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谈明的火器、军队装备和编成及战法 -- cobalt

共:💬55 🌺1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也谈明的火器、军队装备和编成及战法

以此文和花差花差农民和黄河故人的帖子:

铁炮子的给的干活链接出处

想写两句火器 链接出处

这个话题其实太大,也许我说的很凌乱,所以请诸位担待,另外其中的错误一定很多,请高手同道拍砖。主要参考文献有《中国火器史》、《中国古代兵器通论》、《世界军事历史全书》、《武备志》。

(1)明代火器发展的概貌

首先唠叨几句明代前的火器发展。从史书记载到现代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火器包括两大类型,燃烧爆炸类和管状发射类的。早期火器多属于燃烧爆炸类。宋在1044年出版的《武经总要》中提出三种火药类武器“火毬”的火药配制标准,也可以称为最早的中国国家级军用标准。不过早期这类武器更多是燃烧效能,逐渐才提高了爆炸能力。当时的城防防御和攻坚战中开始大量尝试使用这样的武器,比如北宋末期和后来的金末期的汴梁保卫战。这类武器当时被称为“火砲”、“震天雷”或“霹雳炮”。实际上是使用抛射机发射的铁制有爆炸力的弹丸,里边可以充满蒺藜,石灰,甚至是砒霜一类的毒物。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西征中有记载使用过类似的武器。比如1241年的Mohi战役,这类武器是那时的欧洲人从未见过的,这种震撼力可想而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ohi战役图

管状火器最早使用应该是1132年的陈规指挥的德安保卫战,使用长竹竿制的火枪,和后来金军(1232年)使用的“飞火枪”一样,属于和现代火焰喷射器近似的喷火武器。后来宋在1259年研制出的“突火枪”才是真是发射弹丸的火器。这种武器后来被元军仿制,逐步发展成元代火铳,这也是明早期主要火器的起源。

除去上述,个人认为还存在第三类火器,就是冷兵器和火器结合,比如使用火药推进的捆绑式火箭,带有喷火筒的梨花枪等等。

然后说说明代火器发展概况:

明在灭元统一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火器,而且火器的标准化和制式化也形成了,特别在明初,洪武至永乐期间火铳制造达到了高潮。

火铳可以分轻重两种,轻的是单兵使用的,称为手铳;重的是火力支援类的,装载在木架上,称为碗口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元代手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明代铜碗口铳

火铳一般由前膛、药室和尾銎(音qiong)组成,前膛是筒形,碗口铳的前膛口呈碗状;中间药室是为凸出的,侧壁是开孔的,这里可以装药线,而后膛封闭的。尾銎是侧壁上对称开孔的,这样可以装上更长的木柄。明代火铳还带有几道加强箍,这样加强铳体坚固。使用方法:从前膛将火药装入药室中,安置药线,放一枚或多枚弹丸,然后手持尾銎后的木柄瞄准,点燃药线射击。

明代火铳制造一般由中央的军器局和兵仗局管理,相当于现在的兵器工业部和总装备部,而且开始统一编号铭文,等同现在的产品制造使用说明,例如一件火铳上这样铭文:“万历 癸未六月 ? 日 胜字 五斤二两 匠检加 药 七钱 中丸则八 小丸则十” 这里边记载了制造日期为万历 癸未即1583年,制造序列号(MOD)是“胜”字,武器重量和使用的火药量及弹丸装填数。

永乐以后的中国火器发展出现了停滞状态,直到嘉靖年间才有改善,这就是佛郎机和鸟铳的引进。明最早接触佛郎机是在正德12年,这个记载见于明《筹海图制》,其中有根据当时官员描述绘制的佛郎机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明《武备志》中的佛郎机炮的插图

到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明军反击葡萄牙入侵时,缴获了其 舰炮20余门,后献到北京。明政府发现了这种武器比当时明军使用任何火器都要先进,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仿制。事实上在欧洲,佛郎机炮由于口径小威力小所以未受重视,而在中国却大量装备在海防和边防要地上,并且有着从单兵到城防军舰的使用大小系列,成为明军最重要的火器之一。

佛郎机的特点使用了子炮,后膛装填,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弹丸的初速,而且提高了射速,但它比较属于早期的火器,由于子炮和母炮间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毕竟存在缝隙造成火药气体的泄漏,所以它的射程比起后期前膛炮就有限了。但佛郎机对比明初装备的火铳还是有优势的,其中一条就是配有瞄准设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新浪一网友拍摄的两种型号的佛郎机炮

戚继光在他两本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录》中都对当时明军装备的佛郎机炮的型号有所记载,小的长度为2尺,最大有8-9尺,同时不同型号的装药量和弹丸重也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鸟铳

与佛郎机几乎同时开始生产装备的就是鸟铳,也可以称为鸟枪,实际就是火绳枪。对于这种武器如何来源现在依然存在争论,有自产和引进两大争论,但有一些线索可以肯定,嘉靖年间东南地区的作战中,明军缴获和得到了鸟铳的制造技术,同时对外贸易和外交往来中,从土耳其传来的“噜密”铳也是后来明鸟铳的技术来源之一。到了嘉靖37年(1558年)中央直属兵工厂第一次批量制造竟然就是鸟铳1万把。明鸟铳以仿制的“噜密”铳为例,重6-8斤,长6-7尺,铳尾有钢刀刃,可以当马刀用。火绳枪使用方法和早期火铳最大一个区别在于使用了慢燃烧的火绳发射装置,这样可以连续发射,增加扳机和枪托,使射击更准确。中国造的鸟铳的射程一般在150-300米。除此,欧式火绳枪也有引进,基本参数和噜密铳近似,但重量更轻。到了万历年间,著名的兵器学家赵士祯发明了“掣(音che4)雷铳”和“迅雷铳”,前者实际结合了佛郎机和鸟铳的优点,使用了子铳提高射速;后者是改进传统的三眼铳,有五根枪管,这样可以轮番射击,颇有后来的加特林机关枪的模样。

鸟铳的点火机构直到明末才发展到燧发,明崇祯8年(1635年),毕懋康的《军器图说》中有了“自生火铳”就是使用了燧发枪机。但上述诸多技术革新发明实际投入量产和实战的很少。

明末期最大的火器进步并不是单兵武器的鸟铳,而是重型的火力支援型武器--红夷大炮的出现。相传在明万历年间获得一批42门荷兰舰炮,实际是大型舰载加农炮。这是不是明红夷大炮最早的来源不得而知,但西方重炮技术对中国影响可想是存在的。

实际的记载有些晚,应该从天启元年开始,通过葡萄牙从欧洲进口一批火炮,开始的进口的情况是:因为萨克浒的惨败,徐光启提出了引进西洋火器的计划,但没有批准,后来在徐光启等人努力下,地方自筹款从葡萄牙人手中进口了四门,经过试验威力远大于当时明军的火炮,这才引起了重视开始批量引进,第一批进口了30门,虽然过去太多说法是荷兰炮,所以称为红夷大炮,其实经考证实际是英制的舰载长管加农炮,其中11门运往山海关,18门留在了北京,1门在试射中炸膛。这18门炮中又有4门有记载参加了后来著名的宁远保卫战。

这批炮具体参数是炮管长3米,口径125mm,炮身上有六道加固箍,身管倍数在22-28倍左右,有人估计属于英国舰炮中的12磅炮(12磅指炮弹重量)。但从明实录记载中,宁远之战的明军一炮命中五里外后金大营的射程来看,有人推论这象是英制18磅火炮的威力。依据在于杜派在《世界军事历史全书》里的炮表,18磅炮发射实心弹和霰弹。有效射程1700码,最大射程6700码。

徐光启、李之藻、王尊德和后来的孙元化等人推动了欧式火器的引进,包括制造技术、射击使用、和炮台要塞修建等一系列的学习。使明末火器推进到了发展的顶峰,但大规模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明与后金战争形势的恶化而嘎然而止。特别是崇祯4年(1631年)的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叛乱打乱了当时火炮引进的计划,加上同年的大凌河的惨败,明基本损失了继续开发研究的技术人才和引进的大量装备。崇祯后期负责造炮的人就依靠到汤若望这样的传教士身上。直到战争末期,后金拥有了上百门缴获和自制的红夷大炮,已经掌握了当时城市攻坚战的主动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陈列于故宫的红夷大炮

通宝推:九三年,随意溜达,笨笨猪,
家园 沙发
家园 抓虫

万历以后的中国火器发展出现了停滞状态,直到嘉靖年间才有改善

万历帝是嘉靖帝的孙子,时间在嘉靖之后。

抓虫
家园 谢了,我想说的是永乐

马上修改, 多谢指正。

家园 战争末期,后金的攻城能力貌似也不怎么样

山海关始终不是攻破的,一群老百姓也能守江阴八十一天,后金的攻城能力或可见一斑

当然,有人说后金火药奇缺,常使炮兵成为摆设,这点我不了解

家园 恐怕是因为这时候清军的火器部队还不属于八旗的缘故吧。
家园 困扰中国火器发展的主要问题还是工艺水平问题吧

工匠长期处于较低的地位(相对于中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城市中的手工业者的相对独立地位),并且大量的工匠阶层被集中到皇家用品的生产(相对于欧洲同时代国王、贵族和城市对战争用品的追求创造的优质铠甲、火枪等),使得中国的战争用品在制作工艺上落后。

家园 请教几个问题

1、谁有三眼统的照片或者示意图,一直没有看到实物,不相信;

2、戚继光部队的鸳鸯阵、三才阵真的有那么厉害?伤亡比例是不是真的;

家园 三眼铳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知图是否显示,三眼铳在军博是有的。但是从OSPERY书的图来看,这东西也可能是外来货,日本和韩国都有保存三眼铳实物,是有枪托的形式,但是却被认为是葡萄牙来物。

戚继光阵势的效果应该是很强的,因为在火器时代早期,阵型的作用能够提升很大效果,尤其是面对敌方火器和近战装备没有很好配合的情况下

家园 关于鸳鸯阵和三才阵

我会尽快写文尝试说明。

家园 是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落后

西方早在16世纪初期意大利数学家塔尔塔利亚便提出了在真空下45度仰角时火炮射程最大的规律,早在16世纪后期便已经发现火炮的身管长度和口径之间应该是倍数关系,并列出了火炮各部与口径的尺寸比例表,早在16世纪中期便总结出了不同武器使用的黑火药内炭、硫、硝的精确配比,并用机械取代了手工生产,而这都是我国工匠在西方入侵前一直没能总结出来,也没有做到的。

明朝后期的火器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当时的我国对于火器锻冶和火药制造的原理一直还局限于“五行相生”、“君臣佐使”等毫无科学依据的理论,与西方开始用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指导下的早期工业生产相比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而且更可悲的是,无论是明还是清,都没有注意到产生这种差距的根基。即使是愿意学习西方的先进分子,也大多数只着眼于具体的器具上,佛郎机传来就仿制佛郎机,鲁密铳传来就仿制鲁密铳,红衣大炮来了就仿制红衣大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知识分子们对这一切的根源——近代科学理论,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关注和大力推广。

家园 多谢图

原来真有这个东西,多谢,真是有图有真相。

这些年明朝的东西资料较少,从“那些事”中才发现一些端倪,当然再查好像又不是很全面。

再弱弱的问一句,建国以后,姚先生的李自成算是明史中的一个任务,当然与我党的底子有关系,不算数,怎么就没有很多东西来讲明白那段历史,到时辫子的戏文较多,最不齿的竟然还有施琅大将军,什么意思啊。

家园 那段历史如何讲清,所谓讲清,我看要不带过多的感情色彩

史家总是少的,尤其在那个年月和之后的一代人,留下的资料,或多或少都带有政治操控的意思,清著的明史,大家觉得不可信,当年的笔记,很多都是带有煽动和宣传,其实也不可信,没了可信的史料,想要研究很难。

似乎说的清的也许只有武器发展史,其实留下的东西不少,但是历史的可怕就在于要给个解释给个评价,这个评价谁做的时候能平心而论,又有几人能够听得进自己不同意却是别人平心而论的东西呢?

施琅这人,难说,没法说,一说就要搅和进时政,他的作为,有太多象征意义,所以大家都愿意拿来讲,所谓借古讽今,也算是中国的一大传统了

家园 不好意思,建国后已经有很多著作讲明白了那段历史

比如说,《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宋元明清》里就专门有一段是讲三眼铳的,在第315——316页;而关于戚继光的“鸳鸯阵”和“三才阵”的详细说明则在第354——357页,不知您看过没有?还有《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呢?还用得着等到《明朝的那些事儿》去找端倪?

家园 《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宋元明清》感觉很像某本书的再包

郭汝瑰主编的《中国军事史》,六本老书,很多好东西,我是在地坛书市偶尔套过一套,之后再没见过。

《明朝》那本书。。。呵呵,包装的漂亮的瓶子放了一堆老酒而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