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探讨】粟裕被批的最深层原因 -- 【蓑笠翁】

共:💬63 🌺64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探讨】粟裕被批的最深层原因

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中,粟裕应声落马。其中最主要得罪名之一就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 其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是说粟裕“告洋状”。但是你反观此事,就会发现,58年的斗争,没有上升到路线都争,而且,没有象前面的什么“高饶联盟” 和后面的“刘邓路线” 以至最后的“林彪集团” ,都是成帮结派的。实际上,58年被批的人也是众多,刘帅,粟大将,肖上将,陈伯钧上将…等,但是没有归成什么集团,例如粟本人就是什么极端个人主义者,这就说明了粟裕是孤家寡人,没有任何追随者,也没牵连其他任何人,虽然统一在批教条主义的旗帜下,但是根本的原因则是不同的,不象说明刘邓都是走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那么粟裕倒台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呢?

根子在于毛对于刘的防范上,等1958年彭聂陈对粟的意见一堆的时候,毛就顺势批了粟,当然这种批不是要其命,而是让其远离军队而已。所以在1958年,深懂圣意的邓代表中央同粟谈话时说,你以后不要下军队了。

大家知道,最后毛刘角力,刘输就输在没有军队的后台上。刘在延安整风后,数次想染指军队。叶飞就是其中的一个。1940年3月,刘少奇连同邓子恢找叶飞谈话,要求叶飞率所部两个团(两千余人)孤军深入苏北,坚守一个星期,吸引国民党顽固派来进攻。这就是后来的郭村保卫战,但是叶飞按照刘少奇的布置冒险作战,结果险些全军覆没,幸亏运气好,得以险胜。从此之后叶飞就不再理刘了。除了叶飞以外,还有彭雪枫。刘在彭身上下的本钱更大,在这儿就不多讲了,具体的可见《新四军征战实录》。

到后来,刘少奇可能受到了贺龙要张宗逊一事的启发,开始在粟陈之间挺起粟来。当陈、粟合兵不久,老毛就明确指出战役指挥由粟负责。这个时候,老毛还没有想让陈走人。 刘少奇对老毛说陈在华东有碍相当一部分同志能力的发挥。于是,老毛听从了刘的意见,就把胖子“提升”到中原去了。但是陈并不想离开, 老毛老刘发电报催问:怎么还不走?下个战役你不用参与了。这样,在刘、毛的轮番打压下,陈不得不离开离开华东,并向周恩来发泄:催什么催?!今天就走,而且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当然,后来还是又回来了。

建国后,老毛开始清算异己。当然此时的刘还不在之中。但是,军队的事情可还是不让刘参预其中的。粟裕在1954年6月25日给予军队的指示中如此写到, 遵刘少奇副主席指示,向刘少奇及中共中央报告工作情况,并提出: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怎么是尊刘的命令,而没有老毛的大名啊,毛可是军委主席啊。不能说,老毛对此毫无反映。

除了刘的原因外,朱老总也是老毛要防的人之一。不要老是说什么朱毛不分家,那是给外人听的。粟裕从根本上来讲,是朱派。粟裕那可是真的把朱德看成自己的领导。不要说《粟裕传》和《粟裕战争回忆录》里面怎么捧朱的。我们来看下朱德在在解放战争中到华北和华东的不同待遇, 去华北, 朱是忙上忙下,不仅帮助整理部队, 而且在战役战术上做具体指导。最后却连向老总致敬, 向老总学习这样的话都没捞到。 就捞一评语: 不但能指挥大部队, 也能指挥小部队。相反,朱到粟处, 那个隆重, 老总如沐春风, 又像回到28团。呵呵,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朱啥事都不用做,粟率领一帮子将军整天陪着老总视察,最后还把老总捧的给天上的星星样。

当然,老毛也从来没有把粟裕当作自己的人。这和早期的一件事有关。早在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七大会后老毛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住在永定附近一座叫天子洞的大山半山坡上养病。是粟裕带领三连担负保卫毛泽东的重任。你说是保卫,我看更象监护。老蒋让少帅在四明山读书, 特派戴笠负责少帅安全。因为此时的老毛是被斗争的对象。如果说是由罗帅来领导的31团特务连,我是相信这是保卫的。而且《粟裕传》中提到粟裕把全连分成两部分,亲自率领一部分跟随毛泽东身边,另一部分在住地附近活动,严密监视敌人。粟裕每次到毛泽东住地去看望,总是见到毛泽东在聚精会神写东西。粟裕悄悄地走进去,停留一小会,看看没有事,又悄悄地走出来,不敢去打搅。

你说被批斗中的人,这么被密切注意,会舒服嘛?这个印象肯定在老毛那里影响深远的。

元宝推荐:你克我服,
家园 这是个粟裕系列,但是对于粟裕为什么被批至今还没有定论。

虽然其在1958年在反教条主义中中箭, 但是其结局却甚幸。 虽然晚年有点不顺,但还是相对与其他很多人的不幸遭遇有很大的幸运。 这归根到底还是同他的性格有关系。

是不是历史上几次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也会留下些阴影呢?就看怎么去理解了。

家园 【原创】大将粟裕的为难之处?D?D上

【原创】大将粟裕的为难之处?D?D上

1958年粟裕是我军解放后第一批被“批倒批臭”的高级将领之一,但却是在当事人都去世之后(邓最后一个),才开始有人为粟喊冤,而材料上提的主要是彭在迫害粟,这对彭老总公平吗?

根据楚青的回忆, 粟裕对于被批后所做的那个检讨一直耿耿于怀。

1958年开军委扩大会议批斗粟裕,开始我全然不知。有一天早晨,我正准备上班,粟裕突然从内室内开门出来,面容憔悴,神情忧郁地低声对我说:“我出了事,你今天可不可以请个假帮我个忙?”我这才知道,他已经挨了批判,并被上纲为“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写一份能过关的检讨,他已经在内室自我封闭了7天了。他把一堆会议简报交给我,沉痛并无可奈何地说:“你看看这些,帮我写个检讨吧,我自己下不了手。只要能够通过,怎么写都可以。”

我看了这些材料,大吃一惊,我担心不违心检讨要被划归到敌我矛盾的行列,就不顾实际代他写了一份检讨,把强加给他的罪名统统兜下来了。粟裕用这份检讨在大会上作了检查,果然过了关。但是,他心中感到非常压抑。回家后,他冷冷地对我说:“还是你有办法,写出的检讨让我过了关!”我当然能看出他极为痛苦的情绪。以后,他多次因实在控制不住这种痛苦的情绪而责备我:“你为什么把我写成这样!简直不成样子!”我当然也很痛苦: “不是你说怎么写都可以,只要能过关就行吗?” 接下来,我们就默默不语,相对而泣。(楚青)

粟裕晚年为当年的检查后悔透了,但是即使是楚青代笔, 但是也是粟裕自己念的,自己同意的。 而且,粟裕为自己的没有坚持下去而感到万分后悔。要知道, 粟裕本人也是经历过很多次的党内斗争运动的,不会不明白不这样做就过不了关。 在后来粟裕要求平反后,问题却在于, 还是没有人直接把当事人点出名字来,隐晦其词。 举例,

“若干军史出版物把解放战争中明明是粟裕提的重要建议和他指挥的重大军事行动,笼而统之地改写成“华东野战军”、“华野首长”。解放战争中粟裕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代理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职务,有些正式出版物根本不提。1958年原华东军区和华野的主要负责人,在苏中有的县提及粟裕和“七战七捷”的信件上正式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也就是说,粟裕指挥的,曾经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的“七战七捷”,由于粟裕有了“错误”,也就被从历史上抹去了。”

原华东军区和华野的主要负责人就是指的陈毅。 这可以看出为粟裕平反的一个艰难之处。 因为后来的陈粟两家关系良好, 就要对其隐名埋性。 当然, 最关键的是粟裕被批按国内的讲法是好人批了好人,是误会, 而且粟裕也仅是被错误的批判, 没有被上纲上线, 后来还做了军事学院的副院长, 而正的就是叶帅, 所以叶可以说无反可评。

历史曾给以粟裕平反的机会。 1960年1月,粟裕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老毛在会上讲话时还特地转过脸来朝着粟裕说:“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彭德怀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 有的老战友劝粟裕把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一事提出来。粟裕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

粟裕肯定理解老毛的意图,但是落井下石的做法却为粟裕所不齿。 对比后来为粟裕平反的人把主要责任归到老彭的身上,虽然是有聂邓惹不气, 对陈打哈哈的原因,但反过来更证明了粟裕的光明磊落。

家园 【原创】大将粟裕的为难之处?D?D下

【原创】大将粟裕的为难之处?D?D下

83年2月2日晚8点,杨尚昆在住处见502夫人楚青时,谈到58年会议问题说:“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当时我是中办主任。他的事说起来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聂,半个是陈。” 固然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粟裕本人的态度。 想想被老毛称之为“一辈子没干过一件好事”的肖克都平反了,只是被点名为坏人的粟裕都没有被平反,这个中缘由是值得深思的。

因为一开始,粟裕就要求把所有的会议文件都销毁,而且也不希望无关的任何人看到。 杨尚昆在1983年2月2日告诉楚青, 中央的方针是宜粗不宜细,发一个文件,把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文件全部收回、销毁。收文件时可以派人去收。文件上可以写销毁也可以不写,待收回后再由办公会议作出决定销毁。杨还说到,同粟裕同志谈一下,明确说这件事已经不存在了。要谈就是我去谈。

2月4日,楚青对粟裕说了自己给中央写信及与杨尚昆谈话的内容。粟裕说:“好!这件事了了,我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了。” 他要求楚青记录下他自己的意见,转陈杨尚昆:

一、衷心感谢您亲自主持来解决我的申诉,衷心感谢中央、中央军委对我的关心。我因病不能前来当面致谢,要楚青替我向您表示谢意。

二、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是一个历史问题,情况复杂,牵涉的人也不少,我完全同意按照宜粗不宜细的精神来处理。我也同意您的意见,不再就我个人的问题写文字的东西,而是把这次会议的问题一次解决掉。我相信妥善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将大大有助于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光荣传统,并有利于肃清所谓“反教条主义”的流毒,加强我军的革命现代化建设。

三、对于起草文件有几点具体要求:

  1、要求文件明确撤销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文件,不要使用“收回”字样。因为这次处理是政治上作出处理,如果使用“收回”,容易理解为是就文书档案作出的技术性处理,若干年后还会产生歧义。

  2、撤销的范围,应包括文件、发言、简报、记录等全部会议材料,存放在个人那里的,由组织上收缴。

  3、请求由中央军委办公厅派人负责收回全部文件、材料,并负责销毁。

可见,虽然有了共识, 那就是在收回还是销毁字样上, 还有就是杨的话讲的还是留有很大余地,文件上可以写销毁也可以不写,待收回后再由办公会议作出决定销毁。而粟裕的想法是一劳永役的彻底销毁所有的有关材料, 其中包含自己的讲话和检讨。 一方面中央诚意不多,另一方面不放弃自己的原来主张,自然谈不拢。 退一步说,粟裕如果稍微转一下弯, 也就谈成了,死而无憾了。

家园 说了半天也没说“彭、聂、陈”和粟到底因为什么闹翻了。

这种贴子最可恶了。

洋洋洒洒,只给暗示,不给答案。可我们又不是中央办公厅的。。。

家园 陈的先来了。
家园 【原创+编辑】陈毅在粟裕事件中的本色-真的是明批暗保嘛(上)

陈毅在粟裕事件中的本色-真的是明批暗保嘛?(上)

在1958年的粟裕被批一事中,彭、陈、聂三帅均指责粟不尊重领导?这为什么?如果说,老彭老聂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陈毅也这样指责,就显得毫无道理。因为历来的宣传都认为,陈老总,是大肚能容天下之物,而且粟裕在其回忆录中确实对陈也是尊敬有加。

根据侗枫的回忆, 58年军委扩大会议后, 粟裕受到错误批判, 过了几年之后, 一些华野的老同志来看望粟裕, 闲聊中又谈起该会, 一位老同志说: "粟总,我们三野参加那次会的将领很多,除了陶勇、王必成谈了一些个人看法之外,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替你说话的,站出来替你说话的,确是萧劲光和其他野战军的将领。"

粟裕说:“三野没有人站出来说话是因为有人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不止一次地进行了个别谈话,施加了巨大压力的缘故,因此,我们应当理解。”

没等502说完,这位老同志又气呼呼地说:“还有两三个人,颠倒黑白、无中生有、肆无忌惮地罗列你的罪名,甚至跑到三座门公开贴你的大字报,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如**(应为陈毅)你对他十分敬重,如***(这个我推测不出来)你救过他的命,如**(叶飞)你始终对他不薄、、、”

粟裕见他越说越气,便打断他说:“这几个人这么干,一定有某种原因吧,某种力量在驱使他们,事情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了,算了,别提了吧。” 在场的陶勇感慨:“粟老总的胸怀,装得下整个海洋啊!”

再来回顾一下当时批判粟裕时的情景,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三野的人对粟揭发批判? 为什么当时只有林彪、叶剑英、萧劲光几个人说粟的好话(刘帅当时也挨批,却得到很多人的同情)? 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时,粟裕还当面向老毛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跟老毛谈谈自己对军队工作和总参工作的意见十, 老毛直接拒绝了他, 因为这个时候的毛泽东也已经不再信任他了。是谁让老毛不信任粟裕了呢?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必是陈毅无疑, 这也将从下面的论述中得到验证。

1983年2月2日晚8点,杨尚昆在住处见502夫人楚青时,谈到58年会议问题说:“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当时我是中办主任。他的事说起来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聂,半个是陈。” 可见, 在事隔久远之后,总会有人说出事实的真相。

大家都知道粟裕战功赫赫, 但是在这次批判粟裕时,其战功却带来另一面的效应。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在苏中战场指挥的七仗,延安总部发言人概括为“七战七捷”, 受到老毛的大力褒扬。而在这次批判粟裕的大会上,对这个战役竟大加挞伐,说什么七战七捷“战略上是错误的”,是“粟不顾大局”。 进而说“两淮失守是因为粟裕恋战苏中”,“导致了淮南地区失利,又把责任推给别人”等等。是谁这样讲的呢?

后来在粟裕转中写到1958年原华东军区和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在苏中有的县提及“粟裕”和“七战七捷”的信件上正式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从此粟裕指挥的毛泽东高度评价过的“七战七捷”在苏中大地也不敢提了。 谁是原华东军区和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呢? 华东军区主要领导人是陈、饶、张,华东野战军主要领导人是陈、粟、谭。那么华东军区和野战军主要领导人只能是指陈。并且在这中指示下,对粟裕过去的功绩则逐步加以淡化、转移,乃至磨灭。若干军史出版物把解放战争中明明是粟裕提的重要建议和他的重大行动,笼而统之地改写成“华东野战军”、“华野首长”。解放战争中粟裕有1/3的时间代理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职务,有些正式出版物根本不提及。

家园 陈毅在粟裕事件中的本色-真的是明批暗保嘛?(中)

陈毅在粟裕事件中的本色-真的是明批暗保嘛?(中)

杨尚昆的话解释了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中的主要根据之毅, 就是粟裕“一贯反领导”之说,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 从军委扩大会议上的陈毅批粟裕调子来看, 不是一般的不好。请看下面这段话,

上的一段话:这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有的人借机进行无限上纲以泄私愤,把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个人工作上的、性格上的问题,提高到思想意识甚至阶级立场的高度,进行过火的政治批判和斗争。这样斗争的结果,不仅破坏了党内民主生活,伤害了一大批革命同志,而且将正确的东西,只要是遭批判的人所做的和主张的许多事情,都当作错误的东西进行贬斥,对遭批判和斗争的人历史上的功绩,也颠倒是非地说成是“个人野心”、“个人主义”等,甚至对历史进行歪曲。 【《军休之友》2000/11】是谁这么了解粟裕并且把其历史杀上的功绩作为错误来批呢,联系到上文的解释,不难想象的出,这是谁。

那么陈和粟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呢? 除了大家知道的粟裕让司令的事情除外, 我们来看几个事情。 首先看粟裕在陈毅心目中的地位,

(1953年2月)毛泽东说:我们到了徐州,又到了济南,你这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感触一定比我多,倒是该有诗作呢!

陈毅笑着说:“在主席面前作诗班门弄斧么!提起徐州济南,还是粟裕打得好啊!”

罗瑞卿也说:“粟司令人称常胜将军,名不虚传!”

“人才、将才、帅才。”毛泽东感叹道:“中国的解放,都是靠你们这些人打出来的,你们这些前线指挥员,都应当名标轻史……”

陈毅喝着茶说:“那粟裕就是樊哙了”

毛泽东喝着茶,摆了一下手:“粟裕,一不是樊哙,二不是韩信,三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么!”

陈毅哈哈大笑:“主席讲得对!算我失口。”

陈毅把粟裕比喻成樊哙, 不知是出于何心。

陈粟之间,确实有过很多分歧。有人解释到那是在解放战争初,研究在何处歼敌的问题,充其量是工作分歧。 例如在苏中战役之前,当陈毅知道党中央、毛泽东已经批准了粟裕关于"在内线先打几个胜仗后再行西进"的意见后,便改变了态度,与张鼎丞、邓子恢一样,全力支持粟裕。到最后从而取得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这个极其辉煌的伟大胜利。但是在1958年重提起的黄花塘事件, 却难以让陈释怀。

军委扩大会议的会议组织者称粟裕是饶漱石的帮凶,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毅,赶走陈毅。 事实上,当时粟裕根本就不在黄花塘,由于苏南地区在"反清乡"斗争中吃了亏,日伪便能集中全力扑向粟裕所领导的苏中地区。因此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在1942年到1943年间,苏中军民与日伪打仗有一千余次,平均一天要打三仗。粟裕是在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之后,去看望生病住院的刘炎同志时,才知道黄花塘曾发生一场"整陈毅"事件。 但是,扩大会议的组织者仍不放过粟裕,认为粟在前方,屡打胜仗,给饶漱石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批斗陈毅的环境","间接地支持"了饶漱石。既然陈早就在捣鬼了,对于这个结论肯定是欣然接那, 而没有替粟裕做任何的解释。

家园 陈毅在粟裕事件中的本色-真的是明批暗保嘛?(下)

陈毅在粟裕事件中的本色-真的是明批暗保嘛?(下)

其实早再饶簌石53年底倒霉底时候,陈胖子在窥测方向中,因为他屁股底下也是一堆屎,况且当年支持饶整他的还有刘少奇,所以他要以退为进,赢得老毛和刘少奇的信任。在《传檄到中原》一书中(该书是吹捧陈的),但可以看出胖子在华东的不顺心。那么在饶倒台时候,粟裕遭遇如何呢? 饶下后,粟开始走背字(虽然还是升了一下,但没有制止住整体下滑底趋势, 因为正是这次升才造就了以后陈的机会来临),下面是粟秘书的一个回忆:

“……粟裕忠实地按照党性办事,按照党的政治原则办事,不懂得当时党内斗争的复杂性,更不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保护自己。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期间,揭露和批判高(岗)饶(漱石)联盟,有人在分组会上对粟裕进行过火的和不符事实的批判,企图把粟裕向饶漱石线上挂,而粟裕还毫无察觉。……” 通过上下文,也不难看出这就是陈本人。

也就是说,在饶53年底刚倒台后,一旦有机会,比如说1955年,陈就开始报复粟了。 所以1958年粟的“不幸”陈胖子有很大“贡献”, 在粟传中,提五八年的陈是用“原华东野战军主要领导人”一词代的。 如果前后的事情都联系起来,你还会认为陈毅批粟裕是明批暗保嘛? 至少58年前别使坏, 58年后别落井下石的话, 还有人相信的, 但是情况不是这样子的。

有人特意提到在7月14日粟裕第二次大会检讨后,陈毅主动走上前去握着粟裕的手说:“讲得很好。” 并且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正是因为陈的赞扬,才使粟裕的检讨通过,要不粟裕还要继续检讨下去。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真实的原因则是老毛发话了。

就在这次检讨之前, 老毛泽东曾向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 萧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老毛点头赞同。此后老毛又讲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老毛的这些话对粟裕的政治生命起了决定作用,保护了粟裕,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粟裕本身的屈服。

聂帅首先表态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就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 接着,虽然粟裕已经做了多次检查但还是不能过关,在被威胁如果再不检讨过关就要按敌我矛盾处理的情况下,粟裕屈服了,被迫把别人扣到他头上的屎(比如资产阶级野心家)都统统含着眼泪吃下去。

我们来看一段楚青的回忆:

1958年开军委扩大会议批斗粟裕,开始我全然不知。有一天早晨,我正准备上班,粟裕突然从内室内开门出来,面容憔悴,神情忧郁地低声对我说:“我出了事,你今天可不可以请个假帮我个忙?”我这才知道,他已经挨了批判,并被上纲为“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写一份能过关的检讨,他已经在内室自我封闭了7天了。他把一堆会议简报交给我,沉痛并无可奈何地说:“你看看这些,帮我写个检讨吧,我自己下不了手。只要能够通过,怎么写都可以。”

我看了这些材料,大吃一惊,我担心不违心检讨要被划归到敌我矛盾的行列,就不顾实际代他写了一份检讨,把强加给他的罪名统统兜下来了。粟裕用这份检讨在大会上作了检查,果然过了关。但是,他心中感到非常压抑。回家后,他冷冷地对我说:“还是你有办法,写出的检讨让我过了关!”我当然能看出他极为痛苦的情绪。以后,他多次因实在控制不住这种痛苦的情绪而责备我:“你为什么把我写成这样!简直不成样子!”我当然也很痛苦: “不是你说怎么写都可以,只要能过关就行吗?”接下来,我们就默默不语,相对而泣。 /楚青

陈毅听完这次报告后大声叫好:“粟裕同志勇敢吃屎的态度很好。以前我对粟裕同志不肯吃屎的态度很不满意。现在他已经当着大家的面吃屎了,我表示欢迎。我现在对粟裕同志没有意见了”。

可见,是在粟裕认错, 违心的做了吃屎般的的报告后,陈毅才说好,鼓掌的。 就在此之后,如上文中所述, 还做了很多贬低粟裕的事情, 如七战七捷等事情。

所以,陈毅批粟裕绝对不是什么明批暗保。

家园 【原创】陈毅粟裕的分歧之一

【原创】陈毅粟裕的分歧之一

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中,粟裕中箭落马, 而且在事后, 粟裕的战功竟然被当作错误被大批特批。粟裕转中写到1958年原华东军区和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在苏中有的县提及“粟裕”和“七战七捷”的信件上正式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从此粟裕指挥的毛泽东高度评价过的“七战七捷”在苏中大地也不敢提了。 谁是原华东军区和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呢? 华东军区主要领导人是陈、饶、张,华东野战军主要领导人是陈、粟、谭。那么华东军区和野战军主要领导人只能是指陈。

实际上, 七战七捷是第一次打败美式装备的敌军。 不仅受到中央军委的大力表扬, 而且是作为榜样推广, 被林彪称之为“神仙仗”的。

当七战七捷传到延安时,朱德、彭德怀在刘少奇的住所一起庆祝这一胜利。 朱德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说:“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延安总部发言人8月29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我粟裕将军所部在广大民兵配合之下保卫苏中,自7月13日至8月27日七战七捷,这一事件对于今后的战局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 我中原大军之突围胜利,及苏中保卫战胜利,已奠定解放区军民之胜利信心”。

毛泽东无比兴奋地向全军推荐粟裕和他的战法,称"苏中战役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但是就在七战七捷的时候,陈毅粟裕在一系列的问题上有了分歧。 首先在中央(1946年6月11日的电报)决定要外线作战,敌进我进,攻其敌后时, 粟裕表示要采取内线作战的方式。并且早在1946年5月31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电给陈毅和中央军委,提出内线作战,而且粟裕首次提出向陈毅要兵, 让陈毅配合粟裕。

陈毅在接到中央的电报后,于6月12日发出致华中分局并告中共中央的电报,表示“中央巳真(即6月11日)电悉。请分局根据此方针执行”。而且陈毅明显的不赞同粟裕的看法,认为有优先淮南,保卫(津浦)路东, 执行中央的指示, 而且拒绝给以兵援。 粟裕却坚持认为在苏中作战比在淮南作战更为有利。 在兵力使用上,应当集中于主要作战方向。为此建议将五旅调至高邮附近,首先集中兵力于苏中方向。待苏中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适时将主力西移,以挽回淮南一时之损失。

陈毅于6月18日和19日先后发出给华中野战军的复电,表示“一般同意粟所提主力集结使用原则”,但是坚持将五旅调往淮南。对于敌情的判断,认为我们对“顽之进攻情况素不明了”,敌人“目前先进攻天长可能性大”。在作战部署上,主张“让敌先动,放开两手,让敌深入,然后择一路歼灭之,再逐次横扫。作战方案不可预先肯定”。

6月26日陈毅在接到中央的电报后即电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淮南,执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战任务,首先“集中陶(勇)、王(必成)两纵、五旅及谢(祥军)纵在六台、天长之间整训”。

对此,粟裕有不同的看法。粟裕说:“仗是非打不可的,南边走得脱,北边也走不脱。苏中是我们的老根据地,地形复杂,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有苏皖、鲁南、豫皖、中原各方策应,条件是很好的。要打就在这里打。”6月27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陈毅军长和华中军区,提出了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议。但是6月30日,陈毅给军委并告华中野战军的电报说:“我们认为七月间非打不可,则王陶纵队应立即西开,保证于七月十五日到七月二十日前后能按时发起战斗”。陈毅对于粟裕的意见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还是坚持中央的战略方针。

后来中央再考虑了粟裕的意见后,逐渐倾向于内线作战方针。7月4日,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先在内线作战,指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这个决定,实际上批准了华中军区的建议。

随后粟裕取得了宣(家堡)秦(兴)之战的胜利,这是苏中战役的第一仗

随着形势的发展, 粟裕感觉到兵力不够,要大量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需要增兵。 因此于7月25日向华中军区、陈毅军长、中共中央报告:“我们经十天或半个月之休整与兵源及干部补充,尚可再战。但以当面尚有顽十师(旅)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三万五千人(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时期中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现目前我淮南部队形势,很难保住天长与盱眙。果若如此,则淮南仅以少数坚持即可。故建议在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为有效。如何?盼考虑。”

但是这个时候的陈毅还在执行外线出击的作战计划,已率领山东野战军主力从鲁南到达淮北。接到粟裕的电报后,陈毅于7月27日复电,提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渐向西转移”。7月28日,再次强调,“五旅不宜东调,因津浦线是主战线已苦兵力不足”。

粟裕接到陈毅的复示,认为有必要向中共中央、陈毅军长、华中军区陈述自己的意见,再次提出五旅东调、集中兵力歼敌的建议,同时对“只有全面大打才能制服蒋分区蚕食的狡计”的论断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依目前华中兵力,实无法组成两个野战军。现天长、盱眙既失,五旅等部留在淮南已无大作用。因此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东移苏中参战。只要苏中局面打开,则淮南形势亦可能逐渐改善,而后我再以主力西移,则淮南局面亦可能打开。”

两个人的不同意见已经呈与中央军委面前。对此,8月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和华中军区的电报,询问:“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 8月5日,粟裕答复中央军委8月2日电报的询问,第三次建议五旅到苏中参战,集中兵力在苏中大量歼敌。在战争年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下级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允许提出3次。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了。因此,粟裕采取十分郑重的态度,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现有资料表明,解放战争期间的电报中,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措词。

8月6日和7日,毛泽东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份电报给陈毅,说“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皆无话说”

此时,苏中出现有利战机;粟裕急电报告“歼敌良机已到”,“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中央军委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这个指示表明,中央军委已经确认苏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并接受了粟裕的建议。

最后陈毅终于在8月8日复电,“同意以一、六师、七纵及五旅集中东(台)海(安)间待机歼敌”

事后的战事的发展却充分证明了粟裕的战略眼光是对的。陈毅既不同意粟裕的看法,也不给以兵力的增援。最后,在中央军委的干预下,五旅终于配给粟裕,得以尝到胜利的滋味。

随着粟裕的“七战七捷”的结束, 彻底证明了粟裕的正确的战略思想,但是粟裕和陈毅的关系是否因此而受到影响, 则是人见仁智了。 不过, 1958年后的批倒批臭“七战七捷”却还是说明了点什么的。

家园 粟毁就毁在清高,无派系上。

当然话要两头说,无派有无派的好处,军内几大派系的头,除徐帅少问世事,常卧病床,全都没有好下场,最后剩下的,全是派系背景少的。

但粟大将有点少过了,毛骨子里,对彭压总参,独揽军权,不可能高兴,但粟帅没派系,彭帅刚打完朝战,动不得,只好不管。说实在的,我不认为彭帅这事是为私,只是观点和意识问题,但他批,可以说是在给自个挖坟,如果他不是把军权都揽到国防部,架空了起制约作用的总参,那庐山时,毛对他的那封信很可能就不会那么过敏了。

而彭倒后毛并没有给粟一个公道,我看过一个回忆,说毛在一次活动,曾对粟说过,当年的事是彭搞的,其本意并不认同,粟听了很高兴,但事后却不见有行动。

我想这同样和粟没派系有关,压下彭派后,有很大的政治空间要补,粟没派系,没法添这个坑,而且粟的公心太重,当年毛几次想用他代陈,笼络之意明显,显然是想依为亲信,但粟每每让之。这虽显出其高尚,但这种一心为公的人是什么时候都能用的,只要理清楚,就算有所冷落也不会有问题,加之其无就派,只能用林了。事实上我看毛一直是想帮粟补上这个缺的,攻台是他,入朝时他和林也是先被想到的,其后才是彭,攻台和入朝都是大事,把许多帅级的放一边,用他这个大将级的,仅从领导艺术来说,给一个公心明显且有才,但级略低的人更多机会,以进一步制衡才级两高的一般老人,也是非常合理的,但可情这两次都因固没能成形。

如果当年粟不让陈的话,又或攻台和入朝有一件成,那么他不论是为帅,还是战后进入政治中心,都是顺理成章的,绝不会被边缘化,但事有正负,这样卷入政治斗争的可能就大的多(和后来比,彭对他那点政治手段,实在不算什么。不过我看批粟时的一些手段和后来老彭被批时,还是十分相似的)。

家园 Flower!
家园 粟有几次东山再起的时候

除了毛在上海会议的时候,还有几次机会, 包括林周等人的召集谈话。 可惜战争风云一直没燃起。 不过,我对粟很尊的,虽然其晚年有点过头。

家园 无争则无。

正如我上面说的,粟大将是那种有事就会想到,什么时候都可以用的人。但有好处时就没他什么事的人。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毛刻薄,而是建国后以政治为主,粟大将本人在政治上不上心,而且政治上需要的是一批人,而不是一个人,所以在大部分政治活动和分封中,他总是被边缘化。

无争则无,他不在这些事上用心,这方面的好处自然也没有,但从得到这些好处的人的结果看,赛翁失马。

家园 好眼力,看庐山面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