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好人玛格瑞特 一 -- 阿辉1

共:💬36 🌺35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好人玛格瑞特 一

好人玛格瑞特

邮递公司送来一个邮件纸盒,拆开来,里面装着十几本书。

准确地说,是乐谱。

是十几本发黄,发黑,边角已有磨损,纸张也略显粗糙的的,保存了六七十年的钢琴谱。

随手抽出一本,打开来,依稀可辨老师或者是学生,潦潦草草写在上面的,经历了六七十年风尘岁月的字迹。

另附一张照片,彩色的。

着淡蓝的裤子,粉红的毛衣,一头银发蓬松的近乎直立的玛格瑞特老太太,笑得满脸沟壑纵横,就像秋阳里一朵盛开的菊花。

玛格瑞特死了。

一周前,她的女儿杰西电话告诉我,她八十八岁的老母亲玛格瑞特,心脏病突发,死在自己家里了。死前无任何征兆,也无任何人在身边。死后几天才被送东西给母亲的杰西发现。

杰西整理老太太的遗物,发现了十几本老太太学生时代用过的乐谱,想转送我女儿,希望我给她具体的地址。

杰西,是我住过的那座西北部小城里,一家老年公寓的经理。

结识她和她的老母亲,源于女儿小阿辉,去那家老年公寓作义工。(Volunteer)。

有近三年的时间,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把小阿辉从学校接出来,送去那家老年公寓,为那里的老人弹琴。

说不上有多么高尚。最初的目的,仅仅是听从钢琴老师的建议,多到公共场合练习,以强壮登台比赛时的胆量。反正在家里对着墙壁弹也是弹,对着一群老人,哪怕是听力已经衰退,行动已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能增加些练习的热情不是?

好事的确是好事,只是给我多加了一重往返四十分钟接送的负担。

在那样一个华裔不多的小城里,小阿辉的出现,激起了一群行动不便的老人的好奇。每次都有一群坐轮椅的,拄拐棍的老头老太们围着问长问短。

弹琴的时候,不管小阿辉弹得有多么生疏,错的又有多么离谱,一概都能获得热烈的掌声和赞美声。

这种掌声和赞美声,对于一个喜欢学琴而不喜欢练习的孩子,无疑是巨大的动力和鼓励。

玛格瑞特就是其中最为热情的一个。

那时已经八十几岁的玛格瑞特老太太,既不坐轮椅,也不拄拐棍。她甚至都不住在老年公寓里。她只是在自己有空的时候,到女儿管理的这间老年公寓,做义工。

她所谓的义工,就是陪着比她老的或者不比她老的老年人说说话。

第一周之后,她就成了小阿辉的忠实听众。

每周五的下午,她都早早地打开琴盖,掸去灰尘,摆一圈椅子坐在最前面,等着我女儿的到来。

她常常穿粉嫩颜色的衣服,除了粉绿,粉红就是鹅黄,淡蓝,要么就是橘红,蛋清。身形微胖,个头略矮,坐在那里,远远看,活像一枚巨大的复活节彩蛋。

我前面说她有空的时候,可能会让人觉得奇怪,八十几岁的人,不是每天都有空的吗?

事实上,她真的很忙,忙的也不是什么挣钱的营生。

每周三次,去一家ESL教室作助理老师,帮助新移民练习英文会话。每周两次去当地一间妇幼救助机构,帮助遭遇家暴,或其他什么原因无处可去的妇幼。

每个星期六的中午,都可以在COSTCO的大厅里看见她,腰扎围裙,头戴白帽,围着一炉子电锅什么的作DEMO。这大概是她当时唯一的一份有薪工作吧。

除此之外,她的时间表上,还排满了各种名目的不定期义工。

比如,为MTNA(音乐老师协会)的钢琴比赛作助理,也就是坐在门口,负责叫号,收乐谱和登记。

再比如,不定期为无家可归者募捐。

年年圣诞节,我都能看见她,在本地大型商场门口,摆一张高高的椅子,她坐在上面,穿着颜色类似圣诞树的衣服。带着一顶“简爱”里看过的,带子系在脖子上,帽沿上有一圈褶皱花边的绒布帽子。胸前挂着一串红红绿绿的铃铛,手里摇着一个大些的铜铃,为慈善组织作圣诞募捐。

西北部的冬天多冷啊,老太太坐在那里,摇着铜铃,时不时地擦一下清水鼻涕,对每一位捐了点小钱的人微笑,点头,说“圣诞快乐!”

(待续)

通宝推:踢细胞,液化,晨池,游识猷,大地窝铺,高子山,李老汉,
家园 萨法?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非常非常喜欢您的文章。

一直潜水,没有逐篇送花,见谅。

家园 支持高产作家阿辉!
家园 好人有好报,期待继续。
家园 好文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我们可在等啊

好文章,期待下文

家园 的确是个好人。
家园 西北部的冬天冷吗?东北的冬天更冷吧?
家园 【原创】好人玛格瑞特 二

她曾送我一张老旧的照片,照片上是四十年代的北平(那时候是叫北平)街头,一位蹬三轮的车夫,和一个美国大兵的合影。那车夫,光头,光膀子,穿着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的抿档裤,系一条绳子似的腰带,严肃地看着镜头。那大兵,着美式军服则笑得看不见眼球。

玛格瑞特说,大兵是她的丈夫,没有死在中国。五几年的时候,参加韩战,死在朝鲜了。

我也是那一次才知道,玛格瑞特有五个孩子,杰西是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留在本地的一个,其他四个都住在外地呢。

他丈夫死在朝鲜的时候,她的BABY杰西才刚几个月大,压根儿就没看见过爸爸。

除了军队给的抚恤金,多年来,玛格瑞特靠着在小学里做音乐教师的收入,养大了五个孩子。

他们每一个都大学毕业,每一个都有很好很体面的职业。

玛格瑞特介绍她的孩子们的时候,一脸骄傲。

我由衷地夸她了不起。她说不是她自己了不起,是她的上帝了不起,借着上帝加添在她身上的能力,他才走过了几十年,没有丈夫,独身一人抚养孩子成人的路。

她说她的上帝是信实的,不离不弃地看顾着孤儿寡母。

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杰西告诉我,她母亲六十五岁时,从小学老师的位置上退休。孩子们都相继飞离,有了空余时间的玛格瑞特,每天来回开车一小时,到本地的州立大学读书。

她用了五年的时间,拿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双学位。七十岁上开始做各种义工至今。

尽管她的小女儿杰西就住在本城,但他们并不住在一起。

她说她喜欢自由,不喜欢成为儿女的拖累。当然她也不喜欢儿女们对她指手画脚。

所以八十几岁高龄的老太太,自己修剪草坪,种各种蔬果花卉。还每隔上一阵子,就搬梯子,买油漆,爬高上低,刷房子。

她养了两只狗,那狗也老得我看不出年龄了。每天黄昏,她出来遛狗,我都搞不清到底是她在遛狗,还是狗在拉着她走。

他有个儿子住在西海岸边,据说比较有钱。年年圣诞前夕,她都要自己开车,翻过高高的洛基山脉,到儿子家过圣诞。

就算美国的高速公路,修的很好,很安全。但冬天,山上常常风雪弥漫,时不时,那条翻山而过的高速公路就会因雪大而封闭。

但老太太,年年开车,并乐此不疲。

她为小阿辉找了不少练琴的机会。比如,为教会诗班司琴。为本城的一支合唱团弹伴奏。

多多少少的,人家也会给孩子一些报酬,这让小阿辉很有些成就感。

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天晚上她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在工作之余,去一趟她工作的那个妇幼救助机构,帮一个中国女人的忙。那中国女子看不懂英语,有一些文件啊表格啊之类的东西,需要人帮她翻译处理。

不会说英文的中国女子,却有一个英文名字叫蜜雪儿。

蜜雪儿来美前是某省歌舞团的独唱演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几岁,貌美声甜,离婚独居的蜜雪儿,认识了归国探亲的实业家,时年五十有余,妻子病故的美籍华侨杨先生。

当天雷勾动地火,当地火遇上干柴。你说会发生些什么?蜜雪儿跟杨先生两个星期不到就结婚了呗!

之后,杨先生先期回美,办妥了一切手续后,蜜雪儿也结束了自己的歌唱生涯,漂洋过海,到美国当实业家太太来了。

杨先生倒是也没有骗她,人的确是实业家,只是实业小了点,就是一开在本城的,生意不怎么样的中餐馆。那中餐馆,用蜜雪儿的话说:“别说开车了,你走得稍稍快一些都瞅不见门面”。

餐馆里摆了三五张桌子。有一个老墨管刷碗,另一个老墨管炒菜,(那一次我才算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老是抱怨中餐馆的菜不正宗,原来不少厨子是老墨呀!)一位福建偷渡来的中年女子作招待,杨先生自己,位置最是重要,老板兼收银。

住的倒也的确是独门独户的别墅。但蜜雪儿说:“那如果叫别墅,中国农村的独门独院就都得叫别墅了。”

大城市歌舞团演员出身的蜜雪儿,哪见过这阵势呀,想象里的荣华世家怎变成了破墙陋院了呢?这落差可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一到家就不干了。不承担妻子的责任陪吃陪睡不说,还在家里扯开演员的亮嗓门,有骂又叫嚷。

无奈,不懂英文,又没有带多少钱,真是跑都没有地方跑。那因丧妻而多年闲置的杨先生,开始还能忍着,好吃好喝好招待,等着蜜雪儿回心转意的那一天,但架不住蜜雪儿,跟他开打持久战。

(待续)

通宝推:池塘中的雨滴,大地窝铺,晨池,
家园 除了沿海一带,其它西北地区也都很冷。
家园 这就成坐家了啊
家园 都上光荣榜了,还不是?
家园 都上光荣榜了,还不是?
家园 阿辉语录精选:)

她养了两只狗,那狗也老得我看不出年龄了。

不会说英文的中国女子,却有一个英文名字叫蜜雪儿。

人的确是实业家,只是实业小了点……。那中餐馆,用蜜雪儿的话说:“别说开车了,你走得稍稍快一些都瞅不见门面”。

当天雷勾动地火,当地火遇上干柴。你说会发生些什么?蜜雪儿跟杨先生两个星期不到就结婚了呗!

叫我笑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