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 海天

共:💬9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按:张老先生(或称于永泽?开个玩笑)或许把这本茶余饭后的休闲书看得太认真了,不过也算是一种观点吧,张先生毕竟教过那么多年中学语文呢)。

=========================================

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

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

兼忙,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

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

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

――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

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

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

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

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

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

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

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

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

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

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

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

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

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

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

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

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

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

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

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

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

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

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

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

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

“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

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

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

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

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

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

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

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

《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

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

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

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

“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

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

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

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

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

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

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

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

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

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

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

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

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

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

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

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

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

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

“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

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

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

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

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

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

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

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

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

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

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

“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

“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

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

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

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

“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

“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

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

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

“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

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

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

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

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

“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

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

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

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

“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

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

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

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

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

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

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

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

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

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

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

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

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想靠骂名人出名,这招早有人用过,不新鲜了。
家园 港台的一些所谓学者,

常常令人啼笑皆非。我在九十年代初,指导二流虎尾巴学习古代文献时,曾经有学生拿来一部岳麓出版社出版的《白话左传》,著者为台湾某大学教授冯某某氏。俺翻开一看,仅仅是第一段“郑伯克段于鄢”就错误百出。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这位冯教授居然翻译为:“原来早年郑武公从申国迎娶了一个宫女,她的名字叫‘武姜’。”

“公曰:‘姜氏欲之,焉避害?’”

冯译为:“寡人母后偏要这样做,危害国家我也无可奈何。”

这部书现在各图书馆都应该还有,感兴趣的不妨翻翻看看。

关键词(Tags): #郑伯克段于鄢#白话左传
家园 临表XX,不知所云

有人回帖了!!

履老师好!

家园 呵呵,圣之时者也。
家园 靠怀疑他人的动机来反驳最为无聊

你怎知道张老的动机?就算他动机如你所想,是否应当因人废言?

家园 我倒觉得张中行比南怀瑾有名呢

总之他大不必靠骂南来涨名声

北大三老,不是就有他吗?

家园 不知先生可姓司马?
家园 献上一盘衲记包子

[原创]读经须从训诂章句的迷雾中解脱出来,把握经典的核心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8668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