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书笔记《财富的帝国》约翰·S·戈登 -- 清风席卷

共:💬37 🌺1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七)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在经济飞速发展中逐渐的向垄断资本主义前进,这是自由竞争到最后的必然,在一个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的市场,并不会产生成千上万的自然人个体一起竞争,而是会自然的产生垄断,就类似于中国古代王朝到最后都是土地兼并集中。每个个人的人生机会有很少,一次意外就可能失去永远的机会,时间越长大企业越有利,如果一个行业已经被大企业占据,后来者想打破垄断非常困难。

后来者想要打破前人的垄断,只有几种形式。

最为广泛的就是在完全的新技术领域,每一次新技术的发明,都会带来新的大型企业,比如电气业之后出现的西门子,ABB,通用电气这些公司,比如通讯业的每一次技术更新就会出现新的巨头,也会消灭旧的一些巨头,比如微软的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无法阻止google这种互联网巨头的出现。

而在传统领域想成为新的巨头,需要的就是更新组织经济形式,说白了也是一种创新,比如沃尔玛的模式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

而对于技术更新不快的传统行业,能够产生巨头就需要外力帮助,比如中国现在的大型企业,在没有足够能力对抗国外巨头时就先由国家力量和本国市场培养起来,有了足够能力之后再跟本行业已有的巨头竞争,别无他法。

中国的未来二十年,我个人的判断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行的形式,经过了自由竞争快30年,经济飞速发展,各大行业现在基本都由少数几个公司把持着。后来者很难打破他们的垄断。而中国这种组织形式,是不会容许重要行业在民营或者外资把持。最终,必将是国家企业占据主要行业。其他行业由民营和外资公司把持。而鉴于民族主义情绪,国人会努力在一些领域打破外资的垄断性优势,国家也会在这些方面给予扶持,当然TG不会再做冤大头,就我个人的经验,比如制造业里,国家会在重点领域加大投入,而很多其他领域需要中国企业自己努力去做技术突破,一旦技术突破了,大型项目就会自然的倾斜到国内企业,包括国企和民营企业。外资,赚钱可以。但是想要像前面20多年那么风光是不太可能了,通讯业就是一个典型。

作为一个个体,如果想在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发展,加入国企是首选,加入民企就找那些技术(有一项就够了,不可能指望一下子全突破)上有所突破的民企,因为一旦突破,后面就是国家资源的倾斜。当然不是说不进外资,技术上有明显垄断优势的外资企业还是很好的选择,而没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美国内战之后三十几年在各个行业都出现了大型垄断公司,让我想起高中时代玩过的很多单机游戏,铁路大亨,石油大亨,工厂大亨等等等等,其实都是一部创业到垄断的发展史。

本书着重介绍了几个人,J.P.摩根,安德鲁.卡内基,洛克菲勒。他们分别代表了美国那个时期最重要的几个行业。金融,铁路,钢铁,石油。

范德比尔特(船运和铁路大亨,曾经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下一篇会介绍他)死后,他的儿子想出售手中的纽约中央铁路的大部分股权,J.P.摩根很完美的把他的股票在伦敦出售,并且代表英国的股东进入纽约中央铁路的董事会,从此在铁路业中不断地进行重组,把各大铁路逐渐的整合起来,成为这一行的灵魂人物,而摩根财团也迅速的成为华尔街最重要的势力,相当长的没有中央银行的时间内,摩根成为了美国实际上的中央银行。19世纪最后20年,美国三分之一的铁路进行了重组。逐渐成为了一个成熟有序的产业。当然,这对于J.P.摩根来说只是个开始,摩根在大量的行业里进行了并购重组。J.P.摩根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金融机构13家,合计资产总额30.4亿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实力为最雄厚,称雄于美国金融界,华尔街的金融老板称摩根公司为“银行家的银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财团大发横财,战后以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年代,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50%以上。

卡内基凭借在股票市场和实业投资中获得的第一桶金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1872年在参观了英国的炼钢工厂之后,倾其所有成立卡内基钢铁公司,1881年底卡内基并购了炼煤企业H.C弗里克公司,整合了上游企业。卡内基公司派上用场的大部分技术都来源于欧洲钢铁工业,用卡内基的助手琼斯的话来说:“我们一边吸取欧洲的新工艺,一边想要在产量上打败他们。”他们做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卡内基一家的产量就超过了英国的产量。1901年卡内基把自己的钢铁公司卖给摩根,专心从事慈善事业。

洛克菲勒与人合伙成立石油公司之后积极同铁路公司谈判,获得了成本优势。1870年他们把公司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名为美孚石油的公司当时的石油冶炼能力占全美10%,洛克菲勒占到80%的股份。几年后,美孚石油公司炼油能力占全美猛增到95%。美孚公司几乎控制了美国全部石油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很快,美孚石油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洛克菲勒迅速的成为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

实际上,卡内基,或者洛克菲勒,他们的公司垄断了各自的行业,但是也促成了产品的价格下降。这一点跟我们想象中的垄断是有差别的。因为即使是垄断组织,他们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产品利润最大化。随着成本下降,他们的产品会降价来刺激需求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垄断组织的坏处在于,一旦确立垄断地位,对于新技术的追求会变低,因为他们可以用其他非正规手段解决竞争对手,比如压价倾销,比如洛克菲勒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让铁路公司给其他石油公司收更重的费用,比如卡内基动用资本力量兼并竞争对手。

之前的欧洲长期从美国或者其他地方进口原材料,再加工卖给美国和其他国家。到了1900年美国出口了大量的工业品,机车,发动机,铁轨,电子机器,电线,管道,金属加工设备,锅炉,甚至缝纫机和打字机都大量外销。欧洲人发现一个美国巨人突然崛起在自己身边。让他们倍感惊恐,大量类似于《美国入侵者》《世界美国化》《美国对欧洲的商业入侵》这种类型的书籍成为畅销书,看了这段,我不由的会心一笑。

1890美国制定了第一个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正式名称是《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不过该法的措辞极为含混和笼统,被法院用以反对工会组织,镇压工人运动。直到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该法才逐渐的用来对付垄断企业。

家园 你笑的早了些

中国的代工还是太多了,外资介入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深。

家园 代工的另一层含义

就是技术水准达到了,只不过没有牌子而已。

我现在做的这产品,一半东西是外面代工的,其中我们这产品最大的一个代工厂就这么跟客户宣传,我们是给XX代工的,我们都是把差的给他们用,好的我们自己用自己的牌子。

家园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 还是很有趣的

家园 从我自己做这个产品的角度来看,很不爽啊

他们的牌子价格是我们的一半。而且这么宣传比较没品。毕竟我们是他们的大客户。所以说屁股影响力还是很大。

他们一半的产值是给我们代工的,他们这么宣传,很多客户都对我们产品产生比较大的疑问,我们只能轻微解释一下,某一部分产品是给他们代工的。他们的东西是我们提供的,他们只是组装而已。其实事实是反过来的。我们自己组装的不少东西是他们给我们提供的,实在是产能跟不上。除了他们组装的那部分产品,我们产品很多配件都是他们给我们提供的。他们给我们代工的东西,估计也就是个铭牌是我们提供的,其他都是他们自己在搞。他们宣传的事情我们也过去谈过,但是现在代工厂跟我们工厂之间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水很深,所以他们胆子很大,不怕得罪,毕竟外资企业不是这边管理者自己家的,只要有钱赚,报表看上去不错,对大老板有交代。不妨碍他升官发财的机会。到底对品牌有什么影响,那都是身后事了。

但是跨越自己的屁股角度来说,代工这个趋势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小缩影。中国生产能力不说了,就是品质差别真的已经缩小到一定程度了。

家园 关于创新引一篇别人写的日志

创新不代表技术突破,就类似于当年美国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技术是他原创的,但是会组合性利用

生活在美国,常常可以在新闻媒介中看到有关“中国威胁”的论调,比如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比如中国的石油进口,等等,我常常在想,到底美国政客们的内心深处,对中国的畏惧是什么?  我最近回了次国,所见所闻,对美国人内心真正的畏惧,开始有了点了解。在广州,因为我需要一个小型的DVD播放机,到各大电器卖场走了走。有一种特别吸引我的注意,这种播放机还可以直接收电视、接电脑、下载MP3,甚至可以连接汽车卫星导航系统,这么多功能,才卖2000多元人民币(合300美元左右)。因为有制式和保修的问题,按照常理判断,美国应该也有同样的播放机出售,价钱应该差不多,因此我决定回到美国再买。

  谁知道回美国,到各大电器卖场转了一圈,找遍了所有型号的机子,包括打美国牌子从中国进口的,没有一款是多功能的,我在想,如果在中国卖的播放机能进口美国,价格再降一点,还不把这里的市场冲垮吗?联想到近年来美国进口的电器中,尤其是冰箱、空调、电视机、数码相机、电脑等等,中国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价钱越来越低,再联想到美国的一些政客在嚷嚷要对中国的商品进口设限,我忽然明白了一点,其实美国不是害怕中国的某种产品,而是害怕中国在这方面尤其是技术发展的凶猛势头。

  DVD播放机这个例子,我想在美国并不是特例,以“世界工厂”出名的中国,其实在生产过程中,不但质量在突飞猛进,产品档次也在不断提高,我十多年前来美国时,中国产的餐具,最多只能当一般日用品来卖,现在许多名牌餐具已经在专卖店中出售,而价钱却降低了一半以上。

  我们这次到北京旅游,住在小姨子家里,因为工作忙,她基本上是不到超市买菜的,隔三岔五打个电话:“我要八个鸡蛋”,或者“我家的过滤水没了,我要一罐水”,于是就有人送上门来,不需小费,也不需额外收费。我在广州也一样,没时间出去吃饭时就打个电话叫餐,送上门的价钱和在饭店买一样。

  这种服务在中国司空见惯,在美国可是奢侈中的奢侈,送上门来,不但连送费,而且要加小费,最后加起来的价钱可能是商品价的一倍半甚至两倍,更糟糕的是,美国的许多商店和超市是不提供送货上门的,因为他们工资太高,雇不起这么多人。

  我这次回国,深感服务素质比过去大有提高,饭店里服务员的服务基本上到位,大部分商店里售货员对自己负责的商品了如指掌。在北京和广州,出门旅游可以在网上订票,可以有人送票上门,也可以在自家附近的售票点买票,方便得很,各大旅游景点前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导游。要找吃的吗?随处都有饭店,坐下来和服务员聊聊,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就上来了。

  想起在美国旅游,除了参加旅行团外,如果要自己玩,从订票到租车,到查旅游路线图等等,都可以自助式在网上完成,方便是方便,要享受处处“有人,有人情味,有亲切感”的服务,无疑是一大奢侈,到了景点要找个导游更是难上加难,只能看着景点的路线图自己寻找,要了解景点的历史,或者知道哪里是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事先查过有关资料。至于吃的,美国各大旅游点的餐厅不但贵,而且几乎都是人满为患,吃饭时间,在餐厅内能找到个位子坐下来吃饱已经是谢天谢地,想便宜点吃快餐,只能跟着长蛇阵式的队伍,耐心排吧。如果有人不信,不妨到洛杉矶迪斯尼乐园内的餐厅看看,吃饭高峰时间,半个小时能买到算你运气,有名气点的餐厅,排队一个小时吃上东西一点也不稀奇。

  平心而论,总体而言,美国的服务业人员,素质不低,但由于工资太高,许多大公司都不可能雇用更多的人来进行人对人式的服务,许多服务项目只能交给机器或者互联网来完成,但有时候,即使短短的一声问候,可以让人如沐春风,这是机器永远不可能做到的。

  悲哀的是,据统计,70%的美国人出门旅游还是在自己的国家内,报纸上80%左右的是美国当地新闻,因此目前大部分美国人仍然沉醉在“我们系统不是最完善的,但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样一种感觉中。对于世界的变化,不说漠然无知,也是知之甚少的。然而,清楚了解中国近几年变化的美国人,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心生畏惧的。

家园 最近工作上有比较大的事情,这个坑可能要更新的有点慢

其实了解美国可以看看井底望天的系列文章,里面对美国史有更详细的介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