贡献?

家园 798这地方自打停车要钱后就再也没去过了

早些年奉单位命去718挑选元器件时总要找借口在798里晃上半天,后来也经常旷工跑过去溜达。各个艺术馆很少进去,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只是在里面开车闲逛,闲得无聊了就给车、给人拍写真。工作日没什么人也没什么车,挺好一放空场所。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天突然就开始收停车费了,我那天开了30多公里过去闲逛,看见收费牌就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勉强领了卡开进去总感觉哪儿哪儿都不顺眼,没呆多久就走了。后来经常跑到798北门外的那家小馆吃东北菜,有地方免费停车也懒得再进去逛逛了。

家园 当年包豪斯学校那帮人

当年包豪斯学校那帮人,有一个理念,就是艺术家要从个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小天地里走出来,艺术要和社会相结合,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这个理念,我觉得和老毛的艺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是共通的。后来包豪斯学校有一任校长是个德共党员,如此看来并不是偶然的。

798这个,据说是中国最具包豪斯风格的艺术区,但从看得见的创作来看,我看不出多少当年格罗皮乌斯们追求的艺术和社会相结合。充其量,就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吧。甚至,就如楼主所说,不过是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而已。

其实现代的多层居民楼,以及大量的公共建筑,包括厂房设计,从设计理念上,都可以看作包豪斯思潮的产物。从保存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个角度看,保存798之类可以是有意义的。硬要把这里的“艺术”往“包豪斯”上扯,我就觉得牵强附会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