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茗谈(十八)-1 -- 本嘉明
这一篇,其实跟(十七)是前后相连的,因为侧重于经济,就又回到管理版。
如今那“共同富裕运动会”如火如荼啊,大家比较轻视印度,那么小本也来平衡一下。但主要的,仍然是中国的事儿。
(一)
印度的整体风格,既敷衍又贪腐,基本就是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的海外版。但他们毕竟也是人,也有人性和人的基本智力。我们中国人,今天相对进步了,教育素质高了,物质水平高了,就把人家看成“九亿人形牲口”,那是不对的。人跟人之间,再怎么有差距,也不是人跟动物之间的差距。
一百年前,日本人看中国人,除了个别汪罕见精卫,是不是也当是什么什么呢?
人家搞了几十年,你不管他怎么乱来,从他自己的客观条件出发,该整啥就整啥,没有大乱,没有饥荒,也算及格吧。
这个运动会,我们要以平等谦卑的心,道貌岸然,乐观其成。当然,守得住光荣,守不住也光荣,真笑喷了,也有益健康。
(二)
中国的企业,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大概不是缺德,而是缺电。
这次缺,来势汹汹,先是每两个礼拜,“停五开九”;随后是每个星期大约只能维持两天的正常全天开工。很多地方,工厂自备的柴油发电机也不许开。因为夜间供电还正常,工厂就必须连夜干,工人工资就涨。上游零件厂的产品加价,又不能保证交货期,于是成品厂更乱。而且夜间供电,据说ZF也开始“统筹”了。
有小道消息说,政府计划在今后五年内,把总的工业用电量减掉40%,所以这一趋势,不是这几个月单单针对世界经济危机,而是一个长远的规划。
听起来很吓人吧?
这个政策的起因,是减排。哥本哈根大会后,TG是很居安思危的,连夜动手打扫卫生,把碳排指标分解下放到省。因为大多数电力是火(煤)电,所以死守减排目标,各省必然要限电。其中有些省不舍得停工,排放就超标,查到了当然要修理。于是,河南,江苏,浙江等省,当下限电限到上述程度,对于外贸订单,尤其是赶圣诞节的,会是怎么一种凄惨景象,那是可想而知。
但,并非每个沿海省都是这样,山东的情形就好很多。中国传统上出口最强的地区,普遍陷入这样一种乱局,交货拖欠已经是家常便饭。ZF既然这样随意坍自家的生意招牌,那么,对于买家来说,总不能束手待毙,该怎么改善?无非几条路:
1)在家求神告祖,赶紧天下正常(如今说天下不正常,大家没意见吧?)
2)到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找供应商,狡兔三窟。
3)响应TG号召,到大西北去,到TG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
日本为什么会趴下?就死在那个“雁行理论”。
所谓“雁行理论”,就是日本打头,然后四小龙四小虎,再然后中国,各安其命,吃自己一份。日本因为太狂了,被美国用“广场协定”,一个绊子绊倒。其实没怎么摔坏,坏就坏在它刚挣扎着想起来,忽然背上给踩上一只大脚。这一脚,日本的肋骨断了几根,已不可考,但吐血数升,又一头栽倒,是围观群众都看在眼里的。而中国借这一踩之势,腾身而上,成了老二。
中国跑到今天,自己也有些喘,脚步踉跄。但不要紧,无他,身后再没有那么恐怖的紧跟者了。
我们仍然说工具吧。
美国的制造商,在美国本土恢复生产规模,重新招工,那是门都没有。所以说民主党那帮傻子,是白日做梦,根本不知道企业界在想啥。靠抵制中国产品而恢复美国人的就业,是不可能的任务。即便人民币升值,无非从其他国家进口,代替中国罢了。结果美国工人还是没饭碗,又逼得中国不当良民了,在全世界跟你使坏,那帮白痴真是嫌自己死得太慢。
那么,美国的买家会去哪里订货?
先说越南。越南很时髦了一阵了,但现在肯定不行了。打了鸡血兴冲冲去越南的美国买家,基本是一地鸡毛地回中国来了。一个,是越南的基建不行,没钢没电。二,是越南的人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企业,搞不出几家。三,是管理和技术都不行。四,是企业运营成本不稳定。
为什么说运营成本不稳定?如今在中国,是怕断电;在越南,是怕罢工。越南的高通胀,社会不稳,罢工频繁,使工厂的成本无法控制。
接着,再说印度。
印度比越南,闪亮多了。
印度有一些工具,比如说COMB WRENCH,BENCH VISE(两用扳手,台虎钳),已经可以和中国企业一较短长了。
首先,是印度自己产钢,而且成本低,CR-V(铬钒钢)的价钱,相当于中国碳素钢的价钱。二,是人力便宜。所以印度的产品,比中国的同类产品,报价低1/3左右。
但优势不止这些。印度企业,是中小型家族企业居多。家里有点钱,就送孩子到美国读书,当然是读最最牛叉的,所以一水儿的IT和金融。
然后?然后就悲剧了。美国经济危机一来,很多印度富二代只好回流。印度的IT也不大行了,就回家接班,继续搞这又脏又累的实业。这批人眼高于顶,一掌权就大刀阔斧,进口最好的设备,改进管理,处处跟国际接轨。好在人家是世界最大民主国,接轨是绝对政治正确的。
这样搞的结果,是印度的工具制造业两极分化,好的厂已经相当好,可以满足美国市场的质量要求。但他们的短板,一是产品规格不全,二是品质并不超越中国货,三是脑筋死板,不大肯主动出击,扩大产品线。四是交货期,有点随心所欲。
不要小看印度这次运动会。借这股春风,印度总算整合了各个政治势力的利益,在国家荣誉的大旗下,有效地推进了印度的基建。其实印度营商环境中最短板的,就是基建,没有电没有路。这一块,在“运动会大跃进”后,沿海地区比中国,大概还有15到20年的差距。但想想看,20年前,外商已经蜂拥到中国来了,这样的基建条件,只要投资者不太挑剔,中国又有恐怖前景,就将就凑合了。
这次运动会带来的第二个后果,倒是印度政府不大愿意看到的,就是印度工人的工资水平,翻了一番,平均达到200-300美元/月。由于中国的老板,既黑心又猾头,总能找到削减成本的地方,所以这一块,大家已经差不多是平手了。
现在美商得出的教训是:在印度和越南,自己开厂,全面管理,是可行的。如果交给当地买办,有很大风险。但也有人,正好是倒过来的结论。我看,超级大厂如IBM,应该是持前一个意见;小客户,就是后一种居多。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印度能生产的,到印度去,是值得的。
目前中国对于出口营商环境的破坏,太急促太严重,可以说对外商是任意裁制,你要订就订,不订拉倒;订了啥时交,我们不知道。
作为外方的买手,最要紧是几件事:
1)稳定可控。签约时价高一点不要紧,往后不要出种种妖蛾子。
2)品质和交货期。
3)买手的面子。
买手是个特别的工种,他不能完全站在某一边,必须客观一点,两头和谐着。出口商完成了前二项,买手已经可以交差了;如果加上第三项,就双赢了,战略伙伴了。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毫无顾忌地摧毁前两项,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某党部跟奥麻妈的民主党,不相仲伯,外行得草菅人命,把一群群的企业家往“老来移民”的死路上赶。
这带来什么后果呢?我知道有大的美国买家,把扳手的大路规格定单,整体(比如说,一年一百万支)下给印度厂。而特殊规格,特别品质要求的小批量,下给中国厂。如果印度的厂交期出毛病了(这是很普遍的),就靠自己的库存顶一顶。拖延交货太晚了,库存都不够,就从中国补一些救急,因为中国厂有一点好,咬牙说死的交期,是基本能做到的。
中国的厂,现在因为限电,手里拖欠的定单忙不过来,不见得肉痛。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过了这烈火烹油的好光景,将来呢?人家美商在印度已经很适应,很滋润了,为什么要回来中国?
这只是一个产品,一项一项地蔓延开呢?当年,中国不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从日本,台湾手里接过来的吗?
那么第三种出路,到中国大西北去,行得通吗?大家先自己想想。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希望把效益差能耗差的企业赶到西部去,就看西部竞不竞争得过别的第三世界国家了。坐等本大下文。
世界工厂的地位可靠不可靠,除了作为工厂的要素上是不是相对更出色、还有一个可能是工厂是不是也可以做市场。
简单地说,在经济关系中,市场可以说是裁判员、工厂可以说是运动员;如果一个工厂同时具备市场的功能、那就是即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了(当然无论是市场还是工厂它都必须足够大)。
现在在搞内需,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至于世界工厂,不污染环境、微有薄利的东西还是应该搞吧?毕竟中国人那么多、而且转走了不容易转回来照样也不容易。
限电只是为了完成十一五目标,说什么把企业逼到西部的大棋,那是根本没有。等十一五过了,明年就不限了。
这样完成减排数字,简直是自欺欺人。这样非但不能沽名钓誉,反而给将来留下个笑话。不过,某人一贯如此,要形象不要里子。
不兴tg折腾折腾沃尔玛等通胀约束器。
胡总说不折腾的意思是不要折腾的太厉害了,至于啥叫太厉害了,那是说不清楚的。
节能减排是个硬性指标,不能说完不成就完不成了。 现在这个局面又不是政府自己的问题,企业前面执行不力,现在肯定要吃亏,来这么一次给大家长长记性也好。 无论是处于作秀还是真心,东部越来越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继续发展那是必然的。 最近的富士康事件就是给大家树榜样。 论基建,中西部一点都不必东部差,物流业也发达的很,东部工作的那些工人本来就是这里的居民,再算上政府优惠,过来肯定比去外国好。
但也就限了很短几天.但这差不多是每年有的,今天不算特别紧张啊.
现在根本就没听说了.而且,就为了"限电",老是白白看着单子流别人那儿去,可能吗?谁也不是傻子.
啊,对了,印度倒是不限电,因为它根本没电...
至于西部嘛,只要运输费用能解决,当地政府的工作作风能解决,那就跟东部一样.
但中部应该很快可以上来。今年一直在热议的区域经济就是这个思路。长三角让皖江地区承接,珠三角由湖南四川承接。高铁的大规模建成,以及铁路集装箱的逐渐普及都将是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
本大提到的限电指的是9月部分地区(如华北)为了排放达标的临时措施,我估计这是暂时的,今后不会常有这样的事。
嗯,阿三肯定乐于相信
别的不知道,俺们银行前不久在大搞INSOURCE,就是把设在印度的软件维护和低级开发的部门拿回加拿大,因为阿差实在是太差了
本大,您的分析非常非常的地道,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说.
不过,目前中国本土企业的很多的大订单(有吗,我说有的),我个人的感觉就是,正是走的这个思路.就是第一档次的客户(不一定是外贸订单的,完全的内需),往往把规格最高的小批量下在珠三角这一代比较成熟配套的厂来做,然后大批量的内迁的厂来做.这也是09年到现在,电子行业,模具行业,总体来说,接到的订单都比较零散,尽管单价的涨幅也是很让人满意的,大家都以为是市场正在萎缩缘故吧,可是,同样类型的产品,内地很多相同的厂家却忙得死去活来,所以很多珠三角长三角一部分厂家(有比较成熟的厂在内),产生了二次探底的感觉.而更多的人却感觉热和得很.这是往年没有的现实感觉.
就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印度开不开运动会,都是没办法做得到的,本大说的印度这个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印度会慢慢形成一种相对于中国的,在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印度来说,不可能实现的。
我对自己这个观点有信心的最大的理据就是,印度人的生活习惯,没办法形成 中国人那种吃苦耐劳,勤劳奋进 这样一种整体社会氛围。
如果这一次的限电行为真的是体现了政府的这种通盘的考虑的话,我有十分的理由相信,沿海地区的高端制造业,在政府适当的金融政策和人才政策的支持下,它就是给日本所有制造业的挖坑的工兵楸。
还有一个,随着国内军工行业对民营企业的开放,以往有外商发出的大规模订单,不会没有可能没有他们的订单的。
本大这篇文章,确实让困惑在我心中的很多问题得到清晰的认识。西西河这个氛围,真的和陈经陈大说过的关于 技术圈 的论断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曾这个貌似有点歪楼了。我的意见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印度在各项指标赶上现在的中国的话,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恐怕是大灾难。
不知道本大是不知道,还是认为中央是做个样子。比起前几年用电高峰真正的电荒,如今的减排指标不过小事而已,上升到影响竞争力,有点杞人忧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