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8) -- 江南水

共:💬65 🌺57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每天都能看到更新

真是下河的一大乐事啊!

家园 同感啊同感啊
家园 膑刑,具体怎么回事,一直有不同说法

有的说是挖掉膝盖骨,有的说是砍掉双腿

我这里是引用了《史记》中的说法,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8)

十几年前,孙膑就跟田忌联手打败过魏军,扭转了天下的局势,这一次他们再次携手,还将再一次动摇天下的局势。

此次,还有一位将领参加了对魏国的军事行动,田婴。

在历史上,田婴没什么名气,一说到他的儿子,估计很多人都得捂耳朵了,那名声真称得上是如雷贯耳啊。

他的儿子叫田文。

田文是谁啊?

哦,对了,田文的名声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孟尝君呢,别说没听说过啊。

孟尝君就是田文,也就是田婴的儿子。

让孟尝君先在后台歇着,现在也不是他上场的时候。

齐军这次还是老把戏,直接奔袭大梁,不跟魏国边境的那些坛坛罐罐纠缠。

跟十几年前不同,那时候魏军在邯郸城下啃了一年城墙,又是劳师远征,齐军以逸待劳就万事OK了。

如今魏国上下憋了一肚子的劲儿,要跟齐国决一死战。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硬碰硬,齐军不是魏军的对手。

齐军比较推崇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技击),打完仗,士兵只要手里有首级,国家就给奖赏,哪怕是打了败仗。

相反,只要手里没有首级,即使是打了胜仗,士兵也没有啥好处。

荀子认为,这种军队对付毫无还手之力的对手还能凑合着用(水评:切瓜砍菜般的捞首级,领奖赏,多爽啊),遇到稍微有点抵抗力的对手,马上就会作鸟兽散(水评:仗打胜了还是打败了,无所谓,保住自己的小命儿才是正事儿),咋看咋像是一群从大街上雇来的黑社会小弟。

魏军的士兵就不同了,他们都是考试考出来的,考试的内容跟今天特种兵全副武装负重训练差不多。

什么兵器呀,铠甲呀,补给呀(三天的),能带的全给他带上。

你说这样的负重,一天得跑多少里?

我觉得顶多也就是五十里吧。

五十里?!

那是热身!

从日头刚出来到正晌午,你至少要步行一百里。

你还别嫌累,还有其他的项目在后头呢。

然后,你还得要拉开十二石(每石六十公斤)的弩。

魏国招收士兵的条件就是,不求最难,只求更难。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被录取了,士兵们的好日子也就到来了。

一旦录取不但个人能捧上铁饭碗,还能够免除全家的赋税,同时国家还为他们准备了优质良田和黄金地段的豪华住宅,真正的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魏国的士兵不只是在为自己的饭碗而战斗,还是在为父母、老婆孩子而战斗,作战的积极性和坚决性远远超过有组织无纪律的齐军。

就当时说来,魏国军队的战斗力天下无双。

魏国能够在强敌环伺的中原挺立半个多世纪,威风八面,他的军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支军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武卒”。

都在战国混,两国士兵的待遇咋差距这么大呢。

这还得从两国的地理位置说起。

齐国地处天下的最东端,背靠大海,渤海和黄海,虎视中原。

山东半岛虽然耕地少了点(这一点,作为齐人,我深有体会,我们老家就没有多少耕地,山东人闯关东,估计有90%以上是冲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耕地去的),但是从立国之初,齐国的领导人就剑走偏锋,大力发展服务行业。

从齐太公姜尚开始,齐国就花大力气发展工商业,并且充分利用老天爷送给齐国的资源,向大海要综合国力。

辽阔的海洋给齐国人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储备,当年没有工业污染,所有的水产品都是绿色的哦。

大海不但解决了齐国人的吃饭问题,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财富,不用花一分钱的海水里,蕴藏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丰富的食盐。

光是食盐这一项收入,就够齐国发达的了。

在那个食盐还没有国家专卖的时代,一户人家随便晒点盐就能养活全家,犯不着靠上战场玩儿命来改善生活。

有人说,山东省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中国,啥都有一点儿,但是啥也不多,同时,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的明显。

两千多年前的齐国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这种地区之间的差异,沿海地区的人们靠大海提供的水产品啊、食盐啊,凑合着也能过日子,但是那些不靠海的呢?

要土地没有土地,要海水没海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

国家的兵源就依靠那些生活没有保障的亡命徒,指望这些亡命徒有TeamWork精神,这基本上就是开宇宙玩笑,所以齐国只好鼓励单兵作战,打到哪儿算哪儿,打成什么样算什么样。

魏国地处中原,占有了天下最丰富的耕地,国家也有足够的土地储备。

在农业社会,除了齐国那个另类(他也不想另类,但是拧不过老天爷啊),土地是最吸引人的东西。

用土地来吸引人们踊跃参军,为国杀敌,绝对是个不二法门,商鞅在秦国就借鉴了魏国的做法嘛。

但是,魏国的这种手段有一个很大的隐忧,荀子认为,士兵年老体衰后待遇还是外甥打灯笼,国家只能再拿土地和免税来吸引新的士兵,长此以往,魏国将会面临税收减少、国库空虚的局面。

魏国一步一个台阶,稳稳地在下坡路上行进,也验证了荀子的说法。

虽然国家的整体水平在慢慢的走向下坡,但是在当时魏军的战斗力依旧保持得不错。

魏军从韩国前线挥师前来迎战齐军的时候,齐军已经深入到了魏国的腹地,庞涓只好快马加鞭,绝不能让齐军威胁都城的安全。

半个多世纪以来,魏军跟齐军不知道打了多少交道,齐军那两下子,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除了十几年前让齐军瞅冷子暗算了一把,魏军并没有让齐军讨到多少便宜。

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魏军,依旧不把齐军当盘儿菜。

孙膑也知道齐军的战斗力比不上魏军,既然魏军看不起自己,那就索性让他们更加看不起自己。

有时候,示弱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看到来势汹汹的魏军,齐军在田忌和孙膑的指挥下,主动向本国境内撤退。

魏惠王的目的是跟齐国决一死战,就此一举搞定齐国,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最有利的安全环境,而不是把齐军驱逐出境了事。

按照魏惠王的战略部署,庞涓率领魏军继续追击齐军,在追击的过程中,庞涓发现了新情况。

魏军每次赶到齐军的宿营地,都会发现齐军做饭的锅灶都会出现新的变化,那变化真的是突飞猛进啊。

最开始是十万口锅灶,然后一天一变,五万口,三万口……

庞涓一看这种情况,心中大喜,知道齐军不中用,没想到他们这么不中用,三天就溃散了一大半。

唉,庞涓没学过循环经济学啊,十万口锅忙活一次,可以为齐军提供全部的伙食,三万口锅忙活四次,也能为齐军提供全部的伙食啊,并且还有富裕。

没学过循环经济学的庞涓,想当然的就放弃了步兵,只率领轻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在庞涓看来,只要自己对齐军保持现在的压力,齐国肯定会把魏国想要的拱手送上。

当庞涓来到马陵(今山东莘县)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

马陵道的两边虽然不是喜马拉雅山,但也不适合骑兵急行军,摆在庞涓面前的只有那条狭长的马陵道。

马陵道的那一头是天堂还是地狱?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孙膑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布置了一个大大的口袋,坐等(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孙膑只能坐着)庞涓的到来。

这里就是庞涓的地狱。

在庞涓看来,马陵道的尽头应该是齐军的地狱,怀着这个美好的愿望,他一步一步走进了这个口袋。

马陵道的尽头有一棵大树,一棵没有树皮的大树。

在这棵大树上写着这么几个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刚看完这几个字,突然感觉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儿。

天亮了!

从时间上来推断,这会儿离天明还早着呢。

庞涓也顾不上思索这个反自然现象了,他的头顶上正在下雨呢。

雨,大雨!

利箭就像雨点一样扑向了伏击圈中的魏军。

庞涓知道,这里就是自己的最后归宿了,自杀前他很不甘心的说了最后一句话:还是让这小子成名了!(遂成竖子之名!)

杀死庞涓的齐军乘胜反击。

失去主将的魏军,纵然骁勇也只是无头之蛇,又被齐军摆了一道。

太子魏申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战俘,魏国以后的一切果然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了。

这是魏国在历史上最后的疯狂,再也没有第二个十年让他生聚了。

十几年前桂陵失败的时候,西边的秦国只是一只狼羔,现在的秦国已经成长为一只身强力壮的成年狼了。

是狼就要吃肉,魏国这个破落户正是合适、合时的对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送花后再挑个错

以前是只会煮海为盐的,晒盐法当时还没有。另外兄弟在申请认证,望支持。

家园 呵呵,只是为了说明齐国人维持生活相对容易

也就没有仔细考察一下盐业的发展历史,多谢兄台赐教,又增加了不少知识。

对阁下的认证,我投了一票

具体是支持、反对还是弃权,我就不说了,无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我都是不留名的

家园 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更新的好快
家园 花等下文。
家园 解决魏国那个死结的办法就是扩充土地

可是地处中原的魏国不是向还没发展起来的秦国抢而是和三晋另两家以及齐打,抢到的土地来得快也去得快,在拉锯战中魏国仅有的武卒都被耗光了,特种兵战术宣告破产。吴起的河西攻略政策正是预见到武卒的死穴制订的对策,他被赶走后这个战略没有继续,魏国自然不可避免的衰弱了。

ps:春秋靠食盐发家不止齐国一家,晋国南部靠近首都新绛有大片的盐池,就在关羽的老家。而且那里产盐的历史比齐国更久,齐国的技术很可能是从那里学过去的。大禹能够号令万国,和他垄断了煮盐技术很可能也有关系。

家园 追着看哪追着看!
家园 同意青色兄的看法,只要魏国没有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

他的下场就会很难看。

不过,说魏国没有从秦国抢土地,这点我有不同看法

河西地区就不说了,魏国还在秦国的北方设立了上郡,大概是今天的陕西省榆林地区

西河郡和上郡连成一片,八百里秦川尽在魏国的掌握,此时的秦国只能局促一隅

吴起镇守河西地区,看到了秦国对魏国的潜在威胁,但是魏国的领导人站在全局的高度,更加重视东方大国在中原地区给他施加的压力。

实事求是的说,在吴起时代,魏国把战略重心放到西部,不一定就多么明智,当时秦国剩下的那点土地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如果此时全力攻略秦国,东方空虚,后果也很可怕。

魏国在保持对秦国绝对压力的情况下,多重视一下中原,也不是什么大错

至于魏国在中原地区横挑强邻,也有点迫不得已,他不打别人,别人也会惦记他,魏国以攻代守也不能说有多么错。

在秦国崛起之前,魏国在战略上没有犯太多的错误,他的每一步基本上都是按照定式来走

秦国崛起后,定式就不灵了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了,秦国的崛起绝对是一个意外,当时天下各国从没人把秦国当盘菜,何况在秦献公之前秦国的政局一直飘摇不定,要让魏国的领导人有穿越时光的目光,预测到秦国的崛起,的确是难为他

魏国有点像德国,周围都是大国,无论怎么挣扎,后果都不乐观

ps:记得小时候学地理的时候,就知道山西也出产盐,因为从小就食用海盐,一直不理解内陆的山西靠什么产盐,青色兄这么一说,才知道原来那里是有盐池的。

这个帖子,让我对中国的盐业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良师益友尽入西西河彀中矣,诚哉斯言!

家园 江南兄这里出宝的几率不错!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我看刚好相反

秦国的土地价值很大,引用林剑鸣老师《秦史稿》的内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且秦国西部是优良的牧马场地,其战略价值就更大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惭愧,是我太机械了

没有考虑到几千年来气候的变化,想当然的就把今天的情况跟两千多年前等同了。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秦人所在的岐跟中原地区比,对魏国来说,哪一个价值更大。

如果魏国全力攻略秦国,将面临失去中原地区的危险,并且还不一定就能够完全拿下秦国。

如果魏国这么做,那他将对过去的战略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调整,从东进变成西向,其中的风险几何?

我们后人站在结果的角度上,可以说魏国有N种选择,但是当时的决策者只有一个选择。

在我看来,魏国压制秦国,巩固中原,是定式;壮士断腕,先舍弃中原,拿下秦国,然后再回头进军中原,是变招

定式至少能够保本儿,变招能够谋取暴利,也能够血本无归

其中的甘苦,只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身在局中的人才能体会决策的艰难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