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孤独的北伐―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 陈不到底

共:💬23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姜维传 孤独的北伐―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孤独的北伐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258年的春天还没结束,在秦岭的峡谷中有一批垂头丧气的蜀军往成都的路上行进,在队伍里还可以发现有一个面目苍老的将军更是眉头紧皱。

第八次北伐又是失败而归的姜维,开始考虑蜀国内部的反对声音。作为一个敌国的降将,姜维已经在蜀地生活了30年,面对连续的失败和孤立的局面,不知这时他是否想起当年诸葛亮带着27岁的自己撤退的情景。

这一次在芒水作战时,一向不服气姜维的杨戏在酒后言笑(有嘲弄姜维之意),等军队回到成都后被贬为庶人。(*注四十五)

而这个时候的成都却发生了不小的政治变化,刘禅在宫殿里哭哭啼啼:原来他素来喜爱的尚书令陈祗病死了。陈祗做尚书令近8年,三国志说姜维虽位列陈祗之右,因为常年在外很少在朝中,而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至于权重在哪,也不得而知,反正人也死了。刘禅悲痛之后下诏说,陈祗这些年的功劳应该褒奖,加谥,谥忠侯。这样陈祗成了继法正、诸葛亮、蒋琬、费掉之后第五个有谥号的蜀臣。(*注四十六)

接下来任尚书令的是做过诸葛亮主簿的董厥,丞相逝后,他一直做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仆射,这时补陈祗的缺却不再像以前了。刘禅身边的黄皓已经不是当年见了朝臣就打晃儿的小太监,如今已是炙手可热的红人。董允在世时,黄皓始终只是黄门丞,秦汉时的宫禁门是黄色,所以叫黄门。黄门任职的宦官就是侍从皇帝,给宫内宫外传话的。董允曾做过的黄门侍郎是在皇帝身边参谋议、拾遗补缺,与侍中的作用相同,只是秩位稍次而已。黄门丞是黄门侍郎属下的小官,黄皓怕极了董允,就算刘禅宠爱他,也无法兴风作浪。但246年底董允病逝后,黄皓顿时解放,251年陈祗升任尚书令,黄皓上下逢源,任黄门令,到这年(258)陈祗死,黄皓一跃成为中常侍兼奉车都尉。所谓常侍,就是在皇帝身边应对的顾问,太监被称为中人,所以任的官叫中常侍,以前东汉末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两汉时的皇帝并非日日早朝,很少朝会和群臣议事,刘禅这样的皇帝估计一个月能有一次就不错了。而黄皓在蜀汉的任职估计和东汉也相同,从他日后的行为来看,他的中常侍就是负责传宣旨意,并向刘禅通报外部消息的职能。而奉车都尉是执掌皇帝车马的内官,这样一来,黄皓成了刘禅的耳舌和四肢:皇帝在哪里,说些什么,知道些什么――都得捉摸这位黄公公的意思了。(*注四十七)

而姜维这时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位中常侍的力量,尚书令由董厥接任,诸葛丞相的长子诸葛瞻(32岁)也作为尚书仆射进入尚书台,表面上似乎一切还很正常。姜维从芒水撤退回来,也许是好几年都没有去过那个方向,没有具体去管汉中的防备事务,这一次从汉中骆谷北伐的失败使姜维决定对汉中的防御系统作一次大的调整。

以前刘备时代的汉中太守魏延,在阳平(安)关外围各个围守都布置守军,以防备敌军。244年三月曹爽的十万大军也是被王平布置在阳平关外的兴势围守阻挡住的(见前文)。而姜维这次对长城的攻坚失败,决定再从汉中守军中抽调兵力,所以外围的守军也要相应减少。

姜维为此建议说,“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唔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所谓周易“重门”之义是《周易?系辞下》的一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柝”是打更用的梆子。设置重重门户,并派更夫巡夜,指严加戒备,以防不测。

现在姜维的意思是咱们人手不够,更夫就不要了,就用门(阳平关)防守,大家都撤回院子(汉、乐二城)里来。敌人要来骚扰的话,就让他在大门口叫嚣。等他叫累了叫饿了想回家吃饭的时候,咱们再冲出去痛欧。这才是揍扁对门魏胖子的好办法。

姜维这个建议实际上是弃险退守,汉中这个大院子只是有汉中盆地的外围山岭像围墙一样,以前蜀军驻守的外围包括兴势、黄金、赤坂都是在‘围墙’外的斜坡险要地势上,这里有沔水流过,《水经?沔水注》说:”城因即崤岭,周??五里,东临?F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参看地图

以前的方法好比对门的魏胖子来了,蜀瘦子们只要在这几处围墙上一骑冲魏胖子乱扔石头也够骚扰他的,魏胖子冲不到门(阳平关)下就已经是鼻青脸肿了,那时蜀瘦子看着对方的狼狈模样起码还有个心理优势。

可如今姜维不让大家扔石头了,直接就让胖子冲过来,这帮蜀瘦子们隔着门缝看着魏胖子耀武扬威,心下就自怯了,那还敢再出门去骚扰他呢?

感觉姜维只是因为要从汉中抽调兵力才说出这一套理论,等日后魏胖子真打过来,就有的苦头吃了。

姜维的这个建议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很快就实施了。汉中这时的最高长官胡济(前次段谷之战没赶到的那位)退到梓潼郡的汉寿驻守,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蒋琬子)守汉城。阳平关外围的戌守撤掉了,但姜维又在内部开始建设别的戌守,“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三国志),(这些地名都未找到,判断应在内部)

另外汶山西五郡靠近武都、阴平的地方,依险要置守,汶山、龙鹤、丹骁、白马、匡用等五围,由牙门将戌守。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这一段时间姜维虽然没有继续出兵北进,但他也没有留在成都,而是继续统兵在外,从各地新建立的围守位置分析,姜维这几年应该在外地巡视这些防御据点。

蜀国相对平静,而吴国则起了大乱子:亲政一年的皇帝孙亮不满大将军孙灸的专权,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商议除掉孙灸。结果在九月(258),孙灸杀掉全尚、刘丞,废孙亮(时年16)为会稽王,迎立孙权的另外一个儿子24岁的孙休为帝。孙灸任丞相,兄弟五人并封侯,一时权野倾朝。十一月,孙休与左将军张布密议;十二月,在腊祭的仪式上,张布与丁奉共同协助当场擒拿孙灸,孙休历数其罪状,夷三族,把已死的孙峻也从墓里刨出来解除印绶,然后把这兄弟俩从家族的名册中剔掉,不当这两人姓孙,并给以前被孙氏兄弟杀掉的诸葛恪、滕胤、吕据平反。这样吴国20多岁的孙休皇帝,总算跳出权臣辅政的桎梏,虽然还拖泥带水的,之后孙休一直在巩固自己的权势(孙亮两年后被逼自杀),无暇顾及魏国和蜀国。

而魏国那面,诸葛诞之乱被平息,五月(258)曹髦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司马昭推辞不受(书上说文王前后九让乃止),列位看官莫要着急,这才是魏帝七次下诏加封司马昭晋公的第一次而已,后来双方互相推磨你来我去的,慢着呢。

而曹髦做了几年皇帝,很是痛苦,这一段时间各地动不动就发现有黄龙在井中,魏是土德尚黄色,所以群臣就认为吉祥。曹髦发牢骚说,你们降龙十八掌都没学好,第二招是飞龙在天,第十五招是见龙在田,可没听说有哪一招是在井里的,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呢?深感不满的曹髦还写了一首潜龙诗研究潜龙勿用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司马昭听说以后很是不高兴(259年)。(*注四十八)

259年六月,魏分荆州置二都督,王基镇新野,州泰镇襄阳。石苞都督扬州,陈骞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钧监青州诸军事。这些人都是日后晋国的中坚,司马昭这时虽然还不是相国,可是名片的头衔一大堆: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假黄钺、加大都督、加侍中、录尚书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还被赐?济嶂?服)。淮南三叛结束后的魏臣基本上都为司马昭服务了,贾充转任中护军(主武官选举,领禁军)。

260年四月,曹髦再次下诏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司马昭推了回去。可是20岁的曹髦实在受不了了,跟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他们的官都是在皇帝身边的那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这样坐等着(当傀儡),我要反抗,反抗!你们和我一起干!”这几位姓王的看皇帝这么激动,王经(就是头几年被姜维大败的那个)说,“陛下想要凭什么(反抗呢)?岂不是要学鲁昭公(被天下人耻笑)。今权在其(指司马)门,为日久矣,朝廷及四方边境都是‘其’的党羽。难道陛下就想凭着宿卫的那些寡兵弱甲去冒险吗?”曹髦大叫道,“死就死了!又如何!”扭头就回后宫去叫人。王沈、王业都是司马家的人,赶紧去打报告去了。王经虽然不是那么对司马昭死心塌地,可是对皇帝也帮不上什么忙。

这是五月里一个黑漆漆的夜,天空还下着雨。义愤填膺的曹髦亲自站在车上,车上还扯着黄龙幡,身后是一帮僮仆宿卫苍头(乱七八糟的,估计扫地的都上了)。这么几百号人就拥着曹髦杀奔大将军府,路上碰见司马昭的弟弟一看怎么皇帝都亲自出来了就没敢动。曹髦走到宫殿南阙,中护军贾充就到了,看着皇帝挥着剑就奔过来了,身边的禁军都不敢动手。太子舍人(辅导太子的小官,当时尚无太子按规矩无太子时仅保留太子舍人以看守东宫)

成济问,“这怎么办?(拦还是不拦)”,贾充喝道,“大将军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冲啊!今天干什么都没事!”贾充喊的挺响可没动窝。成济和他兄长骑督成?y都是愣头青,说上就上。据说这位皇帝很擅长画美女图,可是剑却拿不好,成济奔上来一矛就把曹髦刺了个透心凉,可怜20岁的皇帝一头栽下车就死了。这时下着雨的天空还来了一记闪电,映得透出皇帝背上的矛尖发亮。(*注四十九)

躲在家里的司马昭听说皇帝死了,说道,“这天下的人会怎么评论我啊!”皇帝被杀,总得惩办凶手。司马昭先和众人商议(在司马昭“曲室”),陈泰说,“只有杀了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沉默良久,说,“玄伯(陈泰字),能不能再低点。”陈泰坚持道,“泰言惟有进於此,不知其次(意思是只有再往高追究,不能再往下降了)。”司马昭心虚就不再问了。

第二天,太后下诏说,“我当初看走了眼,以为皇帝曹髦知书达理,没想到他情性暴戾,很不孝顺。我曾经密令大将军废掉皇帝,大将军以皇帝年幼,还是勤勤恳恳辅政。可是曹髦知道后更加对我不敬,隔着宫墙冲天射箭,希望能射中我,那箭就落在我面前(晕……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后来还想毒死我,看到计败就铤而走险联系朝臣攻打大将军。“此儿”“自陷大祸”,(是他咎由自取)。现在(他死了),就把他按平民的身份安葬,好让天下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经和曹髦同谋,全家下狱。”

司马昭的叔叔太傅司马孚忠于魏朝,上疏请求重议。于是大将军、太傅、太尉、司徒共同上疏请求以王礼下葬曹髦,郭太后就顺了这个台阶。而王经则被杀,夷三族。杀前皇帝的凶手最终算到成济兄弟头上,夷其三族谢天下。(据说陈泰之后因心伤呕血而死)

旧皇帝死了,总得立个新的,于是就从曹操的孙子里挑了一个叫曹璜(15岁)的做皇帝(并把他降一辈给同辈的曹睿为嗣)。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去迎接曹璜,太后下诏说,新皇帝的名字容易犯忌讳,群臣商量一下,改名字叫曹换,啊,错了,对不起哦,叫曹奂。

260年六月,曹奂到了洛阳登基称帝,这是魏国的最后一个皇帝。

魏国又是一阵手忙脚乱的大动荡,搁以前,姜维肯定会趁机出兵,可是这次,姜维并没有贸然出击。原来,蜀的政局也在起变化。董厥在258年接任尚书令,261年被升为辅国大将军,尚书令由樊建接任。但这时的尚书台,是由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尚书令樊建三人共同执掌的。吴、魏两国是明刀明枪的真干,蜀国这边却是一帮大臣吹胡子瞪眼暗地使劲。

诸葛瞻和父亲不同,他不怎么喜欢诸葛亮培养的姜维,这个时候的蜀汉内部,反对北伐的声音已经到了最高分贝,能坚持的只有姜维自己了。

姜维长年不在成都,诸葛瞻就想夺取姜维的兵权,这样他就算想北伐也无兵可用。诸葛瞻和黄皓根本合不来,但在这件事上,他们却表现一致,都想要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这些事是分别记载于孙盛异同记和三国志),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成功。阎宇这个人不见记载,从点滴来看他是在东吴方向督江州军事。但从他的右大将军位的任命可以看出成都在分化姜维的权利,董厥的辅国大将军在董厥传里也是说“迁大将军”,只不过在前面加个杂号以示区别。这都是分化姜维兵权的表现。

想来姜维这时的处境相当艰难,为了保住自己的兵权,姜维打算再一次出兵北伐。

汉晋春秋载这时廖化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戢”的意思是收藏,姜维说这话应该是对蜀汉政局的感慨。廖化发牢骚说,伯约曾说过:不停止用兵,必定是自败的下场。现在智力不比敌人强,力量也小,却常年用兵。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为何这样的恶政不在我之前,也不在我之后,却是在我这个时代给碰上,)正是现在的情况啊。(*注五十)

姜维当然知道这样的局面,可是他又能怎样做呢?262年秋天,61岁的姜维再次率蜀军向陇西方向进发。明媚的阳光照在大路上,姜维的身边还是数万蜀军,可他的内心却是那样的孤凉……

*注四十五

《三国志杨戏传》载:“延熙二十年(257),(戏)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戏素心不服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这个杨戏曾做过诸葛亮的主簿,做蒋琬大司马属官时,平素性情简慢。蒋琬与他谈话,时时不做回答。有人说杨戏这样的态度太傲慢了。当时蒋琬回答说,“人的心意不同就如人的面目不同一样。当面顺从,背后毁议,是古人所告诫的。杨戏如想赞同我对,却不是他的本意;如想反对我,就显出我的不对。所以才沉默不语,这是杨戏的爽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蒋琬当时刚刚接手诸葛亮逝后的蜀汉事务,需要临危不乱、稳重谨慎的风度显示首辅从容接掌国事的能力。杨戏、杨敏(这位杨督农直接说蒋琬比前人差远了)对初居相位蒋琬的冷淡和嘲讽,都被蒋琬太极手推了回去,是蒋琬稳定政局的妥当做法(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但反过来看,当年诸葛亮北伐时,遇到李严、廖立、来敏这样因行为或言语影响大业的人照样是毫不手软,到了姜维这时,杨戏的“素心不服”当然要有所警告。再说陈寿的记录不准确,杨戏是随军到芒水,居然还敢“酒后言笑”,这样的行为放在谁身上都是要被惩罚的。如果换作陈寿相同评语(外宽内忌)的袁绍和刘表,杨戏不被砍头也得下狱――当然姜维假节的权利还到不了这么高,所以是回成都由有司定杨戏罪。陈寿在这里却说“有司‘承旨’奏戏”,我对这一段外宽内忌的歧义描写持保留态度。

顺便也说说姜维在蜀汉的情况,蜀汉的这四位“相”――诸葛亮、蒋琬、费掉、姜维。个人品德都没得指责,每个人都是身体力行的公仆,蒋琬费掉的身后事记载不多。但姜维的治家俨如当年诸葛丞相:“宅舍弊薄,资财无馀”。就算对他的北伐不同意,但对其个人品格,蜀人也是很崇敬的。后面两节再细说。

个人关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姜维一向和蜀汉群臣没有特别交情,当初和他一起归降的天水属官要么权小职微,要么就已过世了。蜀臣里只有邓芝对他极其欣赏,可这位邓大人也属于那种不合群的主,他之后,姜维在蜀汉的身影更显得孤独,群臣之中再也找不到像张嶷那样的支持者了。

补一句杨戏这个人,三国志里说他虽然性情简慢,但也不是只说风凉话,也会毫不吝惜的表扬别人,241年,杨戏曾写过《季汉辅臣赞》,陈寿把它附在蜀卷最后。杨戏对蜀汉前期的群臣都有所评述,在三国志没有专门列传的一些人物都有提及(陈寿全在旁边加注脚了):吴壹、陈到等等。

*注四十六

蜀不像魏那样,做臣子的只要像模像样干些年死后都能得个谥号。到了这时258,蜀只有法正(翼)、诸葛亮(忠武)、蒋琬(恭)、费掉(敬)和这位陈祗大人(忠)几个人,(还有夏侯霸也有谥,但不见记载,估摸死在陈祗之后),像庞统和四大将关、张、马、黄是260年追谥的,赵云是261年追谥的。陈祗没干过什么显赫的好事,却得了“忠”的评价,谥号的意思很多,像蒋琬、费掉、法正都是这样,诸葛亮的忠武也有人说有穷兵黩武的说法。但只有这位陈祗的忠,只有一个意思:危身奉上曰忠。我当时猛地一看,脑子就想歪了……汗 ~_~; 可见刘禅对陈祗的宠爱。

*注四十七

这一年后主传里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景星在古代是吉兆之星。我见到有的说法是景星又叫气星,就是紫气星,木星之馀气,追随木星在东方青龙位处。紫气东来的说法就是从这来的,象征着祥瑞吉庆。另外的说法认为景星产生于地球反照作用。即地球反射日光的照射,把月球黑暗部分照亮所产生的视象。所以古代观察到的景星景星之状无常。有时大而中空;有时则为三星: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气中有两黄星,青方气中有一黄星,三星合称景星。还被称之为德星,常出于有道之国,所见之国大昌。

不管怎么说,发现景星是吉祥之意,以前汉武帝做“宝鼎歌”,开篇就说,“ 景星显见 信星彪列 象载昭庭 日亲以察 ”。

这个黄皓是素来迷信的,不知道蜀卷中这唯一有史官出现的记载是不是也有黄皓的原因,瞎猜,瞎猜

*注四十八

这段话是记载于汉晋春秋中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原文引用了

“黄龙二见宁陵井中。先是,顿丘、冠军、阳夏进中屡有龙见,群臣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作《潜龙诗》以自讽,司马昭见而恶之。”

*注四十九

这是臣子弑皇帝的大事,各个史书的记载都稍有不同。这段文是把三国志注引的汉晋春秋、魏末传、干宝晋纪、魏氏春秋、世语的说法揉在一起,晋书的文帝纪和贾充传都写得简单。但不管谁的说法,都说是贾充的挑唆才让成济动的手。

汉晋春秋: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干宝晋纪: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

魏末传的最直接: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y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

*注五十

廖化援引的诗经是《小雅?正月》:

这首诗讽刺周幽王无道,以致灾异频生,人民受难,并慨叹自己无辜而遭受迫害。作者写自然灾异的目的是告戒当政者改良政治。作者曾参加皇父建都于向的劳役,但官职低微,饱受压抑,左翼诗中充满了对皇父的憎恨,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本诗反映了西周末年的政治情况和自然灾异,

《小雅?正月》:(部分加译文)

正月繁霜,    六月下霜不正常,

我心忧伤。    这使我心很忧伤。

民之讹言,    民间已经有谣言,

亦孔之将。    沸沸扬扬传得广。

念我独兮,    想我一身多孤单,

忧心京京。    愁思萦绕常怅怅。

哀我小心,    胆小怕事真可哀,

靶忧以痒。    又怕又闷病一场。

父母生我, 爹娘既然生了我,

胡俾我??? 为啥使我受创伤?

不自我先, 我生不早又不晚,

不自我后。 乱世灾祸偏碰上。

好言自口, 好话凭他嘴里说,

莠言自口。 坏话凭他去宣扬。

忧心愈愈, 我心忧愁难宽慰,

是以有侮。 受人欺侮难承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自己顶,发现一个很好的中西历速查工具

http://www.contextfree.net/wangyg/c/elapsing/elapsing.html

家园 我也跟着顶!只敢喊好,不敢妄评。
家园 呵呵,谢啦
家园 最近又翻了翻汉晋春秋,越看越

里面对曹操的称呼,一会儿"太祖",一会儿"魏武",一会儿"曹公".既然说是<<汉晋春秋>>,以晋人身份称呼太祖,就应该是司马昭;既然把曹的事情纪录在献帝篇下面,太祖就应该是汉......不知道了.就象陈寿写<<三国志>>只能称刘备为"先主"而不能称"昭烈",<<晋书>>只能称曹操为"魏武"而不能称"武帝"一样.这么看<<汉晋春秋>>顶多算一本摘抄的故事选集罢了.连<<世说新语>>称谓都比它严谨.

家园 汉晋春秋拿到现代来看,也就是论坛上一网友的水平

嘿嘿,毛病很多,下语独断

家园 无奈.史书看得也不少了,

觉得偏安南方政权下编辑的史书可信度相当不怎么样.信达雅,过于注重雅而失于信.连<<后汉书>>都难免此病,何况<<汉晋>>?或许和南朝文风片面追求华丽也有关联吧.

家园 这个,不必无奈

米关系,反正写这个都是给自己看的,心知肚明罢了

忽然很庆幸自己不是学史的,赵兄也不是吧

否则引个史料,还得仔细找这个作者的为人,性格,拿不拿回扣,爱不爱吹牛什么的……

家园 就因为我是学理的,才觉得这些书中没有价值的粉饰过多,不够严谨
家园 后汉书毛病很多?

最近想研究东汉,指点下!

后汉书都什么毛病?

我感觉不如史记,汉书。

不过没有研究过,有教授认为后汉书可信度比史记汉书低得多。

家园 个人看法,我看待历史记载,无论措辞多么华丽,必须自圆其说

基本事实不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评论到无所谓,夸大些也难免).而<<后汉书>>恰恰有.比如曹操攻打陶谦,<<陶谦列传>>中记载,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蟆3跞?辅遭李?嗦遥?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

兴平元年,曹操复击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惧不免,欲走归丹阳。会张邈迎吕布据兖州,操还击布。是岁,谦病死。

可是<<应邵列传>>记载,

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p德,并杀之于郡界。 劭畏操诛,奔冀州牧袁绍。

一个说初平四年陶谦士兵因为贪图曹嵩钱财杀人,一个说兴平元年陶谦有目的地派人杀曹嵩报复.对照<<三国志 武帝纪>>,

下邳阙宣聚??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明确提出复仇是兴平元年的事情,因此我以为兴平元年的说法是对的.这个差别事关重大,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初平四年曹操攻打陶谦的大战成了报私仇.整体看,我感觉<<后汉书>>有脸谱化历史人物的倾向.另外,<<后汉书>>的写作时间距离东汉已经有了相当长的距离,此前作各种版本的东汉历史资料都有.也可能范晔作<<后汉书>>时对于各种资料未加严密甄别.据说范晔对史书的写作有自己的看法,并发表过长篇大论.我没看过,也许看看以后再作评论更恰当吧.

家园 多谢指点

后汉书之前的关于东汉的记载的史书是不是全部都失传成了孤本了?

不过后汉书的确是脸谱化比较严重。

我觉得史书最重要是记录真实,原始,至于评价无关紧要,留给后人研究。

家园 不用客气

《隋书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中列举的有关东汉史书十几种,加在一起七百多卷.老兄不妨慢慢看来.

家园 呵呵

呵呵,东汉史书是多,不过基本都丢失完了

我上哪去找着看啊|

家园 曹髦还算有志气,活得那么憋屈干脆死了算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