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5 -- 西行的风

共:💬33 🌺3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5

1-4在这里,努力添坑中

链接出处

我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武器主要由东北地区52工厂,西南地区50工厂和华北33工厂生产,52工厂的主要产品是135式和24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大概在1952年秋天就是9月份运往前线。50工厂的主要产品是57毫米无后座力炮,1951年5月开始运往前线,33工厂(聂荣臻元帅提议修建的晋察冀地区第一个兵工厂,现在的晋西机器工业集团,一五期间的156个援建项目之一)主要生产75毫米无后座力炮和相应的破甲弹,但产量不是太高。

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图片和简单介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50年10月,40军在坪洞作战中,缴获美军88.9毫米超级巴组卡火箭筒和火箭弹一枚,很快这个新武器(对于志愿军来说)被运回国,因为我国使用国际单位制的缘故,90毫米成为我们仿制的新口径,仿制后的产品被称为135式。后来著名的火箭专家谢光选很快作了很多改进,最重要的是变自旋稳定为尾翼稳定,提高了穿甲威力。被称为241式。

57毫米无后座力炮图片和介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来自百度百科-57mm无后坐力炮仿制美国的M18无后坐力炮,被称为52式,该炮可发射杀伤榴弹和破甲弹,杀伤榴弹质量2.6kg,内装TNT炸药,全弹长445-452mm,平均膛压33MPa,配用“无-2”式引信和“底-7”式底火;弹片杀伤范围75m2。破甲弹全弹质量2.4kg,内装黑色TNT炸药50g,全弹长513mm,初速280m/s,平均膛压33MPa,配用“破-2”式引信和“底-7”式底火,最大破甲厚度70mm/30°。

75毫米无后座力炮图片和介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3兵工厂的75毫米炮实际是仿制美国的M20 75mm无后坐力炮,这东西总重72kg,长两米,携带的破甲弹质量为9.3kg,破甲弹最大初速305m/s,破甲弹可贯穿92毫米厚的装甲。对于志愿军这种轻步兵为主的部队,不是太适合。

待续

家园 太胖了沙发
家园 我居然才看见这个帖子~~赶紧把前面的帖子补一遍花
家园 好文呀~掠个沙发
家园 【原创】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6-古直木里反坦克战

网上有很多描写古直木里战斗的文章了,我简单描述一下战斗经过,新东西是美方的战斗损失报告,还有我方战士的英勇和智慧。如果谁需要references,可以和我联系。

作战地点:

古直木里Google map (标A的地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场 (图片由Cpl. Earl H.Bates提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主要武器对比

志愿军: 10具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8门57毫米无后座力炮

美军: 57-58辆M46巴顿中型坦克

作战序列

志愿军: 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这个团是个传奇,曾经在五次反击战中孤军深入敌军防线150公里,敌后战斗一个月后安然返回。)团长是英雄人物李长林。后来的志愿军战斗英雄胡修道,这时参军刚一年,也参加了战斗。(百度: 胡修道(1932~200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31年生,四川省金堂县人。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5连战士。)

美军: 美军40步兵师140中型坦克营

1952年6月,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在官岱里以西古直木里地区担负防御任务,他们的防御纵深约3公里,整个阵地是一块谷地,大概1.5平方公里。91团的防御阵地部署结合了我军的优秀传统和苏联军队的一些特点。

第一: 纵深长,有3公里。

第二: 反坦克阵地有三层,反坦克壕和交通壕很完备。每道堑壕5—6m处有一个小拐弯,每40—50m处有一个大拐弯。

第三: 反坦克小组作战,远(无后着力炮)近(反坦克火箭筒)配合合理。

基本不存在一点突破,就全线贯穿的漏洞。(这个是国军的专利)

1952年6月13日,在南朝鲜伪军第7步兵团攻打失利后,美军140中型坦克营开始披装上阵了(注:这种伪军出人力,美军出空军和装甲力量的情况在抗美援朝后期非常常见)。整个战斗过程美军很英勇,不乏抢救自己战友的英雄事例,但最终大败而归。

可以看一下具体描写战斗经过的以下链接

外链出处

要指出来的是我方的统计数字(击毁击伤敌巴顿坦克6辆,缴获坦克1辆的赫赫成绩)和美军自己的统计基本是一致的。我这里列出美军的伤亡名单(未必全)。

KUMSONG VALLEY(美军古直木里的音译名)

时间 坦克代号 阵亡者 C连

JUNE 13,1952 ANCELET CHRISTOPHER COLUMBUS C CO

JUNE 13,1952 DODGE LAVERNE HENRY C CO

JUNE 13,1952 KOEPPEL CLIFFORD LOUIS C CO

JUNE 13,1952 MERCER WILLIAM NATHAN C CO

JUNE 13,1952 WAITS CHARLES EDWIN C CO

待续

家园 没有提一下闸止阵地啊

白兔的发明

家园 没有。

“闸止阵地”,就是用大口径火炮平射,起到最后一道闸门的作用。

一般到这个时候,就是没有退路的最后时刻。在古直木里,91团打的很好。

其实这个战术不新鲜,我觉得可能是苏联教官教导的战术之一。二战的时候很多苏联军队的反坦克炮因为机动性的关系,都是这样战斗到最后一刻,或是被坦克直接摧毁,或是被碾毁。

家园 【原创】抗美援朝中最大规模的反坦克作战-文登川之战(上)

来自百度百科,我随后有双方作战序列和具体介绍。

文登里之战是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的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一部在朝鲜北汉江以东文登川地区,为抗击美军坦克楔入而进行的防御战斗。

1951年10月11日,志愿军68军换防第二天,美2师、伪8师、法国营乘志愿军立足未稳全线发起进攻。美、法军集中近二百辆坦克,最多一次出动100多辆,主要是M46、M26,沿文登里向北公路两侧的川谷平原地带实施“坦克劈入战”。

在开始之前,我先澄清一下国内常见的误解,美国人常说的伤心岭(Heartbreak Ridge),和我们国内说的上甘岭地区不是一回事,美国军人管那个地区叫铁三角山(Battle of Triangle Hill)。而且上甘岭地区的战斗也是发生在一年之后。

文登里大概在这里 Google Map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军的伤心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文登里地形 (老美叫Mundung-Ni)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役背景:

1951年6月志愿军结束五次战役后,敌我双方开始进入阵地战斗阶段,对美国和新生的中国双方而言,由于国力和政治考虑,战线基本开始稳定。

战斗序列:

中国方面: 20兵团68军

指挥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

68军军长陈坊仁

美国方面: 美军第二师(17,000),相当于我军军级编制。

法国加强营

南朝鲜伪军第八师

菲律宾营

指挥官美二师师长Maj. Gen. Robert N. Young

待续

家园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苏军叛徒的回忆录

对为何不发展自行反坦克炮的问题做过解释,就是为了防止反坦克炮承受不住压力自行后退

家园 《苏军内幕》,作者笔名苏沃洛夫的
家园 可是炮手还是可以抛弃火炮逃跑或投降啊

为什么会战斗到火炮被摧毁?他这个解释讲不通。

家园 对方坦克就在你正前方大约1~2km,你要跑,几分钟就追上

你要打白旗投降,可以把你打成蜂窝煤。

你要是一辆自行火炮,逃生概率大大升高。

家园 不是还有牵引车弹药车么

人要逃跑总是有招吧,战场那么大,地形一般都很复杂,躲还是有地方躲的。实在不行还有弹坑,还能装死呢,至少可以抱着脑袋发抖。

我脚着考虑造牵引炮主要原因还是成本,尤其是苏德初期的紧张状况下,造一个自行反坦克炮的资源估计造10门同口径反坦克炮都够了,而且自行火炮还要跟T34抢底盘,作战中还消耗大量油料零部件维修保养人员。再一个,牵引火炮跟自行火炮比,目标还是要小不少的。

家园 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不是仿美式的巴祖卡火箭筒

记得有本军事杂志专门介绍过志愿军的反坦克火箭筒是仿日式的火箭筒。具体弹种可以搜索3.5英寸的巴祖卡火箭弹图片与我军的反坦克火箭弹完全不一样,可以得出结论,我军的反坦克火箭弹是仿日式的。请楼主明鉴,谢谢。

家园 二战日本反坦克火箭筒??

这个我真没有在任何文献里看到过。

日本有反坦克手榴弹,我在前面1-4系列里提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