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倭寇罪行始末辩――兼驳论王直 -- 葡萄

共:💬19 🌺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倭寇罪行始末辩――兼驳论王直

del

家园 【好文好文】从新年第一天开始揭露牢记倭寇的罪行!!!
家园 严重支持,好文!!!

很久没在河里看到这样的好文,过年都高兴!这年头净是给汉奸张目的文章,很少见这样的大作了!!!非常感谢!

家园 旁征博引,条理清晰

家园 结论荒谬无比,明朝因为海盗汉奸没走上海洋路

历史上走海洋路的国家都碰到了这个问题,偏只有明朝禁海了。

有贸易的地方就有强盗,海上贸易更是这样,大航海时很多船队就是军队商队加海盗。因为这个怕的不敢出门,嘿嘿,有种

贸易的特点就是交流,人员往来比种地的频繁。大航海时代,西奸,葡奸,意奸遍地走,有人禁海吗

家园 看了半天你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del

家园 你的逻辑是海盗抢劫,杀人有理。

反正海盗很多,明政府无力禁止,索性放手让海盗干,或许资本主义由此产生了。

头一回听说这种逻辑。

家园 请说明我是怎么逻辑出这个结论的,最好来个流程图,呵呵
家园 【文摘】王直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专家学者评“嘉靖倭寇”

新民晚报特稿

????本报记者李坚

????记者于1月22日报道的“有人为明代大倭寇王直修墓立碑”新闻,在海内外媒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议论。同时,也有媒体提出质疑,主要的话题是王直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日本“友人”为他修墓立碑。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

????嘉靖倭寇

????首先,要向读者介绍一个概念:嘉靖倭寇。

????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落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为倭寇。

????明朝300年,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骚扰不断,从辽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沿海居民患苦之”。

????明初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海防,倭寇未酿成大患。到嘉靖年间,倭寇又猖獗起来。时值日本“战国”时代,众多诸侯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又受到“朝贡”贸易的限制,于是在中国沿海武装抢掠,形成了比明朝初期更为严重的倭患。

????嘉靖倭患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海盗与日本倭寇两相勾结。

????王直(汪直)就是一个勾结倭寇的中国海盗,人称“倭寇王”。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直结伙到广东打造海船,“置硝黄丝棉等违禁货物,抵日本暹罗西洋诸国往来贸易”。起先王直加入许栋的海盗集团,许栋死后,王直成为首领,建造了更大的海船,船上武装齐备,当时“海上之寇,非受(王)直节制者,不得存”。

????王直与徐海、陈东、叶明等以日本平户一带海岛作为他们海盗活动的大本营(大概就是长琦县福江市,现改为五岛市)。嘉靖时在中国沿海侵扰的倭寇,往往是与他们勾结在一起的。如徐海于嘉靖三十四年勾结和泉、萨摩、肥前、肥后、津州、对马诸倭入侵,先后抢掠崇德、湖州、嘉兴、苏州、常熟、崇明等地。同年,陈东勾结肥前、筑后、丰后、和泉、博多、伊纪诸倭入侵,先后剽掠南汇、金山、崇明、上海等地。第二年,叶明勾结筑前、和泉、肥前、萨摩、纪伊、博多、丰后诸倭入侵,先后抢掠川沙、乍浦等地。王直则更为猖獗,以日本萨摩洲的松浦津为基地,“自称徽王,部署官属,咸有名号。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听其指使”。他经常派遣徐海、陈东、萧显、叶麻等勾结倭寇入掠。嘉靖三十二年王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嘉靖倭寇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给东南沿海人民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

????倭寇“新”论

????对嘉靖倭寇,从明代至今向有定评。但从上一世纪80年代起,国内史学界出现了与以往观点截然相反的一种“新”论。

????倭寇“新”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嘉靖倭寇的首领王直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为数不多的真倭,也受其支配,故嘉靖倭寇,不是外族入侵。

????■明王朝的海禁使沿海人民生路受阻,由商、民转为寇、盗,所谓的嘉靖倭寇,实质上是由中国海商领导,广大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人员参加的一场反海禁的斗争,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16世纪中叶,对外通商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方向,海禁与剿杀海商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由此造成的东南地区的社会破坏,主要责任应有明代统治者来承担。

????■明代海禁政策是倭患的根子,真正解决倭患是取消海禁,而不是靠戚继光、俞大猷的“平倭”战争。

????■对二十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倭寇”条目: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提出质疑,认为这个结论代表“传统的史学观”,应予改写。

????其实,倭寇“新”论并非新论。因为早在上一世纪的50年代,少数日本学者就率先提出类似观点。

????60年代,个别台湾学者也相继发表论文,阐述倭寇“新”论。80年代起,大陆学界出现倭寇“新”论的论文。

????倭寇“新”论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据悉,去年8月份在安徽黄山市举行的一次国际徽学讨论会上,就有学者把王直说成是“徽商的杰出代表、反海禁的先锋”。

????专家辩驳

????“新”论出现后,中国史学界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认为,那些穿倭服、袭倭衣,“顶前剪发,而椎髻向后”,“挟倭为雄”的中国海盗“实际上充当了外国海盗侵略自己祖国的工具。他们并无明确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和要求,而只是四处奔袭,烧杀抢掠,因此不仅未能起到调解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反而使东南半壁血流千里,残破糜烂”。

????军事史研究专家、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范中义、仝晰纲等人认为:“所谓新观点受日本人的影响很明显”,“那种把嘉靖年间倭寇的入侵归结为中国内部斗争的观点,实际是有意无意为侵略者开脱,应予摒弃”。

????研究倭寇史数十年的资深专家、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陈学文认为:“从倭寇的发生,以及掠夺的行为来看,它无疑是掠夺战争。他们还勾结一部分中国的奸商、豪奸、海盗,蒙蔽一些失业的劳动人民,结成倭寇队伍,骚扰我国,破坏了我国经济与扰乱了人民生活的安宁,是明代一大祸患。因此,御倭战争是完全正义的爱国自卫行动,并不是国内战争。”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南炳文说:“真倭假倭也不是像他们说的,真倭也不少。里面有走私商,但也不是单纯的走私商,是亦商亦盗。不然的话无法解释东南沿海那么多的烧杀抢掠。反海禁,怎么能残害自己同胞?嘉靖以来,从朝廷到沿海乡村,上上下下记载的那么多关于倭寇罪行的历史难道都弄错了?”

????南炳文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前主任汤纲合著、去年再版的《明史》中只字未提倭寇“新”论,南炳文说:“我无法接受这些观点。”他说:“不深入读史,是很容易接受这些观点的。”

????史实说话

????嘉靖倭寇,真倭为少,假倭为多,“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这是倭寇“新”论的一个支撑点。

????历史真相是如何的呢?

????南炳文教授说:“不能光看数字,要看真倭、假倭两者的关系”。他告诉记者,《明史》“日本传”有这样一个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倭战则驱其所掠之人为军锋,法严,人皆致死。”

????南炳文说:“一个从字,就点清了真倭、假倭的主奴关系。这句话也说明了假倭与自己同胞作战为何如此拼命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王直是个威风八面的“倭寇王”,连“三十六岛之夷皆听其指使”。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南炳文教授说,当时明朝廷派员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国王制止倭寇入犯中国。使臣回来“言至其国五岛,遇王直、毛海峰,谓日本内乱,王与相俱死,诸岛不相统摄,须遍谕乃可杜其入犯”。这说明,王直在日本五岛说话并不算数,要杜绝倭寇“入犯”,还得“遍谕”诸岛统治者才行。

????萧显是个极其凶残的倭寇头目,连王直见了都惧他三分,即便如此,他一见日本船主也得乖乖趴下叩头,一副奴才相。这条记载证明,假倭不管怎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最后还得听日本主子的,他们不过是奴才而已。因此,嘉靖倭寇中的假倭就其本质而言,就相当于20世纪中国抗战中的伪军,萧显不过是个伪军大队长之类的角色。

????在假倭中,为数不少的“小民”是被胁迫的,并非是因为“生路受阻”而参加“反海禁”的。史料记载,倭寇“随处掠劫人口,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贼以掳民为先锋,使敌我兵而自脱去”。“寇掳我民,引路取水,早暮出入,按籍呼名”。

????有一条史料更能说明问题:“近日,贼抢娄塘、罗店等处,驱率居民挑包。其守包之人,与吾民私语,言是某府州县人,被贼胁从,未尝不思乡里,但已剃发,从其衣号,与贼无异,欲自逃去反为州县所杀,以此只得依违。”

????但王直一伙就不同了:“许二、王直辈通番渡海,募岛夷之骁悍而善战者,蓄于舟中”,这些倭人“遇船即劫,遇人即杀,至其本国,道中国劫夺之易,遂起各岛羡慕之心,而入寇之祸不可遏矣”。

????王直“倾资勾引”的倭奴门多郎、次郎、四助次郎等就是他劫掠的得力助手。明人指出:“自陷黄岩,其(王直)志益骄。其后四散劫掠,不于余姚,则于观海,不于乐清,则于瑞安。”

????关于海禁,南炳文、陈学文和范中义、仝晰纲都认为,明代的海禁主要就是为了对付倭寇骚扰,对东南亚各国并没有实行海禁。历史的真相应当是倭寇入侵在前,明朝海禁在后。那种倭患起于海禁的认识是颠倒了因果。南炳文还强调指出,倭患那么严重,不管行吗?他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总是将国家的安全放在首位的。如果老百姓的基本生命与生活都得不到保证,怎么谈得上发展经济呢?

????专家们认为,说王直弃商从盗是反海禁,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到了嘉靖年间,海禁已经名存实亡,“海上番船出入无盘阻”,无需再反。实际上王直不是反海禁,而是烧杀抢掠老百姓。他是自愿为盗的,因为无本“买卖”对他吸引力更大。

????对王直的堕落,范中义、仝晰纲在他们去年出版的专著《明代倭寇史略》中是这样分析的:“王直堕落的三部曲即海商、亦商亦盗和海盗的轨迹十分明显,他堕落成汉奸的三部曲也很清楚。第一步是与日本通商,进行接触;第二步是雇用倭奴,充当羽翼;第三步是与倭奴合伙,劫夺百姓。”

????范、仝认为,说王直一伙的所作所为是资本主义萌芽,那是更谈不上的事。“他们勾引倭寇,在江南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变乐土为丘墟,变殷实为贫穷,变商贾辐辏为凄惨荒凉。广大民众肝脑涂地,避难逃亡,手工业、农业和商业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如果当时江南这一富庶之地有一些微弱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话,也会被他们的烧杀抢掠所摧毁。”

????而且,王直并没有把掠夺来的大量财富投入国内,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而是转往日本的大本营,以求寄人篱下。从这一点看,王直之辈还不如西方海盗。

????倭寇恶行

????嘉靖倭寇究竟在东南沿海干了些什么,下面提供的一些史料有助于读者认清倭寇本性。

????杀人嘉靖三十三年,寇“犯嘉兴,午间在钱给舍宅吃饭,杀三四农夫”,下午,“又返回海盐,在经马家堰时,入一姜姓家,杀伯侄5人。一侄孩提宿床上,杀之,取血渍酒饮之。”

????倭寇侵掠漳州时,因有败类引路,“凡有名士大夫及巨室,悉素知之。拘系一大寺中,命以金帛赎身,各限以数。不如数者,腰斩锯解之”。

????放火“劫掠将终,纵之以火,烟焰烛天,人方畏其酷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在昆山“分掠村镇,杀人万计”,“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

????抢劫杀人放火的目的,一是劫财,一是掠人。倭寇对丝、丝织品、锦绣等最感兴趣,“见丝绵库广,踊跳而喜”。棉布、红线、水银、针、铁锅、磁器、古文钱、古名画、古名字、古书、药材都是他们着意要抢的,因为这些东西日本缺少,有的价格十倍于中国。

????倭寇掳掠人口,男女均抢,成人儿童都难幸免。“最可憾者,倭性喜儿童,其韶秀警敏,得即目为奇货,虽数十百金往赎,不与也。”倭寇掳掠人口有多项目的:一,用于战争;二,为其工作、供其取乐。“妇女昼则缫茧,夜则聚而淫之”;三,索取赎金;四,带回日本,转卖为奴。

????倭寇到底从中国掠去多少人口,已无法统计,但从戚继光救出的被掠人口,可见一斑。嘉靖四十五年,台州大捷5000人,长沙之战1200人,上烽岭之战1000人;嘉靖四十一年横屿之战男女800……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大小80余战,没有打过败仗,几乎每战都会救出被掳的民众。

????戚继光是剿灭王直集团的主要将领,如果把王直说成是“徽商的杰出代表”,民族英雄戚继光岂不成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刽子手?

????嘉靖倭寇的种种倒行逆施,激起了东南沿海全民的抵抗。据记载,不但是普通民众,就连僧人、商人也都参加了抗倭斗争。

????贪婪的倭寇也没放过王直的家乡――徽商故里歙县。据记载,倭寇曾从浙江沿海窜犯到徽州、休宁、桐乡和歙县一带。而徽商恰恰是当时很重要的一支抗倭力量。他们慷慨解囊,出资筑城,提供军队粮饷与赏赐。有的徽商为穷人代交筑城费,有的徽商还出谋划策,训练士兵,亲自领导抗倭斗争。歙县许谷就是这样一位徽商。当倭寇潜入歙县地界时,守令惊慌失措,许谷自告奋勇,组织群众据守东门。他领导的守城军民,军容严整,纪律严明。倭寇探知此状,知道有备,只好撤退。歙县父老乡亲也因此躲过一劫。

????这样一位徽商,如果有人为他修墓立碑,倒是得人心的。

家园 这些“专家”到现在也解释不通王直为啥“投案”寻死,呵呵

这些专家翻不了案的。

《明史纪事本末》说:“沿海诸奸民乘势流劫,真倭不过十之二三。”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记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金安清的《东倭考》亦云:“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里面提到头目,“大奸如王直、徐海、陈东、叶麻辈,悉逸海岛为主谋。倭听指挥,诱之入寇。”

汪直本人就是嘉靖年间最大一股倭寇的头目。

嘉靖三十一年攻浙江台州破黄岩、掠象山定海,此后,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皆在汪直的控制之中。

击溃明朝官军后,汪直多次要求开海禁,通商互市。

浙江总督胡宗宪于嘉靖三十四年派蒋洲等人充当官方使者前往日本招降汪直。

嘉靖三十六年,汪直率义子毛海峰等数千人回到舟山群岛,再次向朝廷要求通商。

经交涉获准,亲自入宗宪军营,并使义子率部众攻击其他“倭寇”团伙。

胡宗宪请示明中央政府,在争论近两年后,终于下决心杀死汪直。

汪直一生,始终在积极地奔走,不惜贿赂朝廷命官,就是为了能让海上贸易合法化,他的积极奔走终于让胡宗宪找到了捉他的方法,就是假知府之口,找他谈论允许通商的事宜。当时他的手下很多人劝阻他不要贸然前往,可是急于为自己正名的汪直却毅然选择了这条死路。

这些所谓的专家,既没有可靠的数字,也没有合理的逻辑,来解释汪直为啥要自投罗网,呵呵,他们连自己都骗不了,却拿出这种东西来骗天下人.....

家园 逻辑不通的瞎说八道而已

汪直如果是勾结日本的汉奸,拥有那样大势力的他,又何必自投罗网呢?呵呵呵

家园 晕死,汪直为何自投罗网,<<明史>>里已有明确的说明了.老克不会没看过这段吧?

汪直之踞海岛也,与其党王?E、叶宗满、谢和、王清溪等,

各挟倭寇为雄。朝廷至悬伯爵、万金之赏以购之,迄不能致。及是,内地官军颇有备,倭虽横,亦多被剿戮,有全岛无一人归者,往往怨直,直渐不自安。宗宪与直同郡,馆直母与其妻孥于杭州,遣蒋洲赍其家书招之。直知家属固无恙,颇心动。

义镇等以中国许互市,亦喜。乃装巨舟,遣其属善妙等四十余人随直等来贡市,于三十六年十月初,抵舟山之岑港。将吏以为入寇也,陈兵备。直乃遣王?E入见宗宪,谓 :“我以好来,何故陈兵待我?”?E即毛海峰,直养子也。宗宪慰劳甚至,指心誓无他。俄善妙等见副将卢镗于舟山,镗令擒直以献。语泄,直益疑。宗宪开谕百方,直终不信,曰 :“果尔,可遣?E出,吾当入见 。”宗宪立遣之。

直又邀一贵官为质,即命指挥夏正往。直以为信,遂与宗满、清溪偕来。宗宪大喜,礼接之甚厚,令谒巡按御史王本固于杭州,本固以属吏。氵敖等闻,大恨,支解夏正,焚舟登山,据岑港坚守.

和黑社会在国家加大打击力度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想漂白很是相似.

倭寇并不同于普通海盗,包括前期的真倭在内对中国经济,安定,社会的伤害要大于与日本通商的收益,(当然这与明朝的对外贸易形式有关),明被迫海禁也是无可厚非的,(失误是没有将私商和海盗区分开来,没有强有力的防倭卫措施,各卫所战斗力太差)没有宗设的杀人争贡,明也不会裁撤市泊司,也不会加大海禁力度,同样如果明的海禁海防真的无懈可击,汪直等也不会铤而走险,就如今天如果银行警戒不够,只怕每天都有银行劫案发生.

待明征剿得力"倭虽横,亦多被剿戮,有全岛无一人归者,往往怨直,直渐不自安"又见家属无恙这才考虑投降....

另外窃以为一般勾结外族出卖自己国家,民族,同胞的利益以肥己利他国都可以称其为汉奸吧,所以称汪直为汉奸好像并不过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晕死,汪直为何自投罗网,<<明史>>里已有明确的说明了.老克不会没看过这段吧

链接出处

家园 呵呵,明史也不能只看这一段儿啊.....

老兄这段是《外国列传?日本》的吧?呵呵,写得太简单了.....

这是《胡宗宪列传》,讲的清楚得多.....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知益都、余姚二县。擢御史,巡按宣、大。诏徙大同左卫军于阳和、独石,卒聚而哗。宗宪单骑慰谕,许勿徙,乃定。

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文华大悦,因相与力排二人。倭寇嘉兴,守宪中以毒酒,死数百人。及经破王江泾,宗宪与有力。文华尽掩经功归宗宪,经遂得罪。寻又陷天宠,即超擢宗宪右佥都御史代之。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文华令副使刘焘攻之,复大败。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E于五岛,邀使见直。直初诱倭入犯,倭大获利,各岛由此日至。既而多杀伤,有全岛无一归者,死者家怨直。直乃与?E及叶碧川、王清溪、谢和等据五岛自保。岛人呼为老船主。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洲等谕宗宪指。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曰:“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因留洲而遣?E等护可愿归。宗宪厚遇?E,令立功。?E遂破倭舟山,再破之列表。宗宪请于朝,赐?E等金币,纵之归。?E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犄角。会海趋帮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既而败死,鹗走桐乡。

鹗既入桐乡,贼乘胜围之。宗宪计曰:“与鹗俱陷无益也。”遂还杭州,遣指挥夏正等持?E书要海降。海惊曰:“老船主亦降乎?”时海病创,意颇动,因曰:“兵三路进,不由我一人也。”正曰:“陈东已他有约,所虑独公耳。”海遂疑东。而东知海营有宗宪使者,大惊,由是有隙。正乘间说下海。海遣使来谢,索财物,宗宪报如其请。海乃归俘二百人,解桐乡围。东留攻一日,亦去,复巢乍浦。鹗知不能当海,乃东渡钱塘御他贼。

初,海入犯,焚其舟,示士卒无还心。至是,宗宪使人语海曰:“若已内附,而吴淞江方有贼,何不击之以立功?且掠其舸,为缓急计。”海以为然,逆击之仇泾,斩三十余级。宗宪令大猷潜焚其舟。海心怖,以弟洪来质,献所戴飞鱼冠、坚甲、名剑及他玩好。宗宪因厚遇洪,谕海缚陈东、麻叶,许以世爵。海果缚叶以献。宗宪解其缚,令以书致东图海,而阴泄其书于海。海怒。海妾受宗宪赂,亦说海。于是海复以计缚东来献,帅其众五百人去乍浦,别营梁庄。官军焚乍浦巢,斩首三百余级,焚溺死称是。海遂刻日请降,先期猝至,留甲士平湖城外,率酋长百余,胄而入。文华等惧,欲勿许,宗宪强许之。海叩首伏罪,宗宪摩海顶,慰谕之。海自择沈庄屯其众。沈庄者东西各一,以河为堑。宗宪居海东庄,以西庄处东党。令东致书其党曰:“督府檄海,夕擒若属矣。”东党惧,乘夜将攻海。海挟两妾走,间道中槊。明日,官军围之,海投水死。会卢镗亦擒辛五郎至。辛五郎者,大隅岛主弟也。遂俘洪、东、叶、五郎及海首献京师。帝大悦,行告庙礼,加宗宪右都御史,赐金币加等。海余党奔舟山。宗宪令俞大猷雪夜焚其栅,尽死。两浙倭渐平。

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蒋洲在倭中,谕山口、丰后二岛主源义长、源义镇还被掠人口,具方物入贡。宗宪以闻。诏厚赉其使,遣还。至十月,复遣夷目善妙等随汪直来市,至岑港泊焉。浙人闻直以倭船至,大惊。巡按御史王本固亦言不便,朝臣谓宗宪且酿东南大祸。直遣?E诣宗宪曰:“我等奉诏来,将息兵安境。谓宜使者远迎,宴犒交至。今盛陈军容,禁舟楫往来,公绐我耶?”宗宪解谕至再,直不信。乃令其子以书招之,直曰:“儿何愚也。汝父在,厚汝。父来,阖门死矣。”因要一贵官为质。宗宪立遣夏正偕?E往。宗宪尝预为赦直疏,引?E入卧内,阴窥之。?E语直,疑稍解,乃偕碧川、清溪入谒。宗宪慰藉之甚至,令至杭见本固。本固下直等于狱。宗宪疏请曲贷直死,俾戍海上,系番夷心。本固争之强,而外议疑宗宪纳贼赂。宗宪惧,易词以闻。直论死,碧川、清溪戍边。?E与谢和遂支解夏正,栅舟山,阻岑港而守。官军四面围之,贼死斗,多陷殁者。

看得很清楚了吧?

胡宗宪派人把汪直家人从监狱里放出来,以此为借口去接近汪直。

汪直谈判的开价就是: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SHADOW=255,RED,2]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SHADOW]

接下来,“宗宪厚遇?E,令立功。?E遂破倭舟山,再破之列表。宗宪请于朝,赐?E等金币,纵之归。?E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

胡宗宪利用毛海峰的支持,多次击溃其他“倭寇团体”。随后又协助胡宗宪平定了徐海、陈东、麻叶“倭寇”集团。

然后就...."两浙倭渐平。"

说的该很清楚了吧?.....除了这两股大势力,哪里还有什么“倭寇”?

接下来的嘉靖三十六年,胡宗宪将汪直骗入,拘捕,才造成了毛海峰重新反乱,直到三十八年将汪直处死,汪直集团残部改为骚扰福建沿海去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呵呵,这些专家的理论不堪一击的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29134

这里回复了老兄。

“专家”们的观点是

1)汪直不是倭寇大头目,他上面还有人呢...

2)汪直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除海禁,而是为了杀人掠货

这些专家的结论,都无法解释汪直如何非要去跟胡宗宪勾勾搭搭,甚至自己去冒险。如果汪直是他们形容的那种人,坐在岛上号令也就是了,何苦来自投罗网呢?.....

呵呵,老兄不妨试着解释解释。明史上明确写着的汪直的主张――“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有代表什么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