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刚上来看到327的事,我正好有一文章,贴上来大家看看,有了解历史 -- 午夜的星空

共:💬10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刚上来看到327的事,我正好有一文章,贴上来大家看看,有了解历史

真象的,望也给些指正.(文章转自和讯)

“327”国债期货风波概述

  

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投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备万亿元。

  在“327”风波爆发前的数月中,上证所“314”国债合约上已出现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量被市场人士视为利多,加之“327”国债本身贴息消息日趋明朗,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钡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钡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备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5月10日酿出“319”风波。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对“327”国债期货风波的反思

  其一,缺少必要市场条件的金融期货品种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这主要是指国债期货赖以存在的利率机制市场化并没有形成,金融现货市场亦不够完善。

  其二,政策风险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是期货市场的重要风险源。

  “327”国债风波中,保值贴补政策和国债贴息政策对债市气贯长虹的单边涨势起了决定作用。“327”国债可享受保值贴补,在保值贴补率连续数十月攀高的情况下,其票面收益大幅提高。在多空对峙时,其又受财政部公告(1995年2月25日公布)的朦胧消息刺激而大幅飙升,使得“政策风险”最终成为空方失败的致命因素。于是,空方不惜蓄意违规,利用交易管理的漏洞演出了最后“疯狂的一幕”。

  在高通胀的情况下,实施保值贴补政策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我国国债流动性差及品种结构不合理,每月公布一次的保值贴补率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价格变动指标,从而使我国的国债期货由利率期货演变成一种不完全的通货膨胀期货。于是,国债期货交易成了保值贴补率的“竞猜游戏”,交易者利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推算保贴率,而依据据称来自财政部的“消息”影响市场也成了多空孤注一掷的筹码。凡此种种,对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并最终导致国债期货成为“政策市”、“消息市”的牺牲品。

  其三,健全和完善交易所管理制度,方可防范期货市场层出不穷的风险。

  “327”国债期货风波的产生虽有其突发性“政策风险”的因素,但各证券、期货交易所资金保障系统和交易监督管理系统的不健全也是“违规操作”得逞的原因。

  资金保障系统方面:首先,国债期货过低的保证金比例放大了资金使用效应,成为国债期货投资者过度投机的诱因。“327”国债期货风波发生之时,上证所20000元合约面值的国债收保证金500元,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的保证金普遍为合约市值的1%。这样偏低的保证金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距甚远,甚至不如国内当时商品期货的保证金水平,无疑使市场投机气氛更为浓重。其次,我国证券期货交易所均以计算机自动撮合为主要交易方式,此种交易方式仅按国际通行的逐日盯市方法来控制风险,尚不能杜绝透支交易。而“327”国债风波发生时,上证所采用的正是“逐日盯市”而非“逐笔盯市”的清算制度,交易所无法用静态的保证金和前一日的结算价格控制当日动态的价格波动,使得空方主力违规抛出千万手合约的“疯狂”行为得以实现。第三,“327”国债在风波发生之时,已成为临近交割的合约品种。“交割月追加保证金制度”当时尚未得到重视和有效实施,这也是国债期货反复酿成市场风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交易监督管理系统方面:首先,涨跌停板制度是国际期货界通行制度,而“327”国债期货风波出现之时,上证所甚至没有采取这种控制价格波动的基本手段。第二,没有持仓限量制度。当时中国国债的现券流通量很小,国债期货某一品种的可持仓量应与现货市场流通量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并在电脑撮合系统中设置。第三,从“327”合约在2月23日尾市出现大笔抛单的情况看,交易所显然对每笔下单缺少实时监控,导致上千万手空单在几分钟之内通过计算机撮合系统成交,扰乱了市场秩序。第四,浮动盈利禁开新仓,这项制度虽具中国特色,但行之有效,它无疑对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起到了抑制作用。

  其四,现代期货交易的风险控制要求计算机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327”国债期货风波出现之后,不少人对各交易所采取的计算机自动撮合交易方式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交易方式对遏制过度投机和提高交易透明度不利。事实上,从五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实践和国际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期货交易是我国期货市场的最佳选择,而且通过大型计算机系统控制期货交易中的实时风险,更有人工控制和事后控制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我国期货市场目前采用的“逐笔盯市”风险监控模式,由计算机首先控制交易者下单的数量、价格和保证金比例,再由计算机从其结算账户中扣除其保证金。一旦有效保证金不足,计算机可自动禁止其开新仓,只允许平仓操作。在这方面,计算机实时监控远比人工控制效率更高,反应更敏捷。

  应该说,在“327”国债期货风波发生之前,中国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交易所的丰厚利润,使管理者、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大大淡化,一味追求市场规模和交易量,放松了风险控制这个期货市场的生命线,终于导致了“327”风波的发生,并葬送了国债期货这个大品种,其教训是惨痛的。事件发生之后,政府监管部门、各交易所均健全了交易保证金控制制度、涨跌停板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建立了诸如持仓限量制度、大户申报制度、浮动盈利禁开新仓等的交易风险控制制度。“327”国债期货风波以其惨痛的教训,成为中国期货市场重视风险管理的开端。

家园 机构“中经开”十年赌四命(一)――“327国债”事件篇

1996年至今,每年的2月23日,上海的古先生黎先生总会聚在一起,聊一聊1995年"327"国债期货那场大撕杀。时间慢慢愈合了伤口,从最初的愤懑、长吁短叹到如今的心如止水,2月23日已没有当时凭吊的意味而纯粹变成了一种仪式。

  古先生和黎先生是那次博奕的输家,他们一位当时位居万国证券国债部负责人,曾经设计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另一位隶属辽国发阵容,冲锋于前沿阵地。在原万国首领管金生身陷大狱,辽国发老总高原、高岭二兄弟不知去向的今天,古黎二人成了还愿意说话的最权威人士。

  8月22日下午,上海汉口路的一家宾馆里,古先生在记者的多次请求下,谈及了"327" 事件。三个多小时的谈话停顿后,窗外午后的阳光早已变成昏黄的灯光,屋内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

厚"此"违规薄"彼"违规

国债期货市场是1993年底由上交所提出并经财政部、人民银行批准而设立的试点,最主要的目的是刺激国债市场,使国债能顺利的发出去。但良好的愿望却演变为一场金融灾难。

  当时市场上云集了众多著名机构,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三家: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由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统领的万国及以路子"野"著称的辽国发。

  据古介绍,上交所曾对每家机构的仓位有过明确的限制,后因种种原因不得不一再更改,但仍有个大致的范畴。当年万国证券显赫一时,实力强大,因而有50万口的开仓数额,位列各机构之首,中经开大致相同。当时机构之间互借仓位的现象非常普及,虽不合规,但没有弄出事端,上交所也乐得睁只眼闭只眼。

  对"327"品种的青睐是因为其时限短,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95年7月即将交付,这给了市场极大的投机空间。虽说多空双方就"327"品种年利率低于当时银行利率因理解相弃而使该品种价格有所波动,但更大程度表现为多空方单纯的资金角力。例如,在2月23日之前的数周,万国在"327"品种上为多头平仓,而中经开恰恰相反是空头平仓。

  2月9日,中经开以多头入场,而万国、辽国发则更换了角色,变成了空方,多空争战在当月23日达到了极致,当天开盘多方连续挺进使局势呈现一边倒,而收盘7分钟,空方疯狂反扑,欲置多方于死地。如今令人记忆最深最著名的就是万国那笔700多万口的空单封停。这一笔空单也将中国的国债期货市场给打掉了。

  据古透露,在上午的交易过程中,管金生曾发现出自无锡国泰的200万口空单,当然他明白其幕后操作者是辽国发。为此管找到了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要求停止当天的整个交易。理由是局势已失控,多空双方均存在大量违规行为。现在看来这也是尉的最后一个机会,抓住了,不仅可以拉管金生一把,更可以使自己的危机消于无形。可惜尉放弃了。这一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尉文渊的下台。

  2月23日交易结束后,上交所宣布交易结束前7分多钟的交易行为无效,管金生疯狂的举动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但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并不能因为管金生的那笔空单数额巨大来单纯取消其交易行为,而对当时无其他明显违规特征的交易行为予以承认,比如以中经开为首的多方,其交易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其指定仓位。合理的解决方式应该是取消当天所有交易。

  70亿元之迷

但据有关人士透露,,中经开帐面并未赢利。这种说法首先让记者大吃一惊:期货市场是个绝对的"零和游戏",一方输了,肯定有相应的一方赌赢相同的钱。据测算,当时国债期货的输赢在70亿元左右。万国、辽国发是绝对的输家,中经开肯定是大赢家,如果说帐面没有盈利,那数十亿元的巨额资金难道会不翼而飞?

  按古先生的说法,这应当是很容易调查的事情,尤其是对"327"事件发生后,中央组成的以财政部、人行、监察局、安全部、证监会等六大部委的调查组来说更不是一件难事。即使事隔六年的现在,事情也可以弄得水落石出。因为交易记录保存在电脑里,各种单据还可以查到,交易出自哪家席位一目了然。至于为何中经开没有赢利,古先生不愿意过多纠缠,黎先生更是讳莫如深。

  但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是否在机构席位下的仓位并不属机构所有,这类似于如今股市上的"代客理财",说难听一点,即"老鼠仓",而且风险可以设定为零。因为交易前草拟一份协议,若交易赢利,则协议生效,收益归个人;若交易亏损,则毁掉协议,由公家承担损失。

  在记者就这一运作模式再次求证古先生时,他认为市场上肯定会有人这么干,因为如此操作十分简单,而且隐蔽性强,但若都用此方式则太过显眼。古说,在2月23日这天诞生了很多亿万富翁。据传,这些人当时就离开了期货市场,甚至连股票也不碰,做起了实业。

  管金生为何孤注一掷

古先生介绍,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参与"327"事件中万国最后一周的交易事宜。他离开时万国的仓位是70万口空仓,如果按平仓计算,70万口空仓将近亏损2.8亿,但由于当时12%--15%的保值贴补率尚有2亿多的收入,如此算来万国当没有多大亏空。

  至于管金生为何孤注一掷,古表示难以理解。兴许管觉得自己太过强大,骨子里的自信使他敢冒跨掉公司的风险。万国证券是股份制公司,其当时在国内的地位全靠管金生一人打拼而来,监管对管而言形同虚设。但对2月23日交易的最后分钟管金生最后的疯狂古先生表示理解:管不愿意看到亲手打下的江山又毁在他自己手里,于是以命相博。如果成功,兴许能转危为安。"但管的肉身撞到的是如岩石一般坚硬的中经开。

  "327"事件后,六大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曾对古进行了严格盘询,在阐述为何做空时,古的理由很堂皇:"一、根据当时《政府工作报告》的思路,我国经济发展将有良好的预期,通货膨胀将持续下降;二、尽管当时327品种的年利率仅为9.50%,低于银行利息,但那时的保值贴补率约为12%,故实际利率仍达到20%以上;三、按市场经济规律,贴息仅为权宜之计,而当时的金融债券并未贴息,故对贴息的出台认识不足。"

  输嬴早有天命?

对2月9日入场做多的中经开,据说调查组同样进行了"为何做多"的质询,但每个明眼人从背景中皆看得出问题:当时中经开的董事长刚从财政部副部长的位置退下,总经理则是财政部综合司司长。中经开选择2月9日入场做多,据透露,当时贴息的方案已制订完毕。

  调查组工作之后,将"327"事件定性为"违规操公司作",古作为直接操作人,与公司另一位工作人员一同受到处罚,对中经开则无任何涉及。

1995年4月,万国召开董事会,管金生辞去职务,5月被公安机关逮捕,96年春节,被宣判17年有期徒刑,罪名为贪污、挪用公款40余万元。万国公司经次一仗,损失14亿元,元气大伤,不久被重组。

  另一空方主力辽国发被判"金融诈骗罪",其首领高氏兄弟至今下落不明。

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近日曾表示,希望对六年前的"327"国债风波做重新的评判。"该事件给管理层带来的反思应该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古说。

  比如说违规持仓、交易所没有完备的预警工具,在事件初露端倪时没有任何一家部门提出恰当的意见等等,但问题的关键是:究竟谁放了胜负手?

没有财政部出台的贴息方案,即由9.50%的利率提高到12.24%就很可能没有"327"国债风波,至少多空双方的输赢没有这么大。

家园 机构“中经开”十年赌四命(二)――长虹事件篇

长虹转配股上市流通

1995年8月21日,距"327"国债事件仅半年,上交所再次成为焦点,而此次的主角依然是中经开。

1995年7月24日,四川长虹公告配股说明书:以总股本23781.876 万股向全体股东按10:2.5比例配股,配股价7.35元。由于法人股股东长虹机器厂等放弃配股,公众股股东还可以按10: 7.41的比例受让法人股转让的配股权。

长虹当时配股的主承销商为中经开,副承销商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和上财证。配股采取余额包销制,未被认购的配股和转配股部分均由承销商负责包销。配股说明书明确告诉投资公众:社会公众股部分于8月14日上市流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务院就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未作规定以前,社会公众受让的法人股转配部分暂不上市。

  在长虹实施配股的第二天,8月15日公司发布分红派息公告确定按配股后的股本(包括转配股部分)每10股送红股7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正是这个分红公告,使承销商中经开、上财证有了运作的空间。

  8月16日,受送配股利好刺激,长虹股价自14.80元上涨至17.69元,涨幅近20%,为当日个股涨幅之最,成交金额4.2亿,创95年长虹成交金额之最。8月18日,长虹股价更涨至18.73元,三日之内带动萎靡不振的上证指数从751点冲高至769点,这也是95年上证指数的最高点。

  8月21日,长虹红股除权上市的第一天,在股价稍作涨升后迅即跳水,当天报收9.92元,(复权为17.26元),下跌7.85%,成交3564万股。以正常的流通股推算,当日的换手率高达28%;此日,长虹股价再跌2.87%,成交1400万股。正当人们对有如此巨额数量的长虹股票汹涌沽出,股价大幅跳水不明就里之时,有投资者不经意间发现长虹转配股红股居然可以参与交易。市场顿时哗然。

  8月23日,《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刊登了12位股民联合署名,题为"长虹转配红股上市是怎么回事"的读者来信,信中称:"此为一起严重违规事件,一. 国家股、法人股转配股暂不上市是早已公布的政策,长虹公司在配股说明书中也有此条,而红股作为转配股票的派生物亦不应上市流通;二.如果有关方面对长虹转配股有别的认识或特别考虑,此次事件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严重违规,长虹事前未发布任何有关转配红股上市的公告,就连上交所电脑系统中的公告信息在21日全天也没有丝毫反映,严重违背了三公原则,极大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天,上交所公告长虹股票停牌半天;24日,《中国证券报》披露,证监会正式介入调查此事,长虹股票连续停牌。25日,证监会对长虹转配红股上市事件作出裁决,认定此事件违反有关规定,将上交所的作为定性为"工作失误"。同日,上交所通知,根据有关部门要求,在证监会连续调查核实长虹事件有关情况期间,其股票连续停牌。如此,长虹股票从8月23日下午一直停牌了两个多月,直到11月6日证监会作出处理决定才于11月9日复牌。

  中经开捷足先登

长虹的转配红股是如何明知故犯"溜"出来?又是那些人得风气之先竟相抛售而牟取暴利?11月6日,停止交易达两个多月的10万长虹股东终于等到了证监会的处理结论。

  由于当时大势低迷及转配股比例过高等原因,长虹转配股并未完全配售出去,4400万转配股中有1100万股由承销商中经开及上财证包销。8月15日,长虹公告送股派息当天,上交所擅自批准长虹转配红股上市,并定于8月21日长虹送股除权日同公众股的红股部分一起上市流通。主承销商中经开于8月21日至23日上午两天半时间内,利用自营帐号抛出转配红股421万股,所得金额437570万元,其中8月21日集合竟价时,利用自营帐号抛出80万股转配红股,占当日集合竟价开盘交易总量的81%。与此同时,上财证也于8月21日上午利用自营帐号将70万股转配红股悉数抛出。

  原来长虹转配股红股违规上市,先是本应提供技术保证的上交所偷偷打开"后门",继有中经开等"捷足先登"抢先开溜。交易所开的后门,主承销挖的跑道,在其他投资人尚不明白纷纷放弃转配之时,1000多万的"馅饼"大部分落到了中经开的嘴里,一切操办得如此默契。

  市场元气大伤

为维持市场公平,证监会只得"将错就错",对其他投资者持有的转配红股也允许流通,是为国内证券市场头一遭。然而,流通的权利有了,股价却已是昨日黄花。中经开可以第一时间内卖到10.40元/股,中小投资者可没有这样的运气:8月21日收盘价10.10元,22日9.81元,23日再跌至9.70元。至于关了两个多月,11月9日放出来的投资者,所能成交的价格不足9元。到1995年底,长虹股票的价格竟一路下跌到7.59元,市赢率2.34倍。按证监会的处罚办法,中经开不过被没收了2000多万的违规收入,但成千上万长虹股东损失了几个亿乃至十几个亿的合法收益。

  从1995年7月31日长虹配股除权到8月18日违规前夕,三周时间长虹股票从11.37元上涨至18.37元,涨幅65%,长虹的复盘使大盘从699点上扬至757点;而8月21日,长虹红股违规交易后,其股价却从10.96元跌至年底的7.59元,跌幅30%。由于长虹大部分时间停牌,真正交易时间不过四五周,在长虹违规对股市人气的重大影响下,上证综指也跌至555点

家园 机构“中经开”十年赌四命(三)――东方电子篇

烟台的芝罘海滨依然是碧波浩淼,但是这个占尽地利之先的城区海滨已经不知不觉被污染,知情人宁愿舍近求远,到离城二十多公里的开发区海滨去消夏。

这让人想起烟台的骄傲--东方电子。这家被全国各家权威机构一致评为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在最近的暴泻行情中,被弃之如草芥,股价被拦腰斩断。这又是哪些知情人先走一步,留下腰斩的股价给最后的接棒者?

  谁抛弃了东方电子

东方电子曾经创造了一个股本扩张与业绩增长交相辉映的典范,股价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公司1997年1月21日1720万A股上市,总股本6830万股,其间通过送配转,到2000年底,总股本达到91795.2万股,股本扩张6.72倍。然而高速扩张的股本丝毫没有稀释同样高速增长的利润,公司净利润从1997年度的7061.55万元,增长到2000年度的47296.57万元,增长6.7倍,净资产收益率平均高达30%。其股价也不含糊,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东方电子从5月18日收盘的21.16元上涨到1999年7月12日的60元,39个交易日股价上涨183.55%,其间成交量比行情启动前放大10倍。之后,随大市回调。在1999年底开始的第二轮网络高科技股行情中,东方电子再次成为明星,2000年2月17日,其股价最高达45元,涨幅180.9%。从"5.19"行情前的最低点18.8元到2000年网络股行情的最高点,东方电子总共上涨278.72%。从上市至今年年初,四年来其股价累计飙升60倍以上。

  今年7月13日,一直高企的东方电子突然变脸,先于大盘10天开始表演大跳水,股价几乎跌出一半,直到现在还惊魂未定。

东方电子怎么了?7月25日,公司终于按捺不住,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到目前为止,公司一切经营活动正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公司副总、董事会秘书高峰亦声明"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确,从其公布的中报来看,其每股收益仍然高达0.27元。

  按此逻辑,市场抛弃东方电子似乎不可理喻。高峰对此的解释是--"东方电子盘子大,情况复杂,这次下跌是某些大机构所为。"公司的其他有关负责人还暗示,不要只盯着此番暴跌中大肆出货的基金安信和基金安顺。

  那么,高峰所指的"某些大机构"究竟是谁?

中经开脱不了干系

在东方电子公开的大股东中,除了基金安信和基金安顺外,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即"中经开"格外引人注目。

中经开系东方电子1997年初上市时的主承销商和上市推荐人。其持有东方电子的情况公开亮相是在1999年。尔后,中经开及其关联机构一直重仓持有,至此次暴跌之时,持股已长达近四年之久。

  1999年东方电子中报显示,中经开持有东方电子4,648,886 股,占总股本的1.62%;中经开下属的中经信大连实业开发公司持有1,547,207 股,占总股本的0.54%,二者分别为东方电子的第四大股东和第八大股东。1999年年报显示,中经开增持东方电子股数达12,853,850 股,占总股本的2.24%,为东方电子的第三大股东。其时,中经信大连实业开发公司从十大股东中消失,而中经开的另一张面孔出现了,即东方电子第六大股东北京中经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6,392,831,占总股本的1.11 %。

然而到2000年中报之时,中经开似乎已经从东方电子的前十大股东中全身而退。但是一个新基金取而代之,成为其第六大股东,即基金景宏,它持有东方电子8,970,824股,占总股本的0.98%。到2000年末,基金景宏的持股已达10,669,512,占总股本的1.16%,另一只景字头的基金景福也因持有2,737,848股东方电子成为其第九大股东。到2001年6月30日,这两家基金仍然分别为东方电子的第七和第十大股东。基金景宏与基金景福均系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两员大将,而中经开正是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之一,中经开同时也是基金景宏的上市推荐人和发起人之一。

  中经开到底持有多少东方电子?来自东方电子内部的消息人士回答:"说不清楚,只知道很多很多。"中经开在东方电子上到底获利多少?这位人士同样回答:"说不清楚,只知道很多很多。"

  中经开作为投资者,当初看好东方电子,大量买进,如今看淡,大量卖出,似乎无可厚非,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经开东方电子亲密接触

作为东方电子实际上的大股东,中经开与东方电子一直"亲密接触",这种良好关系持续到今年年初。

从1999年12月27日东方电子职工股上市当天收盘价16.02元算起,经过26个交易日,2000年2月17日东方电子股价最高达45元,涨幅180.9%。在该波行情中已经赚得钵满盆圆的中经开等机构并未因此满足。据知情人透露,当时证券市场疯炒网络高科技题材,中经开等机构先后到公司,质询东方电子为什么不投资网络。

  随后,2000年3月8日,在《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上,同时刊登东方电子的董事会公告,称:"2000年3月7日,二届九次董事会会议在公司会议室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如下决议:拟投资人民币一亿元在北京成立北京东方网络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成立后将在网络基础建设、网上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三个层面,分阶段投资发展;将采取合作、兼并、自主开发等多种模式发展网络信息产业;业务发展方向以现有的电力为行业和专业基础,同时扩展到广阔的其他行业及方向。"

  但是直到今年东方电子的中期报告中,前景被描述得如此光耀的网络项目仍然下落未明。据东方电子的内部人士透露,此项目从来都没有实际运作过,它只是公司当时的一种意向。

  东方电子的股价四年间飙升60多倍,公司本身自然也是大获全胜,东方电子的造富运动一直被视作资本市场的奇迹。

1999年12日27日东方电子内部职工股23246.73万股上市,当时东方电子流通股不过14385.27万股,也就是说当天东方电子的流通股总量陡增161.6%,但市场对此毫无惧色,并没有将其作为公司的重大利空。当天东方电子成交量达到3794.88万股,换手率超过10%。也就在当天,东方电子轻而易举就诞生了数个百万富翁。

  如果没有二级市场上的出色表现,东方电子内部职工的获利恐怕要打折扣。当年东方电子有3450万股内部职工股,发行价1.6元。除1997年与新股上市20%,在三年后2760万股职工股因历年送配增加到23246.73万股,股本增加742.27%,成本不到0.2元,这样,这部分数量巨大的廉价股票上市后最少增值80倍,最多可达200多倍。

  至此,无论是中经开、别的机构,还是东方电子本身,都在东方电子二级市场上所向披糜的征战中硕果累累。

中经开先走一步

表面上看起来,中经开与东方电子十分默契,但就在2000年年初的网络热潮期间,中经开就已经有暗暗出货的迹象。东方电子在这期间的两则风险提示公告似乎能有所映证。

  2000年1月8日,东方电子公告:该公司股票价格近日异常波动,股价已连续三日达涨幅限制;2000年2月22日,东方电子又公告:该公司股票价格近日异常波动,股价已连续三日达跌幅限制。两次公告间隔仅一个月。这仅仅是不和谐的开始。

  之后,东方电子鲜有象样表现。但一方面中经开手中的筹码还很重,另一方面中经开与东方电子的不协调仍未停止。东方电子2000年年报称,公司拟10送6。据东方电子内部人士透露,年报刊出后,中经开等机构大为不满,认为东方电子未与其商量,二者矛盾激化。

  据悉,此间曾有新机构准备进场接货,并于今年6月5日,在东方电子没有任何新闻由头的情况下,在某证券报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东方电子(0682)一枝独秀高成长典范》一文,提及东方电子"斥巨资设立北京东方网络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涉足前景广阔的网络产业,拓宽公司的发展领域"等举措,并称"这些举措为公司未来继续保持旺盛的经营活力和高成长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保证了在可预见的将来公司的行业垄断地位将无可撼摇,仍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据然而中经开去意已决,终于,7月13日,东方电子先于大盘整整10天开始重挫。

  7月25日,公司公告投资者,公司经营状况一切正常,但是东方电子仍然抛盘如注。8月14日,东方电子发布第三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称"因公司董事会未能与拟收购企业股权出让方达成协议,公司董事会拟放弃2001年增资发行A股的计划"。市场曾将东方电子增发和发可转债融资指责为"狮子大开口",据东方电子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公司放弃增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司希望其股价止跌回升,维护公司形象,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病去如抽丝",东方电子仍然走势疲惫。

  中经开不谈过去

中经开的有关人士对东方电子与中经开的亲密关系不置可否。他说:"我能说的只是,到目前为止,中经开已经不再重仓持有东方电子了。至于以前与东方电子的接触,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过去的事情了解它做什么?"

  中经开对其"过去"实在有理由敏感。2001年中经开成立专案办,集中处理公司历史遗留的重大疑难案件。中经开都卷入了哪些疑难案件?业内人士都略知一二,比如,"327国债"、长虹转配股上市事件、以及眼下沸沸扬扬的银广夏,都是可以一聊再聊的谈资。

  中经开的这位人士认为,中国证券市场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向前看,没有必要对一些问题太过渲染。

他介绍说,中经开即将进行重新登记。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经开成为首批保留并移交中央金融工委管理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其归口领导为中国人民银行。但因其兼有信托业务和证券业务,在监管方面有空白,这次重新登记后,中经开的业务划分将更加明晰。

  但另据业界人士透露,由于中经开在证券业务方面"一直有暇疵,并不令人满意",所以"中经开证券公司"迟迟没有批下来,增资扩股困难重重。

东方电子进入平稳期

当然,此次东方电子下跌,也与其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高锋先生表示,东方电子已进入一个平稳期。他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的正常周期,同时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全球性高科技衰退大潮,象一场瘟疫似地袭卷全球,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宣布,公司今年第二季度亏损达创纪录的194亿美元;思科公布的今年第三财季财务报告显示,亏损额高达26.9亿美元,这是该公司第一次亏损;朗讯、北方电讯、摩托罗拉、戴尔等国际知名大企业的纷纷裁员。纳斯达克步入漫漫熊途。

  他同时提及,国内的竞争也加剧,这是东方电子当前最大的难题。虽然经历了业绩的飞速成长以及二级市场上的神彩飞扬,但当一切归于沉寂后,公司的基本面仍然决定一切。

  看看与东方电子同行业的国电南自的业绩和股价格就可知道。国思南自出自南瑞集团,南瑞集团作为行业龙头,是东方电子的主要竞争对手和赶超目标。

  但国电南自的经营状况和市场表现都远逊于东方电子。1999年国电南自主营收入、净利润、利润率分别为:38153.37万元、3355.62元、8.8%,2000年这三项指标为41916.89万元、4735.88万元、11.3%,均并无明显增长。国电南自刚上市即1999年每股0.284元,到今年中期只有每股1分钱。在二级市场上,国电南自在1999年11月上市,经24元位置震荡数日后一路上行,在2000年2月17日达到42.6元的最高价,之后股价进入长期的下降趋势,近期已经回到上市初的22元。

  价值回归终究是件好事。

家园 机构“中经开”十年赌四命(四)――银广夏事件篇

银广夏的造假,目前路人皆知;银广夏如何造假,相信随着证监会日渐深入调查,投资者会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但为何短短一年间股价上升400%多,是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结果或与其他机构联手、如何联手,其探究的难度甚大。

对目前主力的坐庄情况,记者尚在求证之中,但对投资基金,由于相对透明的文字公告,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晰。

景宏、景福集中建仓剖析

基金景宏、基金景福是大成基金管理下属的两只基金,其规模分别为20亿、30亿规模。2000年两基金中报显示,两基金均未买入过银广夏。自2000年7月20日,银广夏开始结束长时期的除权后整理态势,开始大幅拉升,因此两只基金的第一次建仓是在7月下旬,建仓成本大至在25元。这是第一次建仓阶段。第二次建仓时间在2000年12月14日至年底,其大致成本在32元左右。至此,两只基金的建仓阶段完成。伴随着两只基金的建仓,除权后的银广夏也从21元涨至37.99元,完成了银广夏的最后一次拉高过程。

  关键的问题是两只基金是跟庄还是故意高位接货?银广夏曾经在6月26日、27日拉出巨量阴线的同时,完成了冼盘的过程。但从两基金中报分析,并未看到两基金介入的迹象,放弃低位建仓的机会,反而是在两次拉高的过程中完成了建仓的行为。第一次大幅拉高的过程中,成交量始终保持既不放量也不缩量的状态,属于一种推高股价的行为。之后在高位拉出平台,成交量忽放忽缩,说明前期机构刻意减仓的意愿与行为已很明显,但两基金集中性建仓的过程恰恰就在此时,说明两基金在高位主动性接货的意愿非常强烈。或者,银广夏之所以能够在高位保持高位整理的态势,两基金可谓功不可没。

  三季度两兄弟竟加仓

在今年上半年两基金出现小幅度减仓的行为,但减仓的比例很小,以景宏为例,仅仅15%左右。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两基金在7月份以来竟然出现明显加仓行为。如若不是银广夏事件浮出水面,两基金的仓位会更重。7月份是高科技股暴跌的日子,是所有基金都在减持高科技股的日子,但两基金却是在逆大盘进行单方面的加仓。那么,银广夏事件中两基金的行为,目的又在哪里?与其它机构一起做庄,高位接货,还是在基本面不清楚的情况下选错股票?此点已无从考证。

  与中经开的关系扑朔迷离

在银广夏除权后的价格在30元(复权后为60元)之上投资近4亿元的动机如何?落难还是英雄仗义?与其它小投资者一样被骗,还是高位英雄救美呢?从上面的资料已经基本断定出最后的结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从密切关注基金景宏、基金景富与中经开之间的关系。此次引发的银广夏事件,再次将中经开推向前台。基金景宏是2000年底银广夏的第8大股东,而"北京中经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是其第七大股东,两者之间看似英雄略见相同,选美标准极其一致;同时,中经开作为基金景宏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两者还有亲密的血缘关系。银广夏的今年中报尚未公布,这个帐户上的股票数据量的增减对于两基金的投资行为的定性将下出结论。

  基金景宏、景福两基金持有银广夏变动一览表

基金名称 项目 2000.09.30 2000.12.30 2001.03.30 2001.06.30 2001.08.11

基金景宏 股票市值(万元) 6747 26328 23876 21430 20500

股票数量(万股) 209.73 700.96 632.81 601.80 672.00

基金景福 股票市值(万元) - 12881 - - 14800

股票数量(万股) - 342.95 - - 485.64

注:画"-"表示持仓量不祥,但已经持有。

  

家园 期货市场的滑铁卢之战--327事件

1995年的“327事件”,堪称名噪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的“滑铁卢之战”。其实,它何尝不是中国期货业的“滑铁卢之战”。万国证券作为我国证券业界的大哥大固然经此一役而成为明日黄花,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国期货业的因噎废食则更是一大历史性的悲剧。

  一、何谓327事件

  1995年2月23日爆发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罕见的金融地震。

  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由于其于1995年6月即将交收,现货1992年3年期国债保值贴补率明显低于银行利率,故一向是颇为活跃的炒作题材。市场在1994年底就传言327等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国库券可能要加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可能,因为一旦加息需要国家多支出10多亿元的资金,在客观形势吃紧的情况下,显然绝非易事。于是,围绕着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期货市场形成了327品种的多方与空方,该品种价格行情的最大振幅曾达4元多。

  2月23日,财政部发出公告,关于1992年期国库券保值贴补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多头得理不饶人,咄咄逼人地乘胜追击,而空方却不甘束手就擒。双方围绕327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空方的总指挥是万国证券公司,二号主力辽宁国发(集团)公司。在148.50元附近,空方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但多方力量势不可挡,一开盘,价位就跳空高开,数百万的空单被轻而易举地吃掉,价格大幅飙升,迅速推高到151.98元。16时22分,离收盘还有8分钟。正当许多人都以为大局已定时,风云突变,730万口(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的抛单突然出现在屏幕上,多方顿时兵败如山倒。最后双方在147.50元的位置鸣金收兵。当日上海国债期货总成交8539.93亿元,其中80%即6800亿元左右集中在327品种上。若按收市价147.50元结算,意味着一大批多头将一贫如洗,甚至陷于无法自拔的资不抵债的泥坑。

  交易刚结束,上海证券交易所、证管办就接到了指有会员严重违规操作的控告。根据后来的处理结果,327事件被定性为一起严重的违规事件。它是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管理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大户蓄意违规、操纵市场、扭曲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所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

  二、万国的“死穴”

  作为327事件主要责任者的万国证券公司,在这次大起大落的剧烈震荡中,一下子就陷入了灭顶之灾。

  万国证券成立于1988年7月18日,总裁管金生。这家起步时只有3500万元资本金的证券公司在短短6年的时间就发展成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综合性公司,是中国证券业的一大奇迹。

  万国证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先声夺人,争取到为意大利国民劳动银行新加坡分行在伦敦发行欧洲日元证券作承销商,成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同类业务的第一家证券公司。

  1992年,万国证券又与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及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联合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大众国际51%的股权,又创造了国内证券公司第一次在香港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奇迹。

  1993年。万国证券在首批券商信用评级中成为唯一获得国内AAA最高信用级别的一家。

  1994年,万国证券A股交易占上交所总成交量的22%,B股则达到50%,在上交所会员中首屈一指。当年上市的上海12只B股中有8只是由万国证券作国内主承销商。

  如日中天的万国证券打起了“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的旗号,声言要成为中国的野村、中国的美林。然而,在缺乏必要的监管条件下的过于顺利以及由此滋长起来的狂妄自大及膨胀野心,却成了它的“死穴”。

  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是上海外国语学院法国文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就职于上海市级机关、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曾担任中美国际投资法研讨会秘书长,由此而受欧共体邀请,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进修,获法学硕士及商业管理硕士。1988年学成回国,即着手创办万国证券公司。人生经历上过于一帆风顺,同样容易养成一个人过于自负的性格。他风头出尽,被尊为“中国证券教父”。327事件后,人们指责管金生用家长制的那一套来领导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而他本人却感到还有一条,这就是万国缺少监督机制。

  如果说管金生在327品种上走了眼不过是一种偶然,那么,他以及他所领导的万国在327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则是一种必然。自从成为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几乎所向无敌的虎狼之师,他们就太自以为是,也太自信了,他们以为国家不可能因其利率偏低而加息,因而一直在做空。而当加息的消息被证实时,为了挽救公司可能出现的高达10亿元以上的损失,便不顾一切地铤而走险,违规恶炒。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阵营中的辽国发临阵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种的创出151.98元的天价。在大势既去的情况下,最后8分钟,急红了眼的空方司令万国赤膊上阵,先以50万口将价位打到150元,接着连续以几个数十万口的量级把价位再打到148元,最后一笔730万口的巨大卖单令全场目瞪口呆,把价位封死在147.50元。在这一阵紧锣密鼓的狂轰烂炸之中,万国共抛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而所有的327国债总额只有240亿元。也就是说,万国卖空的数额超过了该品种总额的7.8倍。

  管金生的一步之差,令万国遭遇了它事业上的滑铁卢,在管本人而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滑铁卢。

  三、黑马还是饿犬

  空方的第二主力辽国发也曾被视为证券期货界的一匹黑马。

  1994年,辽国发举牌爱使股份(相关,行情)。此次收购虽然并未成功,但作为第一次亮相,辽国发不仅赚了一大笔钱,也大大地出了一次风头,从而尝到了做庄的甜头。于是,举凡股票、债券、期货、资金拆借市场,只要哪里能弄到钱,哪里有赚钱的机会,那里就有辽国发的身影。从其饥不择食的表现来看,它哪里象一匹黑马,简直是饿犬。

  后来揭发出来的事实表明,辽国发董事长高岭等人,采取私刻公章、伪造证书和票据等欺诈手段,在沈阳、武汉等地大肆进行非法融资和证券、债券、证券回购、股票期货炒作等体外经营,负债98.66亿元,资产合计82.62亿元,资产与负债差额16.04亿元,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4年5月,辽国发通过内地一家证券公司租用其在武汉、沈阳、天津三地证券交易中心的席位,许诺给予15~20%的丰厚回报。事后,辽国发就借该证券公司的名义拆借了10多亿资金。例如,用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某分库的所谓入库通知单自行填写了巨额资金的国债,然后就到处去抵押融资。仅此案牵连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中心就达数十家,涉及金额数百亿元,亏损数十亿元。

  1995年2月23日上午,辽国发把几家关系户的空仓(卖出合约)集中在海南某公司名下,通过无锡国泰期货经纪公司大量违规抛空,企图压低价格,达到减亏或盈利的目的。当打压无效时,辽国发又率先空翻多,制造假象以扰乱市场秩序。事发之前,辽国发及其关系户也存在联手操作,超限持仓达120万口的严重违规问题。

  327事件后,上交所发现辽国发有800多个帐户,但其提供的大批国债入库通知单均是空单,此时急忙向辽国发追还拆借资金,并将其及关系户的股票强行平仓,但这一切都已晚了。由于当时对证券市场和证券公司的监管是由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双重领导,一些事情还未来得及处理,各地涉及机构出于自我保护便动用了当地的司法机构,引起了争抢资金,争封帐户,争夺管辖权的风潮。199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要求各地中止对涉及辽国发经济纠纷的判决,由公安部门进一步侦查,并于1997年1月在武汉召开了涉及8个高级法院、5个中级法院的协调会,此案才得以了结。

  四、讳莫如深的灯下黑

  当聚光灯集中在327事件的空方主角万国和上交所时,有意无意间却忽略了另一个多方主角中经开,这一现象或许可以称为灯下黑。

  其实,中经开虽然有着财政部背景,然而,这非但不能作为其不犯错误的先决条件,而且,恰恰是瓜田李下的最大嫌疑所在。只要细细考察事件的全过程,就不难发现,信息的不对称不仅是其屡屡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而且也正是引起这场危机总爆发的导火线。

  1995年2月23日,市场之所以敢于做多,是有先知先觉者提前得知财政部将把1992年3年期6月份交割的国债品种(即对应的期货品种327)的年利率由原来的9.50%提高到12.24%。这虽然不能断定是内幕交易,但难免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

  中经开大约于1994年4月15日入场作多。先是炒作313品种,至5月27日,该品种上涨了3.30元。期间财政部与中国证监会于5月20日发出通知,要求严厉查处国库券卖空行为,迫使空方不得不大量回补国库券现货,而先知先觉的多方则于无形之中胜券在握。

  1994年9月19至23日,多空双方在314品种上再度开战。由于双方动辄数十万口大笔吞吐,上交所于9月20日发出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管理的紧急通知,进而又作出不开新仓、双方平仓的决定,此役多方未获其利,而空方稍占上风。

  327品种从1995年2月起,价格一直在147.8~148.3元区间波动,2月9日多方再度入场。多方做多的理由主要是对保值贴补率的预测,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判断是具有预见性的。事实上,市场并未认真地计算价格价值比的走势,而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的是资金实力和消息的较量。在这里,中经开非但没有回避瓜田李下之嫌,反而声名大振,成为著名的多方司令。2月23日多空短兵相接,多方基本控制着主动权,先以80万口在前日的收盘价的基础上提高到148.50元,接着又以120万口攻到149.10元,再以100万口改写150元的记录。盘中出现过200万口的空方巨量封单,但瞬间便被多方收入囊中。这说明,违规操作的不仅是空方,多方也存在类似问题。但多方因有中经开,幸运便似乎总是与之相伴相随。空方在最后8分钟竟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多方的违规事实。

  难怪有人说:墨索里尼总是有理,中经开总是赢钱。

  五、浮躁的国债期货市场

  正象万国之走向滑铁庐有其必然性一样,国债期货市场的此次出轨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国债期货市场早在1992年就开始试运作了。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被称为创新之举的国债期货市场即使不是上交所个别领导人的心血来潮,也竟然是先斩后奏的产物。

  1992年,时任上交所领导到美国转了一圈回来,心里痒痒的。他想趁证监会刚成立、还管不到期货这一块的时候,在专为股东设计的上交所增加一块期货业务。经过领导班子商量,就选择了国债期货。1992年底推出,首批19家国债期货经纪商。1993年10月25日向社会投资者开放。没想到,国债期货和股票不同,这是一匹野骡子,一发起狂来拽都拽不住。

  1992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一年后的二级市场价格只有80多元,低迷的市场无疑极其需要刺激。虽然如此,国债期货市场兴办之初参与者并不多,市场规模不大,交投清淡。上交所一开始规定保证金定在2.5%,个人持仓不得超过3万口,机构不得超过5万口。但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对持仓量的控制渐渐地就松了口,比如对万国就允许开40万口。

  2月23日上午,上交所领导被告知有人一下子下单200万口。

  “是谁?”“无锡国泰。”“马上封掉。查查是怎么回事。”

  据报,下单的是辽国发。问:收没收保证金?答道:没有。为什么?无锡国泰的人说:“他是我老板。”

  该领导心里直叫苦。正好管金生求见,就问:你的仓位多大?管答道:有70万口。不是允许你们开40万口吗?答:借金华信托的。实际上老管开了200万口,他没有说实话。

  “那就赶快平仓。”该领导似乎已感觉到要出事。可是,这时的管金生已经听不进任何忠告了。他找上交所不是为平仓来的,他想要上交所帮他出个到目前为止没有接到有关贴息的通知,还想通融一下头寸。上交所当然不可能再答应什么了。

  下午收市前半小时,上交所发现成交量不对,急令快查。待到查完,已经收市了。上交所紧急开会,争来争去也没个统一的意见。该领导急了:“听我的,撤单!”

  当晚上交所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交易异常,经查是某会员公司为影响当日结算价而蓄意违规。故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品种的交易无效。这部分成交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经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400亿元,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上交所还表示:对明日的国债期货交易将采取相应措施。对违规的会员公司将在进一步查清有关情况后会同关部门严肃处理。

  尽管如此,上交所还是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诸多指责:

  上交所为什么没有控制住持仓量?为什么会出现200万口甚至上千万口的封单?

  为什么有的会员帐上没有保证金也能成交?1056万口需要52.8亿元保证金,帐上真有这笔钱吗?

  为什么对上下差价达到4元之多的振幅没有预警控制?

  为什么不设涨跌停板制度?……

  1995年9月15日,尉文渊被免去上交所总经理职务,并主动离开了证券界,自定期限三年。

  六、无言的结局

  “327事件”震憾了我国证券期货界。在仲裁机关的调解下,2月27日、28日进行了协议平仓,但效果不甚理想,3月1日又进行了强行平仓。

  局面刚刚明朗,又值两会召开,对“327事件”责任的追究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后来,中纪委、监察部会同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在上海市政府配合下进行了4个多月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严肃处理。

  万国证券公司进行了改组,董事长徐庆熊、副董事长兼总裁管金生同时辞去所任职务。管金生锒铛入狱。

  “327事件”的二号主角辽国发,由来自沈阳的高原、高岭兄弟主持。“327事件”后,为了挽回巨额亏损,于3月份又试图翻本,继续在债市炒作“329”品种,结果再度亏损。辽国发案不仅是证券期货违规问题,还有金融诈骗等严重犯罪,涉及金额数百亿元。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当年5月10日酿出319风波。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327风波”与引发亚洲金融风暴的巴林事件只相差两天时间,“327”事件同样明显暴露出我们对于高风险市场的内外监控能力相当不足。酿成“327事件”的具体原因有三点:其一,期货业务的推出相当仓促,不仅缺乏经验,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法规,更重要的是对市场风险缺乏必要的认识。其二,国债期货市场投机风气极浓,违规造市、超额持仓、内幕交易现象相当严重。个别券商恶性投机,蓄意违规,对此却缺乏监督,甚至可以在没有相应保证金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进行上千万口的交易,也没有即时预警机制。其三,有关327券分段计息加息及贴息消息的泄漏,是触发此次事件的导火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327事件”未象巴林事件一样引爆金融危机,可谓不幸之中的万幸,其留下的教训当然是相当深刻的。

  但是,327国债事件的直接后果是中国期货交易的因噎废食,至今一提到期货就联想到了幕后操纵等黑暗面,使这个本来就不应该面对大众的市场背负了太多的坏名声。如果不是加入世贸后国际期货业即将到来,中国期货业仍不会听到“芝麻开门”的声音。对327国债事件,除了重新认识应吸取的教训以更好地避免相关风险之外,也应适当消除其负面影响。期货市场作为重要的避险工具,到了应该恢复的时候了。尤其是放开国企入市的问题,由于1996年国家规定金融系统资金不得进入期市,之后又对入市企业的税务、财务发布了指导性建议,1999年的条例中规定国企只能做几种相关产品的套期保值,不能参与投机买卖,这些规定严重限制了企业对期市的参与,需要加以重新考量。

家园 午夜兄的这些资料很珍贵的说
家园 跟财政部出来的人赌国债,这不是不要命吗?
家园 好象高氏兄弟一直外逃,无法归案。
家园 据说当年管金生之所以敢一路做空下去,是因为

某个财政部副部长在饭局上向他透露,保值贴补率即将下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