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晏阳初:“误教”与“无教” -- 豫蒙

共:💬3 🌺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晏阳初:“误教”与“无教”

2003-3-26 11:02:23 中国乡村网版权所有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10月17日在湖南衡山乡村师范的演讲辞。

原载《民间》第3卷第13期,1936年11月。

我国人口占世界1/5,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数千万方里的土地,现在受人侵略,无法抵抗,人家的飞机大炮,如入无人之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华北紧急,全国动摇了。你们是有血气有思想的青年,试想一想,中国为什么到如此田地?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误教”与“无教”。何谓“误教”与“无教”呢?中国现在受教育的人很少,而所受的教育,又多是不切实用的。所以有“教育误人”、“教育杀人”这种说法,这就是“误教”的意思。4万万人口中有80%没有受过教育,这就叫做“无教”。中国数千年来的旧教育,现在已经整个地推翻了,可是新教育尚未产生。现在所谓“新教育”,并不是新的产物,实在是从东西洋抄袭来的东西。日本留学生回来办日本的教育;英美留学生回来办英美的教育,试问中国人在中国办外国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各国教育,有各国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万不能乱七八糟地拿来借用。现在的学生是在学日,学美,学英,弄得一塌糊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以许多大学生都在失业,而国家复闹人才缺乏的恐慌。人找不着事,事找不着人,这是充分去模仿外国的结果,整个教育因此破产。??

中国人办教育不知道中国的情形,随便把外洋的东西搬进来:好像一个人害病,不问他的病源,任意给他吃药,一定要弄坏的,所以教育办了几十年,对于中国本身没有发生什么好的影响。你若去问一个统计学家,中国现在有多少人口,他一定回答说大约是4万万罢!有的说3万万5千万,有的又说4万万5千万,其间差了这样大的一个数目,全没有确实的调查。譬如人家问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都不能回答,这岂不是一件最耻辱的事。中国人不知道日本的事,不知道苏俄的事,犹情有可原;中国人而不知道中国的事,这真是罪无可恕了。中国现在的金矿有多少,煤矿铁矿有多少,耕地有多少,森林有多少,有人知道吗?但是日本人会知道,美国人也会知道,说起来是如何的痛心啊!为教育而教育,为学校而学校,学生毕了业,就不管他失业不失业了。甲校如是,乙校亦如是。大家不知道为什么去办学校,不明了社会上的问题,去根据问题而定方针。只晓得照样画葫芦,人家怎样做,我们就怎样做。甚至有人为饭碗而办学校,这更是不堪闻问了。?ブ泄?人的大毛病,是说而不干。你看有好多人只管在那里说,“教育误人”、“教育杀人”,闹得声彻云霄,而无人实地去改造,更有谁能认真吃苦,到乡村去!大家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以为别人不去,我何必去呢?得过且过,已经过了4 000多年。须知时至今日,已不是“得过且过”的时期,乃是求得过亦不能得过的时候了。我们敌人的枪口,一天一天向我们迫近,我们怎样还不觉悟,还是偷闲躲懒,不肯去干。我们常见有人写文章,骂教育,结果还是空论一场。我们怎样说就要怎样做,要怎样做,就要先认识中国情形,认识社会情形,亲身到社会里去体验。??

中国教育堕落到这种地步,如何得了?所幸误教尚少,假如误教普及了的话,那只有坐以待毙。现在还有80%的“无教”者,正待我们去普教,故中国前途尚有可为。我们不应当再拿外国教育去教他们,要创造一种中国教育,要用中国药来医治中国病,且要看清病源然后再去下药。??

今后新教育的途径是:不要再模仿别人,要自尊自信,自己创造。外国的科学我们要学,外国的教育,自有他们的背景,我们如何能够毫无目的地盲目抄袭呢???

个人的行动,也是随时代而变迁的,现在你若仍不出户门,坐在家里读书,那是不成功的。中国人最低限度要明了中国的情形。想明了中国的情形,不是要去调查南京、上海、天津、北平这样的大都市,是要深入农村。因为中国4万万人不是完全住在都市,有80%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从前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书人自作聪明,所以演成了现在的状况。“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空计划,绝对不可靠。明了事实,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的因果,才能计划改造的方案。

??

要想知道民间实况和疾苦,没有数字作根据,便不知从何处下手,所以要有调查统计的工作。现在说到诸位同学来到这里预备将来去做建设农村,复兴民族的工作:各位要知道教育的基本不在大学和专门学校,是在小学。比如建筑房屋,没有坚固的基础,就不能筑成一座崇楼高阁。没有好的小学,又从哪里去得到好的大学生和专门学生?小学的目的是为教育这广大的民众的,所以很重要。留学生从外国回来,他们心目中成了一个做大事、做大官的观念,谁还顾及得到小学教育。所以有人说中国人忘本,本就是基础。我们把基础教育称做小学教育,所以人人以为它小,便不愿去干。孙中山先生曾经说,中国人与西洋人不同的地方从很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譬如建筑房子,外国人行奠基礼的时候,非常隆重;中国人却要到上梁的时候,才大行庆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只重外表,不重基础。??

“师范教育”这个名词倒是很好的。“师范”二字的意义,是说既可为师,又能做范。有许多做先生的不见得就能够做人的模范,能够做人模范的,却都可以做人的先生,希望你们能够做人的先生又能做人的模范,真正负起乡村师范教育的使命来。去教育那广大的平民与农村中的大多数的儿童,这种责任是何等的重大!??

我们能够去教育那么大的民众,“无教”也就要变成“有教”了,但是我们怎样去教他们,这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应当去教他们什么。要明白现在已经是20世纪了,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时代了。现在是飞机、大炮、毒瓦斯的时代了!

我们要做一个“现代人”,一方面要不忘本,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这才能有办法。不然,你就不配在这20世纪生存。

??

但是怎样才能使你做一个现代的人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吃苦”两个字。你能吃苦,一切〖JP3〗都能如你的愿。我国有句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确含有真理。美国有句话说,“总统出自茅庐”,我希望你们努力吃苦,在教师指导之下为去苦干,去造就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民族的仆人,大众的仆人!??

苏俄在十几年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理她,不许她加入国联。可是现在还不到20年,各国都把她当做嘉宾,先后同她复交,国联也很恭敬地请她加入,给她一个常任理事席,使濒将破产的国联,因她得以支持,这是何等的荣耀?可是苏联在这十几年内的苦也真吃够了,全国人民节衣缩食,为的是国家的建设,因此才有今日。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洗尽从前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理。这种念头在前一二百年或者还可以,到了20世纪的今日,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在你我的生命范围内,都没有享福的希望!??

在我国今日这种民穷财尽,天灾人祸交逼的时候,人民真是不能说不算吃苦,但是这种吃苦能算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吃苦吗?我们要效法苏联那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意义的吃苦。??

衡山省立乡村师范在湖南是很重要的一个乡村师范学校,今后基础教育的奠定,全在各位的身上,所以希望你们能够去吃苦。德国之所以能有今日,虽在他精强的兵力,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在师范教育办得好。就是我国现在各处实验县的中心工作,也是在普及平民教育,造就干部人才;而干部人才,又多半是出自乡村师范的,因为乡村师范的学生都是有志改进乡村的。村政弄好了,县政当然也要随之而好,省政,国政,自然整个的就会上了轨道。这样方能安邦强国抵御外侮,这样我们方能生存于20世纪!

??

最后我希望各位的有两点:(一)对于学问的追求:学问的重要,是人人都知道的,无论做什么事,都非有学问不可。别的且莫讲,就以你们本身而言,你们为了要改造社会,建设乡村,就得认识社会的整个面目,至少也要知道湖南衡山这一个小圈子,一方面还得明白些做人的道理,多有些常识才行。(二)对于人格的修养:中国能通中西古今有学问的人也不少,可是他们的学问尽管好,若是没有人格,恐怕他们的学问越好,他越能够卖国。有许多什么日本通、美国通、苏俄通根本就通错了,这是什么缘故呢,缘故是没有人格的修养。所以我觉得学问还在其次,人格却最要紧,我们有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各位同学,国难已到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若再不努力,就只有灭亡一途。国家亡了,就是要爱国也无国可爱,到那时可就悔之晚了。希望各位同学永远不要忘记我今天所讲的话。

家园 晏阳初可是个大大值得注意的人物

晏阳初(1890―1990年)

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巴中人。

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

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

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

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

1940年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

1943年在美国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

1944―1945年被美国锡拉立兹等三所大学授于博士学位。

1950年移居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

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

 

晏先生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倡“识字、生计、文艺、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治旧中国的“贫、愚、弱、私”四大痼疾,首创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中国长沙、定县、北碚以及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等国推进平民教育。其在渝所创乡村建设学院,后并入西南师范学院。晏先生世界驰名,被誉为“最具有革命贡献的十大伟人”。

 

主要论著:

《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

《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

《十年来的中国》( 1937年)等。

晏阳初博士今年岁初在纽约寓所辞世。新闻媒介谥之为“蜚声中外的平民教育家”。博士以演说雄辩和组织事功擅场,是实践型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平未尝着意著书立说。国内出版界一九八九年相继推出《晏阳初文集》、《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既慰前贤,又益后人,功德无量。唯不知博士生前已及见到否? 一八九三 一九九○,博士生命长河,汩汩淙淙,浪花水沫,流走几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风尘。寿终正寝,尽其天年,自是人生一幸。由是而念及他留居大陆的最小的儿子晏福民同志,却英华早谢,于十年动乱之初含恨以终;便难免漾起几分凄苦,几分怅惘。今日摩挲遗编,审视晏先生已然凝固了的生命长流,更有目迷五色、思绪难理之感。即如“蜚声中外”,而今域内国人对晏先生盛名恐已鲜有知者;“平民教育家”,更难解何所云而然。至于四十年代初季,晏先生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动画艺术大师狄斯尼(米老鼠唐老鸭艺术形象创制者)等人杰一起,同被美洲学界推选为“对人类发展做出革命性贡献的世界十大伟人”,听来更如出自爪哇国的海外奇谈。且无道其宏言谠论若“第五自由”者矣。 “第五自由”论,起自二次大战后期。其时,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残灭人性的法西斯主义,提出“四大自由”口号;即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晏阳初对之作了补充。他说:“我们不只能拥有‘四大自由’,还有第五自由:比较其他四项都显得伟大。没有它,我们能有‘四大自由’?这就是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Freedom From Ignorance)。”(《晏阳初传》,431页) 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这就是晏先生以“除文盲、作新民”为目标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运动精义所在吧。而最能道出晏阳初及其同仁孜孜 、不懈其志之丰神的,则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在延安一语中的之评:“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堵述初:《毛泽东先生会见记》,见《晏阳初文集》附录)赘言一语:二十年代初晏阳初倡导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长沙城沸沸扬扬,有一百多位义务教员参与其事,与晏氏同龄的毛泽东即在其中。 宗教家精神。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当然不是在指斥虔诚的基督徒晏阳初传布“精神鸦片”或“用笔杀人”。揣度言之,其“深致敬佩”者,大约是意在弘扬一种巨大热情、执着追求和虔诚奉献精神吧。四十年前,我曾有幸黍列晏先生门墙桃李之荫,就读于其创办的重庆乡村建设学院。师生集会,例必按“平教会”传统行礼如仪:全体起立,唱《中华平民教育运动歌》。歌词系晏先生延人执笔,自选《苏武牧羊》曲调谱成。众人高歌,激越昂扬,苍凉悲壮;浸淫其中,的确能感受到几分宗教情感。其词曰:   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 一齐见光明,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往向前程。飞渡了黄河,跨过了昆仑。唤醒旧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今日吟咏韵味,品藻词翰,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忧世拯民、奋进求成而又不无寂寥苍茫之绪的异样况味;也许其中正积淀了一代知识界人郁郁心声――激昂慷慨中难掩其迷惘困惑之情?且复于曲律跌宕中,又如见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晏阳初引吭高歌身姿;笃诚笃敬,肃穆庄恭,正是一尊虔诚布道者声容。今日若把歌词作“平教”纲领研析,倘能不计所谓“历史局限”而作持平之论,对其“一心为平民”的坦诚告白,“务把文盲除尽”的铮铮誓言,无论如何是不能一笑置之的。况且,晏阳初是一位坐而论道、起而力行的实践型思想家:从一次大战在欧洲战场十万华工中开展识字运动,历经二十年代初倡导全国识字运动,发展而为“乡村建设”的定县试验及四川、湖南试验,晏阳初的确是躬行践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他漫长而曲折的平民教育之路的。仅以“务把文盲除尽”而论,也许今日之我辈愈益感到这份历史遗产的沉重和艰辛。就此而言,称晏先生为先知先觉和先行者,也不应为过吧。且听他在一九二七年发出的沉痛呼声:“吾辈羞视三万万以上的同胞,在二十世纪的文明世界流而为文盲;吾辈恐惧四万万的大民族,不能生存于智识竞争的世界;”“更羞见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尊为神明贵胄黄帝的子孙,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化无所贡献。四顾茫茫,终夜徘徊。”(《晏阳初文集》),一卷,116页) 四顾茫茫,终夜徘徊――斯人去矣!回首当年,我所及见的晏先生正主持乡村建设学院及“平教会”巴县实验。功业成就,声誉日隆。虽未改其谦冲平易、坦诚热情本色,但已颇具“平民”而“圣者”气象,俨然一代宗主了。且盛筵难再,历经战乱烽火,“乡迷”绿洲,于神洲鼎沸之际,总有一种其曲将终、其人将散之感。一曲平民教育运动长歌,总括而言,华彩乐段,在定县试验十年(一九二六―一九三六)。晏阳初的宗教家精神,也随之而张扬极致,夺目生辉。   定县实验,是晏氏“平教”理论和方法的全方位系统实践。参加这项实验的“中华平民教育运动会”的领袖人物,几乎清一色具有负笈海外的学历,当时遂有“博士下乡”美谈。晏阳初组织和带头的这次“博士下乡”也许是中国知识界(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史无前例”的真正自觉自愿的“上山下乡、扎根农村”运动吧。一九二六年开始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和试验。一九二九年,时正盛年的晏阳初,以其特有的青春锐气(这种锐气,晚年犹能见到),偕同碧眼金发的年轻妻子许雅丽女士及襁褓婴儿,毅然离开北京,举家迁居定县。安家落户,一住八年。“平教会”总部也随之搬到定县。随之举家迁居定县的知名学者、教授,先后达数十人。其中有正牌博士头衔者所在多有。值得特书一笔者是孙伏园先生到定县担任中国第一家《农民报》主笔。一九三五年鼎盛时期,“平教会”工作人员达五百余人,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小小定县,一时人才荟萃,谈笑鸿儒,称得上中国知识分子史上一段别具异彩的风流佳话。较之我辈熟知后来居上的“很有必要”和“五七道路”,应是另有一番滋味。今日思之,众位前贤先辈,不必脸红心亏。 晏阳初晚年回顾这段峥嵘岁月,仍然充满感情:“我两个女儿,群英、华英就是在定县乡下长大的。我们穿粗布大褂,住农民的漏雨的房子。我们从北京连家属一同去,与农民一同吃苦,吃穿住一样,才逐渐成了农民的朋友、亲人。”(见《乡建校史研究会通讯》第六期,10页)这样的变化,当然会“触及”洋博士们的“灵魂”。对此,晏阳初十分清醒。他当时就指出:“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晏阳初传》,179页;参见《晏阳初全集》第一卷,201页)。而且,他指出:“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求知道。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我们正努力在农村作学徒。几年来工作愧少成绩,亦正以此。”(《晏阳初全集》第一卷,221页)。――多抄几句,除欲一显晏阳初雄辩风格外,也实在是觉得五十多年前的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啊”。 然而,芦沟桥一声炮响,定县实验遂风流云散。“平教会”也不得不南下潇湘,西去巴蜀,到重庆郊区歇马场高坑岩大瀑布旁另起新居。殆及刘邓大军炮声撼山城,乡建学院及巴县实验终于降下帷幕,改弦更张,别赋新辞。而晏阳初把中国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的平教理论基石和针对四大问题提出的“文艺(文化)、生计(生产)、卫生、公民”四大教育,自然也难逃黄杨厄闰。对于历史的选择,晏阳初在其晚年,以智者之勇,仁者之风,有此明快了当的悟道之言:“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要真正改变广大乡村的面目,还得有现在这个制度。”(见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四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作者张高)

家园 晏阳初:与爱因斯坦齐名的中国人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209/1938623468.shtml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