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一 IPCC评估报告 -- 橡树村

共:💬131 🌺52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论断就非常主观了

wiki真的不能成为证据。还是要自己看具体内容再判断吧。

科学问题在弄清楚其科学背景之前,不方便加入政治性的主观判断。要指责一个科学论断有政治偏向,也要从科学内入手。所以才要仔细分析。

家园 可惜我没资格宝推

那就花推吧

家园 快出第五版了,拭目以待

送花

家园 承认源于wiki 不能说是完全客观。就象源于IPCC

承认源于wiki 不能说是完全客观。就象源于IPCC 的一样。 一个机构的性质不能只

听它自己的说法,要观其行。这与你提的具体内容 并不矛盾。例如,

A Partner for Social Change

The Fxxx Foundation works with visionary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e were founded to advance social justice, and all of our work

flows from this fundamental commitment.

赞同 "要自己看具体内容再判断"! 具体内容是关键。 强烈支持你"从科学内入手,

仔细分析"的认真!

家园 【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四 冰芯里面的二氧化碳

橡树村:【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三 二氧化碳浓度

可靠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最早也就是1950年代开始的。这以前的数据,直接测量那是不可能了,时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回不来的。那么人们怎么知道这之前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呢?这之前的直接测量数据也有一些,但是这些数据误差很大,并且也没有人向Keeling那样仔细排除人类活动以及植被的干扰,所以这些数据,就放在故纸堆里面吧。那么怎么办呢?在1980年代,人们找到了一个方法:测量冰芯里面气泡的气体含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冰川除了诱人的魅力,还蕴藏着大量历史的信息

在地球有一些地方,比如高山,比如南极,北极,一年四季的气温都低于零摄氏度。气温低不耽误这些地方降雪,而这些地方的降雪基本上是不会融化的,是要逐渐沉积的,最终形成冰川。雪虽然也是固体形态的水,也可以说是冰,但是这种冰并不是密实的一个整体,而是细小的固体堆积起来的,很蓬松,里面有不少空气。也就是说,下雪的时候的空气,就被存在了雪里面。等到雪停了,这里面的空气就会与外界环境的空气进行交换,有交换就有更新,雪里面的空气就不是下雪的时候的空气了。由于这些地区气温常年低于零摄氏度,这些地方的旧雪没有融化,就有新雪逐渐沉积,这样就越积越多。新的雪自然就堆积在旧雪的上面。等到雪上面的新雪沉积了一定的厚度,那么雪就要被压缩了,这就是积雪。积雪的密度比新雪要大,时间越久的积雪越在底层,承受的压力越大,密度也就越大。积雪能够被压缩,实际上是里面的空气被挤出来了,里面所包容的空气就越来越少。但是这个时候,积雪里面的空气仍然是与外界的空气连通的,一直到积雪的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气泡就会被完全密封,这个时候,气泡就不再与外界的大气进行交换,气泡密封的时候的大气的信息就得到保存。这个时候,上面积雪的厚度可能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了。这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到这些地方,比如冰川,特别是南极的冰盖,来采集冰芯的样品,通过对不同年代沉积的冰里面所包含的气体进行分析,来了解地球过去的大气的信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采集冰芯

当然实际上要复杂一些。首先就是冰芯的采集地点。采集的地方,一定要保证即使在一年里面最热的时候,积雪也不能融化。一旦冰雪融化了,成了水,液体可是流动性渗透性很强的东西,迅速和其他时代的东西混合,信息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对于气体分析来见,一旦积雪融化,那么封闭的气室就不再封闭了。即使后来这些水再次凝结,但是时代信息已经很模糊了,没有代表性了。所以取样的地方,要找一直很冷的地方。采取冰芯也涉及到一些技术问题。采样的方法,很像是中国古代盗墓贼使用的洛阳铲,当然也有了改进。取样的是一个长长的直筒,中间是空的。筒的外周底部是锋利的边缘,可以用来切割冰层。这样就可以通过把这个直筒施压,压进冰层里面去,直筒的里面就会充满了冰样,得到所谓的冰芯。一般这个直筒只有6米长,而实际上采样往往达到上百米上千米,这样就需要在同一个位置反复采样。这里面也有一些技术问题,比如如何保证这个洞不会因为冰层的压力而堵塞,比如如何保证地层压力很大的冰在压力突然降低的时候保持冰的结构等等。这些细节,就不说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冰芯的年轮

然后就要知道,这些冰层是什么时间形成的。采集到的冰芯也是有层的,有点像年轮,因为每年气候的周期变化,形成的冰层会有一些区别,这样就会出现年轮一样的痕迹,一圈一圈数下去,大约就可以知道冰层的年代。有的时候,这个差距肉眼看着并不明显,但是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来寻找这个痕迹。但是这个方法对于比较近的年代还说得过去,对于久远的年代,就不方便了。冰层毕竟不是年轮,在比较近的时代,有可能一个季度就会形成一层,这个大约还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很久以前形成的冰,由于在高压环境下的时间比较长,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冰层会混合在一起,这个数数的方法就不能用了。这就需要借助其他手段。还好有一些可以作为参考的判断年代的依据。地球经常会发生一些很大的地质事件,特别是大火山喷发之类的,喷发出来的尘埃以及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一些时候可以覆盖全球,自然也会飘到冰川。这样,在积雪的时候,这些尘埃和化学物质也就被保存了下来,于是,分析这些尘埃和化学物质所处在的冰层,结合历史上的大的地质事件,就可以判断某个冰层形成的大致年代。如果有了几个这样的参考点,那么这几个参考点之间的冰芯沉积速度就可以估算了,于是,基本上可以推断出各个冰层的大致年代。这个误差在一些地方可以达到二十年左右,对于研究古代的气候历史,这个精度还是说得过去的。当然更精确的方法也在发展,有的也已经在应用。这个年代的测定,随着冰层的久远,误差也越来越大。不同的估算方法之间可能也会带来年代的差异,不过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这方面的精度一直在进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冰芯

下一个问题就是气体的年代的确定。冰这个东西,形成了以后,由于不融化,除了极少量的挥发,就留在冰层上面了,冰所蕴藏的信息,也就可以代表冰形成的那个年代的信息。但是气体不是这样。前面讲了,积雪里面的气体,在很长的时间里面,都是要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一直到把气室封闭。这样,冰层里面气体的年代,就要比冰的年代年轻。这个差距还是不小的,一般来说有几百年的时间,目前发现的纪录是7000年。这个问题知道了就要处理。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甚至不同的气体封闭的年代都会有不同,所以这个年代的差别,需要具体分析。在2005年的时候,比较被接受的是计算被封闭的时候的积雪密度,结合积累速度、当时的温度(温度的测量以后会讲)等来推测这个封闭年代与冰层年代的差距。在沉积速度快的时候,比如格陵兰的冰川,这个计算精度还是不错的。成长缓慢的冰川,这个精度还不大令人满意,不过这方面的技术也在进步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冰芯里面的气泡

下面的问题就是这个冰层里面的气体的代表性。气体有可能有污染的。比如其他物质缓慢反应释放二氧化碳,特别是一些尘埃里面的有机质,还有水里面的碳酸盐。不同冰样的污染是有区别的,不过这个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冰样来进行初步判定。这些反应速度也是很慢的,有的几千年的冰样仍然保留着那些没有反应的物质。这个污染对最终结果会有一些影响,不过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最后就是气体的代表性。上一节讲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被认为是基本均一的,在这些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也没有植被的地方,当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可以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于是,分析这些封闭在冰层里面气泡,就可以了解冰层封闭的时候的大气状态。这就是目前人们研究古代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方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冰芯存放室。这个工作一定很cool!

结果是什么样子呢?不同地点的冰川给出的结果还是很相似的,AR4里面引用的数据见下图。两万年来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以看出两万年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90ppm,平稳一段时间以后在1万3千万前升高到了240ppm,在大约1万年前升高到270ppm。人类的文明最早也就是这个时候了吧?在人类文明期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基本上都在260-280ppm之间,最近的6000年逐渐上升,最近两千年基本在280ppm附近。然后,就是最近一百多年的突然增高,这个增高的速率,至少是最近两万年以来所没有的。直观的认为这个增高是人类工业活动影响的,至少是个不很差的猜测。当然科学问题不能只有猜测,毕竟凭猜测不能排除大自然给人类开玩笑的可能性。以后再说这个关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万年来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65万年以来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虽然有的地方可以提供80万年前的冰芯样本,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一般冰芯的分析只上朔到65万年前

橡树村:【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五 二氧化碳的辐射强迫

关键词(Tags): #气候变化#IPCC#辐射强迫#温室气体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山一程,抱朴仙人,思炎,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下面这个65万年以来的图是拿什么测出来的?

另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可以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这话很怪异啊,前面这个“大气”应该是“当地空气”吧。

家园 冰芯基本上测量到这个年代

我改改。

家园 NIPCC 前言

看了一下报告,他们主要有两点不同。

1。在最重要的问题上,IPPC说:“自20世纪中叶起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增幅大部分是由于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导致的”

NIPCC达到了相反的结论, 自然原因很可能是温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注意:我们不说人为 温室气体(GHG)无法产生一些气候变暖效应(过去或将来)。我们的结论是 证据表明,它们并不起主导的作用。

2。IPCC认为气候变暖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说全球变暖将“增加由于热浪,洪水,风暴,火灾和干旱而导致的人类死亡和疾病”。NIPCC的结论是,持续变暖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将有利于人类,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生长

从前言来看,NIPCC并不否认CO2增长是人为导致,也不否认气候变暖。

家园 这两点

还是很可以吵吵架的,都很难做到完全客观。

这个NIPCC的创建人Singer现在已经开始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人为制造的了。

家园 【原创】联想

这位也是反对气候变化是人类主导的,认为

Climate change — it happens, with or without our help.

说实话,这让我联想到治感冒。

地球发烧还打喷嚏了,到诊所看大夫,

IPCC:呦,感冒了,赶紧吃药,好好休息,别抽烟

NIPCC:小伙子没问题,回去该干吗干吗,过一阵自然就好,不好的话也没事,脸红扑扑的更漂亮。

家园 wiki上有一个list

外链出处

主要的反对全球变暖的都在这里了。观点也很是热闹的。一些也很值得研究。

家园 村长能不能结合最近全球气候异常的现象讲讲?

北京冷得邪乎,欧洲也冻死好几十口子了,偶大利亚狂发大水,这世界怎么了?是不是真和全球变暖(或Climate Change)有关?不过我觉得即使是和温室排放有关,也没有这么快吧?要这么快,这哥本哈根再速度也来不及不是?!

难道要2012?

家园 65万年还是太短了。用来作为地球的“合理CO2浓度”

用来作为地球大气的“合理二氧化碳浓度”基准,是不是合适?

也许有更大更深刻的地质原因,导致CO2浓度的波动,波动范围远远大于这些呢。

这些方面,有没有考虑也是些“非人力所能及”的因素。

我觉得人类还是谦虚一些好,减少对地球物质资源的索取和消耗,全球首先应该给印度,黑人和拉美人做强力计划生育。这个才是保护地球的真正的王道。

西方的普世价值者们,怎么就选择性的失明,看不到这个最根本性的措施?

家园 那不净剩下阿拉伯伊斯兰随便生了?

你敢去劝劝本拉登大叔节育吗?

家园 NIPCC报告章节结略

第一章讨论了IPPC气候模型的局限性, 主要是认为模型的不确定性太高, 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第二章是讨论一些关于地球温度对CO2浓度变化灵敏度的反应, 认为工业化之前,温度对CO2 浓度的响应比IPCC目前认为的要低很多.

第三章是对过去温度数据的解读, 认为地面数据有缺陷,卫星数据显示过去29年全球温度没有净增加

第四章是回顾冰川,海洋冰带, 降水变化和海平面增加的观测数据.

第五章是对太阳辐射为气候变暖主导因素的研究进行综合总结并认为这可能是主要因素.

第六章是研究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的结论有问题并认为暖化的地球会有更平和的气候变化

第七章主要是探讨CO2和温度增长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第八章则是对IPCC认为气候变暖导致的物种灭绝的证据不足

第九章是讨论IPCC对气候变暖而造成人类疾病增加的结论不正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