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分配——消费,决定经济体系的一切(一) -- 西瓜子

共:💬28 🌺159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分配——消费,决定经济体系的一切(一)

引言:毛主席对于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解决了“谁是革命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难题。

同样的,我们探讨经济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尤其是后者,自从进入资本主宰人类生产的时代后,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下,是一切经济现象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正文:

一、资本产生之前的情况

资本产生之前的社会,其最大的矛盾,是生产力过低,产品贫乏,不足以供给人类消费,故而,分配上面的问题简单许多。

概言之,即是课本里面提到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产品,消费了绝大多数产品;而实际生产的劳动者,却仅仅获得勉强够自己糊口的产品。

而且,当此经济体系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分配总是朝着有利于统治阶层的方向不断演进——这意味着劳动者阶层分得的份额越来越少——当劳动者获得的份额被压榨到极点,甚至不足以维持自身生存的时候,整个经济体系就崩溃了。

于是,大规模战争使得经济体系洗牌重来。

故而,我们看到中国王朝周而复始地兴起——兴盛——衰败——崩溃,然后新的王朝建立在旧的王朝基础上。而同时的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也是如此的无聊沉闷。

(二)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情况 之一:微观经济体的良性运行链接出处

(二)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情况 之二:国家层面的情况链接出处

(二)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情况 之三:生产过剩及其对策链接出处

(三) 帝国主义争霸中英式殖民地模式的衰落链接出处

关键词(Tags): #winnerby(maxjin)通宝推:中秋下的城市,年青是福,笑一笑十年,
家园 (二)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情况 之一

革命导师将资本主义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俺非常赞同,于是在此借用了。

正文:

之一:微观经济体的良性运行

资本主宰的社会,滥觞于欧洲。先贤们认为产生于威尼斯,承继于荷兰,而发扬光大于英国。

百年战争失败后,英国于是断绝了欧陆争霸的心思,从此开始发展其海洋国家的特性。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英国人操弄舟楫,从事国际贸易,以逐利为国家之精神,从而推动了商业精神和商业社会的发展和发达。

商业社会,讲究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核心,乃是信用。信用的好处,在于出资人可以确定地获得商业活动的收益——如果有收益的话。

俺曾经提到过信用精神指导下经济活动发展,并且迅速扩大的模式:

发行债券或者股票——>融资——>从事商业活动——>商业活动获利——>割取部分利润——>回馈投资者——>信用上升——>发行新的债券或者股票——>扩大融资——>商业规模扩大

这是一个正反馈。投资人获得收益,并且承担风险。这种体制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自然会亲历亲为,努力寻找好的经济项目,并且将其做好。

如此,好的项目,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发展。千百万的成功的项目和case,将英国首先推向资本主义强国的位子。

这点,在旧的封建时代,在赖帐成为王族、贵族特权的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简而言之,这就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资本可以非常迅速地自己推动生产,而且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好的项目总会脱颖而出。此时,谁还认为需要政府干预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生产才决定一切,不要上西方浆糊经济学的当。

这个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靠消费变成世界强国的。都是靠生产变成世界强国的,英国如此,美国也是如此,以前和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什么阿拉伯,西班牙,葡萄牙,算是贸易大国,也不是靠消费变成世界强国的。

至于英美称霸世界后,开始为了称霸而称霸,弄出一个消费强国的理论来误导追赶者。但是凡是对他们生产威胁的国家,都是生产立国的国家。实在追不上了,被签下了城下之盟,才转头去弄什么消费的。中国还没有签城下之盟呢,干什么去弄没出息的消费。

中国不弄消费,消费是我们的武器;中国去弄消费,消费就是我们的包袱。

家园 (二)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情况 之二

之二:国家层面的情况

俺此前在西西河写过一个帖子,叫做《浅谈金融危机的溯源》,提到过英国在国家层面应用这个思路的例子,那就是公债。链接出处

其思路是:

发行公债——>透支未来现金流——>为当前重大战略目标服务——>获得重大战略利益——>割取部分收益,回馈公债持有人——>公债信用上升——>发行新公债

依靠严格执行“信用”纪律,英国国人乃至整个欧洲的投资者,非常信任英国公债。英国国债发行伊始,就得到了欧洲投资人的热捧。通常状况下,英国公债常常超发,于是英国政府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了其几乎所有重大战略动作。

据保罗·肯尼迪统计,1688——1815年期间,英国战争总支出为2293483437镑,其中借款为670559060镑,几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P102】

于是,英国政府的资金流,不仅来自当前的税收,还来自未来的现金流;不仅来自英国本国,还来自整个欧洲。

俺将俺查到的资料再次引用在此:

在英、法争霸的“七年战争”中,法国人包括荷兰人也以为英国政府负债过重,难以持久支撑,必将迅即垮台。然而事实给予他们无情的嘲弄。英国人对自己政府依旧十分信任,继续认购各种公共债券。1782年英国政府再次发行公债,数额为300万英镑, 而认购数却远远超出这个定额,达500万之多![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 ,1993. P432,434]及至19世纪初,有人估算“欧洲全部公债高达380至400亿法郎,其中英国独占四分之三还多。”[引用来源同上,P433]而法国公债数额仅占40亿,便不堪重负了。

故而,我们看到,在欧洲争霸乃至世界争霸的大舞台上,英国常战常胜,是有着他国不能比拟的、雄厚的资金流来支持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支持,是正反馈性不断增大的。

正是有了雄厚的资金流,英国才能在欧陆拉一派,打一派,多次做出一系列象组织、支持七次反法同盟这样的大手笔,将欧洲所有挑战者摆平:太阳王路易十四、天之骄子拿破仑等等,都败在了英国的国家战略之下。

也正是因为如此,英国人才能得心应手地支持其数百年的殖民霸业。

上至女王、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匠工寡妇,都能购买各种公债。

而这些公债,则支持了英国资本和英国军队在全球攻城略地,获取超额利润:贩卖鸦片、贩卖黑奴、倾销廉价工业品、开发殖民地资源等等等等。

即使从事的活动再卑劣无耻和毫无人道,即使购买公债的人地位再卑下和微不足道,英国政府总是能够信守“信用”原则,完全兑现其公债的回报。

换句话来说,黑奴的血汗、国人鸦片烟雾升腾中销融的白银、印度大饥荒中累累的白骨,化作了包括英国女王、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匠工寡妇等等各色人等的红利和收益。

或者我们还可以将受益者人群扩大到当日的全欧洲投资者。毫无疑问,得到收益的投资者,将会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英国的种种经济活动、阴谋、杀戮、战争等等。

这也就使得英国的种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非人道的经济活动、国家战略能够得到最大资金流的支持。

于是,我们不用叹息大清王朝在英国人面前屡战屡败——仅仅在资金流的支持方面,在资金流的可持续性方面,就输定了。——不过也不必太羞愧,连拿破仑法国都败在英国佬手下,我大清(阎砖家语)败了,也不算奇怪。

黄仁宇老先生曾经提到当日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清军资金的来源之局促,和财政支持之可笑:

事实上,奕经的军费是由各处截挪而来,非出于一般预算。扬威将军也是临时设置之官衔,既无固定幕僚,更没有经常的军需处,只好在苏州、杭州、绍兴之间设立四个银柜,接受各处的拨款。来银或四处均分或一处总揽,总不敷使用。中日战争也可以称为李鸿章的战争,各方将责任推置于李氏。他的舰队曾接受各省接济,李却没有掌握到这些省区的财政职权。而且各省自购船舰器械,由来已久。这不仅影响到战时的指挥系统及作战效率,也反映平时部队的编制、人事训练、装备后勤的全盘状态。所以武装部队只能在他们军令、军政和军需的范围内表现已赋有之功能。以上两次战役并非中国官兵不够勇猛,可是组织上之背景如此,除了各尽其力,无法在战场上制造组织与制度不能及的奇迹。——《资本主义与21世纪》:第七章 《法国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长期革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曾兄说的是

我的题目,容易让人误解。

我的立意,是分析下分配的重要性。

曾兄慢慢看,请多指教。

俺听曾兄的话,将题目改了。

家园 财富的生产和筹码的分配,决定经济体系的一切
家园 (二)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情况 之三

之三:生产过剩及其对策

我们粗略描述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机制的优点:信用基础上的正反馈回报机制。

这点,可以解释英国在数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迅速崛起、并且长期独占鳌头的秘密。

革命先贤指出了这一伟大的机制创新所带来的后果:“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这—切都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

然而,先贤也指出了资本主义体制最大的漏洞:劳动者分配到的份额太少,不能消化全部的产品。

于是,生产过剩——这个人类社会过去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诞生了。

英国人不会坐以待毙。它们想出种种对策来应对生产过剩——其对策核心,就是扩张政策:控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

国内的消费能力饱和,就开拓欧洲市场;欧洲市场饱和,就开拓欧洲以外的市场——殖民地:

闭关锁国,拒绝贸易的,大炮炸开它的国门,如“我大清”(阎砖家语)的遭遇;

没有需求的,就用尽一切卑劣手段,强行制造需求,如清朝臣民不消费英国工业品,就强迫清朝购买鸦片。更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里面找到:

当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人试图起步时,英国人又向他们举起了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双面魔镜,就像后来美国人挥动的民主自由变色旗――有利的一面总是朝着自己。英国在自己的纺织工业未立足之际,对出口未加工羊毛的本国公民判以断其右手,再犯者处以绞刑的酷刑;在教区牧师证明裏尸布系国货之前,禁止将死人下葬。但是当拉丁美洲的门户在十九世纪初刚一打开,英国人就迫不及待地向具有悠久游牧传统的阿根廷大草原出口所有马具,包括英国制造的阿根廷民族服装“彭乔”(一种骑马时穿的斗篷),向木材丰富的巴西出口即可入殓的棺材,向他们的热带沿海地区出口毫无用处的冰鞋,向仍无纸币的国家出口高级钱夹。被收买的独裁政府“像拉皮条的介绍淫妇一样将国家拱手托出”,关贸协定上“政治”(politica)被草率地译成“警察”(policia)。在西方国家的“援建”下,拉美许多国家的铁路网呈扇面通往面向欧洲的港口,港口的背后却是一片毫无内部联系的沙漠。

奇怪的事情,出现在上文的最后一句话里:西方国家援建铁路作甚?——或者我们也会联想到,英国人在印度、列强在中国也是大建铁路。甚至,俺邪恶地联想到,中国当前在非洲,也是大建基础设施——性质不同,罪过,罪过!

很简单,铁路的作用,是为着将对象国的初级产品、矿产资源等等运出,作为原材料进入英国或者列强的生产体系中。而这些被运出的物资,在贸易体系中的角色,是列强输入工业品的“支付保证”or“报酬”——别忘了,这是“自由贸易”。

于是,我们可以简化这个体系,列出英国此时生产循环的图示:

殖民地提供原料——>宗主国(英国)生产——>产品返销殖民地——>殖民地以原料、资源、半成品等形式,支付宗主国——>宗主国获得收益——>资本增值——>控制更多殖民地——>扩大生产

这个循环重复下去,于是整个世界的全部的、有殖民价值的、不发达地区和国家,几乎全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以极其低廉的代价,对英国输出资源、矿产、原料、半成品;并且,以此为保证和支付后盾,输入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即使它们不需要这些制成品,英国人也会用大炮开导之,让它们“自愿”购买这些产品)。

通宝推:年青是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瓜子兄好文!

雄辩地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预测的资本主义危机在英国并没有想象的猛烈--他们采用了斗转星移之计,倒霉的还是第三世界国家。

家园 多谢鼓励

老兄慢慢看,俺慢慢写。

家园 建议瓜兄多篇合在一个帖子里,这样读起来比较流畅
家园 你也错了

是消费中的一部分决定一切,那部分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生产资料啥的都是生产力里的小头,大头是劳动力。

家园 断断续续写的,不好意思

我会做链接的,这样看起来方便点。

家园 (三) 帝国主义争霸中英式殖民地模式的衰落

用当代时髦的话语来讲,英帝国的殖民地模式,代表了当日的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换句话来说,这个模式,将为投入其中的资本,带来最大收益。

这个收益的模式,我们总结如下:

1、殖民地以无偿或者极低代价提供原材料、矿产资源、初级产品、能源等;母国(英国)负责生产,加工为工业制成品;然后送回殖民地销售。

2、母国(英国),以残酷法律约束本国和殖民地劳工阶层,极力提高其工作时间,并压缩其劳动报酬,从而提高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率。

3、在本国殖民地采取排他性、保护主义贸易体制:禁止他国产品销售,从而保证了母国(英国)产品的对市场的排他性的垄断占有。

于是,通过以上体系,英国的资本可以尽力压低产品成本,同时,争得了全球最大的市场。由此获得最大的回报。

根据我们总结的资本喜好的正反馈的原理,我们很容易得到推论:获得了回报的资本,会以更大的资金投入,而扩大生产,然后,就是更多的产品将会向市场倾泻。

然而,由上文的(1)和(2)决定了不论国内或者殖民地,购买力都非常有限。

然而,在地球上还有空余土地可供扩张的时候,英国可以通过不断扩张殖民地,来扩大市场——为不断增多的产品,找到出路和市场。

此时,英国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会高速运行:

殖民地提供原料——>宗主国(英国)生产——>产品返销殖民地——>殖民地以原料、资源、半成品等形式,支付宗主国——>宗主国获得收益——>资本增值——>控制更多殖民地——>扩大生产

循环不断进行下去,生产规模也迅速变得越来越大,这赋予英国强大的国力。而强大的实力,将会推动英国在抢占殖民地的竞争中,在帝国主义争霸竞赛中,占尽先机,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而且,它真的做到了:1900年前后,英国的殖民地达到顶峰: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3300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占全球1/4:4~5亿——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如法、德、意、日、美等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或者绝对地狭小,而且贫瘠。法国稍显例外:占有约1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约5500万,然而,较英国差距也极其明显。

参考资料:

殖民扩张先后经历了为积累原始资本而以掠夺金银等贵重金属为主要目标的早期、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的中期,及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的帝国主义的后期三个阶段。在最后一个阶段,即19世纪末叶,列强已把世界瓜分完毕,建立了一个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最大的殖民扩张者——英国侵占了3 35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沙俄其次,攫取了1 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第三,达1 060万平方公里;其余的德国为290万平方公里,美国为30万平方公里,日本30万平方公里,就连比利时与荷兰这两个西欧小国的领土也达近1 00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上述各国的本土面积(平方公里)分别为30万、540万、50万、50万、940万、40万和3万、4万平方公里。(此数据来自:〔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00》,东方出版社1986版。另据潘润涵林承节等著:《简明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写道:到1914年,英国占领的殖民地面积达3 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的1/4,占各帝国主义围家掠夺的殖民地总数的一半,相当于英田本土的100多倍;其殖民地人口共3亿9 350万,相当于英国人口的9倍。)

然而,当殖民地扩张达到顶峰(英国人将能够占领的土地都占领之后),市场扩张也就达到了顶峰:一边是不断扩张的产能,不断增长的大量工业品;一边是不可能再扩张的市场容量。

结果就是产品不能销售出去,这意味着投资者、资本不能如此前一样获得收益。

于是资金,或者说资本自然寻找其他的出路——它们一有机会,即选择离开“英国——殖民地”经济体系,寻找能够提供高回报的国家和领域。

于是,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循环体系被资本抛弃,成为必然。

我们总结一下:英国解决其生产过剩的手段,是以不断扩大殖民地的方式,来扩大市场。自然地,殖民地无法再扩大时,英国模式也就走到了尽头。

历史走到了转折的关头,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之后,人们发现英帝国彻底垮了。

同时,在旧的经济体系倒塌的废墟上,一个新的大帝国——美帝国出现在人们面前:

它必然出现,因为它负载了新的经济模式,赋予了资本更高的回报。

通宝推:MOMOZONE,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其实这跟一些连锁企业通过圈钱开新店

维持运转是一样的嘛

家园 差不多,呵呵

如果能够维持下去的话,这个比方差不多。

区别在于,国家层面的竞争,阴谋阳谋;道德和不道德的手段;军事、经济、外交、金融等等手段层出不穷。影响因素也较多,如文化、地理、人口规模、历史传统等等。

而企业的手段,较多地限制在商业运营方面。影响因素较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