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交通系统构想 -- 曾自洲

共:💬22 🌺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交通系统构想

现在交通是一个大问题,高铁效率很高,从石家庄到北京一个小时,但是市内的交通效率很低,从北京西客站到北京的西黄城根要2小时。

现在的交通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地铁,公共汽车,高铁,飞机等,优点就是载人量大,速度比较块(公共汽车除外)。缺点是无法门到门,导致从门到车站的时间一般都比乘车(机)的时间长;由于公共交通基本都是班车制,导致大量的等待时间。所以100到200公里以内,公共交通对于个人而言效率不高。

而另外就是个人交通工具:小汽车。小汽车的优点就是门到门,有一定载货能力,提高了乘车人舒适性。缺点就是载人量小,一部车一般都有6到10平方米大,再加上行车的安全性,基本上开起来要占20到30平方米,停着要占用15到20平方米。如果是平时上班的时间,车里往往只有一个人,实际上总体效率不高,浪费挺严重。这样就形成高排放,高峰的时候堵车。但是由于它可以门到门,减少了门到站的时间和等车时间,个体效率高,100到200公里以内效率无敌,而且乘坐舒服,人人都爱坐。

我大胆设想一种交通系统,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个人系统。大概1米宽,2米长,单人乘坐,或是单人加一个孩子。其实就是现有的电瓶自行车的加强版,有自航能力,续航能力在30公里到50公里之间,速度在自航的时候是20公里到40公里左右,上干线以后通过干线的电力输出速度可以到60到80公里。个人系统自航主要担负支线运输的工作。

第二部分就是干线体系。干线上应该是有轨的或者近似于有轨比如磁悬浮,这样当个人系统在干线上行驶的时候,干线上可以提供电力,同时个人系统的控制系统接入干线的控制系统。这样当个人系统在干线上行驶的时候,由干线提供电力,由干线控制,这样个人系统可以在干线上像火车一样行驶,从而极大的节约空间。而且这样的非紧密火车,很像是现在分散动力的动车组,保持速度的能力应该比较强。而个人系统上干线和下干线,在干线里换道可以依靠自己的自航能力。干线可以是两道,或是3道,甚至是4道,5道。每条车道上最高速度是限制死,而且有差异,一般越里面的速度越高,越靠外的速度越低。

那么当一个要出门的时候,就是上个人系统,输入自己目的地,然后自行驾驶到最近的干线入口,上干线,干线系统通过分析你的目的地,来决定是维持在最外面的道(速度在40公里左右),还是逐渐调整到里面的道(最高速度在80公里左右),到了离目的地最近的出口,系统提醒你要自行驾驶了,这时你的速度应该在40公里左右,你自行驾驶离开干线,到达目的地。同时在干线行驶的时候,个人系统可以在干线上进行充电,这样经常开的个人系统其实不用自己充电。

先不说如何实现上的技术问题。先说说这样的好处,第一,减少空间,小汽车人均所需空间在10到40平方米,这样的个人系统人均需要4到5平方米。第二,灵活,个人系统的数量是根据人数来的,不像小汽车,不论几个人坐都是那么大。第三,减排,电力驱动排放小。第四,道路利用率提高,现在的一条车道,变成两道干线应该没有问题。第五,可以门到门。第六,没有等车时间。第七,这个体系应该基本不堵车。

技术上的难度,第一,干线的控制系统,这东西有可能要同时控制100万辆车甚至更多,要超级稳定和强大。第二,变道,变道时候空间不是问题,不可能两条道上都排满车,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地点,变道所需的空间应该是有的,但如何能够在干线的控制,利用个人系统的自航能力,如果是有轨的如何克服轨道的限制,这是个大难题。第三,如何排除不合格的个人系统进入干线。第四,如何安排货运车和公共汽车。

这个体系的最大缺点是豪车彻底失去了实用的意义。

现在自己开车基本就是1公里1块钱,如果干线上建立一个收费系统,1公里8毛钱左右,以一百万辆车计算,平均每车每天跑20公里,一年按300天计算,一年能有4800亿的收入,以10%的资金回报率算,可以支撑48000亿的投资。当然这主要是干线的投资,个人系统还是要自己买的。似乎还是一桩可行的买卖。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主意,关键是控制系统,车载的和外部的,好像现在达不到
家园 这东西应该先从个人系统入手。

个人系统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是两轮的,还是四轮的,在干线上驱动方式是什么,怎么转换,怎么变道。

然后再是弄干线控制系统。

找一个中小城市试一试,个人系统一开始可以政府补贴一些。弄几个成功的城市,后面铺开就容易多了。估计成功的城市会比较容易吸引投资,毕竟不堵车的自驾车世界是很诱惑人的。

这东西要是成功了,北京就是800万辆车,也不会怎么堵车的。

家园 大方向感觉没错

就是细节有点科幻

先要看看有没有技术问题目前还没解决

然后技术规范定下来

这个级别的道路改造恐怕要几十年

家园 很有启发,我建议修小高架电摩专用车道

快递公司其实有些象了。干线派大车,快递员背着包用电动摩托车钻进小区。

我一直觉得电动摩托车是好东西。比电动汽车效率高,虽然电池可能低效,但它也不要运重重的车体,来回多次,能省出好多能源。

南昌满城都是,行动很方便。在不大的城市,把电摩上升到最高优先级,交通容量就很大了。

你说的大城市,电摩不够跑的,速度不够,有时太远。我看可以开发出超级电动摩托车,电池与动力系统整整好,时速弄它个80-100公里。然后在现有的二三四环干线上,再来小高架一下,架出专门的电摩车道。两个方向各一条,只准够速度的超级电摩在上面跑。现有的路面其实上面空间很大,要利用起来。

这种小高架,不是那种整条路盖住的高架线,而是在路的一边弄一排小柱子,就能支起一小条。这一小条不够小汽车开的,但电摩并排三四个也不成问题。电摩从小区出来,就找路上小高架,开到80公里奔到目的地,最多也就半小时。

电摩多了,在路口就会对撞。小高架系统一碰到路口,就分出几层来,完全不要红绿灯,保证绝对畅通。有车坏了,立刻拖到边上的洞里放着,不准堵路,半夜才准清出来。车主顺杆从小高架上爬下来。

由于小高架的路面窄,建起来很灵活,可能可以在现有的路面基础上,弄出一个独立的小高架世界。一条小高架,一秒过三个车,一小时能过一万个车。如果是那种特别重要的干线,电摩通量巨大,但它本身路面也宽,那就建多层,每层宽度增加。这样能一小时过10万个车,再怎么也够了。

家园 电动摩托速度高了非常不安全。

所以我觉得在高速情况下要用大系统控制,而不是小车自行控制。

如果技术上可以实现我描述的系统,在昆山这种地方特别容易实现。

一开始只要在这种小城市的新城区里弄一个实验田,P+R的地方也好找,新旧系统的接口好解决。一旦实验成功,系统安全有保证,那么就在小城市最堵车的地方推行。如果堵车问题可以解决,那么甜头就有了,后面推广起来就容易了。

而且这个体系真的可以实现高效率的话,其实不是特别需要高架,平面就可以,这样建设成本,维护成本都大大降低。

以后城际交通靠高铁或飞机,出站都是这种车,可以租的,站边建一个大停车场,这种车小,停一万辆也不占多少地方。中国的城市效率会提高很多。

家园 我的想法还是要建超级大楼

100层的大楼,下面几层是商业区以及服务区,上面是居民住宅,每几幢楼下面就建一个地铁站,所有楼与地铁站相通.

住在郊区别墅区的汽车只能停到地铁(公共交通)外围站,要进市区换公共交通.

这样来说平时主要是电梯作为主交通工具,门到门没有问题.

家园 我的想法是大家在家工作,不用出门!
家园 我的设想很简单,减少交通、交通工具需求

1. 上班在家,消除通勤需求:4g网络铺开,连个摄像头就可以聊天开会,干嘛还非要跑到公司去?在家办公,省时省力,节约汽油,减少对汽车地铁的需求。

2. 减少汽车:现阶段用拼车,往后用自动驾驶的汽车代替出租车,在手机上输入时间目的地,出发地,汽车自己会来接你。还有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系统计算最近(不堵)的路程,顺便把可以拼车的人一路上全接上。

迟早有一天,自驾变成一项娱乐、体育项目

家园 其实,就算现在的网络环境下,很多行业在家办公都没一点问题

但从管理上,从运营上

多数公司不太可能接受大部分员工在家办公这个模式

毕竟不是所有公司都可以通过成果通过工作量来考核员工的

家园 政委你调皮了

车主顺杆从小高架上爬下来。

家园 我也来提一个方案:人坐小车,小车坐大车

此方案是小电动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其他出行部分是由类似轻轨的母车来解决。母车仍然是走主干线,但其乘员不再全是个人,至少一部分是小电动车。小电动车搭乘母车可以是同步挂靠,即小电动车自成一队候车,母车到站后一挂一串,也可以是非同步的,类似铁路运输的挂车皮,挂满一车或定时,然后由母车挂走。此方案可避免小电车上主道的诸多问题,如安全、变道控制、专用主道等。

家园 GM走在政委的前面

GM POD 世博会上展出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这个和我的想法差不多,呵呵

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呢。

家园 用不着这么费劲,实现物联网就行了。

实现车与车之间通讯,连接物联网,通过超超超超级计算机和gps定位,对车辆速度路线直接进行控制,以达到最优配置。计算机要有对车辆的绝对控制权。

其实帝都堵车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布局不合理,和城市过于庞大,改变这个才能治本。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带来的收益更大,性价比更高。帝都要是照目前这种发展下去,你就是把天顶星的技术拿来,以后也还是会堵车滴。再说全国有几个帝都那样的城市啊,不能拿帝都来作为标准来发展。一般城市堵车都用不到像帝都那样极端的手段来解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