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重阳之人(一) -- 弦音醉舸

共:💬59 🌺10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重阳之人(一)

阅读之前我先插一句多余的话:千万别问我“气”是什么,我很难回答的上来,如果着实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先读一读王唯工“血液循環共振理論”,虽然我不全赞同他的观点,谢谢!

------------------------------------------------

题注:1.中医理论中的“气”是什么?这是个让人纠结的话题。传统医学认为,人体中至少有四种气存在:“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它们各有所源,各司其职,至于脏气腑气什么的,是这四种气在具体部位的分布而已。

2.1996年,邓宇等认为中医的气是现代生物学已经发现和尚未发现的生命活性三要素:「信息-能量-物质」流的统一体,我觉得比王唯工“血液循環共振理論”阐释的气要更符合临床一些,毕竟,共振理论无法解释幻肢痛中气感的存在,共振只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好吧,我们开始文章:

——————————————————————————————

《黄帝内经太素.量气刺》“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黄帝说他自己在实践中,发现人的体质不同,针刺竟然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人针还没扎进去,就已经有针感出现了;有些人呢,针刚进皮肤,就有了气感(插一句,我自己就是这种状况,针进皮肤就能在可期或不可期的地方出现针感);有些人呢扎针的时候可能有针感,针拔了,针感还在继续;有些人呢要多刺几次才出现那么一点点的针感;有些人呢,晕针;有些人针刺后症状加重。

岐伯回答的也很简明:

1.“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2.“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3.“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藏,故针以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4.“此人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注难,故数刺乃知也。”

5.(晕针和病加重)“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其中,提到了重阳之人,且“阴气多而阳气少”与“此人多阴而少阳”是两种不同的程度,前者是阴气略胜阳气,后者则是阳气严重不足,阴气大胜,故而两者相对应的针感出现状况也不同:前者针感残留,后者则数刺难得针感。那么这里的“阴气”和“阳气”又分别是什么?

我们知道,人体之气只有元气(原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分别,其中卫气属阳,可以称之为阳气(但当期夜间入于脏腑时,因其循行部位由表入于里,故又可称之阴气,此处之“阴”与其本身属性无关,只与部位有关);营气属阴,可以称之为阴气(但当其循行于阳经之中,又可称之为阳气,但此时“阳”与其本身属性亦无关,只与循行所在经络有关);宗气则搏于胸中,为诸气之宗主也,“此气搏于胸中,混混沌沌,人莫得而见其端倪,此其体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或可以王唯工“血液循環共振理論”所主张的共振来阐释,因其性质属发散属动,故属性为阳无疑;元气则不分阴阳,当其生,逢阳则助其发散,逢阴则助其收敛,是人体生发的根本动力来源,类似于人体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中之“三”之气—有自己的形体,但包涵阴阳。

在这些基本理论的基础支持下,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中的“阴气”“阳气”分析出来:阴气便是营气;阳气则有宗气和卫气。

那么“重阳”之人,便是宗气和卫气兼胜之人,原文文字也支持这个观点:“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原文中还有一问:“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这个问题有点绕人,直接点讲就是说重阳之人中也有异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这种人稍微接触一下就能看出来,因为这种人有一个特点:多怒。多怒这个表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多阴”,我们知道,作为营养躯体的营气,与卫气同来源于食物,每天够用就行了,因为我们每天都会三餐供给,如果这个营气因为病态或者因为摄入过多而堆积,那么就是“多阴”,阴气过剩,就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个重阳之人兼多阴的人其实生活中颇为多见,举个例子,或许张飞张翼德就是这号人物: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且多怒,哈哈!再扯远一些,重阳之人,尚为多阴所困,那平常如你我百姓,其能不时刻提防“多阴”之弊!

另外,原文中“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一句要仔细讲一下。什么叫“易解”?历来都是敷衍而过,更谈不上合理的解释了。《内经》中医学理论的传承,在《内经》成书之前已历史颇久,《内经》不过是汉朝(或稍前的时代)那个时代人们的编著品,既是编著,必然已经存在误读误解。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这里的“数怒者易解”一语,其实是“数怒者昜解”,也就是说多发怒是伤阳气的,这里又出现一个恶性循环链:“多阴–多怒–伤阳—多阴”。

通宝推:月下,花大熊,大畜噬嗑,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插一点话,关于“气”的。

以前在《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报办的,现在倒了)有一位台湾朋友,网名叫“逸湘”的,极为推崇这位王博士。推崇的原因也颇有点认为王博士揭示了气的真谛那个意思。

我是无线电系毕业的工科生,看了那本《气的乐章》后,说实在的颇有点失望。我觉得他从测量的技术手段到结果的解释都有疑点。尤其是那个共振理论,我猜测他不过是在附会道家某门派的一些观点。一般来说,不规则的电信号都可以分解为多种单频率谐波的组合,但是各不同谐波之间的能量差距是相当巨大的,而物理上器官的共振频率与体积和质地有直接关系,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差距。如果各脏腑真的差距这么大,那五行理论就没法用了,五行基本上是平等的。

我觉得如果暂时回答不了“气是什么?”,完全可以先空着,只要搞清楚气有什么表现就可以了。中医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找不到科学证据不是中医的错,是科学的尴尬。医学是实践的学问,没有疗效,说什么都是空的。

我关心中医很长时间,但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所以认识是很肤浅的,说得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家园 重阳之人(二)—体质之改造

插一句,这(一)(二)都是新鲜出炉,呵呵,来论坛还是有点意义的,促我多思多写啊,都是为了挣点通宝和花,不容易啊。

-----------------------------------------------

上文谈到了重阳之人之特征,并不是推荐大家都往这个方西去努力(体质可以改造的),传统医学的理论注定这种体质状况的人不在推荐之列,中国传统文化也好,医学也好,一贯以来欣赏“阴阳和调”,你“重阳”,ok,过尤不及!

有一句成语很好的表达了这种体质的弊端:树大招风!由于宗气与卫气兼强,一般小风小浪都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卫气是护卫之气,与现代免疫学有点相干),但“刚不可久,强不可守”,真正遇到大风大浪,大得挫折,那重阳之人,恐怕不能维持。此时韧劲的重要性就出来了,韧劲的来源,就是“阴阳和调”。

话归正题,说体质之改造。我上文中说到“针刚进皮肤,就有了气感(插一句,我自己就是这种状况,针进皮肤就能在可期或不可期的地方出现针感)”,这是《量气刺》中所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所描述的状态,也是人体所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我的体质并非素来如此,只因误碰误撞,恰巧经历过重阳---->阴阳调和的过程。

我们常说针灸针灸,其实,这一个词里包涵着针刺和灸疗两门技术,在国内,下班回家后也常用灸法来缓解疲劳,一般用的清艾,来到摩洛哥后,有较充沛的时间读书,正好边读书边行灸疗以保健,但驻地只有从国内运来的药艾条(里边添加了很多温阳药物),基本上每天都有很多时间读书,正好能保证每天灸完一根药艾,直到三个月后,发现自己心境越发平和大方(阳盛则从容,以前也不小气,哈哈),然后继续行灸,直到开始觉得咽喉部胀,头胀,行为“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起来,这个时候自己观察舌相,开始出现“地图舌”,很明显的伤阴征象,遂停止行灸,行针刺调整,这个时候发现了只要针尖轻轻刺到皮肤,就会出现经络感传现象,迅如闪电!接下来服用六味地黄丸纠偏,也炖了好几条海参,很快原有的症状消失,舌苔也恢复正常,针刺的针感也没有原来迅捷了,但那经气感传在针下依然很明显,《灵樞》中有一个词能很好的描述这种针感:“无迎逢逢之气”!

借以这个极其个体化的经验,反观经典,愈发赞叹古代先贤们的务实和传统医学系统的宝贵!另一也能佐证医疗可以实现体质的改造。

家园 谢谢指点

物理早成为雾里了,他的阐释也不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但其中有许多观点我觉得还是值得借鉴的,几年前翻了一遍,也仅仅是了解了个梗概,这几天有时间我会再读一遍。

家园 花,顺便问个关于背部酸疼的问题

我好朋友因为老在办公室的原因,背部最近非常酸疼,症状大概都和我妈的颈椎增生差不多了,但是我朋友才是25岁的女孩子阿。

请问这个问题中医有什么建议么?

家园 背部疼痛的原因还比较多

可能由于长期姿势不良(一般右利手的人比较多),会引起两侧肌肉力量不对称,长久以往,会引起胸椎的错位,手法复位一般会有改善。对于办公室人员,另外几个因素都得考虑,一者长期没有足够的运动量,肌肉力量薄弱,会特别容易引起疲劳,二者长期压力感会引起交感性疼痛,三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形成胃病,这也会引起背部肌肉疼痛,总之原因比较复杂,对于具体某一项疾病或症状,医学不分中西,要客观的分析解决,中医从来是个兼容并蓄的学科,西医也从来都是逐渐完善的学科。重要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姓中姓西,这个本来就不是问题,只是两套学术话语之间的不交通而已。

家园 莫非是在摩援外医疗?

我以前工作的医院也有人去了2年,也很清闲。真是羡慕你,可以衣食无忧的看书。

你说到的这些自身体验,个人以为是最有说服力的。从中可以对人体本身有很深入的理解。西医目前的空心化,很大程度上后果是对患者自身感受细节上缺失太多了。

关于“气”,也随便说2句。我手里有本以前学校图书馆处理旧书时搞到的50年代初的《内经讲义》,对此书唯一的印象是里面在谈到其本质的时候,提到“气”这个词中有“气化”的含义。我的理解这个气化比较接近“能量流”的概念。信息、物质、能量流这个太玄了点。

我是这样理解的:古时,人类虽知食物对人存活的意义,也有食物运化的认识,但是对食物究竟如何变成ATP,还是不了解。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提出气化这个概念来形容食物运化之后能量的吸收、储存、运送和利用,当是情理之中。而各种影响能量转化的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反映,就被归纳为气机运行的各种表现。如果可能,我们可以试着用能量流的观点来重新阅读中医对气的表述,看看是否解释得通。

至于信息、物质的流,都是基于能量的作用,是第二步的,所以我觉得不宜混入。

个人浅见。

另,看到你关于“多阴-多怒-伤阳”的解读,有点个人问题想讨教一下,还请指教。

我近几年来自觉耐心越来越差,易怒,有越演越烈之势,但是还没有什么器质性的问题。自己判断可能是有一些阴盛阳虚(表现:冬天有些畏寒,同时尿频、清长;对冷饮的耐受越来越差;以前还不能吃菊花茶;最近胃部一吹冷风就痛,夜间受冷的话则有明显的口腔唾液蜂蜜过盛;还有就是人家每个手总有2-3根指甲甲根有“小太阳”,我一般都看不到。当然,夏天怕热也是很明显的,这个似乎有点矛盾)。

不知有没有简单易行的针灸或推南方法(可以自己做的),我想自己纠一下偏。多谢!

家园 不赞同您的观点阿

“至于信息、物质的流,都是基于能量的作用,是第二步的,所以我觉得不宜混入。”这句话不赞同,中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概念,您认为这里面没有信息的交流么?经络的气感也是能量的作用么?

对于您自己的身体状况,也送您一篇老的博文,或许对您有帮助,另外开帖。援摩是对的。

五味子

弦音醉舟:从五味子看中西医药物的互通----兼赠chalet

家园 花谢,如果再疼得厉害我就劝她去看看中医吧
家园 我自己感觉夏天怕热也是一种阳虚的表现。

老兄这个阳虚应该很典型啊,医生通常说“通阳容易复阴难!”,我估计你还是有个阴阳两虚的问题。中医还讲究阴中求阳,所以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如果在国内最好还是找医生看看。如果没条件,可以服用一段时间的附子理中丸还有桂附地黄丸。我这个属于无责任推荐啊,后果自负哦。

家园 请教一下,我的舌头边缘有牙齿印,是什么虚还是什么旺?
家园 光提供这一个征象

什么也说明不了,惟一能说明的就是舌头边缘出现了齿印。中医的望闻问切从来不是算命式的断章取义,所以这个问题我无从回答。

家园 是不是口腔溃疡+舌头挨牙齿的部分上有牙印?

推荐 一个简单的办法,每天早晚 佳洁士嗽口水嗽口。对我很有效。可以试试。

家园 谢谢!口腔溃疡极少,但是舌头挨牙齿的部分上牙印很明显
家园 舌头边缘有齿痕是脾虚,消化吸收功能不好

如果没说错的话,同时伴随的是容易虚胖,早上起来有些浮肿。如果年轻,出现症状时间不长,可以自己熬薏米绿豆粥吃,另外加强锻炼。如果时间比较长了,最好看看中医大夫,中成药的话以健脾丸等为主。以上都是臆测,如果恰巧蒙对了,也需要医生确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