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林徽因,中国最后的妻子 -- 小满

共:💬37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林徽因,中国最后的妻子

2005年01月27日15:09 作者:殷罗毕

 关于林徽因,有手能写、有嘴能讲的都已经写了很多、讲了很多,甚至还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地拍成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广为传播。但在她的卓约风姿和逼人才情的光晕之下,我要提请林徽因的崇敬者们注意的是:这位顶尖的建筑师、一流的文学写作者毕生所花费的心血,这位现代中国最杰出女性全部的生命能量在当下中国的结局:它近乎全然的无用。

  这一结局甚至都谈不上是个悲剧,因为林徽因当年的雄心、努力和奋斗几乎都被一干二净地遗忘了,落入历史的沉默中,成了一个废弃物,一个不存在。存在着的是公众好奇的眼中的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浪漫多情的三角,或者是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脱俗淳厚的三角,再者便是林徽因-梁思成的煌煌家世和令人钦羡的生于本土而长于欧美的“良好”背景。稍进一步者,则会去看看林女士的建筑设计,会去读读她的《窗外》和《九十九度中》。在这些目光的囚笼中,林徽因被看作了一个传奇,一个满足公众猎奇心理的女偶像,一个被看物。即便有着对于林女士精神的敬仰,那也是一种追怀式的敬仰,与我们当下的现实已了无干系。

  现在,让我们张开眼睛,来看看这个被唤作林徽因的中国女性在她的一生中到底做了些什么,除了那些云里雾里纠缠不清的情爱之外。林徽因十六岁就随其任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的父亲林长民游历了欧洲,司法总长此次的携女同游是带着大野心的,他在信中写道:“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这番话的说出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被迫割山东于日本之后。林徽因的欧美游学就在这样政治危机的气氛中开始了。此后的生涯,林徽因始 终处于危机的氛围中,在种种危机中,她与丈夫梁思成一同实地踏勘并从一片空白上初步整理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历史。

  这位危机中的建筑师终其一生都是高傲的,甚至是暴躁的。据某些亲友的追忆,林徽因常与梁思成争吵,最后往往是作丈夫的给予让步。暴躁,绝非仅仅是大小姐的脾气,而是内心对现实强烈不满的症兆,这种不满最为戏剧性的一场爆发便是解放初期北京决定拆除明城墙时,林徽因当场对一位北京副市长说:“你会后悔的!”

  高傲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话题,它与林徽因的文化遗产在今天的近乎无用直截相关。1950年,林徽因在对戴念慈主持的中南海建筑修缮设计的批注中写道:“作者所拟的草图是建筑在西洋民族系统上的特殊形式,太悲惨了的一个形象,无法令人接受是中国的民族形式。假使中国建筑师在鄙视中国文化的时代中成长,他的创造太可能是半殖民地式的第二代。”

  注意了,其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太容易视而不见的词语――“中国的”,这个词语位于问题的核心。林徽因之所以高傲,因为她是“中国的”,且她自信于她是“中国的”(同样的情结更为触目惊心地出现在两个老头身上,辜鸿铭和陈寅恪)。

  “中国的”是什么样的?

  谁自信能答上这个问题,谁就可以同林徽因一样高傲,谁就可以活在“中国”中,活在自己的国中。我们当下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无法也不再有那样的时机去面对“中国的”这样的问题,现今国内顶级的建筑师们显然都不是“中国的”,张永和、艾未未们都不再也无需在他们的设计实践中去回溯林徽因,回溯“中国的”精神和样式,他们使用西方的尺规纯熟而自然。就如同我现在正使用的这些句式――拉丁语的句式――纯熟而自然,“中国的”已消亡于无形,不再与我们当下的现实构成任何纠缠或冲突。我们活在“中国”之后,活在一个精神上无父的零时代,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西方的”,是无身份的。无身份也就是贫贱的同义词。贫贱的我们偶一回首看看林徽因的姿容,看到了那张中国最后的妻子的脸。

家园 好文

越有世界得眼光,就越知道中国古建筑得价值。越闭塞,就越崇拜西方得垃圾

家园 君子有所为

林徽因也许是不幸的,因为她的思想,她的事业与梦想与当时的中国所谓的潮流格格不入。于是,有些人就看到了她近乎徒劳的奔走,争辩,然后,一次次的失望。其境遇或许只有屈大夫可以比拟。虽然好多人不以为然,但是真理很多时候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难得可贵的是,林徽因女士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古老文化,做不断的努力,抗争。这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传统中国,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虽千万人,吾往矣。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传统文人的铮铮风骨。

林徽因或许又是幸运的,历史给出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让那些没有骨头的,或者精神上的洋奴们随波逐流的时候,这样一个女子,站了出来,或多或少的挽救了些残存的文化。民众永远都是盲动的,但是当天道轮回,物极必反的时候,历史会再次发现林女士的意义。

家园 想起了我在北京规划展览里看到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对林徽音我印象最深的是泰戈尔访华的时候

当时在北京(嗯,那会儿还叫北平)天坛的草坪上举办欢迎会。徐志摩翻译,林徽音招待。时人评论说:

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家园 林徽因,林徽音,是我搞错了么?
家园 她原来的名字是后者,因为重名,就改了前面一个

后面那个是写《城南旧事》的,还记得那部电影么?那个小英子,那首李叔同作词的歌?

家园 老实说,最后一句没看懂。。。
家园 这么理解看成不成

爱中国如同妻子爱丈夫一样。所以才有这最后一句。

家园 不喜欢这个人物

感觉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周芷若和她很像!

害人害己的人物。

家园 话是这么说

我对她有兴趣是因为她和梁思成15年间去了190个县考察了近2800个古建筑。这一点我很佩服,他们是那个年代的驴友啊:)而且是有目标的去行走。两个人可以为了同一目标去付出,有的时候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觉得以上这篇文章值得推崇的在于作者把重点放在林在建筑上的贡献。这才是林最杰出的地方,最值得书写的地方,她和梁的配合是相辅相成,在那个年代可以和男子这样去行走的女性是少之又少。对林的注意在现在的很多文章里我觉得是有点错位的,若不是因为其他男人对她的欣赏,所引来的目光绝对不会这么多。中国人向来对个人绯闻的热衷多过对个人事业的推崇。这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

不过,对于现在各种媒介所描写的林的个性,吹捧到天山了都。老实说我也不置可否。简单的说,在那个年代,她或许是很优秀,但为何她没有什么女性朋友,难道那个年代就没有其他杰出的女性?为何梁的母亲和大姐一直不喜欢她?为何梁在她去世后仍可以向林洙写出爱情申请?她可能会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很有趣的谈话的朋友,很会张罗的茶会女主人,但若作为儿媳、妻子,不仅是一般男人无福消受,就算是梁本人也是辛苦的,幸好林不至于要和姑、婆相处,而梁思成才是真正优秀之人,没有梁思成,林很多事情做不了的。当然这些都只能放到那个时代中去看。放到她的身世上去看。林自己的母亲是林长民的很不得宠的一个侧室,这也肯定对她的个性有极其大的影响的。

因为对于这几年在各种媒介上看到的对林的宣传突然就呈火燃之势,觉得很有点奇怪。早些年我知道林这个人的时候,似乎还没有那么多的溢美之辞。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觉得那句过于偏激。不太同意。
家园 这篇文章对林的吹捧怕是太过了!怕也真的是只有女才子才喜欢了!

不信仔细看,转的人,叫好的人几乎都是女才子!

林的本事想来是有的,最近几年吹捧她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是我看到过的以这一篇最厉害,看来是个超级粉丝写的。真厉害!林都成了中国的妻子了?梁思成可真可怜。娶了个老婆。。。。唉!说实话本来我想挖苦几句的,但是一想有人听到成龙结婚的消息就自杀的,追星嘛!有什么不可以。也就算了,何必和一个骨头都已经化成了灰的女人较劲。

不过女孩子还是最好不要以林为榜样,梁思成那也是多年难得一遇的男人,不是每个女的都有林那样的运气,丈夫由着他胡来。

有人说梁当年娶了林是因为梁启超的原因,这就对了。以林的聪明怎么会和徐结婚,对小曼来说,徐的社会地位可是比她的外交官的丈夫高,可和梁任公相比徐可是差得太远了,林要是真的嫁给了徐,我反倒真的会对她的人品高看一眼。嘿嘿,可惜了小曼没想到徐的社会地位和他养家的本领不成正比,最后竟然和个戏子混在一起。小徐怕也没想到自己的报应来得那么快。不过那两人可是绝配,婊子配戏子,真绝!被玩弄的怕反倒是那个风流自赏而又短命不寿的才子!

[SIZE=3]什么都不说了,没结婚的可是在将来还是打算要结婚的兄弟们!千万记住了!娶老婆可千万别娶才女或者美女!尤其是那些开口林闭口曼的女人,更是危险的紧!要不得的!

不然梁思成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看见有多少人到现在还在糟蹋他了嘛?[/SIZE]

家园 是啊!

幻想把男人,女人当猴耍,玩弄于股掌之间。结果都是害人害己的。希望大家都能心态平和一点。

男人呢!不要依仗权势金钱四处猎艳。再来个始乱终弃结果往往是一脚踩空得不偿失。比如赵老师那样的。当然黎叔教导我们,不怕脚踩风,就怕手抓空。手上有东西还不至于太糟,但是代价太大值得吗!

女人呢!不要依靠天生丽质,把几头发情中的要死要活的公兽弄得神魂颠倒神志错乱。从中谋利益。钱是永远不够花的,关键是自身的修养提高才能换来幸福的人生

。要不然光辉岁月就那么几年过去了就什么也不是了。而且相比男性明显处于很不利的位置。广大女性的林情节和这个原因恐怕不无关系。但是错误的途径得不出真正正确的答案。还是不要寄希望于走偏峰的好。林本人的苦衷恐怕直到的人就很少。

家园 你认为那一句偏激吗?

那一句和全文很合拍。如果偏激,那整篇都很偏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