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简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华东战区的战略指导 -- 思想的行者

共:💬113 🌺159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简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华东战区的战略指导

在中共四大野战军中,我比较熟悉的是华东野战军军史,毕竟华东战场也是解放军打得最好的战场

我还是根据个人的记忆,稍微理一下我所理解的毛泽东对华东战场的战略指导的问题,毕竟在华东,粟裕所起的作用太明显了,似乎遮盖了其他所有的人,那么毛泽东的贡献呢

1,华东初战,毛泽东与陈毅粟裕电文往来,确立内线作战原则

毛泽东是一个高度重视主动权主导权的人,所以当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从掌握主动权的角度出发,很容易理解毛泽东要求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外线出击的要求,因为进攻相对于防御是一种更具有主动性的行为

与粟裕将军相比,毛泽东毕竟没有那么多的直接的军事指挥的经验,所以,当粟裕把内线作战的诸多优势告知毛泽东以后,毛泽东就支持了粟裕的看法

实际上,在毛泽东指导中央苏区的三次反围剿的时候,也主要是在内线歼敌的,即利用了根据地良好的民众条件(特别是在封锁我军消息方面)

(2)两淮失守,山野华野合并,毛泽东促进山野华野两个野战军的联合并且确立了指挥机构

毛泽东要求几位领导人陈毅粟裕饶漱石邓子恢们要经常在一起,确定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给华野确立了领导核心

在此前,粟裕将军想要主动放弃海安,需要向邓子恢张鼎臣他们报告,不得不骑车赶了很大一段路,再召集会议

毛泽东要求几位领导人在一起还是有着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此后,当面临敌军四面围攻的时候,陈毅曾经设想过山野华野分家,毛泽东明确表示不同意,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开始了大融合

3),确立以山东为主战场的战略

宿北战役对整编69师以歼灭性打击并重创整编11师以后,薛岳指挥国民党军继续前进,其鲁南部队是快速纵队和整编26师,拥有大量的(在当时装备条件下)坦克,试图切断山东和苏北苏中的联系,而在南线,第七军,第74师部队也向我军压迫,粟裕曾设想出击两淮,特别是打击占领涟水并且打击了我六纵的74师,但是由于74师与其他部队密集靠拢,没有战机,粟裕因此思考了毛泽东的电稿,领会到了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即占领鲁南以后,全局皆活,苏中即便是暂时丢掉也能够恢复的思想,确立了鲁南作战的决心,并且明了了鲁南作战的战略意义

由于毛泽东指明了鲁南作战的战略意义,因此粟裕们发现要稳定鲁南,需要对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进行沉重打击,而不是打击弱敌,粟裕因此确定了打击敌快速纵队,26整编师,并且此后强攻枣庄(工矿多,工事坚固)的决心

鲁南战役华野实现了战役战略企图

3,决战孟良崮前夕的重要电报,提醒粟裕:保持最大兵力,保持耐心

国民党军兵败莱芜以后,吸取了教训,实施了部队密集靠拢的战法,我军以”耍龙灯“的战法不断寻找战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粟裕们决定分兵,以几个纵队朝鲁南出击

这个时候粟裕们接到了毛泽东的电报,要求粟裕保持最大兵力,保持耐心,总有歼敌良机

这是一个重要指导,从事后的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来看,如果没有毛泽东的保持最大兵力的指导的话,那么此后能够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吗?

---可以说没有机会,此后的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军力应用已经达到了极限。

而性急跑得快跑到鲁南的王必成纵队则成了粟裕手中的一支奇兵,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奇妙

4,七月分兵的战略决策

在歼灭了74师,我刘邓大军6月30日强渡黄河,拉开了战略进攻序幕,这个时候毛泽东要求华野一分为二,实行外线出击

外线出击以后,华野西兵团在南麻临朐两个战役中都没有打好,是不是分兵的战略决策出了问题呢?

我认为不是

---daixu

家园 沙发花
家园 分兵分得太快肯定是个问题。

好像是下旬的命令,30日就分兵了吧。

家园 分兵太慢才是问题

敌人40 余万重兵已经集结于泰沂山脉狭小的空间里,内线作战的条件完全丧失。

家园 花这句.....

毛泽东是一个高度重视主动权主导权的人

这句说得好....不要去做敌人想要你去做的,尽量不去做敌人已经料定你会做的,不要按魔鬼的笛音跳舞....

感觉就是粟裕打仗善于分析敌人的指挥官心理,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出其不意。孟良崮打74师,猛虎掏心,也是让敌人出乎意料了。而主席的战略也是经常让国军出乎意料,例如跃进大别山,非常大胆而又出人意料,其重要作用不在于歼敌多少,而在于打乱了敌人最高统帅的战略部署,让老蒋心烦意乱,预定的山东重点进攻战略一下次就被架空了。好像刘邓跃进大别山前,毛说过有三种可能,第一是去不成,被敌人打回去了;第二是去了,但站不住脚;第三(最好)去了并站住了脚。可见一开始想要达成的目的就是达到目的地,在那里形成一种类似围棋的“势”。从而得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或者有点像围棋里的抢“先手”....

我也就瞎掰瞎掰.....呵呵

西西河的图片怎么弄上去?想插个图可是搞不定,郁闷....

家园 南麻临朐的失利和粟有很大关系

雨季作战本身就不是很容易,之前陈毅46年打泗县就吃过这个亏,但是华野高层就是不长记性,南麻再次碰钉子,部队撤出不久粟大将很快又轻率的让没怎么休整补充的西兵团接着陷入临朐攻坚战,导致西兵团二纵和九纵都伤了元气,给山东防卫战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不客气的说,一将乃至华野的作战风格是在刀尖上跳舞,胜可以大胜,败也可以很难看。引一段评价:

外链出处

一、华野决策人员有骄傲情绪和急躁情绪,口张得太大,没有处理好“吃”与“拖”的关系。按照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华野在山东的主要任务是拖住敌人的主力兵团,策应刘、邓大军在中原的战略进攻。“拖”并不一定非要大口“吃”。当时,用4个纵队的兵力,既要打援,又要一口吞下敌人的1个整编师,是相当困难的。结果,打援堵不住,攻坚攻不下,出现了两头被动的局面。

二、对国民党军新的防御形式——子母堡群缺乏研究,战术上未解决打子母堡群及步、炮兵协同问题,部队应变能力不够强。部队仍沿用孟良崮战役的经验和打法,自满轻敌,招致过大的伤亡。孟良崮地处山地,敌人无法构筑地堡,而南麻、临朐的情况与之不同。部队进攻面对子母堡群时缺乏经验,拿不出有效的破解办法,吃了亏。

三、华野决策人员对恶劣天气及其对战役影响的严重程度缺乏充分的估计。战役正值雨季,作战开始后连续半个月的降雨,给解放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部队调动、伤员转运及重武器、弹药的运输不能及时完成。战役期间,华野近十万指战员饱尝大雨之苦。有时做不熟饭,战士们只好以没有成熟的生玉米穗充饥。战士身上的衣服烂成了湿布条,腿脚泡得溃烂,身体因得不到休息而极度疲劳。战区积水成灾,敌人设置的铁丝网、鹿砦等防御工事被水淹没大半,难以排除。临朐城的土围墙被水泡塌,解放军战士爬上去,双腿陷入没膝的稠泥巴中进退不得。由于炸药受潮,战士们冒着炮火送上去的炸药炸不响。对于这些,华野领导人决策时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和必要的思想、物质准备。当问题暴露时,显得束手无策。

此外,前线作战伤亡惨重时华野的高层没有及时到前线了解情况,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样是大雨中作战,刘帅在羊山集攻坚受阻的情况下到二纵三纵的前指了解情况和交流意见,批评指挥人员轻敌,之后纵队司令直接钻到前线工事里观察地形,两种态度导致的结果自然不同。

家园 当时对胡琏善于防守大概没有足够的估计

泗县战斗以后,对桂系军队作战就很谨慎,大概是当时粟裕们没有想到胡琏这么难打

另外,后来解放军是怎么样对付敌地堡群的?

家园 胡琏难对付之前中野就碰过

双方打成平手,中野没败,但也没能拿下据点。地堡群攻克主要靠炸药和炮火相结合,关键是不能心急,必须在进攻前查清地堡分布,而且气候潮湿的条件下不能硬来,后来月浦也是吃了这个暗亏。

家园 续:为什么要挺进中原

接上贴:青色水的回帖其实已经说明了从战役的角度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的原因,总之一敌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敌人使用了地堡战术,在张灵甫部被消灭以后敌人更加重视防御了),我军外线兵团出击以后内线兵团实力下降,以及下大雨等等原因

但是南麻临朐战斗的失利实际上对粟裕此后提出三个纵队不过江的战略性建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在南麻战役中以及后来的土山集战役中整编11师表现出来的顽强使得粟裕们对中原决战的规律性----即五军,十一师的骨干作用对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了深切的认识,粟裕才能“斗胆直陈”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

失败或者说挫折时成功之母。

回到七月分兵的战略决策上来

首先

七月分兵确实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张灵甫阵亡一个月以后发动的再一次的全面进攻的部署,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被调到外线,使得内线只剩下64师,11师,9师,25师,客观上形成了打歼灭战的战机

其次,七月分兵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什么要挺进中原?为什么得中原者得天下?

历史一再的证明了中原的得失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当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鲁西南以后,刘邓陈粟大军互相配合,可以与国民党军来一个大决战,即使南线大决战---后来的淮海战役大大提前。

但是陈粟刘邓毛泽东们没有这么做,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如果当时就与敌军决战的话胜算有多大呢?

为什么只能在中原决战而不能在山东决战?

中原相对于山东有两个优势

第一,便利的机动条件提供的战场回旋余地

第二,便利的机动条件提供的后勤保障

从南麻临朐两战的失利来看,我军面对变谨慎了的敌军,很难速战速决,而敌军凭借着便利的中原交通,可以从中原调来大量的军队和武器弹药,而我一旦面临着诸如南麻战役的失利,由于山东战场回旋余地小,要实行转移很困难(南麻临朐两战失利以后,由于国民党军主力在外线,所以我军可以相对从容很多的休整)

举了例子,如果诸如豫东战役这样的决战发生在山东战场,当我军一下子难以吃掉区寿年的整编72师,和黄伯韬兵团,而胡琏兵团,第五军则不断逼近,我军往哪里转移呢?

肯定没有如同在豫东那样的从容

因此向中原挺进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从此后的国民党军的失利来看,正是解放军不断攻占中原的大小城镇,甚至是攻占诸如洛阳开封这样的大城市,获取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的后勤物资---突出的例子是开封战役,我三八纵队攻占开封,而开封是国民党军最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之一;迫使国民党军为了保证自己的后勤运输线而滞留大量的兵力,最后国民党军赖以进行机动的运输线只剩下陇海路和津甫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一占领宿县,就切断了徐州集团的后勤补给线,最终迫使国民党军不得不放弃徐州

在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中,由于中原的便利的交通和我军不断攻占大小城镇打通了根据地,使得我军的后勤补给和伤员运输非常的便利(电视剧豫东战役曾经有一个镜头说明运送开封战役中的伤员的队伍中甚至有来自于河北省的担架队)淮海战役中的庞大的小推车车队也是因为我军占领了中原的广阔的腹地,使得民众支援战争可以非常的便利

当然中原还有一个优势是众多的人口提供的兵源,丰富的物产等等,加上便捷的交通,宽大的战场,这些使得中原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战场。

毛泽东的挺进中原战略毫无疑问是个大手笔

家园 豫东打的其实不是很好

由于山野打兖州没有牵制住25师,粟裕的兵力实际不占优势,但粟裕在打开封和歼灭区寿年兵团后还想吃掉黄百韬吓退邱清泉,耗时太长,犯了和南麻一样胃口过大的错误,不仅撤退中损失了部分伤员,而且在酷暑下连续作战的外线兵团战后异常疲惫,以至于没有参加济南的攻城活动。

家园 胃口大正说明了粟裕的胆魄

说实话当年看《豫东战役》的时候,实在是为粟裕捏着一把汗

整个豫东战役由于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中原来,结果导致我许谭兵团攻克兖州,中野六纵攻克襄阳,苏北兵团攻克涟水泗阳(当年分别是王必成和陈毅的伤心地),并且给了邱清泉第五军以沉重打击(粟裕后来报告根据俘虏的供称邱清泉所部很多团都打得只剩下一个营),给黄伯韬所部一个猛烈的打击(在豫东战役中,黄伯韬所部非常积极,在此后的济南战役中,黄伯韬所部根本就不敢出援)

济南战役中原参加豫东战役的第十纵队---死死钉在桃林岗上的第十纵队是济南攻坚战的主攻部队,只不过他们表现得不如擅长攻坚的第九纵队那么出色。

另外,在济南战役中,粟裕率领打援部队时刻等候着国民党军北上,由于济南迅速被攻克,最终国民党军没有北上。

应该说豫东战役中的疲惫很快就因此后的休整而得到了恢复,联合华野外线和内线兵团攻击济南实际上也是粟裕提出的建议,因为粟裕知道光靠许谭兵团攻打济南是不够的

家园 大概这就是粟裕为什么只能做到大将吧

7段和9段的差别。

家园 他的这种风格必须要周边部队策应

还得加点运气,否则就很容易出问题。淮海打黄百韬时间过长,中野不得不提前紧急集合阻击北上的黄维兵团,连必要的物资分配都来不及了。就拿他最上脸的孟良崮来说,在最紧张的时候天马山阵地失守,1纵1师所有预备队都派上去了还不够用,幸好这时候四纵28团一个营刚好经过临时被紧急抽调才堵住了这个缺口。这种战法运气不好就是南麻或者金门。

家园 黄百韬是不得不打,不算失误

豫东战役时,华野7月2日凌晨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和75师师部,7月3日夜歼灭75师残部,而黄百韬是7月1日到达帝丘店,2日即突破中野11纵防御,这种情况下,不给黄兵团一个重大打击是不行的。

粟裕重创25师之后,黄百韬仍率64师对华野进行了追击,反过来讲,如果不是把25师打伤了,25师也要参加追击,华野的处境只会更不利。

家园 那次胡琏吃亏了,被打掉了一个团

这是解放战争中11师全军覆没之前唯一的一次团级建制损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