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94):海上动车组 -- 本嘉明

共:💬26 🌺16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茗谈(94):海上动车组

(一)

中国的外贸,在近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以货物贸易而言,2006年进出口总额是17600亿美元,2011年则增长到了36420亿。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在2006年,美国是世界上127个国家/地区的头号贸易对象,中国则是70国的第一贸易夥伴;2011年则倒过来,中国是124国的头号贸易对象,美国则退为76国的第一贸易夥伴(美联社消息)。第二个消息令中国被迫地汗颜,那就是2011年全球Heat-Trapping Pollution又增长了3%(这哥本哈根大会开得,根本瞎开么),主要来自煤和石油的碳排放总量达到382亿吨。这其中,中国增长10%,达到100亿吨;美国减少2%,为59亿吨;印度增长7%,到25亿吨;俄国增长3%,到18亿吨;日本增长0.4%,为13亿吨;接下来是德国,伊朗,南朝鲜,加拿大,南非。

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两点。

首先,外贸这个事儿,对于中国,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不再仅仅是养活几个人的问题,而已经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道理很简单,凡大哥带队伍,光靠“伟大理想-光辉形象-正确路线”(伟光正),是肯定要完蛋的,这就是不沾锅马英九把队伍越带越衰的原因,也是当年孔老二走投无路的原因。在联合国议事,除了“地球暖化”,其他任何热点问题,你再大,牵涉到十来个国家的切身利益那就顶天了,剩下100多个成员国都是打酱油的。但一国一票,联大开大会时,就不同了,酱油往哪边打,虽说对当事国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压倒性的票数,代表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态度,在道义上对“被告”有巨大的压迫性。最近关于中东问题的两次联大投票(巴勒斯坦升格和要求以色列接受UN核查核设施),美国以色列被扁得灰头土脸,两次都是近200票里只得到9票支持,这就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随着贸易地位的跌落而同步跌落的明证。

那么反过来,中国目前的贸易大国地位,是何等重要,也就不言自明。

其次,中国这10年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很多特点,比如说社会变革的范围广,改革的意义深远。但最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字:快!

形势变化得太快了,一个用力过猛咋就这样了涅?“缓称王”的企图,几乎要破产啊!

碳排放持续快速增长,既说明了发电量的增长,电力/能源消耗的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也突出表明了中国对于石化能源的依赖。

而不论依赖外贸,还是依赖石油,表现为“中国依赖国际航运”,是毫无疑问的。

而中国对于全球大多数公海,没有影响力,人家某国可以像关水龙头一样地“关掉”你。童鞋们,董事会这要还睡得着觉,那就怪咧。

大家知道,小本我一向是反对对海军“拔苗助长”的,那是个技术军种,有其客观规律,人家是跳慢四,你不能总拿刘翔那劲头,是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如今这形势,老实讲,如果我是海子里那个管预算的,赶紧就签,一口气铺4条龙骨,上马4艘大型航母------事急从权,顾不得吃相了。

现在完全可以开造4艘7万吨以上航母。首先,造也有个周期,先上马,保证不烂尾,让海军的同志们不再郁闷。其中有些造快点,有些慢工出细活,边造边改进,也行。如果国际形势不好,大家都赶进度;如果天下太平,就慢慢来。

其次,说起来航母的技术发展,这也快到头了,未来30年,航母也就这样了,造早点,造价还低些。这人民币早晚得升值,趁升起来之前赶紧造。

第三, 按美国的带头指引,未来的舰载机主力,就是X-47B那样的无人机,所以“飞行员驾驶飞机着舰”这种高难度技术的需求大量减低,无形中也保证了中国一定能掌握未来航母的使用方法。航母大量入役的风险也就减低了。

那么造多少条算合适呢?

我个人建议,是6条以下大型航母(7万吨以上的),4条左右4.5万吨中型航母(类似于美国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飞行甲板长250米,宽32米),其余12条左右2.2万吨级的“轻航母”。

我们今天就说说这“中型航母”。

(二)

人类战争史上,有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很大一块,是“轻骑强袭”,比如曹操以轻骑昼夜兼程,在长坂坡大破刘备,可怜老刘家一点血脉,要靠赵子龙七进七出,才勉强Hold住。

大型航母,就好比是重型坦克,太多了中国也负担不起,那么就搞一批“轮式反坦克突击车”-----中型航母。但从静态比较,中型航母的战力,明显不如大型航母,那就得跳出静态比较的框框,赋予中型航母更强大的机动力,在机动中调动敌人,寻找战机。比如说未来某国像今天的叙利亚,中国支持现政府,美国支持造反派,那么你们国内尽管打,国际上大家都不干涉你的内政。一旦美国说要干涉,一个航母战斗群起步开过去了,中国决不“当头”,当第二是可以的,紧跟着也立刻开动一个中型航母群,但航速比美国人快,后发而先至,早一天到达目标国外海,卸下给政府的援助,派两个陆战队连去接管一个机场,然后一架架运输机连绵而来,同时政府军在中国的舰载机协助下打击恐怖主义,等美国航母姗姗来迟,大局已经底定了。

以短促的“强击”,来弥补自己战斗持久力的不足,这需要一个关键的保障:怎样达到比美国航母战斗群更快的航速,从而抢先占得先机?

(三)

美国的大型航母,最高航速可以达到30节以上,护驾的巡洋舰也可以。如果是核动力,因为动力强大,这个高航速可以保持较长航程,但由于机件的剧烈震动和疲劳,任何舰只都不可以长时间飚高速。而常规动力的航母,动力瓶颈就掐住了,30节也能跑,但只能跑很短的时间。其次,航母战斗群里的其他常规动力战舰,比如护卫舰,补给舰,能跑到25节,顶天了。所以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急赴战地时,往往用“蛙跳”战术,先开到20余节,大家一起狂跑一段,然后小舰们先盯不住了,举手SOS了,大家再一起慢下来,喘匀了再跑。这样跑是为了甩掉敌人的柴电潜艇,也是为了执行总统的命令,及时赶到战位。

而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中国海军4.5万吨级的中型航母,全部是核动力,细长舰型,设计时就考虑尽量能持续跑高速,越长途越好。航母上有一直一斜两条起飞跑道,两个弹射器,没有降落阻拦索。所配的主力舰载机,是在苏联的雅克-141垂直起降喷气战斗机基础上重新开发的自主产权战机,可以“满油满弹”时弹射起飞,执行完任务后油料和弹药减少,自重减低,在舰尾垂直降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随行的护卫舰支,因为走路实在走不快,只好“打包”,搁在毛驴背上,跟上航母。等到了战位附近,再解下来布阵。

这条“海上毛驴”,我们就叫它“楼船”吧。“楼船”跟中型航母搭配,就是一列“海上(高铁)动车组”,气死丫的美利坚绿皮车。

(四)

有一种远洋特种运输船,叫Float In-Float Out,简称“Flo-Flo”,翻译成中文,我们就叫它“混进混出”好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的“楼船”,就是一种特意为中型航母配置的,核动力全电动的高速Flo-Flo。这是一种双体SWATH船,水下部分就等于是两条核动力潜艇。水上部分,前甲板有较高的塔楼型舰桥,外形隐形设计;塔楼后面(附图黄色打叉处)是自备的两艘拖轮的泊位,拖轮后面是一台大型驳船吊车,吊车脚下就是一个完整的Flo甲板,宽30米,长12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本人设计的“楼船”,甲板长(红线)12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近似的效果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类似的设计,不过塔楼和自备拖船在尾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驳船吊车

056护卫舰的长度大约在88米到100米出头,最宽处约9米到11米。所以“楼船”甲板上的极限装载量,可以是并排的两艘056(满弹半油);其他的搭载方案有:在甲板上装一艘056,旁边并列加装3艘2208,或加装100吨级别的“中华LCA”气垫船,折叠机翼的水轰六,以及装载物资的驳船。

“欧洲野牛”气垫船长57米,宽约2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气垫船,可以一次运送3辆主战坦克。但就因为太大(总吨位可达550吨),航程仅300海里,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这巨无霸就比较鸡肋了,腿太短。有了“楼船”,一次可以装2台,就不难“放之四海而皆狠”了。

至于我们说过的500吨级小型潜艇(比如“205改”,或者专用于保护中型航母的反潜型“205改-2”),一次可以搭载4条。潜艇底部可以加装小轮,便于上舰时固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楼船”的作业方法是:本船水下的“类潜艇舱段”的水柜注水,全船下沉,甲板沉到水面以下4米左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56停伡,在“楼船”自配的拖船跑来顶推/拖拉下,利用北斗来精确定位,缓速漂到“楼船”的甲板上方就位后,由潜水员把056固定,然后依次上其他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等数条大小不等的舰船/水上飞机都“各就各位”后,“楼船”开始上浮,直到甲板露出水面,056等就舒舒服服地坐上沙发(干船坞)了。随后“楼船”开足马力,同中型航母一起走天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等到了战区附近,两舰减速,“楼船”把上述动作再反向做一遍,各舰船/水上飞机就被释放到海面,布阵捍卫航母。

此时中型航母同异地赶来的052D等驱逐舰/柴电潜艇会合,再加上“楼船”携载来的舰只,临时搭建成“航母战斗群”,立刻投入角色。任务完成后就不急了,大家就地散伙也可,溜达着一起回家也可。

(五)

“楼船”的设计,类似于美国的HSV-2 Swift 运输舰。HSV-2长98米,宽28米,最高航速45节,巡航航速30节,续航力6500公里。由于大量使用铝等轻质材料,全舰满载排水量仅1700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楼船”不是战斗舰只,只负责高速长航程地运货,设计上只突出这一功能,其它能简就简,水面上的船板也大量使用铝合金。整个舰队投入战斗时,“楼船”放空所有的载客,自己把甲板下沉到水下7米处,只留出塔楼和烟囱的顶部在水面以上,等于是潜艇在排气管状态慢速行驶,用海水来充当防弹衣。由于目前的反舰导弹都是掠海飞行,攻击目标舰的水线以上,因此“楼船”几乎不会受到攻击,大家在百忙之中,也免了分心保护这头傻骆驼的烦恼。至于有敌潜艇来攻击舰队,那“楼船”在水面以下,也有自己的鱼雷发射管的。

“楼船”的功能有:

1) 在和平时期,替出口的056等外贸舰“送货上门”。

2) 搭载舰只,使孤军疾进的中型航母至少有基本的护卫舰只傍身。

3) 搭载少量“关键补给”,如航空燃料,弹药,可以补充给各舰支撑到“福池”级赶到。

4) 视任务不同,也可以搭载大量干货,车辆等,或当“坞登”使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军新款MLP,最大航速25节,在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 到达战区卸下“货物”后,同航母用电缆连接起来,利用“楼船”的核动力提供额外的电能,使航母的两台电磁弹射器大大缩短弹射间隔,并为航母上的激光武器提供能量。

6) 如果战事不利,可以利用本船的大马力,把重伤失去动力的友舰拖离危险区。如果中型航母受创,可以浮出水面,利用甲板收容回归的垂直起降飞机。

7) 在和平时期,可以停泊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利用核能发电,向岸上临时提供电能,以替换大修的电厂,或补充由于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产生的临时电力缺口。

本嘉明:茗谈(89)-6:再谈“205改”

本嘉明:茗谈(88):东风下海

本嘉明: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本嘉明:<茗谈>四十六:航母

通宝推:dongdream,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财政压力太大,干不了的

别看中国贸易制造这些都已经排名靠前,说到真实的底子,还没有那么强。别的不说,走出北上广和一些发展起来的2,3线城市,看到的完全是两个国家。(离开北京中心区域,去远郊县看看,就明白这国家需要做的事情仍然堆积如山)

总的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至少今后的30-50年以内是确定无疑的。

本大这个造舰,是有点一战前英德争的意思了。照这个去造的话现有中国海军的规模恐怕至少得扩充好多倍。比较超前。

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发展,和一战前的德国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其实美国人玩那些重返亚洲什么的和英国表哥玩过的对付德国的招数基本上一脉相承)。德国的教训已经很深刻了,这条路可走不得。

家园 楼船的载货量约在7000吨以下

加上本船设施,满载排水量也不过1.2万吨左右。这种尺寸规格的船,在核动力下才有持续以30节跑长途的可能。在中国庞大的远洋船队里,增加8艘万吨级“小船”,算什么呀?

我们可以把中型航母看作是坦克,056看作是徒步步兵。步兵跟不上坦克,那就装在卡车里,摩托化,到了火线再下车,伴随坦克作战。“楼船”就是个军用卡车,你能怨卡车太贵,不让部队换装?

况且,056的用途扩大后,产量更大,在规模效益下,单舰成本降低,这是从另一个方向省钱了。

真正贵的,是4.5万吨级“中型航母”,这个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戴高乐号满载排水量4.25万吨,使用2座核潜艇反应堆的改型,一次加注核燃料可以用13年。戴高乐号的状况不断,超支严重,但不等于说“中型核动力航母”之路就走不通。中国有大型航母,所以对中型航母的依赖感没法国那么强烈,我们可以在戴高乐号的基础上适当做做减法,发展出一款能长期活跃在赛场上,个头又“大”到美国人也不敢随意无视的快速航母,满世界地调动美军,疲劳美军,以“小王”吊“大王”,海上游击,在和平时期搅得美军无法顺利展开自己的计划,无法对中国周边施加“航母外交”,或者即便有“航母外交”也比较单薄匆忙,令小国们不敢依靠。

这样,我们只需要在全球看似稀稀落落地布设一批“中华神盾”驱逐舰,一旦需要航母编队,一艘中型航母带两艘“楼船”,从本土基地出发,以30节的高速“单刀赴会”,沿途的神盾驱逐舰则就近加入,一路搭班子,到了目的地,一个“航母强击编队”(一艘航母,2艘驱逐舰,3艘056,1-2艘大型潜艇,2艘550吨近卫潜艇,补给舰,若干2208,里海怪物,水轰-6)就地成形。行进途中,056虽然骑在“楼船”背上,各战斗系统一样可以开动,等于骑士骑马,一样可以弯弓搭箭,引而不发。

这就是“田忌赛马”,以我们的中驷(中型航母+楼船)拖住人家的上驷(10万吨级核航母),以我们的下驷(2.2万吨级轻航母)拖住人家的中驷(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我们自己就腾出手来了。

家园 本大思路开阔,不得不赞

不过敌人一发导弹从头顶过来,连楼带船一起沉底,风险还是太大了一些。

家园 你不要以为“楼船”是一个人在战斗

首先,相伴的“中型航母”有舰载机盘旋护卫。其次,和平时期,海面上看着平静,中国的潜艇早就先出发一步,沿途踩点了。第三,中美不到最后关头,不可能互相轰航母,最可能在中国的“中型航母强击战斗群”完成编队前,利用沿途袭击中型航母和“楼船”的,应该是敌对小国的潜射,空射和岸基反舰导弹。这类导弹个头小,电子器件不见得比我方的更高级精密,应该还能防。我们只是在国际海域无害通过,遭了冷箭也能报复回去。运输途中,楼船上的056也能开火,如果防不住这颗导弹,那么整编队武装到牙齿地警戒行驶,也未必挡得住。

至于某两大国要掐,那么中型航母就不敢那么托大了,老老实实拖家带口慢走好了。

中型航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重型航母有的,它都有,无非是战斗机少一点,对付小国足够了。真要中美互轰,那是空天飞机和DF导弹的事,航母要靠边的,我们的小一点也无所谓了。

古代希腊内战,各城邦的重装步兵在行军中不穿盔甲,盔甲卷起由奴隶扛着,这样节省体力,可以走快。056就是航母的盔甲,先扛着,到接近战区了再放下来穿上。

家园 老大,有个基本概念问题

笼统地说,船越长越快,基本等效于船越大越快。因为限制船高速的阻力是波阻,有个经验公式,船的波阻速度约等于2.43x(船长开根号),速度单位节,船长单位米。到了波阻速度,一般的排水型船提高功率速度也不会提高了。在接近波阻速度时,提高一点速度,功率就要急剧增长。比如在接近30节的速度下,一艘超大型实际排水量20多万吨的集装箱船和一艘排水量1万吨的阿利伯克的功率是一样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谁操作呢?

海军直接下单?造船技术能行么,设计和工艺。

家园 也贴几张片片

半潜驳,试航

半潜状态

米帝科尔号在楼船上

大汗,QQ空间的图片不给显示

家园 所以需要“双体小水线”技术

常规船型的话,想长时间跑“接近30节的高速”,不单单是动力问题,推进机械方面也有巨大障碍。而双体船水阻力虽小,还没有发展到万吨级规模的,况且目前的双体船大量使用质轻易燃的铝材,这不适用于军舰。

所以我在这里只是幻想一艘万吨左右的“楼船”,虽然称得上野心勃勃,但不论是双体船还是传统单体船,技术上还是可能达到的。

你说的波阻公式,我不懂行,但从常理看,船越大,水阻力越大,每提高一节航速的功率增强越大,所以大船跑30节跟小船跑30节要求动力应该是不同的。这里我们只追求万吨级“小船”跑高速。

家园 看不到也没关系

我帖子里,那张载了军舰的,就是载美国“COLE”号,科尔号“无辜”遇袭,要运回去修理。

家园 本大这么一说

我觉得那个雅克技术的垂直教练机,结合昨天CPP说的,明年中国的国产垂直起降飞机和乘波体飞行器要试飞的消息,看样子是真的了?

家园 中国特色的“海军外交”模式

海军作为“国家的名片”,跨越大海同异国交往,是个正常的事情,只不过过去300年,“炮舰外交”和殖民主义联系到了一起,名声大臭罢了。如果扩大视野看,郑和下西洋,不也是一种良性的“炮舰外交”吗?

二战后,美国的“炮舰外交”,集中体现在“航母外交”。那么美国的昨天,是不是就必须是中国的明天?

我们要寻找中国特色的“海军外交”模式。

由“中型核动力航母+楼船”为核心,组成“强击编队”,是我们所设想的一种新路子。

“强击编队”,同美国的“单航母战斗群”概念不同。“强击编队”在从本土基地出发时,并非是一个完整舰队,而只有航母和楼船,其他的舰只,按临时协调,沿途加入,行进中操练,最后到达战位时,就是一个完整的战斗群。

这跟我们在<拼车>里表述的概念是一致的,就是在后工业社会,一件产品的制造过程,完成的终点,“不在工厂大门以内”。产品完成的终点,在消费者拆开包装,启用产品的那一刹那。换句话说,只要产品还没有被消费者所使用,它就还停留在制造流程里,必须做到随时可以分拆,换零件,升级,等等。个体消费者借由互联网和微电脑技术,3D打印等,可以介入这个流程的任何环节,如热刀砍黄油般“砍入”工业化大生产中,从而得到独一无二的个体化产品。

这里的“制造流程”,涵盖了产品的设计,零件制造,组装,包装,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实际上是“制造和流通的组合”。

<拼车>就是构想:运出工厂的是底盘和发动机等大件总成,运送到离订购客户最近的组装厂时,客户选定的其他零件(车门,面板等)也从不同的产地运到,然后开始“客制化组装”,组装过程中仍可以随时改变设计,增减功能;甚至于取消订单,则已组装的部分又拆回“总成”状态,再卖给其他客户。

这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重点。回头看“强击编队”,从本土基地出动的是核心组件(航母和部分护卫兵力),随后一路增减(包括休假人员空降归舰,舰载机转场,实战弹药补充等);一旦形势缓和了,行进/组建到一半的“强击编队”也可以就地解散。这在技术上有几大难点:一,就是核心舰只的高速机动能力;二,是海军管理体制的“软化”,柔化,因为很可能是东海舰队出航母,南海舰队出“神盾驱逐舰”,北海舰队出舰载机,COSCO就近征用运输船,这么组合在一起。三,是变美国式的“航母外交”为“驱逐舰外交”,在世界各地长年部署/流动一批“中华神盾”,需要时就近调用,这样既比较低调,又比较节省。

新中国海军的发展,走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路程。刚建国时资源不多,就重点发展“飞潜快”(岸基飞机,潜艇,快艇);如今虽然膀大腰圆了,仍要“有所不为”,所以其实还是胖一号的“飞潜快”,那2208和056,不就是升级了的“快艇”吗?同样的,发展航母力量,也就是对“海军航空兵”的升级,这是必须的,要重点顶起来的,美国海军搞了很多神经兮兮的烧钱货,我们已经不跟了,航母是非跟不可的,大家不要太婆婆妈妈。

家园 满纸荒唐言

楼主写东西往往是一拍脑袋洋洋洒洒就能写出一大篇,自己东西的好处那写得是天花乱坠,不好的地方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就没想,不存在。

继上次写“起飞”“降落”航母被批评后,楼主不吸取教训,又来了。楼主这次的主意是“楼船”,当运输舰使,运送跑不快的护卫舰只。按照楼主的想法,楼船用的是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原理,可为了能运大家伙、能跑远洋跑高速,水下动力部分是俩“核潜艇”,当然了,不用真像核潜艇那样复杂,推进部分一样就可以了,我理解得没错吧?那么楼主想没想过,用俩核潜艇运一艘护卫舰,这笔帐值得吗?

“前甲板有较高的塔楼型舰桥,外形隐形设计”,细节注意隐身了,那么你能把从桅杆到龙骨全露在水面上的护卫舰只一起隐身了吗?这么大个目标,整个舰队的隐身怎么办呢?

上面两个还不算太大问题。

文章里提到楼船上客或者下客的时候要用到潜水员,如果海况很差,潜水员下不去水怎么办?到了战区了,难道你让军舰骑着“驴”去打仗?

为了减轻楼船自身重量,文中建议船体水面以上部分用铝合金。这时候楼主思想一个特性显现出来了,顾前不顾后,顾左不顾右,遇到一个问题,只简单想一个办法去解决,然后就算翻过这篇儿了。真的翻过去了吗?楼主觉得船重了有碍远洋、高速,就想到用铝合金减重,那么其它方面呢?铝合金易燃的性质怎么办呢?如果在运输途中遭遇打击,无论是楼船还是上面运输的舰只中弹起火,蔓延到铝合金部分怎么控制呢,是眼睁睁等着烧完为止吗?还是说这事根本不存在?

楼船放空以后进入半潜状态,反舰导弹是不太好打,那么鱼雷呢?你能想到用鱼雷攻击敌人的潜艇编队,那么怎么不想想敌人用鱼雷攻击你的楼船该怎么办呢?楼船应该不小吧,半潜船应该不灵活吧,遇到鱼雷攻击应该不容易躲过去吧。敌人用几枚鱼雷就让对手损失一艘拥有两座核反应堆的运输船,很值得吧。再说,世上不光有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还有反潜导弹,打这个挺合适吧。

文章最后面说楼船还要能当坞登用,嗯,行,那么这坞登得在船屁股后面开多大一个口才能又密封,又能让里面的装甲车辆、气垫船快速进出呢?楼船要半潜的时候,怎么处理里面那么大一个密封的空膛,使得船能潜得下去呢?

楼主的想法就跟小孩儿过家家一样,这个好,我要,那个好,我也要,完全不想随之而出的问题,那么这连想法都不能叫了,顶多只能叫想象。工业和军事不是想象就可以的,我不知道楼主自己有没有单独处理过问题或项目,我觉得你需要这方面的锻炼。

很长时间没看楼主的文章了,刚下河的时候还看过,还送过花,后来看到你那篇“起飞”、“降落”航母的文章后,就不再看了。不再看的理由可以告诉你,你开始的文章主要在经济方面等,我不太懂,觉得不错,但一当看到你在我懂点的方面写的东西后,我就知道不能再看了,再看我会被误导。你在河里也是被一些人叫“本大”的人,希望不要误人子弟。

家园 多谢指教

当年富尔顿发明汽轮,法武帝拿破仑不曾把这小屁孩推出午门,一刀喀嚓,已经算狂想家中好好命的了。

您说得都不错,接下来就有劳各位工程师了。如果美国人怕中国人真去试俺的狂想,拜托你们让nasa抢先烧钱好了。

家园 波阻是这样的

后面的波(船刚激起来的)追上前面的波(船之前激起来的)形成波阻,此时增大功率也几乎无法提高速度。至于后面的波为什么能追上前面的波,和波长与船速有关。而波长与船长有关。因此波阻速度和船长有关。实际研究出来的就是那个经验公式。所以船越长,波阻速度越高。一艘大船,波阻速度40多节,一艘小船波阻速度30节,因此在接近30节时,大船的阻力远小于波阻,而小船的阻力接近波阻。此时小船的阻力比大船还大。因此在这样的速度下,大船只需要和小船一样的功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