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经济定位 -- 逸凡

共:💬59 🌺42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问题我也想过,搞生产也不是出路

制造业就业其实一亿人就够了。服务业也解决不了问题。

大批普通人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随着人数的增长也会增长,但会"边际效应递减",多到一定程度就没意义了。制造业服务业都会饱和。10亿人怎么组织,怎么生活生产,不止是经济。可能结论是养起来。

家园 早前有人提到过这个思路,养起来

全民公务员,给全国人民发工资,每人每月100元。以后看情形再加,不是很多,也不可能很多,但很有意义。

《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中国三十年来,大搞经济建设,现在钱也有了,东西也有了,却弄得离心离德,茫然不知所措。到底为个什么?如果真的是为了振兴中华,与其改这个改那个,还不如返璞归真,学习下老周家天下归心的第一步,分利于民。

虽是小利,至少让百姓知道你把他当自己人。所谓爱民如子,既然是子,有用没用都是自己人,都要养,不能搞平均主义,但也不能搞得有用的大鱼大肉,没用的饥寒交迫吧。

放眼天下,哪一个发展中国家,那个能走出这一步?是虫是龙,关键就在这里。中国自称是天子之国,有没有上古天子养育万民的胸怀?没有,你就永远做个“发展中国家”吧。前苏联在向你招手。

谁能走出这让利于民的第一步,谁就能救中国。

民族之根,不在土地,而在精神。何为精神?仁者爱人。如何爱人?怜惜百姓。好高骛远,不如归根。

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估计在这个国家,这一幕永远都不会出现了,呵呵。天意茫茫,自有定数。

家园 这个可不是富人让利或天子养万民的问题

有些道理说穿了就没人味了,就比如那位给资本家拎包的,其实说的都是大实话,但是谁都不能说穿,谁说谁找不自在。

中国的未来不是美欧日,更不会是前苏联,相反,真正解决这个有钱与离心离德的钥匙,还得去看西游记,重新去拿印度西藏那套来重新解决道德思想真空,否则十亿人,人人都想当首富,当万人之上,拥后宫粉黛三千,永远没出路。

什么博大精深,老子道教,其实中国文化最深入人心的就是这个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其他的都是为这个目的来忽悠别人的。好处是这样的社会不出懒人,坏处是永不消停。别看印度人干活不如中国人勤快,却是从不缺精神食粮,中国人正好反过来,忙了几辈子,就想不起当初为啥忙了,于是派人从西天取经,今天如来,明天马利,后天是基督,哪天弄来默哈穆德八成能一劳永逸了。

别以为我这是几句愤青话,等我们这一代人快入土时,到时回过头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家园 补: 两三亿人把美欧高端服务业价格降个50%
家园 理想代替不了现实

我认为你忽略了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你说的情况,在古典工场时代,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产业分配和你说的基本是一致的。当然,这里暂时忽略掉农业。

技术进步之后,产品产出率已经和原来大不一样了。

现在的问题是,工业产品太多,而不是太少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过分迅猛,而经济循环其它部分一时间无法消化承受的问题。

生产太多,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流通领域没有足够的、及时的财富作为对应的交换物,生产就无法进入正反馈。

这个问题其实进入二十世纪,美国这个大块头长起来之后就有了。

一战二战,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国在互相消灭彼此的工业生产力。

东亚起飞,已经很困难了。日本韩国,干脆就附庸了,它们几千年也习惯了。就着美国的航母编队和墙街诈骗团伙,世界勉强是接受了。

中国这个庞然大物比当初美国还大数倍,其生产力的崛起,对整个世界经济循环,简直是灾难性的。而美国的措施居然欣然接受,甚至玩卯吃寅粮的游戏,享受中国人为压制下的廉价工业品。

并且自鸣得意,只是印了些纸,换了好多东西。

全然不顾身后这头庞然大物被培育得越来越恐怖。

作为西方领袖,美国这种玩法十分不负责任,等于是双手帮助支持中国培养工业生产力。

不平衡越发不平衡,最后总会出问题。

美国杯具还是洗具另说,中国自己,也有问题。

光是中国现有的第二产业生产力,作为中国工业品的最大买家美国就需要搞出无数花花肠子,变着法子印钞票来换。整个世界的经济循环,已经受不了了。

中国自己国内的市场,也受不了。市场需要培养,是慢慢在经济循环中自然形成长大的,内需不是说扩就扩得了。

如果按照你说的方案,还要把那些小白领赶到车间去玩命,按现在的情况估计,那时候世界所有工业国家就一起崩溃了。

所以你说的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人为制造需求,现在是搞房地产。这是个十分凶险的路子,前车之鉴太多,不多说。

或者就是搞大炮,这也是个邪恶的路子。

对于技术革命之后工业生产力过分发展,马克思对此有过深刻的观察,得出过一个世人皆知的结论,我认为逻辑上很完美。

现有的市场交换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爆炸性发展的需要了。

问题在于,他吸收空想派改良创造的一个现有机制的取代机制,事实证明,不怎么可行。

完全否定市场交换,带来的是竞争完全丧失之后的惰性。

违背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以人的意志为主导,没有可操作性。

这里的这个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强迫产业分配和工业革命前相同,并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除非,有另一套,新的,可操作的财富交换流通体制,随便怎么生产都吃得下去,随便怎么技术革命都没有问题。这一点理论上马克思那套是能行的,但实际不可操作。

中国美国欧盟,裤裆里都是定时炸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爆,谁的先爆。

而就这几个玩家,还同时坐在一张桌上,玩俄罗斯轮盘。

谁找条新路子,谁跳出桌子,全胜。

其次,就琢磨那把左轮枪怎么玩才对自己有利。

再不行,就祈祷别人裤裆里炸弹先炸。

刺激到老家了。

但另一方面,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方案出的问题,并不表示,马克思对于现有市场交换体制的质疑也被一起否定了。

天使们却认为,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方法被事实证明错了,所以他看到问题这个举动也错了。

事实上,问题还在那儿,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看到了,即使解决问题的尝试失败,不代表问题本身也随着这个尝试失败而消失。

恰恰相反,只有解决问题的尝试成功了,问题才会消失。天使们在这个问题上,展现出了它们值得鄙视的智商和逻辑。

这么说下去,就说远了。骂人不和谐,就打住了。

才下了红色小提琴,收工,看电影去了。

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西瓜子,
家园 也许还有一些空间

人均收入高了以后,就会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出来,从而制造出一些岗位,这会解决更多一些人的就业.

还有就是就业者工资翻几倍后, 推动每个家庭有一个人回家, 或者干3个月,休半年,让他们出去旅游.

当然,前提是就业者的收入高, 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水平,这个阶段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达到.

在此之前, 忍受计划生育带来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 累死我们这代人,可能是唯一的办法. 呵呵,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咱们就牺牲了吧.

家园 是的,青史几番春梦而已

这个只是我个人的几句梦呓,毫无用处,那样的国家只会存在于传说和梦想中。

家园 不用担心

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发达,把剩下的人养起来是没有问题。就好比教师,公务员,这种间接的生产岗位一样会被提高工资的,可是他们所作的事情与几十年前、甚至是几百年前,没有本质的进步和提高。很早之前就知道日本的GDP的70%都是服务业,让很多了解这个数字的人嗤之以鼻,觉得这是虚的,觉得这70%的GDP就是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所创造的,所以所见之处,到处有人大声呼吁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

但其实呢,这都是那30%的制造业一手托起来的财富。如果没有那高度发达的30%,剩下的70%的GDP劳动性质和劳动量都不变,但其产值可能立马就要降一个数量级,原先这块要记做70元,现在却变成了7元。制造业完了,那么伏在上面原本光鲜体面的虚高的服务业也完了,美国现在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会发生金融危机,会撑不下去。而日本的制造业还在,只是逐渐面临中国的竞争而已,所以日子还是要好过很多,所以才能依然有这么高的物价和工资。

所以说日本GDP高达70%的服务业,不是其虚夸的表现(也可能有点虚的成分),而是其本质上拥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制造业表现。把制造业之外的人养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前提是一般产业要始终保持竞争力。

家园 有道理,但美国的军工和航太还在
家园 说得很好啊
家园 所以我设想:服务集约化,商品尽可能细分繁琐化

每件商品,比如衬衫,原来一个款生产十万件,现在每款生产500件.

这样一来,设计,制版,裁减,缝制,包装,各工序都增加人手。原来的大车间变小流水线。规模经营的效益没有了,人多养了,衬衫单价上去了。但商品个性化了,质量更好了,在全民收入上升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接受。

小本当年是做服装外贸的,对于美国订单和日本订单之间的这种区别,有真切的感受。那时的成衣厂,做美国单还是日本单,泾渭分明,我们外贸人员中,很多也井不犯河。其实厂长换思路了,工厂也可以转型,当然代价很大。

家园 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家园 结论肯定不是养起来。

结论肯定不是养起来。

人的价值是什么? 是思考,劳动。 被养起来的,其实与猪无异。 一亿人搞生产足够, 不仅够,而且可能将来还会减少。 服务业解决不了问题,那是因为现在的服务业还是在以资本的利润追求为导向,不是以人的需要为导向。 试举一些十亿人可做的事情。

搞科研,天才大师咱不论。 不大不小有上进心的AP之流。 如果有一组有足够学术技能的脑力technician 给他搜集,分析,综合资料, 能省去他多少沙里淘金的时间?他搞研究的深度,广度,速度都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为什么没有这种职位,没有这种体系? 现有经济体系不需要,不允许。

河里有个帖子谈社会福利症者。读者都是怒其不争。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认为可以”歇歇脚“的标准。未达到前拼死拼活,干劲冲天。 达到了就开始讲”品质“ ”闲适“ ”心态“ ”别太累“ 了。 那么如此看来,社会福利症者只不过是个歇脚标准足够低的普通人而已。 象本嘉明这样强调不断学习进步,并能付诸行动的人有多少? 把社会大众培养成这样的公民,要多少人力物力?

”穷无三代,富无三代“, 处逆境,可以堕落也可以奋发。处富贵盛世,则从整体上来看,无例外的要生骄奢淫逸之心。 某些世家能数百年不衰,无非是在教育后代方面有一套标准,找出了什么是真正精华的,有助于持续发展的人的品质。 只要将这些品质教给子孙,那纵然天资平平,也能有中上之成就,而且可传及子孙之子孙。所以能衰而不败,落而不垮。 以此为标准,世上有多少合格的父母? 不合格,也不能不让别人生小孩。 那社会怎样能在教育学,伦理学,道德环境,社会制度上保证父母不够合格的小孩能得到实质上平等的养育机会。 这里又有多少岗位可以提供。

如此种种,可做的事情多得是。 现在看不到这些事情,是因为人类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处于野蛮蒙昧阶段。 每个人的第一要务是生存,谋利。 对个体,利益集团无利可图的事情,就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现实长期广泛存在的事情。思想被这个限制住的话,那十亿人无非是互相洗脚,衣服上画花,指甲上涂油,摔吉他,撑伞拎包,哪有正经事可做。 放开这个限制,何愁十亿人没事做。 十亿颗脑袋想出来的有意义可做的事情,只怕一个人是想象也想象不出来。

家园 那我们现在就要大力宣传个性化了

把衣食住行全都培养出个性化的需求出来,对吸收劳动力可是大有好处啊。

不过呢,这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是大大提高了,很多只能做简单重复工作的人工作量可能就不饱和。

我想,我们会走到那一步的。

家园 精辟

不过我没那么乐观:

谁找条新路子,谁跳出桌子,全胜。

低层次的新路子也许可以把矛盾推迟20、30年,但之后矛盾可能更尖锐,比如信息技术早期推动了发展和就业,到后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反而成了一把吊在脖子上的刀。

高层次的新路子在哪里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