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地震烈度 -- 穆都

共:💬9 🌺14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地震烈度

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地面某点造成的影响的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震震级用来表示地震释放出了多少能量,而地震烈度则表示地震释放出的这些能量在某点造成了多大的破坏。举个比较形象的例子,试着把一把黄豆或者绿豆洒在鼓面上,然后在上面敲一下,那么就会看到这样的情形:离敲击点比较近的豆子会剧烈跳动,甚至被直接震飞;而随着距离的增加,豆子跳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地震与此类似,如果把敲鼓所用的力量比做震级,那么鼓面上不同地点的豆子的跳动幅度则相当于该点的烈度。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该地区的地质结构等很多因素有关系。其中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比较好理解,所以,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地质结构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一块完整的岩石和刚体是很类似的,地震波在其中传播时损失会比较少,不过随着岩石逐渐变得细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当它完全变成一堆沙土的时候,地震波几乎就没有办法传播了。但是请注意,这只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简单化的模型,因为和构成板块的岩层相比地表的土层是非常非常薄的,而且这些土层较厚的地方在地震时还会出现土壤液化现象,危害依然是相当严重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于土壤液化致使建筑物沉入地下的情景

地震烈度标准

衡量地震烈度的标准有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三大系列:

1.MMI地震烈度标准(麦加利地震烈度标准),被美国,韩国等国家采用,分为12级。

2.MSK地震烈度标准,被前苏联地区,东欧,印度等国家采用,也分为12级。中国目前使用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也是在这一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3.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日本独有的地震烈度标准,分为10级。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地震烈度标准外,还有被欧洲各国采用的EMS地震烈度标准(也分为12级)。不过,欧洲除了意大利偶尔震一下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无地震国家,所以EMS地震烈度标准影响力很小。

从用途和测试方法上划分,所有的地震烈度标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独自归入实时测试地震烈度标准,其他地震烈度标准全部归入事后测试地震烈度标准

大家如果仔细阅读MMI,MSK或者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规定就会发现,这些标准定义的是地震发生时出现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地点出现了特定现象,那么就根据这些现象所对应的烈度值来决定此地点的地震烈度。所以,这需要专业人员在震后深入震区进行调查才能得到,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震区烈度的全貌,则需要汇总全部调查结果,通常这需要经过相当时间之后才可以办到,因此,严格意义上说,除日本之外其他国家都不可能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公布烈度图,无他,仅仅是技术上不存在这种可能。

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的震度是通过特定的数学变换,计算出来的。虽然,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也定义了各级震度所对应的现象,不过那主要是事后对计算得到的震度进行修正用的。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的震度计算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对NS(南北)方向,EW(东西)方向,UD(垂直)方向的地震波分量进行傅立叶变换,除噪,反向傅立叶变换之后,合成一个矢量值,进而由一系列矢量值合成一个矢量波,最后对得到的全部矢量波进行加权计算,对数变化后得到震度值。

要想对地震烈度进行实时观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超高密度的地震观测网,日本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建有地震仪,强震仪等观测点1万多个,平均不到4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观测点。作为这些观测点的配套设施日本还建有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孤立的观测点没有任何意义,这些观测点的数据必须及时传送回数据中心,最后在数据中心经过高速计算机统计汇总之后,才能及时有效的将烈度信息提供给各个方面。要想建立和维护这样的观测网需要高昂的投资,这个投资高到一般国家根本承受不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于日本敷设了高密度的地震观测网,所以日本气象厅公布的实时震度图,不是连续图,而是如上所示的点阵图

虽然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建立在如此昂贵的硬件基础之上,但它依然称不上完美,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数据不精确,其计算出来的烈度和实际观察烈度依然存在一些误差。需要事后进行调整,不过这主要是学术层面上的不足,作为抗震救灾的判断依据则已经足够了。就如同无论地震的等级是8.4也好,还是8.6也好,都不会对国家救灾方针产生本质影响。

各种地震烈度的定义存在差异,所以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换算,但是总体上说MMI,MSK系列区别较小,他们都分为12级,都是5级以上才会出现实际损失。这些地震烈度标准和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的区别则比较大,要想进行换算最好的方法是比较双方定义的现象,但是由于双方定义的内容有差别,所以并不直观。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峰值加速度进行比较。这样做的优点是比较直观,缺点是很笼统,而且需要附加一定条件,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中国地震烈度表和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之比较

首先介绍震度表示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单位:GAL(伽或者伽尔)。GAL用来表示加速度,不是国际标准单位。1GAL = 1厘米/平方秒,或者说1米/平方秒 = 100GAL。例如:重力加速度 = 9.8米/平方秒 = 980GAL。

中国目前采用的中国地震烈度表1999.11.01开始实施的标准。其中地震烈度5到地震烈度10规定的水平方向峰值加速度如下(单位:GAL):

Ⅴ(22~44)

Ⅵ(45~89)

Ⅶ(90~177)

Ⅷ(178~353)

Ⅸ(354~707)

Ⅹ(708~1414)

日本目前采用的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2009.03.31开始实施的标准。其中震度4到震度7规定的峰值加速度如下(单位:GAL):

4 (40~110)

5弱(110~240)

5强(240~520)

6弱(520~830)

6强(830~1500)

7(1500~)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日本的震度是计算出来的,所以峰值加速度对这个标准而言没有意义。因此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里面不提供峰值加速度这个参照量。本文提供的峰值加速度数值是其他研究机构推算出来的大概的数值范围。

其次,峰值加速度是三维矢量值,和水平峰值加速度比多一个垂直方向的分量,所以峰值加速度的值比水平峰值加速度的要大一点。

从上面的数值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中国的烈度6和日本的震度4近似

中国的烈度7和日本的震度5弱近似或者略低

中国的烈度8和日本的震度5强近似或者略低

中国的烈度9和日本的震度6弱近似或者略低

中国的烈度10和日本的震度6强近似或者略低

中国的烈度11和日本的震度7近似

日本气象厅震度标准在1996年进行过一次大的修订,2009年进行过一次小的修订。1996年的修订将震度5,震度6分开,震度标准由8级扩充到10级,并重新定义了各个级别的内容。最主要的变动发生在强烈度区,原标准的7降为6弱,其上重新定义了6强和7。2009年的修订主要是订正各级震度表述的现象与实际发生的现象之间的误差。

本次日本地震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将汶川地震和日本地震进行比较的文章,这其中绝大多数引用的是1996年前的旧标准,一小部分虽然知道5弱,5强,6弱,6强的存在,但是完全不明白其含义,只是简单的把5和6一分为二,实际引用的还是1996年前的旧标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一篇引用正确的文章。这点让我多少感觉有些意外。

两点感想:

首先,峰值加速度不是衡量地震烈度的好方法,地震波是由大量波长和振幅均不相同的波组成的,其中最大的那个的大小通常不能代表整体的强弱。例如,2008年6月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曾观测到4022GAL的峰值加速度(这是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大的峰值加速度),但该地的震度却只有6强(830~1500)。还有,日本的地震观测网曾多次观测到超过1500GAL的峰值加速度,但其中能够达到震度7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

其次,中国地震烈度表的使用说明中有这样一条:

4.6 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水平向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

正如上面我所说的,峰值通常不能代表整体的强弱,另外一点,是不是还应该考虑时间的因素呢?极端一点,持续一秒钟的地震和持续一分钟的地震造成的破坏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如果把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作为综合评定烈度的参考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作为依据,我个人持疑问态度。

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卷心菜,蚂蚁不爱搬家,草纹,代码ABC,上古神兵,史文恭,
家园 送花!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家园 送花,感谢
家园 烈度不是一个可以精确判定的值

既然需要人去判断,那么判断一定是有差异的。就象跳水比赛中打分的裁判一样,打分不同很正常。

为了降低这些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差异,烈度的判断事实上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比方说,地面有没有喷沙,山体有没有滑坡,房子有没有裂缝,房子是土坯房,还是砖混房,是木结构,还是钢结构。周围的人有什么反应,动物又有什么反应等等。综合这些因素,最后才能得到一个烈度值。

因此即便有豆腐渣的东西存在,也可以根据其他现象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误差一定会存在,但可以尽量降低。

而且烈度的判断有计算机化,自动化的趋势,所以慢慢的越来越精确。

家园 【讨论】我的直觉是,地震烈度应该更接近一个过程量

而峰值加速度是一个状态量。描述地震烈度或许可用“加速度密度”,将状态量转化为过程量。虽然密度并不是过程量,但是,因为地震波及的空间和时间都是独特的、有限的,峰值加速度与面积或时间的比值也应该是独特的、可测量和计算的。这样比值即是加速度密度,具体来说就是加速度的空间密度或在时间轴上的密度。

家园 这个观测网是由日本气象厅负责的吗?

考虑到日本气象厅相当于NOAA,还有日本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程度,日本气象厅的预算看上去并不是很高,我查到的是600亿日元,只相当于50亿人民币。维持这样一个观测网成本很高,但并不是不可承受,而且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的成本。如果在国内要组织这样的一个网络,最大的麻烦是部门的条块分割导致的成本剧增。

感觉上日本的标准思路上更好一些,毕竟等事后再调查哪里受灾最严重,很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家园 绝大部分的观测点都不属于气象厅管辖

属气象厅管辖的观测点连1000个都不到,大部分观测点归防灾科技研究所,国家地理院和国土交通省三家所有。

这里有个属于日本政府的观测设施一览表数字比较具体。但是这里面不包括私立大学,其他非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各地方政府设立的观测点。

通宝推:蚂蚁不爱搬家,
家园 多谢解惑,能否再解释一下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和最终的处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