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来所谓“庚子赔款”办学,是美国退回骗我们的钱。 -- foursea

共:💬293 🌺5014 🌵2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家园 胡适他们花的还不算最多的呢

培养费(不一定是奖学金)最高的是医学院,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办协和医大(在中国办,建筑之类的人工费还节省不少,不过用的材料一律进口,所以也不一定合算,)仅建设医院的成本就几百万美元!这个学校一年毕业几个学生?最多不过二十几个!早期一届才十几个人,淘汰率还特高,最狠的一届只有一个毕业生!(学制八年),一共30年才培养了二百多医生!这才叫真正的精英教育

其实呢,胡适他们的奖学金也不算特高,因为当时美国工人的薪资也就是温饱,比工人高也算正常(当时工人阶级子弟可没机会上大学)。据说诺贝尔设奖金,希望能让获奖者十年不必为谋生而浪费时间,诺奖早期的奖金是40000美金,则当时西方优秀科学家的月薪在330美元左右,是胡适生活费的4-5倍之间;看起来,留学生不交学费还拿这些生活费也算很高了,可是当时留学生有很多都已经有家口了,让他们安心读书,总的在生活上有保证。那么他们的待遇最让人羡慕的是什么?稳定!旱涝保收,从不拖欠,留美生的待遇是美国人从海关扣款直接给的,不受国内政治动荡的影响,在当时的风雨飘摇的民国,可以说是一流的待遇了

留学其他国家的学生就惨了,国内政治动荡,政府答应的汇款迟迟不到,中国生活水平低,家人很辛苦攒下的钱在国外根本不够用,除了大富大贵人家,大部分留欧的学生都吃了很大的苦。最悲的是李石曾忽悠到法国去的勤工俭学生,(太祖和蔡和森组织其中的湖南帮,蔡去了,太祖因为别的原因没去),到了法国,欧战结束,退伍兵都找不到工作,何况语言不通的中国人;结果都沦为赤贫,所以留法生中共党特多,蔡和森、陈毅当然还有总设计师。(别提先总理,他是有人赞助的!不过也因此更可贵,人家是吃不饱饭,不得不闹革命,他是混得不错还革命)

通宝推:foureyes,
家园 收回这个意见,同意你的看法
家园 毛 太祖和蔡和森被人忽悠了,搞了个山寨版的留学

他们参加了所谓的 留法勤工俭学 ,这个勤工俭学呢,政府是完全不给什么保障的,当时的政府就是官费生的钱也经常克扣,留日的学生甚至有向日本小店主借债度日的记录(后来该店主破产了,找到驻日使馆要债)

即使是如此,耗费也不少,据说留法的船票一张就200大洋。当时留法的勤工俭学生以四川湖南为最多,而这两地在北洋时代是战乱最频繁的,自然也不可能有保证的官方支持。

刚到法国时,还能勉强度日,之后每况愈下,大部分人都吃不上饭了;所以留法勤工俭学生中: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徐特立等湖南帮、陈毅、邓小平、聂荣臻、赵世炎等四川帮,以及陈总书记的公子延年、乔年,还有先总理周公(周公稍微特别一点,他有私人资助,加上作记者的收入,还可以过的小资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等等,几乎包了大半TG的核心。

能不能培养贵族,俺不能确定,不过穷困的日子可以制造革命者,倒是真的。那批留法生中,山西阎老西、广东陈炯明想法凑了些钱寄去,结果山西和广东学生中TG就很少

太祖很聪明的没去,蔡和森则在法国变成了愤青,勤学不已,拒绝俭、工

家园 最近看了一下留法勤工俭学的经历,如果法国有美国一半聪明

TG的江山就不保险了

当时世界上美国最富,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文化投资,其实美国教会在中国办学,以及一些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办协和花的钱,比之庚款还要多,但就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因为退回的庚款是交给中国人参与管理的

英法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国内经济凋敝,就算退回庚款,也多希望至少要在经济上有利于本国企业;于是英庚款退还,兴办铁路,以其盈利资助教育,而修铁路的订货,只能是英国公司。法国则要求先用庚款帮助破产的中法实业银行复业,因为实际上由于法郎贬值,所剩的庚款已不够,竟强要中国以金法郎支付赔款,是以中国所得退款不多,反而要多支付一倍还多的赔款。

1919年起,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当时中国学子在国内读书也不容易,当时大学本来就少,教育费还经常拖欠,想着不花很多钱就可以留学,于是一下子去了2000多人,这其中又以战乱的四川、湖南人最多;去了之后,很快法国经济衰退,打工不易,大多陷于赤贫;这时,如果法国及时退还庚款,解决这批人的生计和学习,那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人投奔苏联了。这批人中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赵世炎、刘伯坚、陈延年、陈乔年、向警予、王若飞、李立三等等,而朱德留法又是这些人介绍入党的,其中至少聂荣臻、李立三等人一开始是认真读书的,实在无法工读才转向革命。当时法国退还庚款还纠结在怎么把银行复业上,虽然先办了个里昂中法大学,却不许勤工俭学生去读,结果这批学生就抢占校舍,大闹一场,结果有104人(包括蔡和森、陈毅等人)被强制遣返,法国人在这期间还替北洋政府垫付了半年左右的维持费,落得的结果是把TG未来的精英都得罪了,这事办的.....

通宝推:苍野,
家园 哦哈哈哈哈
家园 勤工俭学和庚款留学不太好比

庚款留学的申请和考核是很严的,从北清浙交等民国期间最高学府筛选出最优秀的学生;而勤工俭学的筛选就宽松太多了。这中间的区别大概相当于高考状元和三本的区别吧。民办大学难以为继,高考状元恐怕是心中窃喜。

老毛在北大所受到的歧视和压抑是很严重的,以至于终生不能忘怀。其实不光是在中国,哪里的学术界门第之见都是很严重的。在美国这种相对宽松的社会里,一个社区大学的毕业生到常青藤学校去打工,是不太可能象学生那样找到家的感觉。在老欧洲就更别提了,偏见和傲慢比美国强烈的多的多。

毛的文笔和才学在胡适这种新文化运动旗手看来是小儿科,这是学历决定的,先天不足。清高的文人们估计是蔑视毛的地位的,(但是他们却认可文化水平更低的常校长这种武夫)。毛也因为早年的不愉快经历后来掌权后非要和文人们死磕。革命家去改造学术界,最后的结果其实是两败俱伤。

家园 个人觉得毛和胡的差距其实没那么大,只是时运而已

从年龄上看,两人也就差了两岁多;在胡考庚款的时候,庚款留学的申请和考核其实比后来松得多,而胡排名又很靠后。到了美国,胡适初学农,学不好,被苹果的分类闹得晕头转向;于是改学文了。就文笔而言,两人都以文章浅白清楚见长(主席的白话文章写的很好的),至于胡的学问,也就是启蒙的水平,而且胡做事有始无终,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都只有半部。民国时代,做学问的人暴得大名的,水平都是浅显的,象梁启超也是;(据说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陈寅恪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就是传统的导师直接指导的学生,而他却代替其他三位指导了近半数的学生的课程,王国维早死、梁启超事务多而且也身体不好,赵元任兴趣太多,不专心上课,但是没有学生愿意做陈的学生,无他,听不懂坐不下来,真正的学问大家才寂寞呢)

毛的问题是,主见太强,根本瞧不起传统的或现代的正规教学,他在湖南的时候,就自修过半年多,后来老爹不给生活费了,才考了个师范,毛北上的时候,他导师杨昌济就在北大,若杨活得长些,毛进了北大也是很有可能的(不过估计毕不了业,倒不是能力,而是他那个脾气)。毛的死党蔡和森也是,到了法国根本不上课,也不打工,抱了本字典猛看猛译马克思著作,据说译得很多错误(真不知他到法国干什么)

家园 先总理得严修先生赏识和资助,得以留学欧洲

终生感念不忘;太祖得章士钊援手,掌权后主动还钱,多方照顾;其实TG的精英也都是少年中的英杰,可惜赏识他们的人钱太少

清高的文人们仇视的是毛的立场,美式的文人最怕苏式的专政了

胡适是美式文人的旗手,所以太祖一定要把他斗倒批臭

家园 说个挨砖头的话,我实在看不出来胡适的水平和学问高在哪里

就说新文化运动的推进,胡也就做了启蒙的作用,如果和其他新文化运动旗手作对比,就说白话文水平,现在被推崇的是太祖和鲁迅的白话文,没有胡什么事。

学历就算了吧,这个脑袋进水的文人才把它当回事。比如我现在的学历比太祖高的多,也不差于胡,难道我会因为这个去看不起太祖?

民国时期的所谓的那些牛人多是吹出来的。

家园 说得对,不过鲁迅的白话文,还是算了哇

纵观鲁迅的观点,他的文章是要故意让读者动动脑筋的,所以不求写的浅白易懂,再加上他早年受章太炎的教育,文字里不经意的露出古气来,所以现在的语文课上,鲁迅文成了专门的问题。

鲁迅的文字是学不得的,所以鲁迅的白话文,也就是个历史遗迹。因为白话文的目的,就是我手写我口,是要让人看懂得。太祖的文章,从毛选里是看得出来的,清楚明白,且极富感染力。胡适的文章呢,有点白开水,清楚是清楚了,总好像缺点什么

用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说明胡的尴尬地位:刚改开的时候,内地的文化人和台湾的文化人谈起胡,内地人说胡适的政治观点是反动的,不过学问做得还是好的,台湾人则说胡适的学问早就过时了,不过他的政治观点现在还有意义

李敖经常胡说,但他给胡适的定位是不差的:播火者

家园 大家也太藐视胡博士的水平了,胡博士当然不是国际

一流学者,但说是当时的中国一流学者是毫无问题的。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红楼梦考证都是开山之作。他的国学水平可能不如王国维啥的,但能得到蔡元培梁启超的赞许,总是一流的水平吧,比毛太祖这种业余的总要强出几条街去了。这里没有藐视太祖的意思,因为人的职业不同嘛。他的英文水平吗,他留学期间就已经经常出去给洋人演讲了,他的演讲当时就有点小名气,也泡过白妞(那可不是街头大妈),不知那些藐视他的人有几个能办到。

我真的不相信这论坛上有几个人能读竖排不带标点的旧书(对了,好像标点符号也与胡博士有很大关系),却好像人人都比胡博士强一样:)

家园 "开山之作"是大家对胡适的确切评价

胡适那一代人是启蒙者,他们所作的所说的很多在现在是常识,拿时代却是石破天惊

胡适他们的国学水平,比我们这些从未受过国学正规教育的人自然强的很多很多,但仅比他们大十几岁的鲁迅一批人就看不上了,鲁迅经常给他们找国学常识的错误(比如胡适的朋友陈源讲到四书的汉唐的注释,鲁迅马上就指出汉唐并无四书的称呼)

胡主要的贡献是第一次从国外引进系统的学术研究方法(这是在学术上)并推广之,提倡白话文并推广之,介绍美国式的民主、改良思想并终身践行之(推广不了,谁也不接受)

他的英文好,那是基础,不然他根本留不了学

太祖是帝王人物,他从小就不是学校管得了的

要比,胡适得和总理比,总理的外文是不错的,不过他考试的水平...在日本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学问,更是没做过,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太祖也好像略胜一筹,尽管太祖是自学的

从这样来看,胡适还是很有能力的,但是他所作的开风气之先,时运也是好的不得了,不说别的,不是蔡元培长北大,他怎么可能还没毕业,就谋得高薪的教授职务?

另外,蔡元培、梁启超的学问,也是博而不精型的

家园 呵呵,其实苏式的文人也怕苏式的专政啊
家园 读书的不革命,革命的不读书

倒不是说他们读不了书,其实成功的革命者都是绝顶聪明的人

而是一旦从事革命活动以后,就没有精力及动力去钻研学问了

当然他们的综合知识水准在一生中是不断提高的

可是在自己专业上的造诣,也就于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那一刻嘎然而止了

这就是同样优秀的人,是成为学者,还是革命者(政治家)的分水岭

家园 私货这东西,怎么去定义?

说白了不就是个人立场、观点的冲突吗?

不同意对方文章中一些主观性的东西,就称之为“私货”

西西河中的倾向是,偏右的必属私货而大加鞭挞,偏左的视情况而定。一些神话毛的文字似乎从来没被认为是私货

我觉得这样随意贴标签,不会带来良好的讨论氛围

随便发发牢骚,不是针对环宇老兄你的啊。觉得你都是言之有据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