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混乱的凉雍 -- 陈不到底

共:💬23 🌺3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姜维传 混乱的凉雍

姜维传

说起姜维,大家肯定会对这位蜀汉后期的将领很熟悉。赞者有之,毁其者也不少,如何自己评判只有找到全的资料。和前几传一样,找到材料标明出处。

在进入正题前,需要就东汉末的羌胡和凉雍地区展开介绍一下,以便后文的展开。

一,羌胡

在张大可的《三国人物新传》里,姜维(这篇是郑白华写的,不知何许人)被定为羌族人,理由是“姜维祖先是天水姜氏大族,追本溯原,姜维一家属羌族后裔。古代羌和姜本是一字。《后汉书西羌传》就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是少数民族羌人,这是诸葛亮对姜维如此器重的又一原因。”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为了说明诸葛亮对合夷政策的重视,特意提拔异族将领。(但是姜维的姜姓和羌族已经相去甚远,就好像说姜太公也是羌族,这恐怕说不过去吧?一句追本溯源,就把姜维定做羌族后裔了,这..这..)

因为后期姜维多次和羌族的接触,有必要将东汉末三国时期的羌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后汉书西羌传》开篇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人物新传漏了这一句),姜姓之别也。”羌族是我国古代对西部氐羌族群的通称,西周和战国时对西部氐羌系各部落都统称“西戎”;秦汉后,“西戎”的概念广义上扩大为西部各民族。姜姓的起源,在《国语,晋语》里说,“炎黄二帝本是兄弟,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山海经》里说氐人和羌人都是炎帝的苗裔,而且和姜姓部落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姜姓和氐羌是毫无疑问的远房亲戚,但那是炎黄二帝年头的事了,就算诸葛亮算的清楚,恐怕也不能作为重用姜维的一个理由吧?)

羌人在长时间的与中原民族融合后,到西汉时除了有在青海河湟的聚集地外,还已经分布在西域和西南等地区。由于羌族部落的混居造成自身的力弱,使得在西汉和匈奴的征战中,羌族始终摇摆不定,因为匈奴的势大受到胁迫,也会因为匈奴的压榨而投靠西汉。后来匈奴战败,到了王莽时期,羌人部落又开始向内地迁徙,在陇西、金城、上郡、西河、安定等郡都有羌人错居,这些羌族种类繁多,比如先零、烧当、勒姐等等,《后汉书》说“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到了东汉,羌人被东汉政府强迫迁徙,如马超的远祖陇西太守马援就曾迁徙游牧在大榆谷一带的先零羌至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羌人由此时被分化为东西羌,迁徙后的羌人受到严重的压迫,班彪曾上书说,“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羌胡和匈奴、鲜卑不同的是因为和汉人杂居,务农的成分远远高于后两族,但游牧民族强悍的气息仍存,《后汉书》记载他们仍保持一些异族习惯,比如父兄死,后人可续其妻,这样根本不会有老光棍,所以繁衍很快。没有名义上的君长,谁实力强就依靠谁。崇拜武力,以战死为吉利,病死反而不祥。堪耐寒苦,善于山谷作战。与汉人混居的羌胡却屡被地方官吏压迫,在生活和民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东西羌和白马羌在东汉的反抗大小达五十多次,因为镇压羌人反抗的边防将领层起云涌,后汉书里列传的就有邓骘、任尚、马贤、皇甫规、张奂、段锴。东汉本就被外戚和宦官折腾的上气不接下气,又因为持续了上百年与羌人的征战,光花在这里的军费就达数百亿计,还产生了像董卓这样拥兵自重的军阀,写《后汉书》的范晔感叹道,“惜哉!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但因为本身凝聚力不强(部落众多,散居各地),羌人虽然长达百年反抗东汉一直都没有形成巨大的威胁,反而成了各个豪强的私人部曲被驱使耕牧及征战。“或倥偬之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塞候时清,则愤怒而思祸;桴革暂动,则属硭以鸟惊。”(《后汉书西羌传》)

像董卓、马超、以至姜维这些生长在凉州的将领都有过驱使羌人征战的经历。

再冗长两句这些汉人将领对羌人的驱使力。马超和姜维的史料都没有过多叙述,杨阜曾说马超“深得羌、胡之心”,却不知因何得其心。但董卓的经历或许可以说明一二,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载董卓年少时曾游历各羌族部落,“尽与豪帅相结”,豪帅就是各部落的首领。后来董卓回家种地“后归耕于野”,有豪帅前来投奔,董卓杀耕牛为之款待(汉时杀耕牛是犯法的)。羌人很实诚,被董卓感动的不行不行的,走的时候“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又加上董卓“膂力过人,双带两硭,左右驰射”,所以“为羌胡所畏”。后来董卓的部曲有很多就是羌胡,他上的表里曾说“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

羌氐族人个别的战斗虽强,但面对聚集力更强的汉族,却常常被蒙骗和利用,贾诩年轻时曾与很多行路人被叛氐劫持,贾诩骗他们说“我是段太尉的外孙,别急着埋我(大概这帮氐人要拿这些手无寸铁的汉人报复),我家里肯定会出重金赎我的。”段太尉就是段锴,此人任护羌校尉时以残屠羌胡闻名边关,曾经有一战就屠杀掉近两万人。这帮氐人很是害怕,就把贾诩放走了。而其余的那些汉人却都被杀死。

这样的氐羌在恩威并施的汉人将领下被驱使征战,很有点黑社会打手的性质。(窃以为)这才是刘备和诸葛亮先后对马超和姜维器重的原因,只有土生土长在凉州的将领才会了解貌似强大的羌人易被利用的本性,而羌人“以力为雄,以战死为吉利,堪耐寒苦,性坚强勇猛”的特点更使得魏蜀对其另眼相看。

今天又在网上仔细搜索,发现最早提出姜维是羌族的是顾颉刚(1893~1980),此人系老牌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开创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但是,我并没有找到他关于姜维羌族出身的具体理论,大概是那篇《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里面提到:

大峪坪村发现的三处洞穴和设计谨严的地下甬道,为古代战略防御工事;火葬骨灰塔是依当地羌人习俗将大量英勇牺牲的将士一次性火葬后建起的.这些阵亡将士很可能是当

地羌人兵丁,筑塔祭祀是自古以来藏族"塔葬"习俗相延形成的.根据发现的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和蜀汉"直百五铢"方孔铜币,铜圈可以断定为姜维部众在该地活动时的遗物.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姜维总结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后.采取"迂迥"战术,绕道经由白龙江,洮河流域出击魏军.因地处陇南和甘南高山深峡地带,军粮运输维艰.经强川口长途奔袭陇西郡,多

经深山密林和不毛旷野,人烟稀少,补给困难,故产生就地屯田种麦,以图后举的想法.

2.姜维远离成都,征战经年,战功无著,且又得罪宦官黄皓,虽有"自强"之慨,而无力面对强大的魏军.他广筑城堡,斩崖凿洞,消极防御,最终难免覆灭.

这些内容是姜维驱使羌族征战的资料,但还不足以说明姜维的氐羌出身(或者是我还没有找到)。在出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之前,我保留我的看法,姜维是汉人。对于其他从习俗,个人经历,师从郑学,这些证明就不累叙了,大家自己判断吧。

二,雍凉地区

小介,传说中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到了周朝成王时,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分天下为九州,其中“正西曰雍州”。到了秦始皇,天下被分为三十六郡。到了汉朝,郡县被细分扩充数目,周时的各州被恢复也有所增添。汉改周时雍州为凉州,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此地在西,太“凉”了。

按《后汉书,郡国志》东汉有司隶,豫州,冀州,?贾荩?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共十三个州。但实际上,大家会发现后来会冒出来一个雍州,比如后来的老兵油子雍州刺史郭淮。《后汉书孝献帝》载是献帝兴平元年194六月“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注一),没有说为什么原因,当时是李?喙?汜在长安把权,或与其有关?(李是北地人,郭是张掖人之前都属凉州,分雍州后,前者属雍,后者属凉)。但在房玄龄的《晋书》中则说献帝时因为凉州战乱不断,河西五郡(指黄河西边的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五郡)距离太远,所以就从凉州分了出去,凉州剩下的郡改名叫雍州,后来又和关右地区合称雍州。

按,建安九年204,曹操攻下邺城(曹领冀州牧)时,就有人向他建议恢复古九州制,这样冀州领地扩大可以号令天下。荀??反对说,现在割据的势力太多,扩大冀州反而不妥,等天下略定再议古制也不晚,当时曹操就同意了。过了九年《三国志武帝纪》载在建安十八213年春正月,“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既古制的扬、荆、豫、青、?肌⒂骸⒂摹⒓健⒉⒕胖荨5?我发现,这之后仍然有被削掉的徐州、凉州刺史(因为益州和交州都属蜀吴)。按照九年前荀??的说法,这时(此时三足已成)改的九州好像是为了给曹操的正牌身份作前奏的,四个月后,曹操就当了魏公。

综合资料,按照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

雍州包括九郡,京兆,冯翊,扶风(原属司隶州,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辅地区),新平(兴平元年194十二月分安定、扶风部分为新平郡),广魏(此郡不见于后汉书郡国志,也找不到创建时间),安定,天水,南安,陇西。治所在京兆长安,魏对蜀征战的前沿指挥部。(有意思的是姜维出生时,天水已属雍州,但蜀汉这帮人好像不太认这个理,诸葛亮称姜维“凉州上士”,蒋琬和费掉提议让姜维任“凉州刺史”,早先的“凉州刺史”是魏延,还有马超领凉州牧)

司隶州辖五郡,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东汉时的司隶州老四郡)加上平阳郡(魏曹芳在247年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这一年姜维第一次北伐)。治所在河南洛阳,220曹丕代汉就定都洛阳,改雒为洛(按德性说,汉属火德,火忌水,所以“洛”去“水”而加“佳”。而魏按次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洛阳就成为后来魏对蜀征战的大本营司令部。

凉州有七郡,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海郡故属张掖,献帝兴平二195年,武威太守张雅请置),西平(后汉书郡国志不见此郡,也不见创建时间,晋书说此郡建于曹操时期),治所在武威姑臧。因为后来魏蜀征战几乎不涉及凉州(姜维有次打到西平,后面详解),所以此凉州可以不顾,后来魏方面的凉州刺史主要是以防范羌胡为主要任务。

东汉的凉州(大概也是蜀汉君臣心目中的凉州,215年刘备跟孙权拖荆州时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先主所说的凉州应是东汉的凉州)辖郡、国总计十二,汉阳(*下注),陇西,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

(*注上汉阳郡就是天水郡,西汉武帝建郡时就叫天水,后汉书作永元十七年105更名汉阳,扯远一句永元是东汉和帝的年号,怪异的是永元年号只用了十六年,何来十七?!我是糊涂了,大家只要知道汉阳郡就是天水郡就是了,在《三国志武帝纪》里“建安十八年...马超在汉阳”这个汉阳就是天水)

好了,希望大家能从纷乱的叙述中理出头绪,能看到这里的我都很佩服,呵呵:p(因为光阐述姜维的民族及地理问题就耗了我数日)

还看不明白的,就看我附上的谭其骧的地图,后面很多地方还要用到此图。

第一次出现的雍州刺史是《后汉书》载建安十一年206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雍州刺史邯郸商(*注一)。

魏对雍州很重视,魏后的第一任雍州刺史就是张既,后来依次为郭淮,陈泰,王经,诸葛绪。除了张既,后几任全在和姜维打交道,每个人都可以写个评传。

1,上文提到的魏后指魏的建国,不是曹丕以魏代汉的时间。正确时间是建安十八213年五月,曹操受封魏公,魏国建。献帝颁的诏书里说,“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从此后,曹操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办公班子,比如钟繇就是魏的相国。在魏志里,很多地方都提到某人“自魏建国”如何如何,指的就是这个时间。

2,关于张既,此人是曹魏关中政策主要策划人和执行者,一两句说不完。仅他向曹操建议迁汉中数万户(另外杜袭在曹操灭掉张鲁后负责迁徙汉中到洛阳和邺城两地另计八万多人)充实长安及三辅的建议,就抽掉了在张鲁时代还相当富裕的汉中地区的脊梁骨,虽然后来刘备攻下汉中,等到诸葛亮北伐,汉中即拿不出粮也抽不出兵,原先汉中的户口都跑到长安的前线指挥部给魏国效力去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凉州四郡都有人(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L演)兴兵造、反,互相之间也争斗不止,还遣质子向曹操求援。曹操被搞的哭笑不得(你们造、反内抗还找我帮忙?),他向张既询问,张既回答说,“现在以蜀地为主要目标,凉州这帮人就让他们窝里斗好了。”张既的话基本就是曹魏的凉州政策,此地民族成分复杂,戎民好斗,也没有什么军事和经济价值,在蜀吴没有被解决前,魏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凉州。甚至这一年取消了凉州的建制(之前的凉州刺史韦康在213年被马超杀死)“是时不置凉州,自三辅拒西域,皆属雍州”,直到曹丕上台220,才又开始置凉州,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结果邹岐被凉州土豪拒之门外。曹丕发愁道,“难道只能靠张既才能安抚凉州吗?”于是转张既为凉州刺史,这之后历任凉州刺史都是在与凉州土豪和羌胡战斗,几乎没有参与魏蜀之间征战(灭蜀时有金城太守杨欣的一支部队)。

张既后历任凉州刺史依次为温恢,孟建(就是诸葛亮年轻时交游的孟公威),徐邈,王浑。凉州刺史皆持节领护羌校尉。

*注一:

这里又要扯远,张猛是前文提到与羌作战的张奂的小儿子。《典略》(*注二)载此人在建安初年曾提议“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上书求别置州”,不知道这里所指的河西四郡是哪几个?“上书求别置州”这里的求置别州跟前面新置雍州(194)时间差了两三年(建安从196年开始),又没有下文。是否为同一事?疑点之一。

下诏(典略没有标明下诏时间)任邯郸商为雍州刺史,又因为武威太守空缺,所以任张猛为武威太守。又说两人同时西行(上任),道路上两人互相又吵又骂(毫无理由就是互相看不起),等到了地方(典略没说到哪,但是以太守必到驻地的原则应该是武威),两人终于互起杀机,最后邯郸商被张猛所杀。这里就有很大的问题了,因为邯郸商是雍州刺史,武威却是凉州地盘,这说不通啊!疑点之二。

时间,虽然张猛是在建安初年(196后)提的建议,张、邯郸赴任却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因为后来邯郸商被杀典略说已经是建安十四年(209)了(从典略记载两人结怨及凶杀的过程排除花十年杀人的可能性)。但《典略》的记载和《后汉书》“建安十一206年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雍州刺史邯郸商”居然差了三年!疑点之三。

枉自猜疑

疑点一,(参照上文中雍州、凉州、东汉凉州属郡)结合《晋书》所说的河西五郡,包括张掖、酒泉、敦煌、金城、武威。张猛说“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武威是凉州治所,按晋书说法剩下就是其余四郡了。但从地图上看黄河以西除有以上五郡,还有另两郡,之一西海建于195,之二西平建于曹操时期记载最早出现在214。张猛建安初(196后)提议,因“去治远”,看地图符合条件的就是张掖、酒泉、敦煌和西海。这次“求置别州”和后汉书所说的“分...为雍州”应该不是一回事。

疑点二,

(*注三),看过注后再转回来看这一点,大家明白了雍州刺史邯郸商当时(209年之前)的职责还是以巡查为主,也没有到驻地的说法。我认为呢,要不就是大家(后汉书和魏略)都记错了,邯郸商不是雍州刺史而是凉州刺史,所以到本州的属地晃悠还很正常,但这个假设好像不太可能。另外的可能就是,朝廷考虑了张猛的提议“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上书求别置州”,张猛的意思是“张掖、酒泉、敦煌和西海”这四郡不要管了,而把凉州剩下的“金城、武威、可能还有西平”像当年的“陇西,天水”一样也分到雍州里来。所以雍州刺史邯郸商是来武威了解情况,看张猛的提议行不行。结果两人不合,反而因此仇杀把分城的事就耽搁下来了。这么解释窃以为还可以说得通雍州刺史到凉州地盘。

疑点三,

时间,这只能是有一方是错的。《后汉书》载“建安十一206年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雍州刺史邯郸商”是孤证一条,没有别的时间延续或证明。《三国志庞渝传》魏书18,就有庞渝反抗张猛的事。注引魏略的时间顺序,建安十四年209张猛杀邯郸商。至十五210年,韩遂讨猛,猛发兵东拒反而被官民反攻,最后自焚而死。魏略在别处曾说道《三国志张既传》魏卷15注引时有句“会遂西讨张猛,留行守旧营,而马超等结 反 谋,举遂为都督。及遂还”这次是指马超等人在建安十六211年春,西凉军阀战潼关那次。所以,《魏略》的时间有前有后,显得更可信一些。

*注二

《典略》和《魏略》都是魏郎中鱼豢写的,有的学者认为其实是一本书。在马植杰的《三国史》里专门有一小节写鱼豢,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找一找,我就概括一下。鱼豢是京兆人,生活在三国后期,入晋以后还活了十六年,但不曾仕晋,被认为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魏略》是鱼豢私下里写的,记事截止于魏三少帝,《魏略》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列传标目,跟其他史书也有不同,比如有《清介》、《纯固》、《勇侠》、《知足》、《游说》、《佞幸》等传。而且鱼豢是关中人,所以对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魏略中就有《西戎传》。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

*注三

这里要解释一下刺史:汉虽然恢复了州,但并没有州级长官,沿袭秦制由郡县级太守负责地方政务。照后汉书的解释,东汉的刺史自汉武帝时就有,到了成帝时改为州牧,到刘秀时又改回来。刺史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监察官,监察诸侯王,郡太守和地方豪强。每州各有一个,八月巡行州属郡国,到年底再回京向皇帝报告。秩六百石,比郡太守秩二千石还低了两级,但因为直接接触皇帝。到了东汉末年,刺史的权力逐渐增大,陈寿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早已不是当初监察的职责了。有人说,刘焉的提议让刺史都变成了州牧。实际上刘焉是提议说刺史级别太小威严不重,应“清选重臣”为牧伯,暗示朝廷应该选他那样的去地方作威作福。正好当时连着好几个刺史都被郡级官属杀死,就同意了刘焉的提议。在灵帝中平五年188,改刺史为州牧。大家熟知的各地军阀基本都是州牧出身,刘焉,袁绍,陶谦,刘表,袁术,曹操等等,但随着这些割据的军阀被逐渐兼并成三条腿后,州牧成为了虚职渐渐消失,刺史又被重新起用(这里以魏为讨论对象,后同)。职责仍是以监察为主(曹丕代汉后,豫州刺史是贾逵,他就按照刺史本职监察犯法的官吏并奏免,曹丕夸奖说,“逵真刺史矣!”还号召天下都向贾逵学习),但也负责军事,尤其是与吴蜀及北方边界各州刺史。中央需要州郡级别的长官来进行有效率的调配,也是无奈之举吧。

还有一点,就是刺史的驻扎地和州郡的治所并不在同一地。拿东汉时的凉州(未分雍州前)举例,此时凉州治所在武威郡姑臧县,但刺史治所却在天水郡陇县。但话说回来,没有州级长官,哪来的州级治所呢?现在我所见到的州治所都是后人的材料,在《后汉书》中并无州治所,现在看到的都是州牧时的治所。到了后来,带有军事性质的刺史更是随意,所以大家看材料时要注意。

给看到这里的同学鼓掌热烈欢迎,总算把姜维出生地凉州背景说了个大概。结果还产生了无数的疑问,但也正好说明了凉雍地区的混乱和复杂。

让大家对诸葛北伐和姜维北伐有了一点别的认识。

凉州

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7.jpg

雍州

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6.jpg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第一次在河里发贴

主要想向这里的高人请教,今天时间不多明日回复

家园 请问是原创吗?

如果是的话,请加上“原创”字样。

家园 是的
家园 你可以直接插图的

方法: 在你发表文章或者修改文章的时候,左边有个图片选项,点击以后,在[IMGA][/IMGA]之间插入你的照片连接(http://....jpg)就可以了.

另外,你可以在文章标题前加上分类词,如原创或者文摘,就是你文章标题前(或上方)的选项.

家园 哈哈,新浪三国的陈兄!欢迎欢迎!

多发好文!

家园 能再写吗?多写一些姜维的文章;您是深不见底啊.

您看我的ID就知道我有多喜欢姜维了,希望能读到更多的关于凉州上士的文章.

鲜花!

家园 【原创】姜维传 归蜀前的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人。生于202年(建安七年),卒于264年(魏元帝咸熙元年,吴末帝元兴元年)。

虽然没有什么材料证明姜维就是羌族,但姜姓的确是天水的大族,《魏略,薛夏传》(*注二)中载“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

姜维出生在建安七年202,这个时候的凉州雍州地区大小军阀割据,为首的就是韩遂和马腾,关于这两个人的事,可以参考我的老帖子《马超传》。这年五月袁绍病死,九月郭援,与高干匈奴南单于共攻河东,马腾配合钟繇一直在三辅一带作战。直到建安十三年(208),马腾被征召至邺城,韩遂马超留守。建安十六年(211),韩遂马超等十多个凉州军阀在潼关被曹操击败,个个军阀要么被杀,要么投降。马超于建安十九年(214)投靠刘备,再也没有回到过陇西,韩遂死于建安二十年(215)。整个雍州终于名至实归的纳入曹操的掌控之下。这一年(215)姜维14岁。

《三国志》载姜维的父亲姜?自?经为郡功曹(汉代的州、郡、县、等各级地方官府,均设置有功曹,由掾、史等负责。职司选举,兼参诸曹事务。官秩虽然卑微,仅为百石属吏,但因其为郡太守亲自辟除,故权力较重),在姜维年幼时和反叛的羌戎作战中殉职。因此“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其实姜?资俏墓伲?他是因为“身卫郡将”才战死的。一个文官去给郡将做挡箭牌?很纳闷,而且从文意上判断“赐维官”还不是姜?赘账谰头⑸?的事,因为“(维)少孤,与母居......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我理解是姜维成年后在郡上做“上计掾”(上计掾:负责上计工作的郡属吏,类似会计师的职务。依汉制,各郡国每年要派属吏将计簿(会计的簿籍)送报中央政府,称作上计),又被州府辟为“从事”(从事:汉州牧刺史的佐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督军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这时算起来姜维的父亲曾经光荣殉职,所以申报上边,得以“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就是这个“官中郎”还有些问题。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中郎是宿卫天子的近侍官,就是说这是在京城的官。可是姜维却远在西凉呢!翻遍整部《三国志,魏书》记载做过中郎的只有栈潜、邓矧、周宣、钟会、郭??和姜维六人而已。头个是小人物,邓矧虽名列“八达”却是空谈的家伙,周宣是个专门解梦的占卜师,以中郎为太史的属官,钟会曾经以中郎给司马昭管记室事。这四个人都是供职在中央,唯独郭??和姜维一样。这个郭??后面还要提到,他就是那个刺杀费掉的西平降将,在魏的官方文件里也是地方上的中郎。后面再慢慢提他。姜维的“中郎”是赐的,即非征也非辟,就是“上”所赐,在曹魏时代,能够有“赐”的权力一般是指献帝,更多的其实是曹操代赐,只不过没有写明罢了。这个中郎就是个安慰奖了,这样的奖项姜维在魏志里是独一个,(跟郭??的中郎官衔都有说不透的怪异)虽然是文职,但姜维却是“参军事”。

《三国志》还记载姜维好郑氏学。郑氏就是东汉末的大儒郑玄(127~200),郑玄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但他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说经学就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就是捉摸儒家的列位子们到底说的都是啥意思。从姜维后期的作为来看,他好像一点都不好郑学,相对同时期一样带兵的杜预(222-284,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王基(?261,师郑学,著《时要论》)等人根本没法比,连钟会也比他更善经学。唯一解释的就是姜维接触郑学,培养了他的儒家正统观念,即蜀汉为正统,曹魏乃是篡汉。这是很多文章里对姜维思想正统的一个推论,应该是后来姜维始终坚持站在蜀汉一边的一个原因。我认为很有些牵强,王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王基据持(郑)玄义与当时经学家王肃争论,可自己在曹氏和司马氏之间左右摇摆,最后投靠司马氏连灭毋丘??、文?J、诸葛诞。扯远了,我的意思是像这几个当时又带兵,经学底子又好的都没敢说“好郑学”,陈寿怎么就敢把这个头衔套给姜维呢?(最后陈寿评姜维又说“粗通文武”)

说归说,姜维到底有没有学问呢?景耀四年261春,刘禅要给死去三十多年的赵云一个谥号,《云别传》载当时大将军姜维与群臣讨论,认为赵云劳苦功高,“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可追谥为顺平,还解释说“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我看到的谥法却是“慈和遍服曰顺,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网上有个帖子“从谥号谈一下三国蜀国五虎”叙述得很详细。给刘禅的解释应该是群臣讨论的结果,先撇开到底给赵云的谥号对不对的问题,这个谥法的确有错,解释里说“克定祸乱曰平”,但按谥法,克定祸乱曰“武”啊!姜维号称好郑学,那就是死揣摩古籍的学问,他连这个错都没发现?还是蜀汉这帮群臣都傻了?怪不得三年后蜀就被灭了,这帮人是怎么糊弄怎么来,叹!(再扯一句,要不就是《云别传》的问题,就算了,无力找了)

《傅子》上说:“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布衣之业。”(傅子是晋人傅玄所著,按《晋书》的说法他的《傅子》还比较可信。他老爸傅?指?过马腾,后来归了曹操,可参考《马超传》)就是说姜维根本不想像平头老百姓那样务农,为人好立功名。但是傅玄“阴养死士”的说法有些过头,后来姜维被太守质疑,反出天水,根本不见“死士”效力,可见是个孤证。只能说是傅玄听说的,因为是“阴养死士”肯定是偷偷的,不公开,而且后来并没有什么姜维死士的事迹,那傅玄怎么会知道呢?这句话按现在的意思来讲就是“姜维这个人功利心太强,根本不想当老百姓,听说还养着一帮死党。”

被大家议论的烈士后代姜维平静的度过了27个春秋,这些年里三足鼎立之势虽然形成,但每条腿的粗细却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姜维14岁215,曹操取得汉中,三条腿之外的最后一个势力张鲁灭亡;18岁219,刘备赶走曹操,自命汉中王,关羽在荆州被魏吴联手击杀;19岁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汉,吴向魏称臣;20岁221,刘备称帝,张飞死,蜀伐吴,魏作壁上观;21岁222,陆逊大破蜀军,孙权称吴王,魏趁火打劫败退;22岁223,刘备死,43岁的诸葛亮开始辅政,蜀吴复盟;24岁225,45岁的诸葛亮平定南中,曹丕再一次被吴军阻隔在江北;25岁226,曹丕死,曹睿继位,孙权征江夏败还,46岁的诸葛亮悄然治戎讲武;26岁227,47岁的诸葛亮上出师表,驻军汉中,就在年底孟达迫不及待据新城反;27岁228,正月里孟达被50岁的司马懿迅速击败,48岁的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整个魏国朝野惧震。

这个时期的姜维没有留下任何事迹,诸葛亮27岁出仕前还风花雪月了一阵,结交了很多挚友,包括死去的庞统。姜维身周围的梁绪、尹赏、梁虔虽然后来都在蜀中位列高官,却怎么看都不像好为梁父吟的对手。不知道“好立功名”的姜维是怎么看待外面风云变化的世界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呵呵,太客气了
家园 谢啦,以后就知道了
家园 嘿嘿,其实还是首发新浪的,但是那边实在是太慢了
家园 这回过瘾了,前段就精彩纷呈,

感谢!

也来一俗套,

顶!

是的
家园 原创啊!赞一个先!忽然想到所谓历史局限性

记得中学的历史课本上,但凡讲到某个历史

名人,最后总少不了加上一句“有历史局限性”。

对此我深以为不然。评价一个人只能把他放在

他所在的时代去看,而不能用现代的意识形态标准

去衡量,何况现在的标准本身就有其历史局限性(呵呵,

有点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乐)。

家园 【原创】姜维传 诸葛亮北伐时的姜维

诸葛亮北伐时的姜维

227年三月诸葛亮进军汉中前,就向刘禅上出师表表明决心,结果北伐的事情好象人尽皆知。

头年才继位的曹睿在洛阳也是听说了的,朝中很多人的意见是主动攻打汉中,曹睿也很想御驾亲征。《三国志孙资传》魏卷14注引《资别传》载曹睿问孙资的意见,孙资数落起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和救援夏侯渊时的困难,说,“南郑(汉中郡治所)就像一座天牢,中斜谷道简直就是五百里的石洞!(*注四)要是想讨伐诸葛亮起码要十五六万人,再加上东边防线,不知道要征召多少人力,耗费多少物资。我听说进攻与防守,所需人力物力要相差三倍。所以现在最好的战略就是分派大将镇守险要,将士安睡,百姓无事。几年以后,中原力量自然增强而吴蜀两国必然衰败。”(*注五)当时钟毓(锺繇之子,钟会之兄)也上疏和孙资的意思相同,曹睿就放弃了主动征伐的念头。

但是曹魏方面并没有立即向雍州方面增兵,还是以防吴为主,在六月里227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驻镇宛城。年底司马懿接到申仪密报孟达要据新城反魏投蜀,稳住孟达的司马懿八天赶完一千二百里路(宛与新城间),228正月里司马懿用十六天就破城将孟达剿灭。随后,司马懿回到洛阳,曹睿问他,“现在要讨伐蜀吴的话,先选谁呢?”司马懿说了一套水路并进伐吴的想法,曹睿又把他派回宛城准备去了。

就在曹魏将诸葛北伐之事遗忘的时候,诸葛亮放弃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划(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安西将军夏侯??是个公子哥,也可以看出曹魏对蜀汉防线的轻视),决定稳扎稳打,出相对平坦的祁山进军陇右。在228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据箕谷(*注四地图上没有标此地,但有斜谷,箕谷是支道),摆出攻取噤县的姿态。自己则亲率大军攻祁山(靠近天水郡西县)。诸葛亮统帅的军队大概有七万左右,雍州西部各郡骤闻蜀汉大军压境,乱作一团,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一齐叛魏应亮,派人向诸葛亮联系。应该说,诸葛亮做的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他自己的军队就达七万(是不少的数目,十年后238司马懿带四万兵讨伐辽东,魏臣还认为太多),又和赵云的疑军作出多路出兵的姿态。魏方面的材料都说因为刘备死后,认为蜀汉没有人能够再统兵,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栖於山岩”的大量蜀汉军队,雍州西部各郡吏民的惊恐可想而知。天水南安就挨着祁山,但安定却远在北部,与天水还隔着广魏郡,也派人向诸葛亮联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提到我们的主角姜维了。

《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出祁山时,天水太守正带着一帮属官在各县巡视,突然听到蜀军将至,各县响应,就怀疑手下姜维这帮属官也想投靠诸葛,半夜里自己悄悄的往上??(在天水东,靠近广魏郡,时广魏未降)跑了。等到姜维这帮人发现,糊里糊涂追着太守赶往上??的时候,城门却紧闭不开。这帮人只好返身回冀城(天水治所),却也是闭门羹。这时诸葛大军已经在陇西各郡散开了,前锋马谡防卫街亭(在广魏郡境东,靠近扶风郡),诸葛自己进攻未降的陇西郡。姜维等人只好投奔蜀汉。

《魏略》上则是另一说法,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带着属官跟着雍州刺史郭淮巡视到洛门(在天水郡境西,靠近南安),听到蜀军到祁山。郭淮说,“诸葛没安好心”就想回上??,马遵也想跟着去。姜维等人就说,“您是太守,得回治所冀城。”马遵说,“现在回去,恐怕就成叛贼(大概他认为冀城已降)了。”姜维与另一人也不知道马遵说得对不对,但想着家眷还在冀城,于是两人返回冀城。回到家,冀城的吏民都想投降,就推举姜维二人去见蜀军。诸葛亮见到两人很高兴,但还没等到去接冀城家眷,马谡就从街亭败退。诸葛大军于是带着姜维撤退了。《魏略》还说,冀城被魏收复,认为姜维的降蜀并非本意,所以没有为难姜维的家眷,甚至还为姜维保留其官职等他回来。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郭冲四事上则说“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

这三种姜维归蜀的说法,大体上还是《三国志》本传属实。

《魏略》的记载有很多疑点,首先当诸葛亮出祁山时,郭淮还没有离蜀军那么近。之前郭淮在安定一带讨抚羌戎,后来作为张嗔督下配合张嗔攻街亭,郭淮则攻高翔营寨(《三国志郭淮传》载郭淮攻驻列柳城的高翔,我却一直没找到列柳城在何位置,但魏略载曹睿后来下的诏书里提到“马谡、高祥,望旗奔败”可见高翔[魏略作祥,淮传作详]在马谡附近)。这时郭淮在上??不大可能。

其次,《魏略》里说只有姜维两人降蜀,冀城里的人还没来得及走。但有天水郡属梁绪、尹赏、梁虔等人随姜维降蜀后来还位至高官。

最后,魏国还能为姜维保留官职的说法也有些一厢情愿。

至于郭冲,这家伙更是早年的小说家了。诸葛亮出祁山,陇西根本未降。在他笔下,姜维也成了俘虏,可以说是罗贯中的祖师爷了。就是郭冲生搬硬造将驻守宛城的司马懿搬来和诸葛亮唱了一出空城计。他写的那几事,当不得真的。

在《孙盛杂记》(*注六)里记载:姜维跟随诸葛亮与母失散,后来收到母书,“令求当归”,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有的说法说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意思是姜维不至于对母亲不孝。但我觉得这样的推论都是想当然尔,因为“粗知学术”就推出“不出此言”?我倒觉得这句话很能解释姜维留在蜀汉的原因,“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姜维在蜀受到比较高的待遇,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不会回去了。后来陈寿给姜维作传,他的早期生涯和归蜀汉都带有很多疑点,正说明姜维对此事讳默难言。姜维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回信其母,更像是对蜀汉方面表达个人志向。

回过头来再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这里不展开诸葛的战略战术问题。诸葛亮到达祁山,形势有好有坏,有三郡投降。但是陇西郡太守游楚(此人甚是传奇哎又想扯远)却坚守治所襄武。《三国志张既传》注引《三辅决录注》载,游楚曾对蜀军说,“你们若能断陇道一月,阻隔东来援军,陇西自然挺不到那时候。如果不能,那时就是你们吃亏了。”陇西还未攻下,曹睿就分派诸军进军了。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在噤城防备赵云邓芝,右将军张嗔率步骑五万攻击马谡,曹睿也亲自坐镇长安前线指挥部。马谡兵败的消息传来,也带来了曹魏方面的消息,诸葛亮只好退军,临走时带走西县(西县离祁山最近,也可看出蜀军真正能控制的也就祁山附近了)千户回汉中。

姜维跟随诸葛亮回到汉中,被辟为丞相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仓曹掾是诸葛亮身边主管仓谷之事的属官,奉义将军是杂号将军,诸葛亮对这前魏国烈士的儿子很器重,他给留守成都的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介绍姜维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真是凉州上士。”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为人勇敢大胆,通明义理,深解兵法。而且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传授给他军事知识,然後就带他进宫觐见皇帝。”这年的姜维27岁,不知道他跟诸葛亮怎么介绍自己的,这位蜀汉丞相居然给他下了这么高的评语,并隐然将他看作传人,介绍给蜀汉重臣及刘禅。随后,姜维迁中监军,征西将军。(*注七)

诸葛亮在世的日子里,姜维一直跟在他的周围。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德,和蜀汉连年的北伐,姜维都看在眼里。

姜维27岁228年,48岁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兵退汉中,诸葛亮上表自贬为右将军,马谡下狱死。秋天,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被吴大都督陆逊大破于石亭。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围陈仓(属扶风郡),却受阻于早受曹真嘱托准备的郝昭达二十多天。最后在张嗔的援军到达之前,诸葛亮因粮尽退兵,第二次北伐失败,后退时诸葛亮率军击杀了追来的王双。

28岁229年,春天,49岁的诸葛亮派陈式攻武都、阴平(都属益州,靠近魏雍州边界),自己则挺进至建威(在天水郡与武都郡边界,今甘肃西和县西),本欲攻打陈式的雍州刺史郭淮退兵。武都、阴平两郡复归蜀汉。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巩固了益州北部的蜀汉疆界,复丞相职。为巩固汉中防务,诸葛亮于冬天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今陕西勉县),筑乐城于城固(今陕西城固县)。这年四月,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六月,蜀吴两国达成协议互相承认,并约定共分天下。这一年赵云病逝。

29岁230年,秋七月,曹睿听从大司马曹真的意见,分兵三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嗔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注四),共攻汉中。50岁的诸葛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军于城固赤阪(今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南)等待魏国的大军,结果老天连降大雨三十多天,栈道断绝,魏蜀两军没见着面。九月,曹睿诏曹真等班师。诸葛亮分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今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等地),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厍(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算作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

30岁231年,二月,51岁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祁山,用木牛运粮。魏方面则由53岁的司马懿代替养病的曹真进驻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这是司马宣王和忠武侯的第一次交手。三月,曹真病死。诸葛亮在前期连战连胜,司马懿转入防守。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在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设伏击杀了奉司马懿命令追击的张嗔。八月,诸葛亮上表罢免都护李严(因秋夏之际,值天霖雨李严运粮不继,派属下说粮尽劝诸葛亮退兵。等到诸葛亮退兵,李严却上疏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想要推卸自己运粮不继的责任)为平民,徙梓潼郡。

31岁232年,52岁的诸葛亮开始休士劝农,制造流马木牛,教兵讲武。魏吴两国这一年的事迹都相对平和。

32岁233年,53岁的诸葛亮督使诸军运米,集结于斜谷口,并驻于斜谷。这年蜀南方有豪帅反叛,马忠代替张翼任?蚪刀级狡蕉ㄅ崖摇>旁拢?安定的匈奴反叛,司马懿遣胡遵等追讨,破降。

33岁234年,54岁的诸葛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最后一次北伐,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诸葛亮走出斜谷驻扎五丈原,却没想到自己再也没能回去。56岁的司马懿在渭水之南,背水为垒与诸葛亮对峙。

司马懿面对准备两年的诸葛亮,打好了避不交锋以待其粮尽自退的主意。诸葛亮一方面派士兵屯田做长久打算,一方面想尽办法要与司马懿决战,甚至给司马懿送巾帼妇人之服想激怒他出战。恰在这时,曹睿派辛毗持节禁止魏将出战。《汉晋春秋》载,姜维听说辛毗到了前线,对诸葛亮说,“现在辛毗持节传达曹睿的命令,司马懿更不会出战了。”诸葛亮何尝不知,叹道,“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辛毗来是为了制止司马懿手下的。否则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又何苦千里而请战?”就这样僵持了百多天,诸葛亮知道自己已然耗尽了生命,就秘密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掉、护军姜维商量死后退军的事宜。八月,54岁的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密不发丧,悄悄撤军。当地老百姓告知司马懿,司马懿起兵追赶。《汉晋春秋》说姜维令杨仪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这里多少有些抬高姜维的地位,杨仪这时已俨然以丞相继承人身份自居,又怎会听姜维令?《晋书》的记载类似,但没有“姜维令”。

不管如何,魏军没有过分追击。姜维同尚存隐患的蜀军向成都方向撤去。

*注四

摘引张大可《三国史》中叙述的汉中入关中的地形(可参看谭其骧的三国地图,雍州):

从汉中北入关中二跨越秦岭主要有三条谷道,由西向东为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东道子午道最险远,有六百六十里的高山险谷。这条通道南段叫午谷,北段叫子谷。子谷谷口在长安之南,所以子午道虽然险远,但可出其不意直插长安。

中道傥骆道最近,谷长四百二十里。蜀军出中道可陈兵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

西道褒斜道较为宽坦,有四百七十里的山谷。南段叫褒谷,上起褒城,在汉中郡治南郑北面。北段叫斜谷,谷口在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下褒斜道中段有一条西出折而向北的支道叫箕谷,往北经散关即达陈仓。蜀军出褒斜道,前据雍噤可屏断陇右。

从总的地理形势来看,关中有八百里秦川。陈仓在川原之西,长安在川原之东。东西距离五百余里,回旋余地大;而汉中只是一个狭小的盆地,三条通道如车辐之聚于车毂。因此,由北向南攻可诸道并出,居高临下会聚汉中,任何一条通道都无被截断之虞,曹魏的几次攻蜀都是诸道并进。

反之,由汉中北伐三条通道呈辐射状,诸道并进,出谷后因分散在秦川东西川原上,不易集中。而且诸葛亮北伐的东道全线在魏境(按地图,子午谷已在魏荆州魏兴郡境内),因此,诸葛亮北出秦岭只能走中道或西道。

*注五

在魏蜀吴鼎足形势之下,其实许多曹魏的务实派官员都强调首先要恢复民生,征战之事可以长久考虑,不要急于一时。孙资就跟曹睿说,“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桡而避之”,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蜀吴所依靠的天堑山险很难攻取,当前应该做的是“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

王郎早年给曹丕上疏要求抚育民众减省刑法,虽然从是刑法开始,却清晰的表达了曹魏在北方应该做的内容,事实上之后的曹魏和司马也是这么做的:

“只有免除徭役,可以使远方民众归附;优秀的官员可以向天下宣示德行恩泽;田间道路都被修复,四方百姓富裕强盛;治理官司的人善于获得真情,就无冤死之人;壮丁得有土地,则无饥谨之民;穷老者得靠国家生活,则无饥饿;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胎养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则孩者无不育之累;壮而后役,则幼者无离家之思;白发人不必当兵,则老者无顿状之患。医药以疗其疾,宽徭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以赡其乏。十年后,成年女子必定充满街巷,二十年后,能胜任当兵的人必定到处都是了。”

*注六

孙盛是晋人,晋书里载孙盛是太原中都人,10岁时避难渡江。长大以后,以博学闻名,写过医书卜书。《魏氏春秋》、《晋阳秋》都是他写的,晋书称“《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但是《魏氏春秋》已经失传了,《杂记》也是,现在看到的都是裴松之注引的。此处《杂记》,不知前后,不知道这一段记载是因何而说。

*注七

蜀汉的官职更是混乱,此处是载于维本传,《华阳国志,后主传》载,“(建兴)八年230春,丞相亮以参军杨仪为长史,加绥远将军。迁姜维护军,征西将军。”维本传作监军,但实际上姜维在诸葛亮在世时一直任护军(护军:掌武职铨选,并领营兵),而征西将军也有变化,建兴九年231,诸葛亮上表罢免李严,表中姜维却身为征南将军。

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是呀,如果把魏蜀地理位置交换

看魏这帮人怎么冲出汉中。

话说回来,地理不仅有经济制约,还有人才、人口制约,

所谓时势造英雄

可也得说英雄限于时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