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赫鲁晓夫口无遮栏,毛泽东忍无可忍,称之为半修正主义 -- 话龙点今

共:💬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赫鲁晓夫口无遮栏,毛泽东忍无可忍,称之为半修正主义

摘自《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1958年以后的中苏关系,已经处于每况愈下的境地。按照我们一般的了解,两年之后,即1960年苏联片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苏关系就已经宣告破裂了。其实,历史却不是这样简单。的确,意识形态分歧的不可调和,赫鲁晓夫的傲慢骄横,确实在使毛泽东逐渐失去耐心。毛泽东自信真理在手,讲出话来也总是咄咄逼人。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想一想中国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即使是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毛泽东,也未必愿意眼看着两党两国关系真的就这么走向破裂吧。面对双方口舌之争的不断升级,真的走到这破裂当口,毛泽东怕也不是无所顾忌的……

赫鲁晓夫口无遮栏,毛泽东忍无可忍,称之为半修正主义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之际,围绕着如何看待中印边境冲突中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是否有必要为缓和与美国的关系而主动释放在押美国犯人等问题,中苏两国领导人第一次面对面地在北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尽管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双方各自销毁这次会谈的记录,以抹去这一段不愉快的记忆,但中苏关系恶化的趋势已显而易见了。

这个时候,特别让毛泽东如骨鲠在喉的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印度暗中支持西藏叛乱,并蓄意挑起边界事端,作为中国盟国的苏联竟然明里暗里偏袒印度;第二是赫鲁晓夫由高唱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进而走到与中国头号敌人美国眉来眼去、一唱一和的地步。但是,至少在多数中国领导人看来,中苏关系的根基还未发生动摇。陈毅在这一年12月27日所作的一个报告甚至还特别告诫说:“帝国主义者、现代修正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进行挑拨离间,完全是枉费心机。”在报告中,“现代修正主义”明确指的是南斯拉夫。

1960年1月中旬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反映出这种情况。考虑到中苏分歧已成事实,有必要向党的高级干部做出说明,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会议印发了《苏联和我国对于重大政治问题的一些看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苏关于国际形势的若干观点》、《中苏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观点》、?中苏关于理论问题的若干观点》等一系列对照性资料。但是,中共中央明显地还不打算对中苏两党关系做出某种盖棺论定的评价。公布的资料没有刻意搜寻和罗列中苏之间的不同点,而是就所有能够想到的重要问题,全面对照了双方的看法。从对照的结果看,双方仍有不少看法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会议印发的最足以说明两党分歧的资料,主要是中苏两国1959年9月围绕中印边界问题的来往信件和苏联政府?表示遗憾”的声明。不过,会议同时也根据周恩来建议,印发了陈毅1959年12月27日的那个报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共中央这时对中苏分歧性质的看法,基本上不出陈毅报告评价的范围。

1960年初进一步引起中苏交涉的,仍旧是中印边界纠纷。1月19日,在得知苏联领导人即将访印的消息后,周恩来接见了苏联大使,要求大使转告苏共中央,苏联领导人访印时最好不要过问中印边界问题,以免被印度资产阶级利用并暴露两党之间的分歧。22日苏联大使见陈毅时答复说,苏共中央已经表示,苏联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将会“严守中立”,反对第三国干预。26日,周恩来再见苏联大使,对苏联关于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严守中立”的提法表示惊讶,说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时,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中立,这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是一个新现象。这等于公开了中苏两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他因此列举了五个事实表示中国的“担心和不安”。这包括1959年9月10日塔斯社关于中印边界问题各打五十大板的声明;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在北京国庆宴会上关于“我们不应该用武力去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的说法,等等。当然,周恩来仍明确讲,中苏分歧只是一个指头的分歧,不妨碍两党团结。

这个时候,中方不能接受苏方暴露双方意见分歧的做法,苏方也同样不能接受中方暴露双方意见分歧的做法。

1月13日,苏联大使把赫鲁晓夫的一封信转交给毛泽东。信中,赫鲁晓夫表示,苏联打算单方面宣布在一年半至两年内裁减120万军队。毛泽东当即要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请苏联大使转告赫鲁晓夫说:中共中央支持苏联采取这一有利于争取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的斗争步骤。但在随后的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例会上,中方代表康生、刘晓、伍修权却对会议提出的裁军主张持保留态度。康生在2月4日的发言当中,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防止苏联在裁军等问题上代我承担义务的精神,一面表示赞成普遍裁军,一面声明,在没有中国直接参加的情况下,中国将不承担任何裁军义务。

同中印边境事件一样,中方的这一表态也公开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的意见分歧,但苏方的反应却显得更加强烈。在当晚举行的招待社会主义国家兄弟党代表团宴会上,赫鲁晓夫就突然在讲话中含沙射影地批评中共,尤其对康生发言中的强硬措辞表示反感。他声称,兄弟党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提意见可以,但不要玩弄尖锐的词句,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我们,不能认为只要是自己说的话就是真理,就应该这样做。他随即语锋一转,把话题直接转到了毛泽东身上,说“我不同意说什么一旦发生战争多少人会死亡,多少人会活下来。……我们要为人民着想,人民是怕战争的,他们不要战争。”“当然,我们对老年人是尊重的,但我们尊重的不是年纪的大小,而是英明与否。年老而不英明,就像一双旧的套鞋一样,只能把它们放在屋角去供老年人欣赏。”

第二天,即2月5日,苏共中央通过康生向中共中央发出一口头通知,更进一步直截了当地批评中共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冒险主义情绪,说事实上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印度对人民中国的任何现实的军事威胁”。通知同时批评康生2月4日的发言是错误的,说这种表态实际上等于是冲着社会主义国家来的。

赫鲁晓夫把毛泽东比喻成“旧套鞋”,苏共中央的口头通知又给中国共产党戴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政治帽子,由此引起的反感可想而知。中苏两党分歧不可避免地要进一步升级。虽然,由于当时国内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局面,直到3月上旬,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周恩来、陈毅等继续在强调搞好与苏联的关系,避免同苏联同志争论,提议中苏两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各自保留意见,不再发展争论,但事实上这种争论却难以遏制地日趋公开化。在2、3、4几个月接连召开的国际学联执委会、世青会执委会以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等国际会议上,中苏代表之间围绕着和平共处、裁军等问题接连发生严重的口舌之争。

4月22日,借着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由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组织发表了三篇文章,即《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列宁主义万岁》、《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沿着伟大的列宁的道路前进》和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中共中央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这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共中央在时代性质、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本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看法,指名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实际把矛头指向了苏共中央。当然,多半是注意到国内的情况,毛泽东这时至少在公开场合似乎也还不想把中苏分歧引向极端。他指出:赫鲁晓夫是善变的,对他要再看几年,对苏共要照顾,估计他会变的。总的说来,应当估计苏共是马列主义的党,他怕我们戴他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帽子。因此,这些经过毛泽东审定的文章都还对赫鲁晓夫留有相当的余地。文章含蓄地说,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人“并不是修正主义者”,称他们是些“好心善意的人”,只是有许多“不正确的想法”。

毛泽东之所以决定把中苏之间的分歧从中印边界和对美政策这些具体问题,扩展到列宁主义理论观点方面来,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他始终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平共处观点抱怀疑态度。赫鲁晓夫对印度资产阶级头子尼赫鲁和美国帝国主义头子艾森豪威尔的软弱态度,更使毛泽东确信,苏共领导人在理论上的误区,是中苏关系中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5月21日和28日,毛泽东在与朝鲜劳动党领导人金日成和丹麦共产党主席耶尔森谈话时公开讲:“和平共处是没有的”,“和帝国主义没有和平共处,只有冷战共处”。而“所谓社会主义不用暴力就可以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就是所谓和平过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何处去了?”他指出,与苏联的这些分歧“现在我们要公开谈了”。“如(他们)不改变,我们就把所有可证明的文件都拿出来”。看来,毛泽东多少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一面继续肯定中苏分歧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一面却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把赫鲁晓夫同修正主义画上等号,称之为“半修正主义”了。

家园 当时中国看不惯苏联,就象朝鲜现在称中国是修正主义一样。
家园 修正一下,更好的发展。
家园 对中苏交恶的看法---主要责任在中方。特别是毛

中苏由阶级兄弟到剑拔弩张,全面对抗,依照官方的说法原因不外乎有三:

1.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即所谓的中苏论战

2.中印冲突中,没有支持中国,而保持中立

3.赫鲁晓夫的傲慢骄横,苏联老大哥作风。

   以我看中国和苏联作为两个大国,又是邻国,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是不可能做长期的朋友的。(现在一些反美人士指望着中俄联合对抗美国,幼稚得可以!)但这么快闹翻,甚至到了动手的地步,主要责任在中方,特别是老毛是罪魁祸首。

1.中苏论战就不要说了,从现在来看,理在苏方,当时中方太左了。赫鲁晓夫当时的改革比起邓公的改革开放,那就是修修补补而已,就被老毛批为“修正主义”。其实老毛是有私心的,他最不能容忍的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赫氏批斯大林,反对个人崇拜挫到了老毛的痛楚。老毛不死命反对才怪哪!

2.中印冲突中,没有支持中国,而保持中立,苏联似乎有些不够意思。但反过来看,两个好朋友打架,我帮谁都不好。支持中国,把印度推到美国一方,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利益。

3。这一点最可笑。谁对中国指手画脚,傲慢骄横;谁最对不起中国,斯大林也。老毛到苏联访问,被斯大林晾在一旁一个月,老毛不是受气忍着?让外蒙独立,朝鲜问题上把中国当抢使,斯大林对中国伤害最大。老毛为啥不跟老大哥闹翻?相对而言,赫鲁晓夫对老毛还尊重些,倒是老毛对赫鲁晓夫百般的看不顺眼,经常地挑刺:“不是你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庐山回忆谁敢向我老毛权威挑战,决不能让老彭他们向你学!”

  许多网友骂北朝鲜忘恩负意,只字不提自愿军抗美援朝。可是我们做的不一样吗。20。30年代革命费用哪里来得?都是资本家赞助的?四野的武器装备为什么最好?全从蒋匪军那缴获的?新中国重工业谁帮着建的?从技术转让的角度,谁做得最好最无私?日本,美国公司把中国当成组装工厂,技术?提防都来不及!

  中国和苏联两个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和,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同时也加速了冷战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垮台。老毛如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话,他有何脸面去见

马克思。他以一己之私破坏共产主义大业,马克思会把他打到地狱的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苏联援助中国的详细情况么?
家园 中苏矛盾,一直就有,并非始于赫鲁晓夫,关系好的时候大家装不知道而已。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就染指中国边境,东北珍宝岛也不例外,至于苏联军队在东北肆意掠夺强奸这样的“小事”,毛泽东更是装得不知道。如果中苏交恶是因为国土问题,斯大林时代就该发生了。

如你所说,毛泽东真正痛恨的是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专制统治的事。如果继续服从苏联老大哥,等于承认毛泽东模仿斯大林的那套都是错的。所以毛泽东是不得不反苏联。但这对全国人民很难交代,怎么老大哥就突然变修正主义了。所以理论上要神化斯大林,指责赫鲁晓夫为修正主义。利益上要把边界矛盾提出来作为反苏联的依据。不是为苏联侵犯中国边界辩护,而是毛泽东在赫鲁晓夫反专制威胁到他在中国的统治时,把这拿出来做政治工具而已。是为了他自己的统治,而不是什么毛泽东外交上独立自主。关系好时不提,关系差的时候就大打出手了。

北韩老百姓反对中国,道理一样的。小金如果承认中国改革是对的,他和老金不就等于承认他们是北韩落后的原因。所以他们必然也是要大造舆论,攻击中国是修正主义,这和毛泽东反对苏联是一个道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