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毛诞之日,高华陨落! -- 大龙猫

共:💬272 🌺4659 🌵20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办法,五毛plus五毛想钱想疯了

如果在国内任何一个论坛,这帮五毛党早给人喷死了!

家园 我就奇怪了,这些毛粉咋就不敢活跃在国内的论坛上呢?
家园 只要是稍微专业点的军史论坛毛粉自干五占优,大众的就不说了

大众论坛?小资?中产?who care?

家园 难道你不知道吗?

在国内当毛粉是真有风险的。

家园 有啊

铁血,乌有,

家园 根据我的经验,是这样的

在一个著名的外籍学者口中也听到了高华此人的名字,据说是因为这本书多少受了一些压力。57岁就往生,真是英年早逝。

首先,“著名的外籍学者”,表明你崇洋媚外,挟样自重,必草。

其次,“英年早逝”,表明你对高的死感到可惜,当草。

至于“多少受了一些压力”,表明你对政府有意见,当草。

看看你改得及根草?

家园 说白了,就是想反共的理论水平太难看,只好用这些东西来攻击
家园 尔曹身与名俱灭。
家园 你所指出

的三项得草理由统统都是无稽之谈,毫无道理可言。要做网络红卫兵至少把辩论的水平、个人的素质提高点,左派要是都是持这种观点的人,那才真是给毛主席丢脸!

家园 花慰一下,把投草看作是反对者的送花就可以了,如今的河里一

个帖子没几棵草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

也难为那些投草不留名的人了,人家发帖投草是要抢舆论阵地,是要拿钱养家的。

家园 即使是错误也要去尊重?

楼主的就是说只要跟主流讲的不一样,即使是错误也是“接近真相的脉络”的?

家园 猥琐还只是个人修养上的,

其实问题的根子还是在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上。这一类的文人,科举大兴之后中国就从来不缺。但是真的他们具备任何一点务实的能力和意愿吗?从这一点上来说,纯粹的文科教育真的有害啊。

家园 秉笔直书是不错的,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前者是史德,但一个真正优秀的史学家还必须有史识。

其实看史记,你会发现其中有太多虚构的了,例如项羽、刘邦、陈胜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但没有人追究这些,因为司马迁的虚构中展现了这些人的英雄的一面。

这也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特点,在西方早期的史学名著中也不时有这样显然虚构的地方。

高华的悲剧,如果还算悲剧,就在于他缺少这种历史的洞察力,甚至是基本的政治洞察力。他当然可以写,甚至必须写延安整风中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手腕,没有这些的政治就是不可思议的政治,是神话,甚至是欺骗,或是卖萌,是道德说教;但如果仅仅展现了这些,却又不过是黑厚学,看似写了政治,其实仍然是否认政治,拒绝政治,脱离政治,因为这种视角骨子里就不承认政治的特殊和政治的艰辛。

政治从来都不是个人的道德竞赛;若是个人的道德竞赛,政治家很可能比不过一些学者,诸如高华这样的“好”学者。甚至周恩来也会受到各种指责。但正如尼采所言,这种善良不过是无能无用和弱者的道德,是用来约束强者的。

我其实也不反对弱者用道德来约束强者,但必须看到,在一个积贫积弱近乎万劫不复的旧中国,首先需要的是强者,需要一个能把革命和创造力凝聚起来的强者和政治集团,需要一个解放者的道德。只有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是大德,对于这个民族和他的同胞;而“大德不德”。

其实西方也有这种说法,不干活的手总是更纤细。

高华的手就是这样一双手,他没法走出他的境界,来理解那双干活的粗糙的甚至看上去肮脏的手!或至少是稍微展示甚或是提示一下为什么会需要有这么一双手!这是中国传统文科知识分子最容易犯的毛病,几乎就是其与生俱来的毛病!其实如果他能走出这一步,那才会是真正有张力的学术著作,会给当代中国人更多的启示,更有助于现代中国的智识成长和崛起。

通宝推:阴霾信仰,何求,二胖,离别钩,mingong,密支那,bigwolf,watomi,往前走,tom,联储主席,天白,深圳呆子,farrish,桥上,瑞安小洪,石头布,代码ABC,江山如此多娇,苦药汤子在美国,wage,kkilo,老醋花生,发了胖的罗密欧,加东,洗心,非吾有,李寒秋,故乡明月,白浪滔天,分瓜,史文恭,
家园 再说两句

高华的成名也表明中国人文和某些社科研究出了大问题了。这就是当无法真正在学术和智识层面展开竞争之际,所谓最好、最认真和最勇敢的学者也只是通过唱些反调,迎合或资料垄断来竞争或“创新”,借此来确立自己所谓的学术地位,引起国内外社会人士——注意不是学界——的重视。

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当下人文社科学界,这些没有国际通用的非意识形态硬指标的学科,的痼疾了;实在可悲。

家园 以前以为xx家是一种牛逼的说法

所以小学生时代都想做个xx家,对这些xx家也是敬仰有加。而慢慢的却发现,当世很多xx家不过是个匠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对他们敬仰之心少了很多。而现在呢,更觉得其中不少连匠人都算不上,差不多就是个江湖骗子。

中国这几十年社会转型剧烈。不少这些不通世事的,或者说连根本科研工作如何进行都不知道的文学工作者,凭着自己的奇谈谬论就能闻名全国,我想也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

不过我坚信真正的大家也正在大批量的孕育之中。百余年社会转型期剧烈的思想碰撞给了中国人文研究者其他国度无法给予的肥沃土壤。下一个60年应当能看到不少真正的大家出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