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8) -- 江南水

共:💬65 🌺57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4)

以上商鞅的各种举措,史称第二次变法,这是一次涉及方方面面的变法。

变法后,秦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有了改头换面的变化,国家也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并且在文明方面,秦国还逐步向先进的中原地区靠拢。

若干年后,如果在地下能够有幸遇到商君的话,我会告诉他,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是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夸张一点说,这一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记住的一年,最起码也是之一。

这一年商鞅在秦国实施的三大举措,郡县制、土地私有化、统一度量衡,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其中郡县制和统一计量单位的影响力,在今天依旧没有消退的迹象,不客气的说,除非有天大的变故,这两项将永远影响中国。

这是三项震古烁今的伟大举措,如果非要给这三项举措排出个一二三,我把郡县制排在第一位。

没法子,中国人有讲究排名的传统,从领导人的排序到政府工作报告、党代会报告的议题序列,那都是相当的有讲究。

我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私有制没有负面看法,对统一计量单位也高举赞扬的旗帜(工科出身的人对标准化,那是深入骨髓的赞同),但是经过深入的比对,我还是要高看郡县制一眼。

商鞅在推行郡县制的时候,触及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最大的难题,并且还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为郡县制加了分。

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最大的难题,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啊,政治啊,一直是伴随着人类前进的复杂问题,无数人都倒在了研究这些问题的路上,我还想多活两年,也就不碰这些问题了,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做蛋糕的例子。

做蛋糕的时候,有提供水的,有提供面的,有提供鸡蛋的,有和面的,有负责烘烤的……

在一大群人的不懈忙活下,蛋糕终于出炉了,接下来就该开吃了。

且慢,怎么吃?

每个人都为这个蛋糕付出了心血,一个人独吞,那是不合适的,平均分配,很多人也会不答应。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来分割这个蛋糕。

例子举完了,下面来说一下人类社会。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可以看作是做蛋糕,政治活动就是分配蛋糕的干活。

做蛋糕的是“劳力者”(水评:脑力劳动也是“力”),分配蛋糕的就是“劳心者”(水评:干这活儿多操心啊),做蛋糕的能吃到多少蛋糕,要由分配蛋糕的来决定,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也。

知道了这一点就会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不计成本(水评:竞选一个年薪40来万美刀的职位,需要自己前期投入上亿的美刀,就是干八十年也收不回成本啊),不辞辛劳(水评:不说劳心费神的分蛋糕了,单是数不清的竞选也够疲劳的啊),前赴后继(水评:这个就不多说了,看看那些忙忙叨叨准备竞选的人吧)的从事政治活动。

别看你们累死累活的在做蛋糕,能有多少吃到自己的嘴里,要老子说了算,多么威风啊。

单是为了这份威风,再怎么辛苦也是值得。

历史上政治体制改革从来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几乎没有不流血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罗伯斯庇尔先生可能会悲痛的告诉你:血,流的还不够多,否则我就不会躺在这儿了。

商鞅在秦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奇迹,真正的奇迹,没有杀戮,没有流血。

商鞅能创造这个奇迹,是因为他比头顶上没毛的戈尔巴乔夫聪明,他虽然有新思维,却采取了最保守的方法来行动。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商鞅的第一次变法,在第一次变法的时候,他的鼓励耕织也罢,奖励军功也罢,虽然多少也触及了政治领域,但更多的是在经济领域做文章,也就是在不断的做大秦国这个蛋糕。

蛋糕做得越大,领导人越喜欢,秦国的普通人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残羹冷炙。

巩固了两头后,商鞅才开始对中间的卿大夫们下死手。

此时,秦国的卿大夫们上有强势的领导,下没有支持的群众,面对商鞅的屠刀,只能乖乖的听吆喝。

卿大夫们失去了封地的行政权力,就成了没牙的老虎,在中央也就失去了对抗领导人的底气,成为了一个纯粹打工的,这会儿就不是“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而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了,纵是功高震天的白起,面对三尺长剑也没有第二个选择。

平等也罢,对等也罢,没有实力,这几个字也就是几个字而已。

在剥夺了卿大夫们的行政权力后,商鞅为秦国设计了一个中央政府掌握所有权力的行政框架,历史学名“中央集权”。

商鞅为秦国设计的这个行政框架,在中国矗立了两千多年,以后的人们只不过是对这个框架修修补补。

中央层面上不过是把三公九卿(秦汉时代)改为三省六部(隋唐以后),丞相的数量由两个(秦汉时代)变成多个(隋唐以后),或者干脆取消丞相(明清时代)。

地方层面上也不过是叠床架屋,在郡以上设置州(汉武帝以后的汉代),或者是在县以上设置府、行省(元明清时代)。

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推翻这个框架,重新设计一个框架。

不是后人不如商鞅聪明,只是因为他设计的这个框架好使,学术一点说就是,他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商鞅应该不会想到他搞的这一套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甚至是他自己都对这一套并不太看重,他反而更看重自己让秦国的成年男女分室而居,让秦人尽量向主流文明看齐。

看来,在人类历史上,软实力一直是个硬道理,一点儿都不软。

经过商鞅不懈的忙活,秦国的国力也一天天强壮起来,是时候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了。

东征少梁展示了秦国逐渐上升的军事实力,可惜,这么强壮的肌肉块儿只有少数高层的人物才能够有幸欣赏到。

为了让更多的秦国老百姓看到国家的强大,还应该做点别的。

虽然不能举办奥运会,但是商鞅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在栎阳附近兴建新的都城,这座都城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向代表当时最先进文化的鲁、卫看齐,这两个国家几乎完整的继承了周王室的文明。

虽然新建设的都城有点形象工程的味道,而且还劳民伤财,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国的自信,他自信,自己非但能够在这个地方站住脚,而且还能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这座新建成的都城就是咸阳,若干年后,一道道令东方诸侯胆战心惊的命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秦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惊动了有名无实的周天子周显王,公元前343年,周显王致伯秦孝公,各路诸侯也纷纷派使者前来祝贺。

“致伯”是什么东东不好直接解释,勉强用今天的世界格局来比拟一下吧。

把今天的世界微缩成战国时代的天下,各个国家对应的就是各个诸侯,联合国对应的就是周王室(两者都是徒有其名),联合国秘书长对应的就是周天子(两人都是看大国的脸色行事)。

联合国里有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时的天下也有齐、楚、三晋等大国,周显王致伯秦孝公,用今天的情况勉强比拟一下的话,那就是秦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了,一举奠定了大国地位。

十九年,只用了十九年,秦孝公取得的成就就远远超越了历代祖先,包括秦穆公。

这一切离不开商鞅,这个神奇的魔法师。

秦国的逐步强大也让东边的邻居日益不安,魏惠王知道,秦国这只狼的首要目标就是魏国,因为他正好挡在秦国东进的路上。

即使不为了遏制秦国,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魏国也要有所动作了。

魏国的这次动作,给一对冤家同窗的恩怨情仇画上了一个句号,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打个商量好伐?

以后每次起新楼能不能在旧楼那儿加个链儿?就跟您老起先做的那样儿。

这两次起新楼,我都在老楼那里蹲好几天等着,等不找下文还琢磨你的机器是不是又出毛病了。

家园 这个男女分房睡是怎么执行的呢

难道每几户人分配一个宿舍管理员晚上来查房,点名吗?

还有商鞅之前难道秦很流行乱伦吗?好像也没有让他们的人种变差太多啊

家园 以后就按无去来处兄的指示办

多谢兄台的捧场

家园 应该是有办法的

秦国是有连坐法和告奸制度的。

这两个制度保证了秦国的普通群众有极强的自我监督能力,所以监控个人的私生活,根本就不用政府操心

至于商鞅之前,秦国人是什么生活状况,我也不知道,史书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只是三言两语

家园 叫你不加好友,叫你不加好友

赶不上看新帖子了吧?

家园 也许是父子,兄弟共享一群妻子

好像叫群婚的。高卢战记里面,凯撒说过不列颠人就是这种婚姻制度,也没见有什么影响的。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5)

冤家同窗生死斗

魏国的祖先很有眼光,趁着把持晋国大权的黄金时机,迅速的抢占了天下的中心。

这一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拥有当时天下最丰富的耕地,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宜农业耕种,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没有之一)。

天底下没有只占便宜不担风险这一说,不信就去问问那个正在服刑的许霆。

魏国在占据全天下最有利位置的同时,也站在了全天下最锋利的刀尖之上。

独立建国后,魏国就当仁不让的挺立在虎狼的包围圈中。

如此恶劣的国家安全形势,对魏国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处在虎狼的环伺之下固然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但是如果把虎狼都搞定了,那你不就是天下之主了吗。

祸兮福之所伏,危机,危机,危险当中隐藏着无数的机会。

魏国的文武两代领导人也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励精图治,魏国也迅速的强悍崛起,眼看着中原地区就要出现新一代霸主了。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幻象。

魏国那极为别扭的国土形状,让他的所有努力都成为了泡影。

三十年前的那场劫难,告诉魏国,危机,危机,危险总比机会多。

依仗着自己身强力壮,魏国才侥幸避免了范、中行、知三家的下场,如果再来一次,结局还会如此大团圆吗?

魏惠王不敢再赌一次了,如今的情况跟三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俗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前,河西的那个蛮族,所有的人都不待见他,三十年后,河东的自己,已经不敢招惹那个西方的邻居了。

如果魏国再经历一次那样的劫难,这只西北狼肯定不会轻易的放过自己。

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魏惠王决定把十几年前的那个计划再实施一次,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成功了,将为魏国带来永久的安全。

失败了呢?

管不了那么多了,就这么办吧。

时间:魏惠王三十年(前341年)

目标:依旧是赵国。

理由跟十几年前一样,如果顺利拿下赵国,再回过头来收拾韩国,那就是张飞吃豆芽了。

历史告诉魏惠王,只要有一个统一的三晋,无论是西方重新崛起的秦国,还是东方一直强大的齐国都要对他礼让三分,南霸天楚国也拿他没办法。

这一次魏惠王吸取了十几年前的教训,没有进行外交斡旋,他知道,即便有外交约定也不会起什么作用,除了泄露国家机密这个副作用。

这次韩国似乎看出了魏国的打算,再加上跟赵国有同盟关系,魏国出兵后,韩国毅然决然的出兵从背后袭击魏国。

韩国的都城郑(今河南新郑)就在韩国和魏国的边境附近,跟魏国几乎是零距离接触,时时承受着魏国强大的战略压力,他要是没有动作,那韩国的领导人真的是脑残了。

十几年前,邯郸攻坚的噩梦让魏国心有余悸,这次也学乖了,决定做一个没牙的老太太,先吃个软一点的柿子。

拿下韩国至少能够让魏国自己的本土连成一片,这样多少也能够改善一下自己的安全环境。

魏国在正面战场上保持着对韩国强大压力的同时,一支偏师悄悄的从南方出发,北上奔袭韩国的南梁(今河南汝州)。

事实证明,只要魏国自己不内乱,韩赵两国根本不是个儿,魏军很快就看到南梁城在向他们摇曳多姿的招手。

失去了南梁,韩国的都城跟其他地方的联系,就会被魏军迎风一刀斩,韩国也将成为瓮中的一只甲鱼,到时候是清蒸还是熬汤,全看魏国的身体需要。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韩国就是把老天爷请下凡,都没什么用了。

在南梁战事最为吃紧的时刻,韩国也不死要面子了,向齐国发出了求救信号。

这一次齐国的领导人齐威王依旧召集大臣开会讨论,关于救不救就甭废话了,十几年前就已经有答案了,凡是对魏国有利的事儿,肯定会对齐国不利,凡是对魏国有利的事儿,齐国必须一心一意的去破坏。

此次讨论的重点是,早点儿去救还是晚点儿去救。

田忌认为应该赶早不赶晚,去晚了,万一韩国顶不住,投入到魏国的怀抱,让魏国捡个大便宜,后果就严重了。

孙膑认为不必太着急,魏国这次的目的是彻底搞定韩国,韩国人民(至少是韩国的领导人)为了不做亡国奴,也会拼死抵抗。

去的太早了,等于是齐军将士为韩国挡子弹,万一损失巨大,事后,齐国还得听韩国的吆喝,这买卖忒不划算。

让韩国多拼一会儿,在充分消耗魏国的同时,自己也来一次大出血,等到时候差不多了齐国再出兵。

这样既降低了齐军对魏军的作战难度,事后,还能够让韩国对齐国俯首帖耳,并且还能够捞一个救人于危难之际的美名。

这一举是多少得啊。

齐威王一听,这主意不错,就这么办,晚点儿去。

齐国告诉前来求救的韩国使者,你们顶住,我们马上就到。

至于是千里马的“马上”还是死马的“马上”,对不起,解释权归齐国所有。

听了齐国的半虚假承诺,韩国上下增加了无穷的信心,虽然屡战屡败,但是他们发扬屡败屡战的精神,誓死抵抗,最后实在顶不住了,就跟齐国说,韩国就交给你齐国了,你们看着办吧。

一看火候差不多了,齐国终于出兵了,齐军的指挥官还是田忌和孙膑。

二战的时候,英美迟迟不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眼瞅着东线的苏联跟德国拼得头破血流,不能说没有齐国这种想法。

十几年前的经历告诉魏惠王,关键时刻,齐国肯定会插上一杠子,魏国也一直在盯着东方,就看齐国什么时候来插这一杠子。

听说齐国终于行动了,魏惠王也展开了全国总动员,动员了全国所有的兵力,任命庞涓为将军,同时还派出太子魏申担任名义最高统帅(上将军),以示跟齐国决一死战的决心。

只要把齐国这个老牌的超级强国搞定,韩赵就会不战而降。

实事求是的说,魏惠王的打算没有什么错,如果这个设想实现,那么天下极有可能重新回到三家分晋前的僵局,中国的历史将走向何方,依旧未可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谢江南水发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今天淘到一本好书

《军功爵制考论》朱绍侯著,专门介绍秦汉时期的军功爵制度的,内容很详尽,先列三点草率的心得:

1 商鞅变法时期军功爵只有十七级,商鞅的大良造为爵位顶级,惠文王时期设立侯爵,昭襄王时期设立关内侯,二十级爵制为秦始皇统一后设定,王爵为西汉所设,公爵为东汉所设,山阳公的公即是。汉承秦制,但明确划开了民爵和官爵的界限,八级为分界线。但影响力已不如秦,低级爵位文景时代被挂牌出售,泛滥到低级爵位的价格越来越低以致不断降价,因之军功爵制到东汉末已经崩坏,宦官和后宫皆可为侯。后世的爵位除开国封侯,帝室宗亲以及特殊功勋一般不再封,且低等级爵位已经取消。

2 秦国军功爵可世袭,但必须要官方认可。

3 秦国爵重于官,无爵者不仅不能为官,且不能为吏,后世官重于爵,先有官后有爵,甚至可以白衣卿相。秦汉时期爵位决定待遇,后世官位品级决定待遇。

家园 受教了,多谢青色兄

不过有个疑问,西汉似乎也有公爵,王莽就是安汉公

东汉时的曹操也是先当的魏公,然后才进爵魏王的

我的看法是,秦以后,最高的爵位是侯爵,到了公爵这个程度,就离篡位不远了

另外,秦还没有一统天下的时候也有侯爵啊,穰侯、应侯、文信侯

这怎么解释

有空我也去看看这本书,问一下青色兄,这本书是哪一年出的,哪个出版社

家园 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6)

太子魏申率领着魏军来到外黄(今河南民权)的时候,外黄的徐先生前来求见,告诉太子他有个百战百胜的好主意。

打仗跟打架差不多,动手之前,谁也不敢说自己一定能赢。

当然了,也有例外,鼎盛时期的泰森要是屈尊跟我动手,完全可以肯定,我的小命儿算是交代了。

魏国不是鼎盛时期的泰森,齐国也不是塑料体格的我,双方交手,谁胜谁负,最准确的预言师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这位徐先生竟然说自己能够让太子殿下百战百胜,只要太子殿下还是个正常人都会打听一个究竟。

这说法太有吸引力了,就好比,一个屡中大奖的人在央视把下期彩票的头奖号码先公布出来,管他对不对,不少人都会去追这个号码。

太子殿下是正常人,并且也有正常人的疑虑,但是他还是接见了徐先生:先生有什么高见,说来听听。

徐先生拿出了自己的高见,毫不客气的指出,太子亲自出征是笔很不划算的买卖:此次率军出征,即使拿下整个齐国,你最后得到的不过还是魏国领导人的位子;万一有什么差错,恐怕就是一无所有喽。(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

徐先生的高见很简单,太子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家待着,别没事瞎折腾。

太子魏申一琢磨:是这么个事儿,我听你的,现在就回去。(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

徐先生悠悠的说道:恐怕是回不去喽,那些劝你出征,并指望跟着你出征捞点儿好处的人,是不会让你回去的。(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

腿长在我自己的身上,我就是要回去,那些人还不得干看着,难不成他们敢跟太子我动粗?

为了不让自己血本无归,太子下定决心,坚决回家,这时候,太子的司机(御)站了出来:刚出兵连鬼子的影子都没见着就回去,跟打了败仗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将出而还,与北同。)

我不知道太子魏申的这个司机是不是就是徐先生所说的“欲啜汁者”,但是我知道他劝阻太子是有道理的。

如果太子就这么回去,临阵当了逃兵,魏军的士气立刻就会云消雾散,这一仗压根儿就不用打了,魏国输定了。

如果商山四皓早生二百年来劝太子压根儿就不要出征,或许能避免这个状况,徐先生那百战百胜的办法,不过就是一个马后炮。

很难说,魏惠王是不是故意使坏,刁难太子,因为魏国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太子也要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做贡献,当年魏武侯还做太子的时候就屡次为国争光了。

此时,太子魏申只能继承祖父的传统,硬着头皮走下去,争取胜利,保住自己的老本儿。

硬着头皮的太子,忐忑不安的走向了未知的前路,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场同窗之间的斗法。

军事史上同窗之间兵戎相见并不罕见,古代有,现代也有,中国有,外国也有。

离今天最近的一次就是黄埔同窗之间二十多年的恩怨情仇,这是中国的。

西点同窗也在北美大陆共同度过了四年的血色岁月,这是外国的。

下面来说个古代的,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齐军的军师(参谋长)孙膑并不叫孙膑,他之所以叫孙膑是拜他的同窗所赐,这位不地道的同窗就是这次他要面对的对手,魏军的实际指挥官,庞涓。

孙某(先用一下这个代号)据说是一百多年前那位兵圣的后人,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庞涓先毕业找工作去了,庞师兄的工作不错,工作单位是很牛的魏国,老板就是魏惠王。

庞师兄进步得很快,没多久就做了将军。

进步后的庞师兄依旧很谦虚,虽然地位提高了,但是并没有认为自己的水平也水涨船高的随之提高,反而是认为自己还是不如孙某。

谦虚的庞师兄通过个人渠道把孙某请到了魏国。

到此,庞师兄还是一个谦虚谨慎,富贵不忘本,努力提携师弟的正面形象,接下来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孙某到了以后,庞师兄对高明的师弟产生了莫名的恐惧,胸中汹汹的嫉妒之火吞噬了他以前树立的正面形象。

庞师兄动用法律程序把孙某的双腿砍断(膑刑,也是后来名字的来源),并且还在他脸上刺了字(黥)。

这并没有完,庞涓还把孙膑当成金丝雀,养在自己的笼子里,不让他接触外人。

至此,庞师兄完全变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符号,蜕变成典型的负面形象。

脸谱画完了,我的疑问也来了,庞涓招孙膑来干什么?

孙膑在魏国有没有职务?

庞涓为什么只是私藏孙膑,而不是给他一个痛快?

从庞涓动用法律手段对付孙膑来看,孙膑在魏国应该是有职务的,否则,庞涓自己就可以搞定孙膑,犯不着麻烦国家。

这说明,最初庞涓招孙膑来是共谋富贵的,庞师兄作为先行者纯粹是提携后辈,原始动机应该是还是正面的。

后来出于嫉妒恶整孙膑,完全也是有可能的,人的嫉妒心一发作,什么事儿干不出来啊?

那庞涓为什么只是私藏孙膑,而不是给他一个痛快呢?

小说家言,庞涓留着孙膑的命是想让他默写一部兵法,孙膑先生装疯卖傻就是不写,最后侥幸逃离虎口。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射雕英雄传》,欧阳锋先是不杀郭靖,后来又不杀黄蓉,只是为了让他们默写《九阴真经》。

傻小子郭靖练了《九阴真经》可以成为大侠郭靖,智商二百以上的人学了兵法就一定能够用兵如神吗?

武功只是个人能力的比较,一部武林秘籍可以让一个傻小子成为一代大侠(暂且不考虑武侠小说是不是符合科学),战争却是集团之间实力的比拼,单凭一部兵法能起多大作用?

如果一个人加一部兵法就可以横行天下,那还费什么劲搞国家建设啊。

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是不懂军事的人,一个多少懂点军事的人都不敢有这个念头。

我认为,任何专业(军事也是一种专业)都没有什么绝对秘籍,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成就,是由个人天赋和他所在的平台共同决定的。

相信庞涓没有无知到不懂这个道理的程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本书俺也正在消化中

是商务出版社的。王莽的那个公爵是他自己授意加封的,不能算公例,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是王莽为了改革已经腐烂不堪的军功爵提出的复古措施,公爵在春秋后之前还没有过。东汉光武一次性加封了他的子嗣一批公爵,把原有的西汉王室降为侯爵,然后这些公爵又升级为王爵。也就是说公爵和王爵只是宗室才能有的。后代只有极少数高级功臣才能被额外封为王和公。惠文王时期开始设立侯爵,昭襄王时期开始设立关内侯,穰侯,应侯和文信侯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真正纳入秦国的爵位体系还是在始皇时期,另外,与西汉的列侯相比,除了穰侯以外后两人的封地不过是食邑,后者则是封国,有实际行政权的。而且应侯的封位并没有保证范睢的终老,后来终因荐人不当弃市。而西汉的侯爵位是可以用于赎罪的。

ps:秦军早期的残忍屠杀也和商鞅的斩首论爵有关,导致了六国的强烈抵抗,后来一直到吕不韦时才改进为抓俘虏也可以升爵。所以统一六国比较顺利。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7)

我试着来理一下庞涓的心路历程:

当初我怀着美好的心愿欢迎你,希望我们共同行走在康庄大道上,可是你太灿烂了,由着你表演下去,我将失去所有的光芒。

为了我的光芒,只好委屈一下你了,剥夺了你的灿烂,我在魏国的舞台上才能够永远阳光。

虽然你已经身体残疾了,但是只要一有合适的舞台,你终究还是要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这个光芒也会深深刺痛我那颗脆弱的心。

你就不要登上历史舞台了,在我这里终老吧。

我只是不想让你有表演的舞台,仅此而已。

希望来生我们谁也不认识谁。

我认为,庞涓之所以不杀孙膑,只是因为他还念着故人之情,这点故人之情保住了孙膑的性命,也让他和魏国付出了惨重代价。

我不是说庞涓以前做的都对,放生了孙膑反而是错的,应该对孙膑赶尽杀绝。

不管什么原因,如此恶整老同学都是不地道的,但是一个不地道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灭绝人性的人。

人是复杂的,历史人物也是人,他们也是复杂的。

戴着脸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只能是戏剧舞台上的历史人物,忠奸善恶,一目了然,人民群众可以很方便的对他们做出评判,但是这个评判对真实的历史人物未必公平。

孙膑最终还是登上了历史舞台,这要得益于那个求贤若渴的时代。

因为庞涓的嫉妒心作祟,孙膑狼狈的退出了魏国的舞台,受刑后他也没法离开魏国去寻找新的舞台,但是其他的国家可以派出星探前来挖掘有明星潜质的人,把他重新带上舞台。

发现孙膑的星探,是来自齐国的使者。

听说齐国的使者来了,孙膑以越狱者的身份偷偷摸摸前去拜访。

看来,在庞涓的控制下,孙膑还是有一定自由的,否则一个残疾人怎么能够随便脱离他的控制呢。

齐国的使者一听孙膑的谈吐,就知道,这是一个有料的人。

既然魏国拿黄金当粪土,那我就不客气了。

齐国使者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让孙膑坐在自己的专车里,一起回到了齐国。

看来,先秦时期中国的外交使节也有外交豁免权一说嘛

星探,庞涓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中的一个漏洞,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漏洞。

几十年后这个漏洞又一次出现在魏国。

那一次的星探来自秦国,被发现的明星是范雎。

错失了范雎不仅让魏国付出了惨重代价,也让其他诸侯遭了殃。

先让范雎先生在后台休息,这会儿还不是他上场的时机,还是来说孙膑吧。

虽然那是一个求贤若渴的年代,但是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随便见到领导人,顺便展示一下自己才华的,何况孙膑还是一个受过刑的残疾人。

不过孙膑先生的运气还不坏,来到齐国后,他投靠了齐国的将军田忌。

田忌不但是齐国的将军,还是齐国的宗室成员,孙膑的起点并不低。

虽然孙膑先生的起点很不低,但是跟老祖宗兵圣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点,孙武的老板是吴王阖闾,正儿八经的国家领导人啊。

非但在起点上孙膑没法跟老祖宗一较短长,就连在第一桶金上也不如老祖宗捞得漂亮。

兵圣杀人立威,在历史舞台上来了一个完美的首秀。

虽然杀女人让我心中感到有些疙疙瘩瘩,但我还是原谅了他,兵圣的这个污点,完全应该归咎于吴王的不严肃,他出的那道考题,摆明了是告诉兵圣,逗你玩儿。

兵圣一认真,吴王立马就傻眼了。

孙膑继承了老祖宗的工作态度,不过,他的认真在格调上就比兵圣差多了。

孙膑在历史舞台上首次担纲主角竟然是掺和一场赌博(前面受刑的时候他是配角,主角是师兄庞涓)。

当年的齐国跟今天的香港在某些方面有点相似,比如说赛马。

每到赛马的时候,田忌将军都很郁闷,按规定马分上中下三等,在同等级别的马匹中田忌的马都比别人的差一点点,每次赛马都是令狐冲说的,一遇什么,逢赌必输。

孙膑打量了一下马场上的局势,给田忌将军支了一招,用下等马去跟对方的上等马比试,用上等马去跟对方的中等马比试,用中等马去跟对方的下等马比试。

在同等级别上,田忌的马要差一点点,打乱了级别以后嘛……

比赛结束,三局两胜,田忌赢!

中国足坛的人士深得其中的精髓,用十七八岁的孩子去跟人家十五六岁的孩子比试,用二十来岁的成年人去跟人家十七八岁的孩子比试,用自己最弱的成年队去跟人家最强的成年队比试。

所以,中国各年龄段足球队的成绩跟年龄一对比,极具喜剧效果,年龄由低到高,成绩由高到低。

如果国际足联知道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么一个赌局,压根儿就没必要让中国足协提供队员的出生证明(造这点儿假,对足协来说,不比吃豆腐困难),更不用劳心费神的做什么骨龄测试,直接就可以断定,中国队员的年龄有猫腻。

孙膑泉下有知,得知他的不肖子孙拿他的主意来干这种勾当,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不过,我猜想,孙膑活着的时候,应该是笑的,帮着老板出了胸中的一股闷气,无论如何是该笑一下的。

田忌将军百年不遇的赢了一回,也很高兴,高兴之余他做出了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投靠自己的残疾人的确是个有料的人。

田将军胸怀祖国(祖宗所在的国家),没有闷得儿蜜,而是赶紧把孙膑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齐威王那里。

那是在战国,战争是大国领导人面对的首要问题,每个大国的军队不是正在打别人,就是行进在去打别人的路上,最起码也是在国内时刻准备着去打别人。

作为老牌强国,齐国当然也不能例外,齐威王一见孙膑,也不多说别的,咱们聊聊打仗这个时髦话题吧。

孙膑首先强调,国家对待打仗一定要谨慎,打胜了什么都好说,打败了,轻则割地赔款,重则亡国灭种。

这一点,孙膑剽窃了老祖宗兵圣的说法,《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没谁愿意打败仗,关键是怎么才能够打胜仗。

孙膑指出,要想打胜仗,至少要做到两点:物质上,国家要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宣传上,要让自己占住道德制高点。

接下来,孙膑强调,打仗并不丢人,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后来的商汤周武,能够推行仁义礼乐,那是因为他们都是特别能战斗的人。

孙膑先生的这篇宏论,从理论上来说绝对正确,不过,正确的理论跟正确的结果之间还有一道又深又阔的鸿沟。

要想跨过这道鸿沟,需要一座长长的桥。

这座桥就是,正确的手段。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老乡德国人忙活了好多年,始终没有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正确桥梁,最后只能让自己的原子弹之路饮恨而终。

从来就没有神秘莫测的理论,所有的理论都是公开透明的,如何把公开透明的理论变成神秘莫测的结果,才能真正检验出一个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能力。

齐威王也没有被孙膑那头头是道的理论唬住,这种大而空的理论,多少读点书的人都能说个一二三四。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深厚的理论功底是他们的基本功,孙膑说的那一套,齐威王未必就不知道,但是他更加知道,在政治活动中手段比理论更重要,从他即位后处置即墨大夫和阿大夫来看,齐威王是一个手段极为高明的政治家。

这会儿,齐威王也想抻量一下孙膑的斤两,你到底有没有把理论转变成具体做法的手段啊,毕竟打仗是个实证性极强的活儿,如果大道理那么管用,还养士兵干什么啊。

于是,齐威王就把战场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一一拎出来,向孙膑发问。

孙膑也知道这是未来老板在对自己进行能力测试,打起十二分精神,针对齐威王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了适当的回应。

看着对答如流的孙膑,一种感觉从齐威王的心中油然而生,这个人我用晚了。

用晚了总比不用强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膑刑不是挖掉膝盖骨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