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卑污、丑恶的质疑”—评中国经营报对陈光标的质疑 -- 俺老孫

共:💬78 🌺554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卑污、丑恶的质疑”—评中国经营报对陈光标的质疑

“卑污、丑恶的质疑”——评《中国经营报》对“中国首善”陈光标的质疑

《中国经营报》某个记者发了一篇文章,质疑陈光标的慈善捐款,口口声声强调“慈善要经得起质疑”、“公众人物做慈善就得接受监督和质疑”。

看了CCTV中对这个某记者的采访,和陈光标委屈的表情,真是气愤难平。

他们怀着龌龊的念头,用肮脏的心灵去揣测,用畸形的眼神去审视,用卑劣的心理去质疑中国的“土慈善家”,其丑恶的目的未必不是有意要打击和摧毁中国人善良和道德——面对“虚伪”的“裸捐”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怎么不见他们站出来加以质疑呢?无非是要表明中国的慈善不正规,没有西方的透明和公开,所以对中国式的慈善一定要泼脏、搞臭——正如陈光标所说的:毁掉一个陈光标不可怕,怕的是伤了更多做慈善的人的心——某些人就是一面批判中国人道德堕落一面在诋毁中国人的道德。

不知道当08年汶川大地震,陈光标率领一百二十名公司员工,驾驶着六十台大型机械奔灾区救灾时,这些质疑者们在干什么?陈光标每年从自己的企业收入中拿出上亿元的善款捐助给灾民、灾区、贫困者的时候,质疑者又捐出了其个人收入的百分之几?

当今的中国就是存在着这些以质疑为武器的人,对中国社会中一切美好的、善良的、高尚的事物进行质疑成了他们的惟一工作。但他们的质疑丝毫不具有任何的建设性,而只具有破坏性。

一位在大地震中为灾民的婴儿喂奶的女民警,受到上级的表彰和提拨,这样一件好事,却有人立刻跳出来“质疑”,理由是泊来的所谓“程序正义”;

一场矿难,矿工们在井下的成功自救,救援者的不抛弃不放弃,各级组织的协同合作,终于使一百多名矿工获救,这样一件大好事,地方政府刚有意将其拍成电影,以期对救援者的表彰和总结成功经验,马上就又有人跳进来“质疑”,理由是“消费灾难”,“歌功颂德”;

………………

一直到现在对“中国首善”陈光标的“质疑”,这些充满破坏性的卑劣、丑恶的“质疑”,散发着泊来的酸腐和恶臭,这些质疑者见不得中国人的美好、善良和成功,必欲除之而后快。

关键词(Tags): #道德(说了就走)#社会(说了就走)#时事评论通宝推:哈酷,Wjwu,唵啊吽,风暴,黄花2003,非为,tom,韦红雪,
家园 花了

有些人,有些组织,以唯恐天下不乱的理念,来报道看待事情,这是惯用的手法。

送花赞扬。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这个事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存心找茬

看看《中国经营报》的原始报道就知道了,字字诛心、句句杀人,一点余地都没留。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一个:陈光标是“伪慈善”、陈光标做慈善是“别有用心”、陈光标的企业快要垮了、他的“慈善秀肥皂泡”马上就要破灭……这起风波,可以作为近年来中国媒体圈滥用话语权的典型标本加以收藏。

家园 看《中国经营报》的文章

写的的确不怎么样,有不少含混猜测的地方,并非一篇很好的调查报道。不过这对陈光标来说也不是大问题,只要问心无愧,把一笔笔捐赠款项说清楚,那污蔑反而是添光彩的机会。如果确有吹牛之处,也对陈光标是个教训。

家园 好人不应该老是受伤害,而得不到支持
家园 说清楚哪些是污蔑

岂不是烈火见真金?

家园 会寒了其他人的心,更会寒了心陈光标的心

岂不闻南京彭宇案,令多少人寒心?

家园 问题是这类媒体常用的手段就是大力报道污蔑,低调或不报澄清

类似的例子还少吗,或者说例外几乎没有,污蔑总是大张旗鼓的,澄清和道歉总是轻描淡写的,看到澄清的人永远没有看到污蔑的人多,被污蔑者提出再多有力的证据,只要出口的粗细控制在媒体手里,污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家园 说得是,污蔑总在头版头条,轰轰烈烈

澄清则静悄悄,无声无息。而且脏水泼上身容易,洗净可很难。

家园 无良媒体炒作

为了自己的销量和广告

家园 不敢苟同

我看了质疑的文章。似乎并没有太明显的诛心之论的意思。当然,既然他记者开始做这个调查,做了这个选题,某种倾向性已经不知不觉在那里了。但是从发表的文字来看,这些质疑并不过分。

陈光标这个人,跑到台湾高调慈善,派钱给人。又声称要去新加坡做慈善。又带队跑日本救灾。又说要做世界首善。甚至全家改名来支持环保低碳。事情做过头,就有些妖气了(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家园 就问一个很简单问题

如此字字诛心、刀刀见血的文章,《中国经营报》对其指控的各项,在发表前向陈光标方面核实了么?

为什么《中国经营报》指控的重磅炸弹,CCTV的《东方时空》就能拿得出证据推翻它们呢?

中国的媒体行业走到今天的程度,这种刀笔吏擅长的把戏还新鲜了么?

家园 还记得《南都》那篇“旱区九旬老人下跪”的报道么?

事后,《南方都市报》也好、当事记者也罢,可曾对此说过一句“对不起,我搞错了”?

还记得《中国青年报》那篇“半瓶矿泉水”照片引发的轩然大波么,事后,当事报纸也好、记者也罢,又可曾对此说过一句“对不起,我搞错了”?

还记得“真真假假杨根奎”事件么,到现在为止,始作俑者也好、推波助澜者也罢,媒体人又有谁出面说了一句“这是一个教训,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么?

还记得成都公交车大火案件,《潇湘晨报》那篇“爆料”么,事后,当事报纸和记者又有什么表态么?

还记得王大记者克勤闹得沸沸扬扬的“山西毒疫苗”事件么,事后,王大记者克勤、还有他的报社,又是什么表态?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家园 近两年的媒体“事件”不断啊。

眼球,一些记者的眼睛里只有球。

家园 药案中某商报记者与法律精英做局,某周末记者做调解员的行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