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与同好谈:简言大师马一浮与熊十力的一点同异 -- 老毛孔

共:💬9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与同好谈:简言大师马一浮与熊十力的一点同异

简言之,供有同好者议议,以期同进:

1\关于本体与大用关系:二者观点可以说完全相同,熊师常用的表诠即是:体用不二,用不离体,离用无以见体;马师也持这种观点的,在<新唯识论>序中,马师对其标举甚高.但马师有其另一种说法,对体,是"真常绝待",对用,是"感而随通".

2\对轮回的看法,熊师基本是否定的,认为是人为建立一个"神我",是不彻底究竟的,但马师对其基本上持孔圣的"存而不论"态度,即不有,亦不无,我意马师这种态度是不着边见的态度,是真见.

3\熊师大才,体量亦宏,但其唯知学我认为亦有作意建构的成份在,或许是他有意设法以破法吧,存而不论.马师出世入世无碍,对他的论说皆落言诠,其六艺统领一切,为人性真\美\善之流露之言论,足以让后学辈有视孔门门墙的感觉了,墙虽不高,但道高.

家园 大胖子沙发
家园 好文花一个

能多解释一下什么是“体,是"真常绝待",对用,是"感而随通"”么?

家园 方便言之吧

1\首先要理解一切"说法"都是权说,但权说也是有意义的,权说是指月的那一根手指.要以真法为师,如马师的"六艺论"等,但真法也是权说.

2\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这二句:,夫子的"求仁得仁","操之则存,舍之则亡",还有佛家的",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都是这个意思.这两句是离文字相的,一切实相都是"冷暖自知",别人不能代替你体践.

3\如单从文字相来说:绝待就是无相对(当然就离言说了),感通类似于"阳明先生的"意之动",即真常起用时的"一分为二".

以上都是权说,理解也不在权说之中.

是作答.

家园 都出生于19世纪 都死于文革迫害(不是死于文革时期)

马一浮尽管曾经是毛的房东,还是被批斗,墨汁浇头。被抄家后苦苦哀求:你们给我留一支写字的笔啊。

然而,在狂飚数起的中国当代社会中,和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熊十力亦不可能完全置身世外,埋头书斋。他的著作被当作“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批评,先前的老友和学生也多数被打倒、批判,其余的也岌岌自危。在左倾之风愈刮愈烈的日子里,熊十力愈来愈感到孤独和迷茫。他明显地衰老了,目光不再如以前那般炯炯有神,谈吐不再像以前那般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热烈激昂了,他常独自一人端坐桌边,面前放上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神情专注,似有万千心事诉诸笔端,却又无从下笔,只是呆坐良久。唯与古圣先贤如孔子、王阳明、王船山等心会神交,稍可慰藉。他对“左”的一套极为反感,却又无可奈何。在万般悲苦中,他曾作一联寄友人:“衰年心事如雪窖,姜斋千载是同参。”足可表达其晚年心境之凄凉!

  左倾之风愈演愈烈,批斗运动亦步步升级,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场文化浩劫。1966年夏,当熊十力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文时,伤感至极,他痛彻地感到:不但他的书无法再写下去,更悲惨的是,连同他所承继的国学亦将濒于绝灭,国家民族将陷入苦难的深渊。家被抄了,人被批斗,人妖颠倒,是非不分,天昏地暗,万物萧杀。处此艰厄之境,他的精神再也无法承受而渐至错乱。他不断地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或公园去,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许人们根本没有听见。于是,这位旷世奇哲和千千万万的文化人一样,被淹没在一个践踏文化的所谓“文化大革命”的浊流之中。

  1968年5月23日,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岁。

家园 我是个粗人,对精妙的学问喜欢但是并不太懂

这么说的话,绝待,似乎就有点介于“无欲则刚”和庄子的“逍遥”之间的感觉。从这里我好象理解“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了。从相反的方面理解,“祸莫大于有所恃”就因而成为最远离于正道的警告吧。

只是“绝待”与“有感”是如何“不二”的理解,就是有所待必无所感了吧。则为道必损,损的就是这个“待”。道生万物之所生,就是由感而通的这个过程吧。

家园

1、自许以粗人是太过谦了。能有你这种理解的还以粗人自许,过谦了,但这也是中华传统诗教、礼教之大美之义体显处。

2、以为,你的这些理解都好。

3、另外,再强作方便说吧,供参考:所谓“真常绝待,感而遂通”,是求之则存,类似于孟子的集义吧,但求(暂用此词吧)也有悟迷二途,如“损之有损”,格尽是是非非之后,反躬于自身,转识成智(强此说吧),也就无所谓求,真正体践所谓“何人观,观何物”,人我消,物我泯,就是绝待,但同时也在“遂通”中,离遂通也起不了”绝待“名相。     

家园 惭愧,我没看过马先生的书

只看过一点熊先生的体用论。也不很明了。一知半解而已。

看你说的,我感觉我有点偏用道家思想来理解了。偏之于“流”。用求字解正好弥补此失。

“何人观,观何物”我还是百度了才知道意思。呵呵。人我之辩,更不懂了,记得还是在鹿鼎记里看到过一次“无人相无我相”的话。

绝待同时也在遂通中。这话有意思。

“真绝了,也就通了?没通的话,想想是不是绝了。”

我到底还是个说俗话更自在的。

让我再想想。呵呵。。。

家园 此贴己停

非道体难成教相,深入下去,诚恐误人,故停此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