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孤独的北伐――再败 -- 陈不到底

共:💬10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姜维传 孤独的北伐――再败

孤独的北伐

再败

256年八月,上??败退的姜维返回成都。

十二月,吴国派来了使者。颇受打击的姜维又得到一个消息,吴国的孙宪与将军王??谋杀孙灸,事觉,王??被杀,孙宪被令自杀。

(就这事啊?你们孙丞相这才辅政多长时间?这都第几次谋杀啦?第三次了吧,哎,又不是什么北伐的事,有什么好通知的。――哦,对不起啊,原来你们又换人了。没看清没看清,见谅,见谅,同喜,同喜,咳―这都哪跟那呀?)

原来,文钦自投降吴国后,屡次向孙峻建议讨伐魏国。于是就在(姜维败退的)八月,孙峻派遣文钦及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仇异、前将军唐咨率军自江都入淮、泗。大军才出发还没到淮水,九月孙峻就突然死掉了,临死把吴国的大权交给从弟孙灸。孙灸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他接掌大权后命令出征的这帮大老们回军,这谁能听他的?于是这些督将们联名上表,推举卫将军滕胤为丞相,孙灸当然不同意,只是将滕胤升为大司马代替刚刚升天的寿星老吕岱(96岁),准备让他去驻扎武昌。

骠骑将军吕据(吕范次子)一直就和孙峻对不上脾气,这次更激烈反对孙灸。看到孙灸反对众督将的上表,吕据就带着部下往建业返回准备讨伐孙灸。孙灸赶紧以皇帝孙亮的名义命令其余督将攻击吕据,并自己带兵一举击杀还留在建业等着吕据前来的滕胤。而吕据却没有更大的勇气,看到皇帝的诏书讨伐自己,拒绝属下投靠魏国的建议,然后就自杀了。这样偏将军孙灸一步登天,十一月,为大将军、假节。这时就有人想谋杀他,结果还是事泄失败。

这个吴国的使节(使者叫刁玄……)来蜀国是来讲故事的,得把这些跟盟友解释清楚,至于具体怎么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孙峻临死前发动的伐魏,虽然由于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停下了脚步,却给了魏国督扬州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一个巩固个人势力的借口。八月,吴国水军出发的情报一到扬州,诸葛诞就上表请求再给扬州地区增兵,还要求在淮水沿岸筑城。洛阳方面马上提高了警惕,当年王凌反叛前也是因吴军的借口要求增兵,这会儿你诸葛诞还这么说?

诸葛诞这个人,和诸葛亮兄弟同是诸葛丰(西汉元帝〈前48~前33在位〉时人)的后代。年轻的时候和夏侯玄、邓矧等人关系亲密(*注四十二),这几年淮南地区走马灯似的换军区司令,诸葛诞自己也是在扬州、荆州两军区换来换去。王凌、??丘俭的下场让诸葛诞也担心起自己的位子,害怕最后还是逃不出司马家的五指山。所以淮南第二叛一结束,调回来的诸葛诞就“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好给不可预知的未来做准备。

司马昭对这样的边境大员当然是有所防备,陈泰解狄道之围后就被调到洛阳任中央的官,多少是因为陈泰在雍、凉地区也做了6、7年的长官,军功卓著。陈泰要再当下去,以后万一有什么事,司马昭也不敢轻易对这敏感之地有所动作,正好趁解狄道之围的功劳将陈泰征到洛阳,而由本家司马望去魏蜀边境做长官。晋书里说司马望因为司马氏的原因位至高官而内心不安,所以特地请求外出(锻炼),这样的说法,嘿嘿,大家就自己捉摸吧。

洛阳拒绝了诸葛诞向扬州增兵的建议,因为吴军退却,诸葛诞也不好再说什么,而司马昭就开始考虑怎么对付这位征东大将军。

257年三月,诸葛诞要求增兵的事过去了半年,时任司空不到半年的卢毓死了,司空的位子空了出来。大将军长史贾充就建议可以征调诸葛诞到洛阳填补司空,司马昭一想既然陈征西可以这样到洛阳,那诸葛征东当然也行了,于是在四月底征召诸葛诞入京。这时,在家守丧的钟会听到朝廷的任命大吃一惊,雍凉长官这么办,扬州长官也这么套用?钟会也不管还穿着丧服,慌忙赶到司马昭处,说,这样冒然征召诸葛诞到洛阳,肯定不妥。司马昭说,那你有什么法子?想不出来啊,这诏命都已经送出去了,就这样吧。钟会也没办法,接着回家守丧。

诏命发出10天后(五月),就传来了诸葛诞在寿春造反的消息。(*注四十三)

47岁的司马昭听说诸葛诞在寿春有十五六万人马,城中有一年的充裕军粮,还联系吴国的援军。震惊之下,司马昭决定亲征,但又不放心洛阳老窝,于是又决定带着(跟着)皇帝曹髦和太后一起亲征。六(七)月,司马昭征兵青、徐、荆、豫各州,并从关中司马望的手下也征调了部分游军,督中外诸军合计二十六万向淮北进发(贾充、钟会都跟着去了)。而吴国孙灸正好想转化国内矛盾,一得到诸葛诞的消息就派遣文钦、唐咨(魏国降将)、全怿、全端率三万人赴寿春支援,自己也准备着率大军后继。

魏国又出了这么大的事,姜维在蜀国也是听说了的,这位自贬的后将军这时又想趁机会跃跃欲试。听说魏国连关中的军队都调走许多,姜维这次就打算换个方向,不走拢西而去关中偷袭。蜀汉内部还是有反对的声音,这次是57岁的谯周跳了出来。时任中散大夫的谯周认为军旅数出,百姓??瘁,极力反对姜维(费掉死后连续第五年)出兵,但是这位谯大爷(其实他就比姜维大一岁)一说话就引经据典,(大家都听不懂他要说什么),谯周一气之下回家专门写文抨击时政,就是《仇国论》。(*注四十四)

认为机会难得的姜维可听不进谯大爷的古训,带着数万蜀军向秦岭出发。这一次姜维取道骆谷,大军到达沈岭,面前就是魏关中军的一个军粮存贮点――长城。这个地方属于扶风郡,离长安大概有140里。这是蜀军历次北伐(诸葛、姜)中离长安最近的一次。

这个长城的粮食虽多,守兵很少。而魏国的情报却十分到位,等蜀军步出秦岭,在长安驻守的征西(大)将军司马望亲自到长城据守,而督陇右军事的镇西将军邓艾也从上??赶到长城。姜维看到这个情况,稍稍移师至芒水(渭水支流),依山筑营。

而司马望和邓艾除了在长城的守军,也依靠渭水修筑围守防备姜维。姜维数次向魏军挑战,望、艾只是坚守,却不出战。

我后面附了一个地图,还配了一个地势图(有点小,但可以分辨出四川盆地)。

姜维取道的骆谷,后方就是汉中,有城固的乐城,姜维看到魏军数量不多,就决定要攻下长城这屯粮之地。另外从地势上看,秦岭是南北走向,蜀军要么北进突破长城进入渭河平原,要么南退回到汉中,否则往东往西还是要翻越秦岭,速度又慢,士卒消耗也很大,姜维以前在陇西相对平坦的地带经常运用的来回奔袭这是也用不上了。

魏军虽然不占数量优势,但蜀军还没有从头一年的段谷之败缓过劲来,这时的“数万”蜀军可比以前的“数万”蜀军少多了,而且这个地方离羌胡聚集地也很遥远。

姜维的野外突击战是很在行,可现在面对攻坚却一筹莫展,邓艾也只是坚守决不贪占便宜出战。就这样蜀军从秋天开始就和魏军这么僵持着。

而在淮南,事态发展虽然缓慢,却一直在向司马昭有利的方向发展。

五月,诸葛诞十五六万人据寿春,吴军三万人趁魏镇南将军王基的军队对寿春合围之前突入城中

六月,曹髦驾至项城,司马昭率二十六万人进军至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以王基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等合围寿春

七月,吴孙灸亲率大军救援,大军至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朱异的(五万)前军被魏奋武将军石苞督下的?贾荽淌分萏?、徐州刺史胡质击败,又被太山太守胡烈奇袭损失军粮。

八月,缺粮的朱异开始败退

九月,回到镬里的朱异被孙灸斩杀,孙灸本人退回建业

十一月,全绪(全琮从弟)子掉、仪因其家族内部争执投奔魏国。诸葛诞手下蒋班、焦彝出降。寿春听信魏军谣言,军粮消耗巨大。

十二月,司马昭用钟会反间计,钟会作伪书给全端(全琮子)、怿(全绪子),说掉、仪二兄弟是因为孙灸治罪出逃。于是全端、怿二人出降。

258年正月,寿春守军突围不成,文钦与素来关系恶劣的诸葛诞产生争执被杀,文钦二子文虎、文鸯出降。寿春守军军心开始崩溃。

二、三月,司马昭攻克寿春,诸葛诞被胡奋(胡烈长兄)所部击杀,吴将唐咨等人降。淮南第三叛结束。

在芒水与魏军对峙的姜维听说诸葛诞失败被杀,也率领在外半年之久的蜀军撤退,魏军并未追击。司马望因功升卫将军仍督关中,62岁的邓艾升为征西将军。34岁的钟会平定诸葛诞功劳巨大,“时人谓之子房”,此行结束后,迁钟会任为太仆(九卿之一,掌皇帝车马的官),钟会却坚决辞受,以中郎的小官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第八品的中郎吧(以前姜维和郭修归蜀前的任职)。钟会放着九卿不做,宁肯做司马昭的小秘,只是为了将来飞得更高。而贾充此行也有功劳,回军后升任九卿之一的廷尉(魏国大理改的官,掌平刑狱),但贾充做的时间不长,不久转中护军(主武官选举,领禁军),马上就该轮到他出风头了。

57岁的姜维这次退军,虽然不曾有失败,但看到貌似强大的诸葛诞十个月就灰飞烟灭,对内部混乱的吴国更是失望。姜维北伐的信心遭到重大打击,也开始考虑蜀汉反对连年出兵的建议,往成都撤退的姜维修正自己的路线,没想到成都那里却有一场险恶的政治斗争等着他呢……

*注四十二

当时名士中有所谓的四聪八达,这些人都是朝中的太子]党,或是世家子弟,还有个三豫(更无本事 名字也未留下),诸葛诞就是八达之首。明帝曹睿顶讨厌这些浮华虚空的公子哥,一旨令下,把这十五人全部免官,到了明帝驾崩以后,这些公子哥们才渐渐的从家里又出来重新做官。在官场真正一打拼,这些名士才能高下就逐渐分了出来,诸葛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年来,当初的名士们都死得差不多了,而且都是因为司马氏的原因,诸葛诞想起来肯定也得犯嘀咕。

*注四十三

贾充是以前豫州刺史贾逵的儿子,前文提到,曹丕曾夸赞秉公执法的贾逵“真刺史矣!”贾逵死得早,贾充还是个孩子,所以受他正直的父亲影响不多。再加上大家都传说以前司马懿是因为老梦见贾逵的鬼魂骚扰才一命呜呼的(见前文),这样一来,做司马家幕僚的贾充更不能向他老爸看齐了。

征诸葛诞入京的事,有好几种说法。

世语说贾充慰劳四征,从扬州回来后跟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时间够长了,既有威名,也民望所归。最好能把他征召京都,如果因此出事也是浅事小祸;将来要再想动他,恐怕就是大祸了。”诸葛诞收到诏书后,就怀疑说,“我的资历远在王昶(当时王昶为骠骑将军督荆州)之后,要做司空还轮不到我。如今诏书到来并无使节,反而是军中送信的,还要求把兵权交给乐灸,这肯定是乐灸的诡计。”诸葛诞带着手下就去找扬州刺史乐灸,却看见扬州官吏在关城门。诸葛诞火更大了,就趁势攻杀了乐灸,随后起兵。

三国志注引魏末传则说,贾充去扬州见诸葛诞,谈及时事,贾充说,“洛中诸贤,皆原禅代,君所知也。君以为云何?”原是谅解、宽容的意思,言下之意又会有一场禅代之举。当时诸葛诞就大声斥责,你贾充说这话,对得起你死去的老爸吗?要是洛阳中有人想篡位魏国,我诸葛诞一定兴兵讨伐。后来司空的任命下来,诸葛诞就杀掉乐灸起兵。

裴松之对魏末传的这段记载就很怀疑。晋书(贾充传)和资治通鉴,都是把世语和魏末传的说法揉合在一起。

我的想法,贾充说的禅代之事:这时曹髦还没死,司马昭之心尚无人所知(他当大将军还不到两年),“诸贤”都这么说好像太过分了。

诸葛诞在寿春起兵,没有多少人支持他,以前??丘俭、文钦起兵联系诸葛诞,他都不干,现在轮到他自己,又想得到谁的支持呢?乐灸是以前魏国五大将之一乐进的儿子,他的事迹很少,做扬州刺史恐怕有牵制诸葛诞的意思,所以诸葛诞一起兵就把乐灸杀了(有的说法是诸葛诞先杀掉素有间隙的乐灸才起兵)。当时,寿春有很多官员逃离,后来洛阳下诏嘉奖的路蕃、庞会(庞德之子),他们两个就是“各将左右,斩门突出”。

司马昭听取贾充的建议征召诸葛诞,钟会马上就反对。当时钟会的生母去世,他正在家守丧,等他赶着去见司马昭,命令都已发出了,钟会并未过分阻拦。也许他认为这正是自己出谋划策,进一步飞黄腾达的好时候,事实上随后也是这么做的,尽管他的守丧期并未结束。(贾充的建议说不定也是如此想法)

以前项羽被灭还不到两年,就有人告发韩信(韩信当时是楚王)要谋反,刘邦知道自己打不过韩信,听取陈平的建议,以南游云梦的名义迷惑韩信。刘邦到了陈,轻易的就将迎接的韩信俘获,并解除其兵权。诸葛诞在淮南也是坐拥十万兵重,司马昭轻率的故技重施(对陈泰),诸葛诞担心自己的地位,不愿做没有实权的京官,才毅然举兵,司马昭要是想到当年的韩信,日后也不会窘迫了。

*注四十四

谯周猛烈抨击朝政,并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受到朝廷的重视。退朝以后,遂采用两人对话的体裁写了一篇讥讽时政的文章《仇国论》。在文内,谯周提出治国的根本在于养民恤众的主张。他说,周文王以少胜多,是作到了注意养民;勾践以弱胜强,是由于能够恤众。不顾百姓疾苦,不能与民休息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所谓“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他预言,蜀汉“极武赎征”,必然“土崩势生”,如果“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谯周劝告后主,“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就是说,与其每战必败,不如慎重出击。

不久,后主解除了谯周的中散大夫职务,升任为光禄大夫。在汉代,光禄大夫主顾问应对,无常事,是一种名义上地位很高,而实际上并无任何权力的荣誉官职。从此,谯周被排斥出参政的行列,“不与朝政”。因为他在学界极有声望,朝廷不得不“以儒行见礼”,但也只是故作姿态而已。

(谯周的文太多,我就不仔细看了,他写仇国论的时间和上面的文都引自《中国通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呵呵,鲜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诸葛这家子够有意思,姜维看来比较运气不好。

诸葛这家子,在三国里哪国都有个把牛人,怎么就没想起来联合一下,弄个诸葛王朝什么的,来个三国通吃。

姜维,这个这个,好像有些太面了些。两边都在围城,偏偏魏国哪边能够来个反间计什么的,把诸葛诞这么多人都给灭了。姜维一样的围,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到后来也只能悄悄的走了。

郁闷啊。

不过,话说回来,魏围反叛的诸葛诞,人和是要占上风。

家园 俺也献花
家园 其实诸葛亮兄弟一家实力还是挺强的

尤其是诸葛瑾的那几个儿子,当时在吴国都位居要职。

诸葛瑾、亮兄弟都是那种谨慎的人,决计不能想到像司马家那样。

而且司马家在北方的势力还是很深地。

姜维是够背的,可惜就是不清楚他每次败退的具体原因。

是郁闷

家园 先生说姜维

让人读来肃然起敬(虽然还没读完),姜维,三国奇男子也。

先生的花俺可受不起啊!

家园 马上就要结尾了

对姜维,我内心是挺复杂的,还是文中间的感想:姜维是那种始终不能认清自己的人才:才干是有的,却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目标下奔跑。别人看得辛苦,也扼腕叹息,但终归是个悲剧。

马上就要写到结尾,

孤独的北伐―最后的出击

结局(打算分两小节)

最近贴出的这几小节调侃的内容多了些,我要收收心,尽量用严肃的心情去写姜维最后的抗争

家园 我想

姜维是知道自己在干涉么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个悲剧化的英雄,是报答诸葛丞相的知遇之恩?还是想和诸葛丞相一样鞠躬尽瘁名留青史。

其实,诸葛先生在荆州失守,白帝托孤时就应该知道,打破三国局面,恢复汉室,希望渺茫,但他还是做了,一直艰难地坚持着,是为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还是为了实现当年草堂之梦想?

我心中的姜维,是有着夸父追日般勇气的大英雄。

我想
家园 无语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

我想中虎兄心目中的姜维是一种感情,就像千百年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传下来的诸葛亮、岳飞一样。―――――――――――――――――――

今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世传为姜维故里,有姜维衣冠家。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非常悲愤,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家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姜家庄的后人为了使他们的先祖魂归故里,特制《招魂曲》两揆,世代传唱,以慰藉这位壮志未酬的大将军。每至祭日,高照明灯,悲唱招魂;曲子哀婉动听,如泣如诉。

  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南山(嘛)背后有个水盆盆哟,南山顶上灯笼红。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一棵

(嘛)松柏一盏灯哟,靴子坪的灯火万年红(魂),万年红(魂)。

  1988年,甘谷县人民政府组织重修姜维衣冠冢,冢前立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姜维故里”碑。今墓前所植合欢、松柏已亭亭如盖,时有游人前来凭吊忠魂。

无语
家园 多谢陈不到底兄!

靴子坪的灯火万年红(魂),万年红(魂)。

情感是可以扁执的,狂热的,喜欢就是喜欢,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演绎中的,姜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屡败屡战,永不后悔。

再次感谢陈兄,握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