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三日危情”的闲聊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8 🌺17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三日危情”的闲聊

“三日危情”和“肖申克的救赎”不同。

比“肖申克的救赎”向前迈了一步。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知道自己是无辜的。

而在三日危情中,John相信自己的妻子是无辜的。但他无法证明。

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John要求律师为他妻子上诉的时候,律师劝他放弃丈夫的视角,去看案件的证据。

一个人被杀了。从凶案调查的角度来看,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人,首先成为嫌疑人。

而这些嫌疑人中,有一位,当天下午和受害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同时有目击证人看到这名嫌疑人从犯罪现场离开。

这名嫌疑人的身上沾有受害人的血迹。

这名嫌疑人的指纹留在凶器上。

如果一套法律体系依靠这些证据把这名嫌疑人关进监狱,那么这名犯人能脱罪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John非常愤怒,他对律师说,原来你一直不相信我妻子是无辜的

在这个情节中,我们可以注意到,John并没有正面回应律师,律师让他重组证据,他回应的相信

John为什么相信自己的妻子?

三日危情作为一部主流商业影片在讲述一个挑战法律的故事,首先要化解观众对挑战法律这一行为的心理上的质疑。就是说电影必须要给出一个比法律更值得维护的价值。

而这个价值可以视为这部电影的主题。

回到刚才的问题,John为什么相信自己的妻子?从一般逻辑来推断,大概有两个因素,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可以是出于John对妻子的了解。他了解她,所以她不会做这些事。但是如果纯出于理性,从案件的客观证据出发,John很难为他妻子开脱。所以,这里还存在一个感情的因素。就是John爱他的妻子。因为爱,所以John相信他的妻子不会杀人。

爱,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爱,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而电影首先要说服观众的是,这个女人值得去爱吗?在电影开篇的情节中塑造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白人,长相甜美,有稳定的工作,有车有房,嗯,对的,有相亲经验的男士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除了外在条件,影片着力刻画的是John妻子的一项优点,就是家庭观念。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的指出,在《三日危情》一片中,着力刻画的一种超越法律的价值观,就是基于家庭的价值观。

基于家庭的价值观而去挑战法律为内容的美国影视作品有很多,挑战法律的行为多种多样,可以贩毒(比如说单身毒妈,绝命毒师),可以杀人(本片就是,比如说John杀死毒贩),可以抢劫银行(13号仓库第一季第3集),甚至可以从事恐怖活动(天堂之路)。这些行为在影片中,都以家庭的名义得到了谅解。

同样讲述越狱的剧集《越狱》,和国家机器对抗的支柱同样是家庭观念。在《越狱》剧集中,所有的好人都有着大致相同的家庭观念,而坏蛋们的家庭都是破碎或扭曲的。

美国影视作品中家庭观念的回归,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回归分不开,具体来说,是对女性主义的反问,这反问就是:娜拉出走以后会怎么样?

比如在《时尚女魔头》一片中,影片虽然安排了女主角为米兰达辩护说“如果她是个男人,那么人们只会关注她的成就。”但最后仍然安排女主角放弃事业回归家庭。该片不仅用情节说明了家庭和事业的矛盾,而且还凸显了另一对矛盾,女性应该具备的美德,和职场成功所需的野心和算计之间的矛盾。

《三日危情》是部翻拍片,编剧兼导演保罗·哈吉斯在原片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思考。比如说片中关于《堂·吉诃德》的讨论,这个细节可以视为一个隐喻。以家庭的名义对抗法律是种堂吉诃德式的抗争。在影片的逃狱片断,美版拍得比法版更加紧张,John的计划环环相扣,一步不慎就会导致失败。这样的情节设计从影片观赏的角度来说,非常扣人心弦,更具观赏性。但是呢,实际上越是复杂的计划,失败的可能性越高。John的成功是银幕上的成功,是故事中的成功。而非真实世界的成功。《三日危情》不是部好人和坏人对抗的影片,而是一个好人因为某种价值观,和别的好人对抗的影片。大家都没有错,所以错的是社会。于是保罗·哈吉斯借主角之口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发明了很多东西让我们以为能控制住一切,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有哪一部分是我们真正能够自己控制的?”

家园 看到此文,不禁想起了微博中的消息:李庄案中检方撤诉了
家园 你的联想力太丰富了
家园 没办法,谁让你的文章是越狱、法律,而最近药、李、吴这么火
家园 嗯,说到热门,你应该把药和孙兴联系到一起

中国的娱乐圈有个大贩毒集团。

这个贩毒集团的成员都是娱乐圈和准娱乐圈人士。

即将踏入娱乐圈的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正是这个组织的外围成员。

你想一个正常的大学生,为什么要随身带把刀呢?而且深夜开着车在外边溜达。

吸毒,贩毒简直是一定事。

药家鑫杀人,其实是杀人灭口。

警方以药家鑫案件为突破口,抓住了这个贩毒集团的主要成员孙兴。

据孙兴交代,较早几天,发生在高速公路的劫狗案件,是两大贩毒集团的火拼。

而该贩毒集团通过集团成员间的结婚仪式为掩护进行聚会,比如说前两月那谁谁的婚礼。就是贩毒集团的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多项议程,审议了去年的工作报告,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并且挖出了另一贩毒集团隐藏在内部的卧底。

通宝推:朱测,reed,
家园 真想拿纸给你写个“服”字...
家园 导演帮女主角脱罪了的,那个侦探不是去找那颗扣子了吗?

只是导演没让他找到而让观众找到了,这个是对女主角无辜的肯定。

片中男主角对老婆的信任是有依据的,只是他的依据无法作为法律证据罢了!片中也特别展示了老婆为了让老公死心,故意说自己犯了罪。老公的依据是一种心理依据,就是老婆不可能刚杀完人还能那么平静地去和朋友吃饭聊天。这个确实是成立的,只是不能作为法律证据而已。

这个片子还可以的,只是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电影也不会成为犯罪的教学片,有些内容就不必较真了。

我很喜欢你的解读,说实话,我看不出那么多的内容来,一方面是理解能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社会了解不够。

家园 关于扣子

先提一点:

老公的依据是一种心理依据,就是老婆不可能刚杀完人还能那么平静地去和朋友吃饭聊天。

你该注意到John的妻子在吃饭聊天的时候并不平静,而是爆发了激烈的冲突,都快动起手来了。

而这个扣子的情节是美版特有的,法国的那部没有。

这颗扣子是这样,应该是拍给观众看的。算是导演的一种妥协。

如果在当时找到这枚扣子,可以理解为犯罪现场出现了第三者。那么凶手可能是这第三者和John的妻子两人之一。这样的话,John的妻子有可能脱罪。

而事隔三年之后,即使找到这枚扣子,从法律的角度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从影片情节中是探长求得一个心安。而实际上是给观众一个交待。

影片毕竟存在一个道德困境。正义的界限在哪儿?

希腊有个故事说的是苏格拉底被城邦判处了死刑,在死刑前夜,苏格拉底的弟子买通狱卒,想让苏格拉底越狱。但苏格拉底没有走。

苏格拉底的悖论给后世留下一个问题,服从或不服从法律的限度在哪儿?

具体到这部影片中,以家庭的价值来对抗法律,实际上有些偷换概念。这枚扣子情节是编导用来弥补观众内心的伦理冲突。

从这一点上来说,保罗·哈吉斯显得收敛和保守一些。他的片子从撞车开始,到决战以拉谷,包括他编剧的最新两部007影片,都拿出一些问题来思考,但这些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种装点。就好像一只从冬天的热被窝里伸出的小手,一碰到冷空气,就飞快的缩了回去。

家园 一个巨大的犯罪集团总是有着诸多的外围和各种专业人士

有一个美女,专门从事洗钱业务,不幸最近在捞外快的时候因为法集资而陷落,万幸的是只发现了她的非法集资行为;而另一个立下汗马功劳的律师,在今日无罪出庭,可以继续为暴露的成员做无罪辩护

家园 一般人杀人,特别是激情杀人后,心理状态是震惊,表现是麻木

片中那个激烈冲突是为了表现女主角性格的,她也没有一开始就吵起来,是延续了和上司冲突的心理状态,反而不是一种刚杀过人的心理状态。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解读。

同意你关于扣子的说法,是一种妥协吧。

家园 老兄可以去拍中国版的南方公园
家园 让我想起另一部法国电影anything for her

戴安克鲁格演的

家园 此篇甚好

河里就缺少阴谋八卦恶搞这一派,太严肃不好,哈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