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想起王近山将军的“生活作风问题” -- 温相

共:💬78 🌺7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想起王近山将军的“生活作风问题”

一九九四年,中央电视台拍了一部电视剧叫《攻克襄阳》,一共六集,讲的就是王近山将军的故事,送审的时候,总政文化部的领导还说:“怎么,王近山也能宣传了?”那部电视剧的制片人也是有点来路的,一伸手就把江泽民给王近山的题词照片找出来了:“杰出的战将,人民的功臣。”这是江泽民写在《回忆王近山文集》上面的话,总政的人立马批了,通过。回过头来,制片人和我们聊天说:“这些人也是不读书不看报,我还没给他们看小平同志给王近山的题词呢?”

我党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人物给王近山的题词中有三个比较引人注目,一个是前面说的江泽民的题词,再一个是小平同志的题词:“一代战将”,李先念的题词:“人民的战将王近山”,三个不同来源的题词都用了一个词,那就是战将。这个定位其实也是给王近山最好的人生总结,他是一名战将。

杨尚昆晚年说:“有的同志打江山很勇敢,坐江山就不行了。”王近山打江山没的说,一坐江山就坐出了个生活作风问题。那时候的生活作风可是不得了的天大的事情,而且,因为一个女人连官都不要了,这在当时来看不是什么英雄好汉的举动,而是对革命不负责的态度,在毛泽东这些人看来更是显得“没出息”。找王近山谈话时,总政的一位高级领导说:“王近山啊,王近山,你白英勇了半辈子,怎么让一个女人就给打倒了呢?”王近山死后,报上来的材料邓办亲自要去,小平把王近山的最后职务“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改为“南京军区顾问”,这样一改就成了大军区待遇了,追悼会的规格自然不同了,抚恤的待遇也不同了。小平同志交待下去:“近山同志一生为了革命出生入死,不容易,我们能给死者的安慰就是这个了。”这等于侧面的为王近山的那场“荒唐事”做了一个结论。

平心而论,王近山那次的事情实在算不得什么,因为第一他不是偷鸡摸狗,第二也不是破坏他人家庭。只不过是想换一个伴侣而已,毛泽东怎么评论呢?毛泽东说:“唐朝有个大将叫尉迟恭,他给李世民立过大功,李世民准备把女人许给他,那就是驸马了,尉迟恭不干,他说糟糠之妻不下堂。李世民没了面子,可是夸奖尉迟恭有见识,而我们的一些高级干部连这个古人也不如。进了城,先换老婆,再要房子、条子,国民党的五子登科都学会了,行吗?”在这样的概念之下,王近山是撞上了枪口。然而,私下里一些将军们对王近山的评价和领袖的意见就不那么相同,他们说:“还是老王敢想敢干,有种啊。”

在革命年代,不要说进城之后,就是进城之前换老婆的事情也是比比皆是,就说生活作风最严谨的林彪吧,林彪在乡下有一个老婆,当然是包办的,林彪后来和张梅(原姓刘)、叶群结婚时都没有说起过,后来不知道怎么让叶群知道了,叶群就去湖北老家去看这位老太太了,这位老太太一生没有嫁给别人,别人怎么劝说她要她改嫁,她也要等着林彪回来,叶群那么一个矫情的人知道以后都是感动的不得了,特意告诉当地政府要给她烈士家属的待遇,还给她发了一个证,九一三之后老太太被算作林彪的党羽被审查了一遍,一辈子没有沾着林彪什么光,反而落了一身埋怨

。聂荣臻早年娶进门的龙姑娘,过门之后为聂荣臻承担了所有的赡养老人的义务,聂荣臻五十年代回家也没有去看龙姑娘,没办法说话啊,婚姻也就那么一直悬着,好在那个时候也没有结婚证明,龙姑娘一直拒绝县里给她任何来自聂荣臻的照顾,直到把聂的父母供养结束还是不要。八十年代,龙姑娘病故了,聂荣臻听了江津县的报告,难过的一天没吃饭,聂力他们后来专门给龙姑娘去上坟,写上了龙妈妈的字样,总算是认了一回。

还有很多部长级别的进城后乡下老婆带着孩子找上门来的,混战一场的也是随处可见。王近山不过是个换人的要求就给了这么个处分,难怪许世友对毛泽东说:“这个处分重了,重了。”也难怪一些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联系到时下的风气不免唏嘘道:

“那时,那党,那人,那觉悟??????。”

都成了往事了。

家园 王疯子可能是撞在枪口上了

进城,换妻蔚然成风,尤其是在50年代初期,确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影响不好,王疯子也是运气不好。在由王疯子当时的老婆闹得很厉害,如果不闹,王疯子也不会养鸡养了若干年。

家园 没错,这也是一个官不举,民不纠的事:

老王比较任性,也没有看穿那个女人看上了他的什么?

家园 听说,他的那个老婆特后悔
家园 各个时期的标准都不一样,看来都有严打时期。。。

这些个姑娘真倒霉,找了这些爱折腾得主儿。找了别人说不定就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了。

家园 王近山的夫人当时也是位级别很高的干部

可以直达天听,王上将先是和妻妹好上了,夫人闹到上头,刘少奇亲自出马和王谈话,叫他在军籍,党籍和小妻妹间做个选择,老王上将毅然选择了为红颜不惜已有的高官显爵.估计刘和军队干部没什么渊源,也没有给王在老人家面前说什么好话,导致了老人家勃然大怒,其实以老人家自己的婚姻家庭观看过来,心理未尝不赞赏王上将的性情,这可以从若干年后许世友说情立即被允准看出端倪,有人说是许在皇上那里面子大,我看不尽然.

倒霉的王上将被一撸到底,妻妹也不跟他了,倒是家里的保姆在他山穷水尽的时候毅然跟了他.老王再返金陵时,许派他的老部下,曾任刘邓大军主力军18旅的旅长,时任南京军区参谋长的肖永银去车站接他,肖在回忆录里也没有吝啬笔墨,很是详细的描述了他这位老上司手里提着几只鸡,身后跟着一堆孩子们,穿着向个老农,其落破令肖和另一接站的大员军区政治部主任杜平浠嘘感慨,着实落了几行浊泪.

这个肖永银也是脑袋换来的富贵,刘邓挺进大别山,在汝河落入了陈诚系手下大将胡链,霍睽彰,罗卓英等的口袋,肖以旅长之尊带着连排长拼刺刀突围,我们后辈们都可以细品出来,昔时彼日,国共相争,有机会在台上串个角色的都是民族之上上之选,只可惜是我们自己手足相残.

窃以为王上将确是一条好汉,敢做敢当,英雄岂不爱美人哉?嗟乎!

家园 性情中人。献花!

感觉比较人性,真实。但是不聪明啊,笨死了。

不要江山要美人,还得看美人是不是愿意啊。。。结果江山东边美人都没了,只有西边黄河流。。。

家园 这女人真是。。。
家园 做为一个带着蒙古血统的战将,王近山这件事做的光明磊落。

其实进城以后大家都在换,毕竟城里有文化的大学生、高中生比留在家里的黄脸婆要有吸引力,况且那批老将军大都少小离家戎马多年,和原配也没有什么感情,所以纷纷换人,这在当时是一股风,现在叫时尚。针对这种情况,当时中央有一个不成文(也没法正式行文下发)的规定叫“离婚不离家”,意思是离婚以后原配要继续留在老家,由男方供养,不能打发回娘家。一方面,避免是女方因离婚衣食无着,另一方面也照顾了执政党的面子。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反映了当时高级干部打江山坐江山思想严重,使我想起老人家要求全党读《甲申三百年祭》深刻用意,老人家高瞻远瞩,同时可以看出还没有全国解放腐败的苗头已经出现了。可惜那些半文盲的领导干部无法领会。

回头说说王近山,他第一倒霉在自己的性格上,打仗的时候人称王疯子,是个不要命的主,说话也口无遮拦,注定会把一些事情闹大;第二倒霉在自己的老婆身上,关键倒不是她闹,那些老老实实在家务农孝敬公婆的想闹也没地方啊,关键是他老婆也是有一定资历的,所谓三八式干部,原来在根据地作地方工作后来随军,和刘邓都说得上话,这要闹起来能量就不一般了;再有就是老王是和小姨子搞到一起,这也不被当时的思想观念所接受,最后老王的性格给了他自己致命一击:宁折不弯,拒不认错。这样例子其实不仅仅是他一个,我父亲部队的一位首长,在这不讲名字了,进城以后也想换换,人都找好了,打报告离婚,可巧老婆也是老革命,官不大,资历更老,红军时期的乡妇救会主任、县里什么干部,据说还曾经是这位首长的上级,一听说要离婚,妇救会主任直接到北京找了周恩来,据说周恩来的答复很简单:问问他是要党籍还是要老婆。这位立马不吱声了。

其实这只是刚刚开始,到了五十年代末期,腐败思想更加严重,有些高级干部已经开始养小了,老爷子闲聊的时候曾讲过一些,有的是听说的,有几个是各种巧合亲眼见到的。那时有一起参谋枪杀师长的重大案件,起因就是由于师长与参谋的老婆有暧昧关系引的,这位师长很能打,在朝鲜战场上战功卓著,就这么毁了自己。

家园 老王真是本色男儿!!
家园 换老婆可以,可是换上的是小姨子就恶心了。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对不?

家园 老王上将弥留之际,子女们表达了老太太想来看望的愿望

据说,上将连眼皮都不动,想来,夫妻恩情早就恩短义绝了.老太太恐怕也后悔收拾王上将下手太恨了,和王同出身四方面军,军功相若的象许世友,陈再道,韩先楚都做到大军区司令,曾经的夏季象李德生,聂风智也做到军区司令,并且这些人物都在后来的军旅生涯里续写了无数的辉煌.王上将,以安慰性的顾问头衔结束军人生涯,遗憾何其多也!

王上将快意恩仇,真男人也!

家园 像这样性格鲜明的战将还有钟伟,最终都因为自己的性格毁了前程。

听他们的故事豪气顿生,人就应该这样活着。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选择妥协、屈服,以换取看得见摸得到的现实利益,代价是良心的不安或是终生的遗憾。然而坚持自己的原则代价又是什么哪?这之中的取舍只有我们自己决定了。

家园 听说这种事延安时期就有,结果整风整掉了,是不是真的?
家园 好男儿

这就叫做血性

估计在当时能作出这种决定来的人

绝对不会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