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将军百战觅封侯(一)天宝初年,安西四将的聚首 -- 驿寄梅花

共:💬181 🌺619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海外一直有敌视我国的宣传

沙特等国直到90年代才与台湾断交,和我国建交。列出80年代的一篇国外某“大学”的文章,其中的不尽不实之处当然非常多,拿来批判可以,不过看了后笑笑也就算了吧。把它堂而皇之的列出来,不是等于把轮子功的宣传列出来么?美联社前几年还说中国打羽毛球的都是权贵人士,记忆中某澳大利亚教授前几年还说中国只有30万人买得起可乐呢。

你给的链接里已经说过是译文,那么原文是谁写的,这个人的立场如何呢?是不是个对历史一无所知的小白?这里面写了“中华民国新宪法给穆斯林以特殊社会地位”,会不会是个受了台湾收买的人写的呢?

家园 再次提出问题,我们探讨一下

,这些贵族骑兵的随从,也就是炮灰10-16万奴隶兵种(估计很少用马,马比人值钱),估计现代穆斯林是不承认这些10-16万的奴隶存在的。

不好意思,不用现代穆斯林承认,可有哪一本古代书籍记述了如此数量的阿拉伯奴隶兵?请梅花兄指教。

再次指出一点,当时的阿拉伯是没有所谓的奴隶兵的。奴隶兵,也就是阿拉伯语的“马穆鲁克”,是到阿拔斯王朝中期,哈里发对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不再信任时才出现的。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初期的阿拉伯世界,奴隶是免除兵役的。只有“释奴”(马瓦里),也就是信仰了伊斯兰教的外族人,又叫做“新穆斯林”才能够当兵。而马瓦里的士兵数,阿拉伯古代史书是不忽视的。

如何证明这点?据阿拉伯史书记载,公元715年左右,古太白当时身为呼罗珊总督,其兵力共有5万1千人。这是我将塔巴里《年代记》中写到的当时古太白麾下来自各部落以及身为“马瓦里”的士兵人数相加所得的结果。我并没有发现某只十几万人的隐形奴隶大军存在。

顺便一提,马坚先生译的《阿拉伯通史》中,对“马瓦里”的翻译是被纳忠先生认为严重不确切的。

家园 这样吧,我查了一些数据给您

公元762年,也就是怛逻斯之战后10年,阿拔斯王朝的的兵力是如何分布的?

4000人在麦地那,4万人在北非东部,2.5万人在拜占庭边境,2000人在摩苏尔,1000人在库法,在伊朗的赖伊(Rayy)有3万人。除了呼罗珊军以外,当时哈里发曼苏尔手上总共也不过10万人,还得分布在东到伊朗,西到马格里布的广大地域上。如果10年前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为了一场边境战役就出动了您说的“2-3万贵族骑兵”、“10到16万奴隶兵种”,那他还是曼苏尔能调动并杀害了的角色么?

家园 这个表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呀

我问的是“白衣大食的军队和唐军在710-740年间交战的时间/地点/双方将领表”,你提供的这个链接,在710-740年间只有两行:

711(在伍麦叶王朝领导下,穆斯林开始征服西班牙;穆斯林帝国势力达到印度河流域。)

713—714 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命令呼罗珊统治者屈太巴(Qutayba)入侵中国;屈太巴侵入喀什噶尔(今新疆境内)。

第一行没有提到跟中国的战争。第二行提到了屈太巴(中国史书的记载是“屈底波”,也有翻作“古太白”的,即大食名将Qutayba ibn Muslim,或写作Qutaibah bin Muslim)侵入喀什(即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镇)。关于这件事,H. A. R. Gibb在1922已撰文(The Arab Invasion of Kashgar in A. D. 715)否定它的真实性,后世学者多赞同Gibb的意见,也有像白桂思那样试图翻案但并不算成功的,可以参看河友江城孤舟写的江城孤舟:【原创】古太白“征服喀什”与“遣使中国”考辨

在这个大事年表中,起码这场“入侵”的时间就不对,从715年挪到了713-714年。况且仅有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大食军队几次和唐军交手都以失败告终”。

往下看了几行,又在这个大事年表中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错误:

750 (中国制瓷、造纸和印刷术开始传入穆斯林世界和欧洲)。史载阿拔斯王朝曾12次派遣使团访问中国 朝廷。

751 阿拔斯王朝军队在撤马尔罕附近的但逻斯击败中国军队;穆斯林开始控制中亚,此后五个世纪内,中 国在中亚的军事力量一直衰微;伊斯兰教开始取代中亚地区的佛教。

这里把造纸术西传写到了怛罗斯之战的前一年,反应了这个表是相当粗糙的。

楼主现在很忙,可以先放下这件事。以后等有了时间,如果能把你认为的这期间双方数次交战的时间(具体到月份)写清楚,我觉得对于理解这些战争是否真的发生过应该会很有帮助。

家园 三点精辟
家园 关于主帅

我是朔风飞扬的作者阿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借用苹果的ID发个言。梅花是谁呀?唐风里的天涯孤鸿?

阿拉伯方面的主帅问题,阿拉伯史料也是众说不一。阿拉伯通史算不得详尽,关于怛罗斯战役,阿拉伯史料记载迄今最为详尽的是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arilch)》所记: 艾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应是751年),布哈拉( Bukhara )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舒莱克本谢赫菲赫利(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i)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艾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艾布穆斯林(即本书中之并波悉林)前去镇压,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和艾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舒莱克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屏障。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恒逻斯(Taraz)和伊特莱赫('Itlalch)。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恒罗斯城加固城防,艾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看清楚,是“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而非将“唐军俘虏” 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

其次记载的还有伊本艾西尔所著的《历史大全(al-Kamil fial-Tanrkh)》,其云:这一年,拔汗那的伊赫希德与沙什国王( 注:沙什国即是石国)反目为仇。伊赫希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伊历)133年12月。

怛罗斯主帅是不是阿布穆斯林,跟国内史料记载的唐军人数一样扑朔迷离,在没有新的有力证据之前,我们存疑。顺便说一句,阿拉伯史料扯淡、前后不一,装B瞎说的至少不必中国古代史料好到哪去。。。

家园 存疑

梅花兄对连云堡位置的推测我存疑。可驻扎数千兵力的连云堡似乎不在那里,当初斯坦因曾拍摄了山崖上的一处堡垒,认为是连云堡,但是我看过他的草图,似乎不像。你的位置凭何而来,要是根据斯坦因的记载,证据不足。另外,连云堡最后在史书中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唐贞元三年(公元978年),“更攻连云堡,飞石投中,井皆满。为虚梁绝堑而升,守将张明远降于虏。“(新唐书卷二百三十一吐蕃下)对于这个978年还存在的连云堡,更让我疑惑,大家可以好好考证下。

这一点在拙作《东方的野心》里有所涉及。阿弩借苹果ID发表

家园 梅花就是西西河里的驿寄梅花,别处的不是我

这是我在西西河里的第一个历史类的帖子。谢谢您阅读全文。

怛罗斯的唐军方面军人总数,唐军2万,盟军1万。大唐参战人数,史料的上差异就在算没有算上盟军的人数上了。

资治通鉴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新旧唐书 李嗣业列传中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

中国的古代史籍版本很多,传抄的人如果不懂军事,写错数字正常。例如

高仙芝部分小勃律战役:

城南十五里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城下有婆勒川,水涨不可渡。仙芝以三牲祭河,命诸将 选兵马,人赍三日
连云堡敌人数字是对的。

李嗣业部分

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

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

这里面得十万的由来是以前的史书作者先是写为“吐蕃聚万众”虚指一万多或者不到一万。

后人传抄史书眼花写作“吐蕃聚万众”变为实指十万了。现代人读书如果不联系拓展阅读,剔除不实的数据,容易读出结论觉得中国史书不可靠。

因为自己第一次搞历史小品写作,不是写论文,而且不想打乱文章表达的意思。所以史籍这些东西没有写到文章中讨论。

您在文章中提到的伊斯兰的两篇文章成书时间是什么时候?有电子版么?

《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arilch)》黎巴嫩,萨迪尔书局,1988年版,6卷本

《历史大全(al-kamil fial-tanrkh)》,阿拉伯书籍出版社(贝鲁特),1999年第2版,11卷本第5卷,第39页(伊历133年条下)

我快速检阅阿拉伯通史,感觉没意思,历史学家写出“一千零一夜”的传统来了。

存疑
家园 连云堡的位置我用的方法很简单

联系小勃律,连云堡战役的特点,有河,在一个峡谷,山南有处平地。然后上谷歌地图,查找,就是这个地图。够刻舟求剑吧,呵呵。

其实在我心里最合适的战斗地点,在标注的连云堡南面,后面有人回帖指出小勃律战役的地图来了。我觉得那位王树兄弟的地图比我的闭门造车靠谱些。

我对王树小勃律战役的地图有些存疑,主要根据是哪些地方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才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呵呵

小勃律之战的连云堡的地方在葱岭。

唐贞元三年是公元(787)年,吐蕃攻打的连云堡是中国本部,甘肃泾州的一个军事要地。

连云堡,泾要地也,三垂峭绝,北据高,虏所进退,候火易通。既失之,城下即虏境,每艺稼,必陈兵于野,故多失时。是岁,三州不宿麦。(新唐书卷二百三十一吐蕃下)

家园 阿弩,古战里这个问题讨论的不止一遍了

虽然也有争议,但是在基本的问题上还是能够取得认同的~

阿布穆斯林在撒马尔罕纵深构筑防御,而率军开进怛逻斯前线的,是齐雅德·本·萨利赫,至少这点从目前能够发现的史料上,是一致的。

至于楼下所列举的那些个唐军兵力出处,你我都清楚,他故意漏列了哪些史料,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所以你写的这大段文章,能够被看进去的,也就是最后一段了~

家园 您好,又来了

至于楼下所列举的那些个唐军兵力出处,你我都清楚,他故意漏列了哪些史料,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所以你写的这大段文章,能够被看进去的,也就是最后一段了~

您列列还有什么史料说明大唐这次战役的人数了?让大家见识见识。也让我看看。

家园 你不是自称通读通典和通鉴的么?怎么,想不起来了?

先来看中国方面的史料记载,以所引史料大致时间顺序为序——

[唐]杜佑《通典》

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斯)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引[唐]《唐历》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司马光《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沿用自《旧唐书》

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

——中国方面对此战唐军动员的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6~7万,一为2~3万。既然要列,就应该将所有史料记载都列上去,然后再加以辨析。

而你在这边却玩弄了一个把戏,仅仅把符合自己观点的《通鉴》+新、旧唐书中的记载罗列出来,却把《通典》中的记载与《通鉴考异》的存疑摒弃不用。选择性无视大法真是玩得炉火纯青~——你不是口口声声自己的叙述都是严格参照《通典》《通鉴》的么?怎么当史料与自己的观点矛盾了,就都扔掉了?

再看阿拉伯方面的史料——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

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伊本·阿西尔《全史》

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

——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及其附庸军的损失(杀伤+俘虏)记载稍有不同,但总数都为7万人。这就与曾任唐朝宰相的杜佑的记载“七万众尽没”相吻合了,这样的“巧合”同时出现在古典时代两个远隔的文明的历史记载中,那就不仅仅是巧合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杜佑的侄子杜环本人更是曾经亲身参加过怛逻斯会战,并且因战败被俘,将在阿拉伯世界游历的经历,释放归国后写成《经行记》一书,其中大量记载被杜佑收入《通典》中。

这样比较辨析下来,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已经不言而喻~

家园 提醒您老不要老是想当然,引用资料好好考证

你不是自称通读通典和通鉴的么?
我只说过通读阿拉伯通史第三编,先生您自己通读了通典和通鉴。

杜佑的通典中我看了兵志部分,然后与李卫兵法,太白阴经,武经总要,集合一起看写出唐代的陆军操典,既然你提到杜佑通典的:

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斯)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看看旧唐书唐玄宗本纪中

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
的描述。

戊申,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执突骑施可汗及石国王。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大败绩,大将王天运死之,陷云南都护府。七月,高仙芝及大食战于恒逻斯城,败绩。

夏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将兵六万讨云南,与云南王阁罗凤战于泸川,官军大败,死于泸水者不可胜数

之后

冬十月辛亥,幸华清宫。十一月乙未,幸杨国忠宅。丙午,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国忠兼领剑南节度使。

天宝十三年

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

这位先生理清脉络没有,4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泸川6万兵败之后,11月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然后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人数不知。

这就是杜佑的写史,渡泸10万之败里面的脏水全泼到杨国忠身上了,牛呀

这就是您列出来一个的史籍。

司马光《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

连司马光都不认为6万众准确,列到《资治通鉴考异》里面,有人还要把它当作宝。却把《资治通鉴》的蕃汉3万却看不到。

引用某人的话

而你在这边却玩弄了一个把戏,仅仅把符合自己观点的《通鉴》+新、旧唐书中的记载罗列出来,却把《通典》中的记载与《通鉴考异》的存疑摒弃不用。选择性无视大法真是玩得炉火纯青~——你不是口口声声自己的叙述都是严格参照《通典》《通鉴》的么?怎么当史料与自己的观点矛盾了,就都扔掉了?

俺还不知道自己还有玩弄人的本事,那是您吧,写出来的话修修改改的。

俺看的是中国国学网外链出处里面没有《通鉴考异》,

您列出来《通鉴考异》的东西我认为不可靠。

再看阿拉伯方面的史料——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

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伊本·阿西尔《全史》

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

兄弟感兴趣,去看看又是收费的东西,摘两个这两个作者的网上介绍

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ārīkh )

  本书作者情况是阿拉伯古籍中较为特殊的一例。大约在公元966年,穆塔海尔·麦格迪西(al-mutahhar al-maqdisī,卒于公元966年之后)来到锡吉斯坦,应一位大臣的要求,写了一部简明扼要的历史著作,书名即《肇始与历史》。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部著作却归在哲学家艾哈迈德·巴勒希(al-balkhī)名下。以本次辑译所依据的版本为例,封面写麦格迪西,封二却写巴勒希,书的结尾又写麦格迪西。哈利法在其《古籍释疑》一书中明确记载该书作者为巴勒希,只字未提麦格迪西。齐里克利则在其《名人辞典》中说,法国东方学家c.huart考证出《肇始与历史》的作者为麦格迪西而不是巴勒希,因为该书伊历355年成书,巴勒希于322年就已去世。

  《肇始与历史》是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典籍中的重要著作,属纪事本末体。它记载了当时各个民族和各地国王的历史和传闻,而且除了使用已知的材料外,作者还以穆斯林学者的博学,阐述了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并将自己与拜火教和犹太教著名人士的会晤情况公诸于世,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注意。写作风格上尤其注重删繁就简,并剔除了一些不实的传说和说书人的夸张演义成分。

伊本·阿西尔

  伊本·阿西尔(1160~1234)

  Ibn al-Athīr

  阿拉伯历史学家。全名为埃宰·丁·艾布·哈桑·阿里。摩苏尔人。幼年在摩苏尔求学,成年后游学于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 。性孤寂 ,喜独处和闭门著述 。代表作为《历史大全》,起自太古洪荒,讫于1231年。伊斯兰教史部分,采用编年史体,自回历纪元(622)始 ,逐年编著,史料翔实 ,被史界喻为中世纪伊斯兰教史的权威著作。1851年,首次在荷兰莱顿分12册出版 。嗣后,埃及出版多次 。1965~1966年,在贝鲁特出版的精校本被认为是最好的版本。除《历史大全》外,还著有《逸闻轶事》、《望族精英》等著作。

历史还要记载传闻,写作风格上尤其注重删繁就简,并剔除了一些不实的传说和说书人的夸张演义成分,是历史还是《一千零一夜》的删节版。

《历史大全》1965~1966年,在贝鲁特出版的精校本被认为是最好的版本。
看来它也要修改一下,牛皮吹破了不好看。

中国唐代的历史已经是信史,有捷书,奏章。安西四镇两万多唐军,考虑到自身安全,出动兵马极限是两万。盟军方面,人家司马光根据考证提出来有一万。

《通鉴考异》中多出来的3万您随便。不过2万唐军面对盟军这么多人反叛,两面受敌,我看悬。

唐朝安史之乱前军队中的军令有一条,军事奏章如有造假,有检举揭发核实无误,重赏。揭发情节严重的,升官发财了。损失唐军瞒报少报,你以为高仙芝敢么?

——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及其附庸军的损失(杀伤+俘虏)记载稍有不同,但总数都为7万人。这就与曾任唐朝宰相的杜佑的记载“七万众尽没”相吻合了,这样的“巧合”同时出现在古典时代两个远隔的文明的历史记载中,那就不仅仅是巧合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杜佑的侄子杜环本人更是曾经亲身参加过怛逻斯会战,并且因战败被俘,将在阿拉伯世界游历的经历,释放归国后写成《经行记》一书,其中大量记载被杜佑收入《通典》中。

阿拉伯方面写个《一千零一夜》一般的历史,有人信,我不信。

杜佑的侄子杜环朝觐过阿拉伯,说得话写的书《经行记》散失了,别把通典里面杜佑写的有关大食方面,写出的东西都归到他侄子身上。杜佑写书的时候跟他侄子写书分得清,人家直接提出来。

看史好好翻资料,好好研究,别听风便是雨。逮住东西就当个宝

谢谢各位欣赏。工作了

家园 【按管理意见修改】

早上起来,受到管理意见,那我改就是了~

不过,删贴我是不干的~就算去掉情绪化的语言,该指出的错还是要指出,不管某人的粉丝怎么大喊“挑错就是骚扰原创”,也改变不了他知错不改、口口硬撑的事实

不用过激的语言,没有问题~只要这位原创写手改不了选择性无视史料的毛病,这个毛病就还要继续挑下去

看看旧唐书唐玄宗本纪中“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的描述。

……

这位先生理清脉络没有,4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泸川6万兵败之后,11月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然后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人数不知。

这就是杜佑的写史,渡泸10万之败里面的脏水全泼到杨国忠身上了,牛呀

这就是您列出来一个的史籍。

想转移话题?没问题!

反正你转来转去,结果不过是从裁剪一段史料到裁剪另一段史料罢了【按管理意见修改】

“《通典》不可信,要看《旧唐书》”?——那好,那我们看看《旧唐书》里杨国忠的本传是怎么写的?

南蛮质子閤罗凤亡归不获,帝怒甚,欲讨之。国忠荐阆州人鲜于仲通为益州长史,令率精兵八万讨南蛮,与罗凤战于泸南,全军陷没。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仍令仲通上表请国忠兼领益部。

十载,国忠权知蜀郡都督府长史,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荐仲通代己为京兆尹。国忠又使司马李宓率师七万再讨南蛮。宓渡泸水,为蛮所诱,至和城,不战而败,李宓死于阵。国忠又隐其败,以捷书上闻

这就你举的《旧唐书》,奇怪啊,怎么你举的史料也把脏水泼到杨国忠身上了?

到底是《通典》、《旧唐书》不要脸地诬陷杨国忠呢?还是你【按管理意见修改】地又一次裁剪史料,断章取义?!

司马光《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

连司马光都不认为6万众准确,列到《资治通鉴考异》里面,有人还要把它当作宝。却把《资治通鉴》的蕃汉3万却看不到。

司马光对于史料辨析的严谨性,恰恰就是体现在《通鉴考异》中!

司马光不是你这样全知全能的大仙,即使是他,对几百年前历史的判断也难免有差错。所以在编撰《资治通鉴》之后特意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为《考异》三十卷”,将自己在编史过程中未采之史料记载一一列举,以备读者辨析。

托他的福,为今天保留了这么多珍贵的散佚史料。也使得今天的历史学者在有了异国史料和最新出土文献的佐证下,才能对一些他当年所没有能力详加考证的历史问题,重新进行考证与研究。

这就是司马君实对待史料的严谨和客观!也正是和你这样凡是不合自己胃口的史料就一概摒弃的【按管理意见修改】之间,最大的差距!

读《通鉴》而不知有《考异》,真不知道你都读到哪里去了!

看看你的自陈也难怪——

俺看的是中国国学网里面没有《通鉴考异》,

您列出来《通鉴考异》的东西我认为不可靠。

——整天只知道靠残缺不全的网络版电子书来“研究历史”“揭示真相”,那自然网络版没有的,你都就不知道了。你自己不知道还不算,——你没看过、没听说过就都“不可信”!

下面关于阿拉伯史料的评价也是一样,你没看过不要紧,当场摆渡了一段评论,就斩钉截铁地说“是《一千零一夜》的删节版

【按管理意见修改】

家园 【原创】背景知识,怛逻斯之战文献资料汇总(1)

谢谢大家能看这篇文章,也对有些人提出的资料的举动也一并表示感谢。资料,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其他的资料,在各个帖子的地方存在。现在汇总。限于篇幅,只把怛逻斯之战部分剪辑出来,方便大家阅看,感兴趣可以自看全文。

《旧唐书》部分

列传第五十九 李嗣业部分,

初,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事窘,嗣业白仙芝曰:“将军深入胡地,后绝救兵。今大食战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若全军没,嗣业与将军俱为贼所虏,则何人归报主?不如驰守白石岭,早图奔逸之计。”仙芝曰:“尔,战将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嗣业曰:“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势危若此,不可胶柱。”固请行,乃从之。路隘,人马鱼贯而奔。会跋汗那兵众先奔,人及驼马塞路,不克过。嗣业持大棒前驱击之,人马应手俱毙。胡等遁,路开,仙芝获免。仙芝表其功,加骠骑左金吾大将军。

列传第五十四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为尊者讳没有提怛逻斯之战。

列传第七十八 段秀实 颜真卿

天宝四载,安西节度马灵察署为别将,从讨护蜜有功,授安西府别将。七载,高仙芝代灵察,举兵围怛逻斯,黑衣救至,仙芝大衄,军士相失。夜中闻都将李嗣业之声,因大呼责之曰:“军败而求免,非丈夫也。”嗣业甚惭,遂与秀实收合散卒,复得成军。师还,嗣业请于仙芝,以秀实为判官,授斥候府果毅。

《新唐书》

睿宗 玄宗 本纪第五

十载正月壬辰,朝献于太清宫。癸巳,朝享于太庙。甲午,有事于南郊,大赦,赐侍老粟帛,酺三日。丁酉,李林甫兼朔方军节度副大使、安北副大都护。己亥,改传国宝为“承天大宝”。戊申,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执突骑施可汗及石国王。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大败绩,大将王天运死之,陷云南都护府。七月,高仙芝及大食战于恒逻斯城,败绩。八月,范阳节度副大使安禄山及契丹战于吐护真河,败绩。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

为尊者讳没有提怛逻斯之战。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 李嗣业部分

初,仙芝特以计袭取石,其子出奔,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深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岭以为后计。”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嗣业曰:“事去矣,不可坐须菹醢。”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虏骇走,仙芝乃得还。表嗣业功,进右金吾大将军,留为疏勒镇使。

列传第七十八 段秀实

天宝四载,从安西节度使马灵詧讨护密有功,授安西府别将。灵詧罢,又事高仙芝。仙芝讨大食,围怛逻斯城。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嗣业惭,乃与秀实收散卒,复成军,还安西,请秀实为判官。

《资治通鉴》 215-216卷部分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闻嗣业之声,诟曰:“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嗣业执其手谢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还至安西,言于仙芝,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唐军作战特点重点可看【唐】杜佑《通典》中的兵典部分,还可以看不才整理的帖子唐朝军队陆军操典链接出处

阿拉伯方面网上的资料,以及《阿拉伯通史》,没有战役的描写。摘录阿拉伯军队公元600-800年的作战特点

在穆罕默德的时代,早已知道把军队分为中坚、左翼、右翼、前锋、后卫,这种分法显示出拜占廷和萨珊王朝的影响。这样由五个部分配合起来的军队,就叫做“赫米斯”(khamīs,五肢军)。骑兵掩护着两翼。编制军队的时候,保留了原来部族的单位。各部族都有自己的旗帜,那时候的旗帜,是用一块布拴在长矛杆上,由一个最勇敢的士兵打着,在队伍的前面走。先知的军旗,叫做鹫旗(‘uqāb)。步兵使用弓、箭、弹弓,有时使用盾和剑;剑插在鞘里,扛在右肩上。镖枪(harbah)是后来从阿比西尼亚传入的。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长矛(rumh),矛杆在阿拉伯文学里是以“赫帖”(khatti)著称的,那是因出产于巴林海岸的“赫特”(al-Khatt)而得名的,那里盛产竹子,最初是从印度传入的。长矛和弓箭,是两种民族的武器。最好的剑也是印度出产的,所以叫做 “欣迪”(hindi)。防身的武器,是甲和盾。阿拉伯人的武器,比拜占廷的轻便些①。

战斗的序列是原始的排成行列紧密的阵式。敌对行为是由双方著名战士个人的战斗开始的,战士先走到阵前来挑战。阿拉比亚的战士,比他的波斯的和拜占廷的敌手,得到更高的报酬,而且确信能够得到一份战利品。在真主看来,当兵不仅是最高贵的、最满意的职业,而且是最有利的职业。穆斯林的阿拉比亚军队,其力量不在于武器精良,也不在于组织性优越,却在于士气旺盛,这无疑是伊斯兰教的贡献;也在于军队的耐久力,那是沙漠生活培养出来的;还在于显著的机动性,那主要是由于他们靠骆驼运输②。

感谢苹果核的复仇补充的阿拉伯资料,原帖链接出处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arilch)》

艾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应是751年),布哈拉( Bukhara )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舒莱克本谢赫菲赫利(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i)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艾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艾布穆斯林(即本书中之并波悉林)前去镇压,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和艾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舒莱克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屏障。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恒逻斯(Taraz)和伊特莱赫('Itlalch)。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恒罗斯城加固城防,艾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看清楚,是“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而非将“唐军俘虏” 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

伊本艾西尔所著的《历史大全(al-Kamil fial-Tanrkh)》

,其云:这一年,拔汗那的伊赫希德与沙什国王(注:沙什国即是石国)反目为仇。伊赫希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伊历)133年12月。

这里也一并感谢红茶魔术猫补充的资料

【唐】杜佑《通典》

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斯)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司马光《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

阿拉伯方面

再看阿拉伯方面的史料——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

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伊本·阿西尔《全史》

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

如有其他知识,也请补充,一并汇总分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